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傳正談歷史


蕭何、張良入世家,是因為其具備公侯的身份;韓信入列傳,是因為他的諸侯最後被褫奪了。

史記人物大致分為三個檔次。天子、皇帝級別的是“本紀”,諸侯是“世家”,其他人是“列傳”。當然這三類檔次劃分並不單純是看稱號。司馬遷自有一套比較嚴謹的推算理論。

比如本紀,項羽只是西楚霸王,但司馬遷認為項羽宰割天下,有帝王之尊,故而入了本紀。呂后只是皇后、皇太后,但司馬遷認為她在劉邦死後相當於實質上的皇帝,於是也入了本紀。

而世家,一般用於先秦諸侯,世代封爵的。但孔子是儒家的聖人,雖然在先秦只是一個普通的落魄大夫,但漢朝獨尊儒術,孔子地位已經上來了,所以也入了世家。陳勝只是一個起義者,自封張楚王,曾經是天下盟主,但很短時間就崩潰,入不了本紀。考慮到他畢竟首次起義,而且確實一度得到天下擁戴,所以給了世家。

而在漢朝以後的世家,除了劉姓諸侯王、外戚之外,主要就是蕭何、張良、曹參、周勃、陳平這幾個人。這幾個都是劉邦奪取天下一等一的大功臣,其中曹參、周勃、陳平雖然功勞略遜於蕭何張良,但在劉邦死後安定漢朝政局也立下大功,進入世家是說得過去的。

然後就是列傳。基本上,先秦時代除了諸侯國君,其餘的這些權臣、將領,哪怕你權勢滔天,哪怕你王親國戚,哪怕你學富五車,都只能入列傳,不能入世家。漢朝以後的大臣,哪怕是衛青這種功勞蓋世,又是漢武帝小舅子和基友的,也只能入列傳。

還存在一群人,就是在楚漢之際和西漢初年的異姓諸侯王,包括趙王張耳、代王陳餘、魏王魏豹、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齊楚王韓信、韓王信、燕王盧綰、齊王田氏等。這些人,有的是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的對手,被他早早消滅,如魏豹、陳餘;有的是接受劉邦冊封,但隨後還是因為叛亂或因為劉邦心情不爽而被拿下,如彭越、英布、韓信等。這些人,司馬遷統統給的是列傳。

為何如此呢?因為劉邦開國後,將異姓諸侯王全部剪滅,然後號令後世,只有劉家人可以封王,異姓絕對不能封王!他的目的,當然是保全劉家的地位,防止再出現周朝那種分崩離析的局面。

由於有了這一層規矩,所以,楚漢之交的諸侯,從地位上,凡是沒被劉邦之前直接滅掉的,都被劉邦之後拿下了。而從史書上,凡是諸侯王,他們都不可能獲得世家的地位(因為這地位是給諸侯的),而只被寫入列傳。

當然,司馬遷也可以用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說他們都有汙點,都犯了錯誤。

這個也很容易找證據。畢竟他們都被劉邦拿下了,既然拿下,肯定要找藉口,這藉口就是汙點咯。

其實是有點冤枉的。

比如韓信,如果他在垓下不逼迫劉邦封他為齊王,而是老老實實待到劉邦稱帝,老老實實直接拿個侯爵,那麼,多半不會被殺,而且肯定可以封侯入世家的。就像他的副手曹參一樣。

冤哉,淮陰侯韓信!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精彩話題共賞)


巴山夜雨涮鍋


史記有五個體例:本紀、書、表、世家、列傳。除了書是記錄制度方面的之外,剩下的四個體例都是以人物為中心。本紀主要記錄的是宰治天下者,世家是功臣或者諸侯,列傳是傳奇人物。雖然大體上是這麼個標準,但是也有例外,這種例外也隱含著司馬遷對他筆下人物的褒貶。

蕭何完全有資格列入世家。史記之中的蕭何不是蕭丞相世家,而是蕭相國世家,說明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蕭何的朝廷之中的位極人臣。而且蕭何也是本身漢朝功勞最大的功臣。蕭何雖然沒有上過戰場,但是他的家族之中的十幾口人都跟著劉邦出生入死。劉邦的每一次失敗都是蕭何在關中向前線輸送兵卒和糧草,才能保證劉邦在元氣大傷的情況下一次又一次的滿血復活。陳豨謀反,位於長安的韓信想要和陳豨裡應外合,呂后聽從蕭何的計謀才除去韓信,再一次穩定住了大漢的江山。他的眼光非常有遠見,他為劉邦舉薦了韓信,才有了後來的大漢;入關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在搶奪珠寶,唯獨蕭何收集秦留下來的典章制度以及天下地圖,有了這些,劉邦才不至於像項羽一樣疲於奔命。凡此種種功績,列入世家綽綽有餘。

