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奪位登基,都是一代大帝,為何朱棣的罵名卻多了很多?

前哥說歷史



武人誅身,文人誅心。

根本原因在於唐太宗善待大臣,以寬仁治國,籠絡了士大夫階層。而明成祖朱棣,這位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的皇帝,可不是什麼善茬,重典治國,當然名聲不好了。

當然除去這個原因還有其他原因,接下來宋安之來說說。

雖然唐太宗李世民與明成祖朱棣的皇位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但是李世民比之朱棣要更具合法性。

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在奪嫡之戰中發動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而朱棣屬於是哥哥懿文太子病逝,朱標之子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成為正統性皇帝,以清君側名義實為造反的篡位成為皇帝。

李世民屬於是發動政變,朱棣屬於是造反,後者自然屬於是情節嚴重了。

而且不論史書是否有刻意美化李世民的成分,總之通過史書可以看出,唐高祖李淵並沒有一碗水端平,並沒有使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名分早定,甚至當李世民屢有戰功時,承諾立他為太子,使李世民的期望越來越大。結果李淵卻食言,最後只是史無前例的封了李世民一個天策上將的頂級武官官職,擁有自置官屬的權力,但官職再大終究還是臣子。

正因為李淵的一碗水端不平,導致了李世民的不滿,太子李建成對於李世民的猜忌,最後造成了兄弟自相殘殺。

朱棣這個就不同了,李世民可以稱之為唐朝最大的開國功臣,但朱棣並非如此,朱棣八歲時明朝就已經建立,他並沒有什麼驚世之功。

成年以後身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早早封為燕王,就藩北平。雖然在北平參與了兩次北伐蒙古,立有大功,但並沒有達到李世民那種高度,明太祖也不可能賞賜或者承諾他什麼的。


更關鍵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並非是唐高祖李淵那般猶豫不決之人,早在明朝還沒有開國之時,朱元璋就將繼承人朱標的名分已定。1364年,朱元璋為吳王時,朱標為世子。1368年明朝開國,同年朱標被封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也是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總之就是堅定不移的要傳位於長子朱標,朱標英年早逝,那麼就傳位朱標的下一代。

那麼朱棣真的是一點無奈都沒有嗎,當然有了。李世民的無奈在於父親李淵一碗水端不平,導致了長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兄弟鬩牆自相殘殺。朱棣的無奈在於,建文帝朱允炆削藩近乎於殺藩,繼位後短短几個月之內將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岷王五位王爺或廢為庶人或圈禁,其中湘王被逼的自焚而死。所以當建文帝對朱棣下手時,他自然沒有坐以待斃。

當然相對於李世民的無奈,朱棣的這些無奈也不能掩蓋他的篡位不正。

而且李世民善於籠絡人心,以寬仁治國。像曾是太子李建成的舊臣魏徵就被李世民重用,對於魏徵的激烈言辭,也是虛心納諫。朱棣這個打架皇帝可沒有這麼好說話,他繼續了父親朱元璋的重典治國,對於官員很是苛刻,像建文帝朱允炆的舊臣方孝孺不配合美化朱棣的合法性,便被朱棣殺死,家人流放。當然傳到後世就成為了誅了方孝孺的十族。

所以武人誅身,文人誅心,到了後世,自然是明成祖朱棣罵名更多了。

其實仔細看看李世民和朱棣對於失敗者家人的待遇,會發現朱棣遠沒有大家印象中那麼殘忍。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以後,不顧父親李淵的苦苦相求,第一時間就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兩人的後人全部殺死,還將這兩位兄弟的妃嬪補充到後宮一些,大家覺得他殘忍嗎。

建文帝朱允炆雖然不知所蹤。但朱棣並沒有對朱允炆的後人斬盡殺絕。根據資料記載,朱棣將朱允炆的後人囚禁於鳳陽高牆之內,直到五十多歲才放出,當時是“不識牛羊”,但追究活了下來。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間也可以見到朱允炆後人的相關記載,當時朱允炆的後人,還曾向朝廷上書要求給予厚待,結果當然是被仁厚的孝宗皇帝拒絕了,但建文帝朱允炆終究還是有後人留下了。

