烏孫國王娶了漢朝公主,為什麼又讓公主嫁給了自己的孫子?

紅雨說歷史


我國古代鮮有沒有和親的朝代,唯一可以肯定寧死不和親的朝代是明朝,也正因為如此,明朝的歷史讓無數人痴迷和驕傲。到了漢朝時期就是和親現象比較嚴重的朝代,通過這個制度應付其他國家,以換取國家的穩定減少戰爭,所以漢朝的公主們看起來生活的光鮮亮麗,但是背後也有無奈和心酸,其中最慘的就是那些和親公主。她們在皇宮中享受的是錦衣玉食和榮華富貴,一朝被打入蕭瑟的異國他鄉,憂愁的心情難以平復。

歷史上最著名的和親公主就是王昭君,不過歷史上還有一位同樣以悲劇結尾的和親公主,叫做細君公主,今天就來說說細君公主的故事。細君公主是江都王劉建之女,和昭君一樣是漢朝人,當年她的父親因響應淮南王劉安等人的造反,東窗事發而自盡,其封國被銷,劉細君的命運從此一落千丈。

當時的西域有個國家烏孫國,實力很強,漢武帝想拉攏此國,使其幫漢朝攻打匈奴,就把細君公主送到了烏孫和親。細君公主儘管不願意,但是也無可奈何,她知道自己可能不死也難幸福過一生,不如戴罪立功,換家人一個平穩的生活環境。

就這樣,可憐的罪臣之後劉細君就被迫遠嫁西域。而當時的烏孫王獵驕靡已經年邁,細君公主還20不到,兩人的年紀差距甚大,伴隨著又醜又老的夫君,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有一天獵驕靡死掉,自己能夠回到家鄉。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烏孫國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老國王死後,他的兒子們可以繼承父親的所有財產,包括妻室。這個消息無異於晴天霹靂,生性保守的細君公主,萬不能接受下嫁給孫子輩的人為妻,可是自己毫無反抗能力,只得忍痛接受。

不久後,烏孫國主離開人世,順應烏孫過的習俗她被迫嫁給了烏孫國王的孫子,之後細君公主在烏孫國整日以淚洗面,傷心抑鬱,不堪折磨,僅僅生活五年,就黯然離世,讓人無限唏噓。關於細君公主的故事您還有更多的瞭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輪迴五千年


嫁給烏孫的漢朝公主不止一位,根據題主的描述,這裡說的應該是劉細君。對於這位遠嫁烏孫的細君公主,答主一向充滿了同情,剛好藉著這個問題來說說。



自從漢高祖脫了白登之圍,漢朝跟北方民族經常通婚,西漢比東漢時多一些,主要形式就是漢朝以宗室女子嫁與北方的首領人物。

從古至今,很多人覺得和親是一件羞恥之事。但是客觀講,在歷史上和親也起到過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兩個人的婚姻,也意味著兩個國家之間的和平,哪怕只是短暫幾十年。

不過,參加和親的宗室女子們幸福嗎?劉細君可以說是她們當中的典型代表。



金枝玉葉,因罪蒙塵

劉細君公主本是西漢江都王劉建的女兒,按照漢代的規定,皇帝的女兒是公主,諸侯王的女兒稱為翁主。

這位劉翁主本身出自皇族,如果不出意外是可以一生一帆風順、錦衣玉食的,奈何她父親劉建是個極為荒淫無度的王爺——他不僅在老爹江都王劉非喪期睡了老爹的姬妾,甚至還包括自己的妹妹。是不是人神共憤?

其實西漢王朝的這種人渣諸侯王挺多的,千不該,萬不該,劉建還密謀造漢武帝的反,東窗事發後,朝廷派人來審問,劉建被迫自殺,連江都國都被廢了。



(順便一提,前些年發掘的江蘇盱眙大雲山漢墓,規格宏大,隨葬品豐富而精美,很多學者認為,墓主人就是江都王劉非及夫人,因為劉建以罪而亡,是沒有資格享受這種待遇的)

劉建自己作死不要緊,可害苦了自己的閨女劉細君啊。按說,西漢皇帝對於宗室一般是比較優容的,只要不犯大錯就沒事。但是對於謀反的容忍度幾乎為零。漢武帝的太子劉據著急上位,起兵作亂,漢武帝不僅逼死兒子、孫子全家,還把尚在襁褓的曾孫關進大牢。

所以,儘管史書沒有詳細記載,我們也可以猜到,在無良老爹劉建死後,劉細君的日子是很苦的。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烏孫被匈奴趕到了伊犁河流域,張騫通西域之後,西漢跟烏孫建交,漢武帝希望能夠跟烏孫聯合起來對付匈奴,但是匈奴也發現了苗頭,準備先下手收拾烏孫。

這時候,烏孫首領獵驕靡有點慌,於是提出跟漢朝結好,當然也不是口頭協議就行,漢朝得嫁公主給人家才行。

大家都知道烏孫離長安遠著呢,自然而然,宗室們誰也不願意把自己女兒送過去受苦。不知道是誰想出來個辦法,讓這個罪臣之女劉細君去,反正她無依無靠,能活著已經是“萬幸”。漢武帝還真就這麼幹了。。。