張良是韓國的貴族,而且幾次解救劉邦於危難之中。劉邦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他手下人幾乎都遭受過他的辱罵,唯獨張良是一個例外。劉邦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幾乎都是第一個想到張良,然後非常恭敬的對張良說:為之奈何?(該怎麼辦啊),張良每次都能讓劉邦從危難之中擺脫出來。因為出身富貴之家的緣故,張良這個人對金錢和財富都不是很在意。劉邦封給他的地,他不接受,送給他的珠寶,他全部都贈與別人。他僅僅接受了留侯的稱呼。因為戚夫人的緣故,劉邦三番五次想要廢除劉盈而立趙王如意為太子,最終張良暗中運作,才讓劉盈地位得以保留。帝王家和普通家庭不一樣,太子的廢立直接關乎到國家的命運,但是漢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實在是禁不起折騰了。張良的功績列入世家也是綽綽有餘。

韓信為漢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創立了不世之功業,按照常理因該是楚王信世家或者淮陰侯世家,但是他的傳記是淮陰侯列傳。公平嗎?或許不公平,但是把他降為列傳隱含著一種批評。韓信的出身貧寒,卻是一個貴族。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忍讓,知道什麼時候能夠顯露自己的才華,所以寧願受胯下之辱,卻能在死刑的時候臨危不懼,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勇氣。他為了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在自己實力最為強大的時候都沒有選擇背叛漢,但是天下太平了,他卻想著造反。他所做的一切都違背了常理,自立為齊王的時候,蒯通苦口婆心的勸他逐鹿天下,他總是回絕,說明他四軍事天才,但是對於時局的把握是那樣的不敏感。最後因為反叛,落的三族盡滅。他一次又一次的錯過機會,雖然留下了名字,但是不能成為智者,於是司馬遷將他降為列傳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通過三個人的對比,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三個人性格的不同。蕭何是一個圓滑的人,很精明,對於大局的判斷很有眼光;張良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怎麼應用自己的智慧去幫助劉邦,知道怎麼樣功成名退;韓信是一個驕傲的人物,他有才華與天賦,卻不能夠在時局之中做出正確的判斷,一再延誤了機會,以至於年紀輕輕就斷送了性命。


詩書君


韓信進入列傳的最簡單原因是他沒有後代留世。儘管他個人軍事才華橫溢,為劉邦的大漢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但最終他被誅滅九族,無一血脈留世。因此司馬遷只能為他個人立傳,卻不能寫世家,因為世家是有幾代傳承的!

根據司馬遷的設計,本紀是寫的天子,世家是寫的諸侯,列傳是寫的個人。因此嬴政、劉邦都進入了本紀,而有天子之實的項羽、呂雉也進入了本紀!世家一般是為諸侯寫的,比如六國都是世家,蕭何、張良都是侯爵且子孫繼承了爵位,因此可以進去世家!



韓信儘管也是一方諸侯,爵位最高時是王爵,死前是侯爵,完全有資格進入諸侯世家。但是韓信有叛逆的罪名,且死後沒有子孫繼承爵位。因此說韓信是諸侯不妥,他更像白起、王翦一樣的名將,立為個人傳是最合適的!


韓信一代兵仙,具有典型的貴族精神與氣質。他軍事才能無人能敵,因此高高在上如一尊神,劉邦是用而防之。儘管韓信沒有反叛的意願,但是他有反叛的實力,因此劉邦為了消除潛在威脅,提前誅滅了韓信九族!韓信之死,充分解釋了“斯人無罪,懷璧其罪”的含義!