對比一下兩人對待政敵的方式,唐太宗李世民毫無疑問更殘忍,明成祖朱棣多少還給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留下後人,結果呢,朱棣罵名更多。只能說李世民寬仁治國,朱棣重典治國,後者自然被文人誅心了。


宋安之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李世民不是奪位登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不過是幹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對於自己的父親,唐高祖李淵,他是沒有動的。李世民的登基是源於李淵的退位,且李淵退位後享受了一段舒舒服服的太上皇生活。

再回到題目,為什麼李世民和李淵在後世的評價不相同。

首先,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雖然不是傻白甜,但從本質上來說,玄武門之變沒有誰對誰錯,就是一場赤裸裸的權力鬥爭,因此後人在價值上沒有偏向性,再加上李世民對於這段歷史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欺騙"了後世;而朱棣則不痛,朱棣這是赤裸裸的謀朝篡位,根據記載,朱棣在朱標死後,對於皇位早就覬覦。覬覦不要緊,但只要付諸行動,那麼性質就徹底變了,之前最多是有"不臣之心",但行動後,就成了徹徹底底的逆賊。因此,這個問題,再怎麼美化,也是無濟於事的。


最重要的,則是二人在成功之後的作為。李世民雖然在玄武門這件事上,的確做的不厚道,但至少他在當上皇帝后,證明了他的確能當一個好皇帝。對外他徹底擊垮了突厥,開拓西域,征服高句麗,贏得了諸多少數民族的認同,被尊為"天可汗";對內輕徭薄賦,完善科舉,勤修內政,在為君之道上,雖然後期有汙點,但在大部分時期,李世民從善如流,親賢臣遠小人,開創了貞觀之治。

而朱棣上臺後,雖然也有一些利民的措施,但更多的是對經濟的破壞。本身在靖難之役中便遭受重創的山東地區,在遷都時被強徵民夫和錢糧,導致了其經濟的進一步破壞,這也激發了著名的唐賽兒起義;在為君方面,朱棣一上臺就濫殺,最著名的莫過於鐵玄,不僅結局殘忍,且妻女均被貶為官妓,可見朱棣的狠毒;而朱棣賴以說明"武德充沛"的北伐蒙古,實際上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實際作用有限且勞民傷財,不僅如此,反而造成了明朝軍力的疲敝,徹底失去了長城以北的勢力,而蒙古高原的威脅,卻依舊存在。

因此,這二人從能力上而言,根本不在一個檔次,自然朱棣的名聲不如李世民。


庭州行者


他們奪位的性質不同,引發後果的嚴重性不同,奪位的正當程度也有不同。

李世民發動的是“玄武之變”屬於政變性質,牽扯的人比較少,而朱棣的“靖難之役”毫無疑問屬於內戰級別,戰爭性質,無論靖難的藉口是否真實,其實都是造反,並且最終通過武力奪取了政權。

被逼程度。朱棣不一定會死,甚至可以說以朱棣的頭腦和建文帝所承受的壓力(畢竟有自焚一家的情況,所以才有建文帝“勿使朕負殺叔之名”之語)根本不會死。但過得有多慘就不知道了。而李世民如果不反抗,必死無疑,李建成和李元吉會毫不猶豫的殺了他,沒有任何其他結果。

李世民掙命反抗發動的玄武之變殺的不是皇帝,而是皇位接班人,而朱棣奪權直接面對的是名正言順老朱親自指定絕對合法的繼承人,在位的皇帝,這很純粹就是謀反,挑戰正統。

發動過程。玄武之變牽扯麵比較小,自然牽扯的人數也非常有限,而朱棣的靖難之役雖然算不上牽動全國吧,也已經差不多了,期間死傷無數。

玄武之變後,無論李世民如何對他兩家家屬,數量少,影響小,李建成和李元吉授首後,攻門的人群基本屬於瞎咋呼,沒啥大響動,後續沒有更大的亂子出現,屬於“平穩過渡”,“家屬情緒比較穩定”,也沒見誰尋死覓活的,一切都歸於沉寂。朱棣靖難成功後,殺了個血流漂櫓,人人自危,比如方孝孺,但說朱棣誅方孝孺十族那就太扯了。

