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用完即走”常被誤解,同用戶“微妙關係”才是重點

小程序,曾默認指的是“微信小程序”,現在,有些場景下,就需要加個“前綴”區別下了。阿里、百度先後搞起了小程序,就連今日頭條也開始“插一腳”了。

小程序,“用完即走”常被誤解,同用戶“微妙關係”才是重點

張小龍曾說過,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這“用完即走”,讓很多人對號入座了“小程序”的特性。

小程序,“用完即走”常被誤解,同用戶“微妙關係”才是重點

小程序,有優點,也有缺點。無需下載,打開速度快,界面和功能要強於h5頁面......但也有比較致命的缺點,不容易被記住,不容易被發現。用完小程序後,“走得很乾淨”!乾淨得,或許連小程序名稱都沒記住,有時候,想找個用過的小程序,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小程序不像獨立安裝的app那般,安裝的時候印象深刻,且用完後,只要不卸載,都會留在手機桌面上,時不時的還會看到,非常醒目!

小程序,“用完即走”常被誤解,同用戶“微妙關係”才是重點

張小龍提出了“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產品足夠好,用戶自然會記住,且記憶深刻,此為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也和張小龍的立場有關,他面向的是用戶。對於用戶來說,強行“拉著”用戶,或給用戶一堆“負擔”的產品,都不是好產品。

用戶“用完即走”,這對於開發者來說,卻不是什麼好事。用戶粘度,可以增加“回頭客”,有用戶粘度,還可以搞更多的額外收入,提升應用的價值。

或許,很多應用,用戶粘度本就不會高!

很多應用,腳趾頭想想都不知道,用戶粘度不會很高。不過,或多或少會想點辦法,來提高用戶粘度。雖然,這和產品“越簡單,越好用”是背道而馳的,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低頻使用的app,推廣困難。

很多應用,不只是“用戶粘度低”的問題,而是“基本很少人會用到”。比如手機回收平臺,商家服務平臺等,這些細分領域,或小眾領域,即使平臺和服務能做得很好,做推廣卻沒那麼容易。

互聯網+,線上線下結合的項目,很大一部分都有這樣的特性,一味的投廣告也不是事,必須發展自己的“流量”,而這確實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小程序,“用完即走”常被誤解,同用戶“微妙關係”才是重點

公眾號,自媒體,成了這些平臺獲取流量的好方法。同h5應用比,如果小程序能做得更好,顯然比h5會更有價值。小程序平臺,如果真能囊括足夠多的小程序,且用戶體驗都能做好,其價值非常大。

如何能為小程序帶來用戶?這便是平臺做好“小程序”的關鍵。這幾家平臺,各有優勢,單在小程序上,並不會有很明顯的誰勝誰負。

小程序,“用完即走”常被誤解,同用戶“微妙關係”才是重點

騰訊有高活躍的社交用戶,百度是檢索工具,阿里有商業基因,抖音有豐富的內容......顯然,“用戶和小程序的微妙關係”在這幾個平臺裡是不一樣的。各平臺的差異,也讓這“競爭”,表面看起來不會很激烈,畢竟,各家做好小程序的方法,會各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