大秦鐵鷹劍士


史記體系

要知道這個答案,首先就得了解史記的體系。史記裡面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這幾類。

什麼是本紀?紀就是記錄的意思,原原本本按其事記載稱為本紀。而紀又有統理綱紀之義,所以帝王之事稱紀,就是告訴後代一些事情都有綱紀的。

什麼是表?所謂表就是表明一下那些沒有被表明的一些小事,所以就有了表這個體系。

什麼是書?五經六籍的總稱。然史記裡面的八書,基本上就是記錄國家大體的一些著作。

什麼是世家?世家一詞是和諸侯掛鉤的,而諸侯是一個爵位,且是世代都在享用。這就已經不是一個人了,而是這個家族了。所以稱為世家。世家也同樣適用那些世代享用爵位的家族。

什麼是列傳?所列傳就是說這個人的事蹟可以被敘列出來,意思就是一些名人或者官員的生平事蹟。

原因一目瞭然

蕭何和張良才是劉邦的真正原班人馬,跟隨劉邦一路過來,而劉邦也始終都把他們都做自己人,所以爵位世享故可以列入世家。



而介於劉邦時期的西漢帝國還是共主形式的帝制,劉邦對這些異姓諸侯王是不會百分百的信任的,大家隨時都有可能撕破臉皮再爭雄也不是不可能,然而最後劉邦是守住了江山,所以韓信這些人基本上就被夷了三族。爵位也被收回,所以就只能列入讓人其知曉事蹟的列傳了。


淡看天上月



首先,我們來看看被太史公列入“世家”的都有些什麼人。

吳太伯世家、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直至田敬仲完世家等16家,都是周朝時代分封的諸侯。注意,是諸侯

孔子世家,是因為孔子開創儒家、教化天下,雖然是布衣之身,但後世的皇帝、大臣都甘當他的學生,號稱“素王”。素王也是帶個王字,有個諸侯的地位沒毛病。

陳涉世家。陳勝吳廣起義,直接引起秦朝的覆滅。項羽、劉邦等等群雄,從道義上來說,都是陳勝的徒子徒孫。何況,人家生前可是“張楚王”,妥妥的義軍領袖、一方諸侯。

楚元王世家、荊燕世家、齊悼惠王世家和梁孝王世家等等,都是漢朝的諸侯王。統領一方土地、人口、財富的藩王。

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甚至外戚世家,這些國家功臣、實權派,也是有封地的。比如蕭何的封地有好幾個縣,張良的封地在留縣,所以叫留侯。

他們是漢帝國境內(立大功、掌實權)的小諸侯。

你看,能夠被列入世家的,全部都是跟“諸侯”二字沾邊的。

列傳裡這些人,無一例外,全部是臣子。

張耳、陳餘、盧綰、彭越等等,不是臣子就是敵人。敵人還想入世家,做夢呢?

再說回韓信,他本來有機會入世家的,只要他不死。做過王、還是功臣,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可惜,他從來不是豐沛故舊,也就是不是自己人。那麼,只好是敵人了。

能入列傳不錯了,想想大澤鄉起義到劉邦去世這15年,像他這樣貧苦的年輕人死去多少?他還能靠自己的本事混個出人頭地,不錯了。

人吶,知足常樂。


溫乎



主要因為他們和劉邦之間的親疏,以及各自的結局。蕭何和劉邦從小在一起玩,彷彿衚衕裡的發小。後來又都當了沛縣的公務員,蕭何的職位高很多,文化水平也高很多,但流氓氣比劉邦差,不像劉邦黑白兩道都有人,他知道,真要比“建功立業”,自己肯定不是劉邦的對手。所以,他自小就很愛護劉邦。劉邦發跡後,自然也懂得回報,不但拜蕭何為總理,還給蕭何封了很大的一個縣城,讓蕭何的子孫世世代代都能享有,所以蕭何才能入《世家》,因為世家本身就是世世代代都能享福的意思嘛。

張良,雖然跟劉邦不是發小,但在關鍵時候救過劉邦的命。劉邦當年赴項羽的鴻門宴,九死一生,多虧張良說動項羽的伯父,讓項羽消除了殺心,否則哪有劉邦的漢朝。張良本來是韓國貴族,祖先當過韓國的丞相,秦末大亂後,一心想復興韓國。但遇到劉邦之後,他逐漸放棄了復國的想法,一心一意輔佐劉邦。劉邦自己也承認,如果沒有張良給自己獻的計謀和無數良好勸告,根本就沒有漢朝江山。他給張良也封了非常大的縣邑,讓他世世代代享用。張良後來也當過丞相,所以列為世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至於韓信,當然非常冤。劉邦之所以能在最後勝出,韓信的功勞比蕭何和張良都要大,但問題在於韓信是半路投奔劉邦的,能力既強,又有野心,一直就不安分,一直就想另立山頭單幹,這麼一來,劉邦當然忍不住,終於和老婆商量,找個茬子把韓信族滅了。這麼一來,韓信就沒有子孫世世代代享用封邑,自然無法列入世家。