奪權成功後,李唐改變的就是李淵歸隱,安心造人,而朱允玟作為正統皇帝可是遭了秧,結果無非就是,燒死、出家,比李淵的結果悲慘很多。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以起事為分水嶺,在此之前,多少人支持李世民,多少人支持朱棣,也就是基本面形態,李世民遠比朱棣好的太多太多。為了身家性命很多官員選擇了屈從,至少是閉嘴,但“誅十族”這種抹黑自然是少不了的。

從其自身原因來說,下手忒狠了些,想要達到同樣的效果,未必這樣,這也是遭人詬病主要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時不我待吧,根基不穩的情況下短期內再壓制不住恐怕要出大事,有限程度體諒一下。


古今通史


我認為李世民和朱棣雖然都是奪位登基,但是朱棣的罵名比李世民更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1.朱棣是造反篡位,而李世民是皇子之間為了繼承皇位之爭。

朱棣搶的是自己侄子的皇位,是派出大軍攻打下來的皇位,朱棣的行為是屬於謀反。而李世民搶的是自己哥哥的太子之位,只是幾個人就暗算了太子李建成,奪得了太子之位,幾個月後他父親李淵退位以後,李世民才繼承皇位的。所以李世民造成影響沒有朱棣的影響大。



2.朱棣篡位之後殺人過多。

李世民奪得太子之位後沒有大開殺戒,只是殺了一少部分人,像魏徵這樣的死硬份子都沒有殺,而是留著他時刻提醒自己。但是朱棣則不同,朱棣篡位成功後把反對他的人都殺了,甚至誅九族,誅十族。所以朱棣在這方面的名聲沒有李世民的好。


3.朱棣時期的百姓沒有李世民時期過得好。

朱棣不可否認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但是他治理之下的明朝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民生上都不如李世民所創造的貞觀盛世,所以朱棣在百姓中的口碑也就不如李世民好。

以上就是我對朱棣的罵名比李世民要多的分析,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到留言區留言指正。

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不忘昨天!

歷史白話君


這個問題描述的不準確。

朱棣是一代英主,但他的罵名並不多見,甚至不比李世民多。

↑朱棣是一代雄主↑

後世人評價朱棣,都會承認這樣一個事實:

他不是一個好人,但他一定是一個優秀的皇帝。

而且,從不同角度去看,你甚至無法得出他是個壞人的結論。

朱棣此人,性格是極端的,他對親信以及忠誠於他的人,簡直是仁慈的父親,春天一樣的溫暖。對待敵人和反對自己的人,則是冷酷至極,用各種殘酷的手段對付。

一個詞形容:情緒化。

朱棣雖然有著極高的政治理性,但從骨子裡,他是一個情緒化的人物,這樣的人物當皇帝,一定是要搞大事情,大動作的,而且是對後代歷史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的大動作!!

↑朱棣軍事才能卓越↑

他的主要功績有:

1. 北伐

從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14年的時間裡,他進行了五次北伐,而且都是親自率兵,取得巨大的軍事成果,鞏固了北方邊境。

2. 建都北京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從此北京這座城市真正成為世界級的大都市,留下無數珍貴的文物建築,堪稱中華文明史的一個象徵,何其巨大的氣魄與手筆!

3. 創造永樂盛世

這和虛假的康乾盛世有所不同,永樂年間,自信滿滿的明成祖朱棣,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充滿進取,他吏治清明,得因於他能夠掌控官僚集團。他的思路也是正確的,重視並鼓勵農業生產。

4. 經營邊疆,擴展領土

剛柔並濟,把周邊大小國家安排的妥妥的。

↑鄭和下西洋永載史冊↑

5. 鄭和七下西洋

這是展示國力的一次壯舉,雖然非常耗費民力,但其影響力要以百年眼光來衡量。

6. 編制《永樂大典》

這個文化工程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堪稱深遠,《永樂大典》共22877卷,全書分為11095冊,字數多達三億七千多萬,而且對所錄書籍,未做任何刪節!