於是,劉細君擺脫了罪人的身份,一下子成了公主,只是這個代價實在太高。

儘管漢武帝賞給她許多嫁妝,還派遣不少僕人宮女一起去,但是劉細君到了烏孫,過得並不幸福。

  • 第一,獵驕靡年齡太老,而劉細君青春年少,加上語言不通,兩人很難說有愛情;
  • 第二,風俗習慣不同,細君公主甚至需要自己營建房屋宮室;
  • 第三,細君嫁過去,只是右夫人,而獵驕靡還娶了一位匈奴女子為左夫人。


所以劉細君內心是很痛苦的,她自己做歌傾訴委屈: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王延。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為了祖國,無奈改嫁

烏孫王獵驕靡快不行的時候,想讓劉細君在自己死後改嫁給自己的孫子軍須靡,也就是下一屆烏孫王。

對於這個要求,劉細君起初是拒絕的,她心裡一定在想,你個糟老頭子壞的很

實際上,這是收繼婚,曾廣泛流行於北方草原,一個男子死後,妻子由他家的其他男人續娶,包括兄弟、叔伯,以及沒有血緣關係的子孫後代。

在漢人看來,這個習俗是野蠻的,近乎亂倫,不可理解。但是在草原上,這也是為了保持財產不外流的無奈之舉。而獵驕靡這麼做,除了遵從舊習俗外,恐怕也是為了保證在自己死後,劉細君不失去地位和財富



劉細君給朝廷寫信求救,以為反正任務完成了,漢武帝就會讓他回國。萬萬沒想到,漢武帝是這樣回覆的:

“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實在是太無情了!對於細君公主來說,簡直比塞北的寒風還要冷。漢武帝的意思就是,你的祖國大漢要跟烏孫聯合滅匈奴,你必須遵從烏孫的習俗。

沒辦法,為了漢朝,劉細君只能犧牲自己的幸福,改嫁給獵驕靡的孫子。

除了劉細君,其他的和親女子如王昭君、解憂公主也有不少經歷過改嫁之事,解憂公主甚至改嫁了兩次。



漢開邊,功名萬里。歷來稱讚這些輝煌武功的時候,有多少人為那些遠嫁的女子感到悲涼?


考古軍中馬前卒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烏孫公主劉細君。乃漢武帝劉徹的侄子,罪臣江都王劉建之女,劉建因造反不成,被廢去諸侯王的身份成罪臣。公元前105年,漢武帝為了抗擊日益囂張的匈奴,建立攻守聯盟,派使者出使烏孫國,烏孫王獵驕靡同意漢武帝的提議,但是還是提了一個小小的請求說願與大漢通婚。於是漢武帝欽命劉細君為公主,反正不是自家的親閨女也不心疼,和親烏孫,為獵驕靡的右夫人,地位在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



獵驕靡年老後,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不道德心思,想讓自己的孫子軍須靡娶了劉細君。(這個臭不要臉的也不嫌害臊)作為大漢朝的堂堂公主劉細君那是當然不同意啦,就上書給漢武帝說明此事,想讓孃家的二大爺給自己做主。結果漢武帝已不是當初那個和藹的二大爺了,回信說:“隨從烏孫國的風俗,你就從了吧,漢朝還想要與烏孫聯合消滅匈奴呢。你就委屈一下吧,國家會記住你的”。於是老烏孫的孫子軍須靡就娶了劉細君。獵驕靡去世後,軍須靡代立為王。太初四年(前101年),只在烏孫生活五年的劉細君心力交瘁,鬱郁去世。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孫子娶了奶奶這麼違揹人倫不可思議之事?那是因為烏孫跟匈奴一樣,實行收繼婚,是原始部落群婚制的遺存,群婚制沒有配偶的觀念,婦女屬於整個部落的男子。寡婦由繼承者(繼子)或夫家親屬收繼。


冊小吏


烏孫是漢朝時期地處西域的一個民族,在漢朝這段歷史上烏孫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烏孫長期作為西漢的盟友,屬國在西漢對抗匈奴的戰爭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對於烏孫來說匈奴曾是他們的恩人,烏孫的立國之君獵驕靡曾經是戰爭中被遺棄的孤兒,被匈奴冒頓單于收養,並最終藉助匈奴的力量擊潰月氏成功復國,所以在漢朝第一次派人聯絡共同進攻匈奴的時候烏孫人是拒絕的。

但是隨著漢朝的強大以及在對抗匈奴時形式的逆轉,烏孫人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轉變,獵驕靡曾派人跟隨張謇來到漢朝見識了漢地的富強,獵驕靡開始倒向漢朝。

和親是出於各種各樣和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漢朝和烏孫和親有兩層含義,其一、給烏孫人吃定心丸,表達結盟的誠意。其二、承擔和親任務的女性往往還有著人質和間諜的角色。

