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末一些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签的?

打开蚊帐有只蚊


签不平等条约这事,远远不是去签个字就了事了那么简单。是需要谈判、讨价还价、随机应变的。既需要是一位重臣,能代表朝廷的,又要见多识广、有国际视野,对外交事务和各国列强有一定了解的人。这样才能既能尽可能的争取利益、不辱使命,又能知所进退、能屈能伸,保证谈判成功。而李鸿章正是晚清极少的最合适的人选。

双方谈判,首先人家要看你是什么层次的领导,如果职位很低,不能决策,说话算不得数,人家跟你谈个什么呢。而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从职位上看,是重量级的,完全有份量代表朝廷。

其次,李鸿章曾经出使欧洲考察,对西方列强有所了解,懂得洋务,熟悉外交事务。这是朝廷派他去谈判的更重要的方面。

李鸿章懂得当时的国际形式和列强的复杂利益关系,有外交政治手腕,多次在谈判上为中国争取利益。虽然说起来最终都是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可是在弱国和战败之下,他又能怎么办呢?

比如《中俄伊犁条约》,先是崇厚去谈,结果大半个新疆都快要被割了,李鸿章危急时刻出手,写信请来英国首相戈登帮忙,以夷制夷,拉英国入局,最后逼得俄国不得不吐出到嘴的肥肉,中国北疆领土得以保全。

对于最让国人痛骂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李鸿章也是拼尽最后的气力,据理力争,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马关条约》,把对日赔款减少了一亿,台湾虽然被迫割让,却保住了辽东半岛。

《辛丑条约》也是如此,尽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条约,可是当时:东南五省都互保了,北京也沦陷了,欧美日多国列强都在谋划分裂中国了,中国最终也并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作为谈判代表的李鸿章,以其灵活的斡旋,对八国的分化瓦解,最后促成了这在当时来看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当然,李鸿章还是在其他一些事上判断失误,对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比如中法战争,误判了法国的国情和战争局势,导致中国不败而败。甲午战争,对日本战略误判,消极避战,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总之,李鸿章是个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具体功过得失,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冷眼观天下HK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早在太平军与湘军对峙时期,李鸿章就率先与洋人合作组建洋枪对,并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大力引进西洋先进技术发展本朝军工业和工商业,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基本是清朝外交代理人,在当时腐朽的体制下,只有李鸿章能够既最大限度保障清朝利益,又能与西方列强进行斡旋,西方各国也只认李鸿章,弱国无外交,大部分文官迂腐固执保守,都没有能力在强敌环伺情况下保证清庭苟延残喘。只有李鸿章可以,所以大部分条约只能由李鸿章来签订,由李中堂来背黑锅。


易发宝


因为列强不认其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