單憑這一條,所謂康雍乾盛世年間的文字獄怎麼好意思拿來作比較?

哪個盛世是做春秋大夢,豈不一目瞭然?

↑鄭和下西洋離不開朱棣的強力支持↑

瞭解這些內容之後,你會發現,明成祖朱棣的歷史評價絕不會差到哪去,罵名當然有,但罵名與他的成就相比,真是熒蟲之火。

李世民開創貞觀盛世,具體內容大家都知道,不展開細講。

他的罵名主要集中在:殺害自己的同胞兄弟以及親侄(包括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軟禁父親;娶了自己的弟媳,還和弟媳生了娃。總而言之,基本都是人倫道德方面的批評。

↑李世民的罵名主要集中在人倫道德方面↑


相比之下,朱棣對待朱允炆的後人,就沒有留下這類把柄。

然而,評價一個帝王,和評價一個普通人是不一樣的,不能單純從道德角度評判。

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和朱棣都對歷史進行了篡改,所以在評價他們的功業和人品時,這個因素也是要考慮進去的。


我見青史多嫵媚



王榮聯1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先仔細分析一下兩人的做事的細節

唐太宗李世民奪位後開創“貞觀之治”,開疆擴土不在話下,為盛唐打下堅實基礎。朱棣北擊蒙古拓展明王朝的生存空間,更有鄭和七下西洋,編著《永樂大典》,文治武功那也是沒的說。我們要分析分析他們奪位的動機、過程以及成功後的處理上進行對比。

奪位起因的對比

一、玄武門之變

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平定天下,對大唐來說是不世之功。太子李建成感覺自己的地位不保,獻媚李淵後宮,動搖了李世民在李淵心中的形象。李世民感覺到生命受到威脅,他手下的將軍謀士也感覺到了威脅。629年6月29日和7月1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現於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這是“變天”的象徵,是暴發革命或當權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發生大事了。太白金星出現的位置正好是秦王府,謀士秘奏這是秦王將要得到天下的預兆。李世民買通皇宮侍衛,在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成功成為太子。(貞觀長歌中的李世民)

二、“靖難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登帝位後,採取大臣的建議,對各地的藩王進行“削藩”。此時西北的寧王帶甲兵8萬,燕王朱棣可以節制明朝守衛北方和東北邊疆的將士,藩王勢力太大。“削藩”一出,燕王朱棣隨即起兵反抗,歷經四年,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蹤。史稱“靖難之役”。

三、動因不一樣。李世民發動兵變是兄弟之爭,權利之爭。李世民的功勞很大,部署眾多,一旦取勝具有絕對優勢的輿論壓力。反觀朱棣,本來是藩王,建文帝削藩是正常的舉動,稍有受壓,隨即造反,明顯是對著帝位而去的,顯得名不正言不順,怎麼說也改變不了的。(朱棣劇照)

奪位過程對比

一、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參與者不過幾千人,發生激戰的地方有兩個地方:一是玄武門,二是秦王府。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部隊進攻的是這兩個地方,當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扔下玄武門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隊隨即散去。過程很短只有一天,整個兵變死亡100多人。兵變的時間成本和將士陣亡的成本非常低,可以稱之為短平快。

二、靖難之役。靖難之役自1399年一直打到1402年才決出勝負,拒不完全統計,死傷達到50萬以上,途徑數省之地,可以稱之為血腥的奪位戰爭。(靖難之役形勢圖)縱觀整個戰爭歷時四年之久,死亡眾多,波及人員和地區非常廣。

兩相對比,有云泥之別。

奪位後的處理敵對方對比

一、李世民的處理

1.李世民政變成功後,將太子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全部殺死,凡是男丁一個不留。婦孺大部分充入李世民後宮。最出名是把李元吉的媳婦楊氏做自己的妾室,沒有封號,但是被稱為“巢剌王妃”,估計李世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吧。