梁惠王


我就不引經據典了,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話給大家講一下為何韓信入列傳,而蕭何張良入世家。


首先說下世家列傳的區別,世家是記錄王侯的事蹟以及其子孫承襲的一種文體,簡單的說,能入世家的人有兩個因素,一個是王侯,一個是有後代。列傳則是單單的記錄一個人的事蹟,以便於後世可以瞭解此人的史蹟,僅此而已。由此可見,其實區別還是蠻大的。


我們知道,蕭何死後被封為“文終侯”,爵位傳於後世;張良的祖父和都曾任過韓國的宰相,死後被封為“留侯”,爵位傳於後世;而韓信死時僅僅是一個淮陰侯,因謀反而被殺,且被夷三族。由此可見韓信是沒有後人傳世的,因此無法列入世家。


韓信的軍事能力非常強,為劉邦立打江山下了汗馬功勞,功不可沒,但是正是因為他的功勞太大,在軍中的威信太高,功高震主,生性多疑的劉邦便想除掉韓信,其實此時的韓信已經被貶為淮陰侯,而且已經沒有了兵權,可劉邦依然指使呂后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誘殺了一代名將,且滅三族。韓信的死也印證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話!


linux每日談


這個問題要理解《史記》編纂學。世家世家,一個要世,一個要家。我們可以看看《史記》世家的人物,主要有四類:一是周代諸侯、漢代諸侯王,這個比較好理解,本紀是天子(或實際統治者),諸侯(王)自然就劃入次一等的世家。



二是漢朝列侯,也就是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這些以軍功封侯的異姓侯。但漢朝異姓侯這麼多,為何只有他們五個列入《世家》?應該還是太史公看重他們五人在漢初的建樹,那麼韓信的功勞也不比他們低吧!奧妙就在這個“世”字。


“世”是世代的意思,至少要世代像個家才叫世家吧。韓信一代就滅了,哪來的世呢?好了,那陳勝和孔子,連侯都不是,又怎麼是世家?這就是第三類了。陳勝和孔子雖然本人沒有太多功業,但歷史意義更多再於開創性。漢朝奠定於陳勝起義,儒家奠定於孔子傳學。

第四類僅有一篇,就是《外戚世家》,也是最特殊的。外戚既不是世,也不是家。但漢朝重視孝道,太后權力不在皇帝之下,而皇后的權力也不弱,所以外戚往往能影響朝局。這就是太史公將其選入《世家》的原因。

可以發現,太史公更注重的是實質,而不是名義。


林屋公子


諸侯開國乘家,子孫世襲,故稱世家,主要記錄諸侯王國中門第高貴的大家。劉邦平定天下後,論功行賞,蕭何居首功被封為侯,張良也因功被封為侯,都屬於開國功臣,蔭及子孫,除此之外張良本就是韓國貴族後裔,蕭何張良符合世家標準。而韓信的身份十分特殊,是歷史上少有的王侯將相都當過的人,王:破齊後被封為齊王后被改封為楚王,侯:淮陰侯,相:曾被封為左丞相,將: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被封為上將軍。列傳主要記載重要人物生平,縱觀韓信一生跌宕起伏,攻必克,戰必取,軍功赫赫,身居一方諸侯,甚至一度左右楚漢戰局。後因猜忌被貶,最終因謀反罪名被害,並被夷族,已無子孫承襲。韓信本非世家大族出身,又無子孫承繼,不符合世家標準。如此重要人物,列傳也不為過。


Eren19


這個問題是歷史學家探討和研究的範疇,我們一介農民也難臆測司馬公的胸意。試讀《史記》大約帝王的事蹟載入《本紀》,諸候載入《世家》,其他士夫大夫歷史人物載入《列傳》。但也有例外,項羽沒有統一全國做皇帝也列入《本紀》,孔子未作諸候而列入《世家》。按歷史的知名度和貢獻陳平、周勃也不如韓信,然而他們也列入《世家》。愚以為蕭何、張良和韓信雖然都被稱為漢初三傑,但張良和蕭何是劉邦集團的核心決策者,韓信雖稱“戰神″,總是一介武夫。歷史上的中國總是重文抑武,所以韓信的歷史地位就張.蕭二位低些。韓信的人品也比二位遜色,曾經跑官要官,最後以反叛的罪名告終。所以司馬公把他載入了《列傳》。這是我瞎蒙,對否請各位網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