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2万多精锐军队大举北伐,有人却说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大家怎么看?

乐圣杰


成功的几率很低,但并不是说没有。谁能想到一个黄河渡口会影响太平军北伐的战局走向呢!其实,这也是受到太平军定都南京的影响。太平军攻克南京是在1853年3月份,而太平军北伐是在1853年5月份。在太平军攻陷南京后,他们为了巩固南京的防御,不得已用3月到5月这两个月的时间来夺取南京的外围据点。的确,太平军既然已经决定定都南京,那么他们做出巩固天京的决策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按照后来的战局看,清朝显然用这两个月巩固了黄河以北的防御。特别是一个名为刘家渡的黄河渡口。



(注意当时黄河流向为图中的明清故道)

《太平天国史料考释集》中写到过一句话:

“刘家口乃是离归德(商丘)西北四十多里的黄河南面的口岸,是当时山京、河南各省商船云集的所在 ,属山东曹县辖境,过河就可以向山东省挺进,所以大平军打算在这里过黄河,取道山东,进攻北京。不料清朝统治者采取防守黄河的战略,先把船只尽收泊北岸,到大平军抵刘家口时, 就放火把船只烧光,使大平军无船可渡,而不得不改变计划从河南渡黄河向直隶进军,以后就在怀庆,山西,保定等地处处受阻,到深秋才到天津,又遇大水阻碍进军。如果当时大平军在五月中旬就从刘家口渡过黄河,从清朝北方防御薄弱的一面山东向北京迅速进军,就不致于处处受阻,很可能在六、七月份就挺进到北京。那时候,正是粮熟的时侯,清朝统治无法封锁,大平军都是南方人,夏天作战也要比后来在隆冬作战条件好得多。”



说实在的,仅仅一个渡口还不足以影响太平军以后的大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太平军定都南京。同时,清朝的军队又在南京周围布设了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对于屡战屡败的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军一直也没有放在眼里。但是他们毕竟酣睡在卧榻旁,所以太平军也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力量来抵抗。此外,在太平军进行北伐的同时,他们还在进行声势更加浩大的西征。两相对比,对于南京城具有巩固性质的西征最终高过了类似牵制性质的北伐。



需要休息一点的是,太平天国的西征军在1854年在长沙湘谭失利后便节节败退,一直到1855年石达开出手才挽回败局。此间,北伐军也是最困难的时候。虽然李开芳、林凤祥的军队已经多次在清朝心脏地带北京附近徘徊,虽然此时的北伐军依然靠他们仅有的2万余兵马屡次战胜清军,却苦于后援不继而最终被分割围歼。


大福读史






领略非洲风情


清朝末年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摧枯拉朽的趋势很快席卷半个中国,不可否认前期的太平天国将士,同心团结一致对外,浩浩荡荡的永安建制分封,并随后攻占了南京、定都南京,此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高潮时期。

随后太平天国对于清朝的军事力量认识不够充分,对于当时形式分析不足,并且没有以推翻清政府目标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派了一支偏师进行北伐。1853年5月太平天国派出了有林凤祥、李开芳两万人的精锐部队进行北伐。

北伐军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也算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天津静海附近,清政府朝野震动,当时清政府统治者都做好了退居东北的打算,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清庭派出僧格林沁和胜保前去围剿北伐军,北伐军面对着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又加上军事物资的缺乏,渐渐的显露出败相。可以说北伐军的失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太平天国的军队大多由南方人组成,无法适应北方的严寒气候,并且当时已经严冬,冰封千里天时不利、地利都于太平天国北伐军!同时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没有做好长期北伐的准备,棉衣,粮草都没有充足的供应。

第二:天平天国这支军队机动性不强,虽为精兵强将,但是依然无法弥补兵力上的绝对劣势,并且曾格林沁的骑兵部队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比酒囊饭袋的八旗军强多了。

第三:孤军深入,战略上已经输了,清政府的坚壁清野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地的团练武装对太平军北伐牵制很大。虽然各地有农民起义响应,但是太过分散作用不大,最后太平军派出援军,由于清军阻碍一直没有与他们汇合。

经过两年外无援兵、缺衣少粮、缺乏当地民众基础情况下,林凤祥和李开芳历经血战分别在连镇之战和冯官屯之战中被清军打败之后俘虏,最终被清政府凌迟杀害,天平天国北伐军全军覆没。





博陵牛仔


落魄文人领导的邪教起义,本身就不会有什么前途。

虽然在开始时,气势汹汹,势如破竹,八旗军,绿营兵都纷纷退却,但却刺激了大清帝国,诞生了了由地方乡勇组成的,以保境安民为宗旨的部队,产生了汉族军阀势力,动摇了中央集权制度。

由于太平天国本身的制度缺陷,领导层内部的争权夺利,内斗不止,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了。


沈阳杨艺


太平天国不可能成功。太平天国如果成功了,对中国来说将是一个灾难,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伯乐公


人们不赞成,造反者根基不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