漢朝曾下嫁數名公主和烏孫和親,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這兩位公主並非大漢皇帝的女兒,而是諸侯王的女兒並且還是罪臣之女,以我們的眼光來看西漢不但沒有誠意還有些欺負人的態度。

和親的最終結果是烏孫最終和西漢結盟最終大敗匈奴達到了早期制定的“斷匈奴右臂”的戰略計劃,西漢和烏孫雙雙收益領土得以擴張。

細君公主劉細君出嫁時烏孫昆莫獵驕靡已經年老體衰,獵驕靡死後長孫軍須靡成為烏孫新任昆莫,按照當地風俗細君公主應嫁給亡夫的孫子,這在漢地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劉細君為此特意上書漢武帝,但是為了政治目的漢武帝命劉細君遵照當地風俗。

不止是細君公主,後來嫁入烏孫的解憂公主同樣在丈夫死後兩度再嫁。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也先後嫁給了呼韓邪單父子二人。

這種特殊的風俗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罕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收繼婚制,根據《史記》記載匈奴的風俗就是“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北方遊牧民族多有這種風俗即便是到了滿清早期也有“娶兄弟寡妻、親母以外的亡父遺孀”的習俗。

按照漢族傳統的儒家理念這種做法是無法接受的,以至於在明朝有專門的法律禁止這種做法“兄亡收嫂,弟亡收婦者,各絞。”

收繼婚制的出現主要有兩層原因:

首先,如果亡夫死後,妻子嫁給別人就會帶走一定的財產以及人力,收繼婚制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氏族內的財產和人力不外流。

其次,從現有資料來看烏孫人還處於相對原始的奴隸制和部落制社會中,沒有完整的家庭觀念,女性屬於整個部落。


一點點歷史


和親是漢朝與少數民族的一項重要外交政策,從漢高祖與匈奴的和親開始,西漢遠嫁異邦的公主、準公主具體人數無法考據,有記載的就有16位,有姓名的僅有3人:劉細君、劉解憂、王昭君。


西漢與烏孫的和親,可以說是漢王朝處理友好國家間關係的一種政策,其本質也是一種政治行為,是為一定政治利益服務的策略和手段。

烏孫人是漢代連接東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地處西域,距漢地遙遠,在今甘肅河西走廊的祁連山、敦煌一帶,後來遷徙到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一帶從事遊牧。烏孫乃西域大國,地廣人眾,兵力強大,國內物產豐富。西漢若與烏孫締結友好,一是可以徹底制服匈奴,二是有利於西漢勢力的向西發展。


漢武帝時期,聽從張騫建議。遣宗室女細君嫁於烏孫昆莫獵驕靡。細君公主入烏孫時,漢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待御數百人,贈送甚盛。”後來獵驕靡年老,細君從烏孫俗,改嫁其孫軍須靡。不久細君死,漢武帝又遣公主解憂續配軍須靡。軍須靡死後,解憂又嫁給其堂兄弟翁歸靡之妻。翁歸靡死後,她又作前夫軍須靡與匈奴妻所生的兒子泥靡之妻。

兩位公主都經歷了喪夫和改嫁夫弟甚至繼子的倫理困境,漢武帝都是以“入鄉隨俗”為理由要求她們依據烏孫民族的禮俗繼續其和親的使命。


話說,細君公主遠嫁烏孫昆莫獵驕靡後,獵驕靡因自己年老,讓細君公主嫁給孫子岑陬為妻,細君不肯從命,上書漢朝天子,希冀能得到親人的支持。漢武帝的回答是:“從其國俗,吾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公主無奈,為了漢武帝征服匈奴的大業,只得再次成為岑陬的妻子。細君最後老死烏孫,終生不曾歸漢。後世流傳的她的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便反映了她當時的心情。


西漢與烏孫的和親,使烏孫由親匈奴而疏漢逐漸變成叛匈奴而親漢。當匈奴進攻烏孫時,西漢則對匈奴用兵,這就使西漢與烏孫由親戚關係發展成為事實上的軍事聯盟。同時在促進烏孫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上起到積極作用。


安定郡潛夫


一是少數民族的風俗比較開放。

二是老可汗年紀大了。精力不行。那可是青春美少女啊!閒著也是閒著。乾脆送給年輕的小可汗吧。於是就順理成章的這麼做了。

漢族可不行。封建理念太深。如此做了,那叫亂倫。要遭天打雷劈的。




9


順其自然65491946


入其鄉,從其俗。

這些和親公主自從離開中原,就沒辦法再回來。所以只能隨波逐流,遵從當地的風俗了。

這也就是歷史的另一面吧。



萬事通小子


準確的說,這是遊牧民族的收繼婚制,新立君主娶庶母、娶寡嫂都是很正常的。

糾正一點,就是這種婚姻都是前任君主死亡後才實行的,而不是如你說前任君主指令的!


溫潤如


人類的婚姻史,非虛構類的,

只要符合當時的法律許可

後人看的,是歷史


蜀之黎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