2.對李建成和李元吉100多位親信的處理上,李世民決定全部殺死,尤其是魏徵。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尉遲恭再三爭辯說:“罪孽都是兩個元兇所犯,而他們已經伏誅了,倘若還要牽連他們的黨羽,就不是謀求安定的做法了!” ,李世民從諫如流,停止追殺餘黨。政變當天,李世民借用高祖名義,頒佈詔書大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給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對其餘的黨羽,一概不加追究。

3.薛萬徹、馮立、謝叔方三人是李建成手下的著名戰將,他們在玄武門之變中,攻擊秦王府和玄武門,李世民先後赦免了三人。太子建成的謀士魏徵曾經屢次出策殺李世民,但是李世民也赦免了。

二、朱棣的處理

1.建文帝在南京城破後,不知所蹤,朱棣偽造現場,說建文帝死於大火。

2.誅殺建文帝朝臣。著名的有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景清、鐵鉉等被滅族。其中方孝孺受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建文舊臣被殺或者流放者眾多。真正做到了順我者生,逆我者亡。

3.將建文舊臣的妻女基本上都被打成“樂戶”,這是賤民等級的戶籍。直到清朝的雍正皇帝才將這些“樂戶”的賤籍廢除,成為普通老百姓。

對比下,李世民更顯帝王的度量,而朱棣顯得太小家子氣,波及太廣,言論自在人心,想不被人詬病也難了。

距今歷史時間的對比

玄武門之變距今1392年,“靖難之役”距今616年,相距較遠的歷史年代的記載和傳說湮滅的可能性大,而較近的反而記錄的比較清晰。可能稍稍有這麼一點原因,但絕對不是主要的。

朱棣強行遷都北京

朱棣發動靖難,在南方士族的心理,他的地位是不合法的。他決定遷都,無非兩個原因:第一,將都城建設在邊疆地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第二、南方士族根本上不認可朱棣,為了穩固統治遷都。真正在北京穩定下來,到了1427年明英宗時期才真正確定北京為都城。

遷都更是影響了大批的南方士族的思想以及當地士紳的利益,詬病自然不會斷絕了。



兩相對比之下,朱棣的罵名多了很多也屬於正常的了



老旺民俗傳說


首先,大家需要認可的是不管李世民也好,朱棣也好都是屬於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比較突出的皇帝,雖不是開國之君卻勝似開國之君。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成功上位,朱棣通過“靖難之役”也成功成為永樂大帝。他們都不是“正統”,獲取帝位的方式也相似。那麼為什麼李世民的聲譽比朱棣好很多?

第一,李世民屬於“禪讓”,並沒有殺皇帝,李淵只是成了“太上皇”。而朱棣是軍事政變屬於“篡位”,導致朱元璋確立的“正統”下落不明。

第二,李世民除掉的只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太子李建成,一擊即中,乾淨利落。在民間幾乎沒有留下印記。朱棣名義上是“清君側”,可是他的行為卻出賣了他,熱火朝天的打了4年,從北到南,遍地狼煙。在民間的形象上不被看好。

第三,從李世民對待“原太子黨”的魏徵來說,表現的是寬宏大度。而朱棣對待“保皇派”動不動就滅十族,方孝孺,景清等人的下場徹底傷了知識分子的心。

所以,通過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同樣是“篡位”做皇帝,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比朱棣的形象要好。


孤獨玖賤


這裡有很多不一樣的前置條件和後續動作的。

1、李建成只是太子,沒有登記。而朱允炆已經合法登基了,並且統治了大明朝4年。幹掉一個太子,和幹掉一個皇帝,這是截然不同的性質。

2、歷史上為了皇權,兄弟手足相殘,司空見慣。但是叔叔多去侄子的皇位,這樣的案例,就少的多了。正統之位,已經到了侄子一脈,叔叔就是旁系了,除非侄子斷子絕孫,否則皇位繼承,就再也沒有叔叔的戲了。所以,叔叔奪取侄子的皇位,會比手足相殘,更讓人痛恨。

3、奪權的口號不同,李世民成功塑造了一個很好的發兵理由,朱棣卻很勉強。李世民是開國元勳,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是以太子淫亂後宮母妃為由起兵。而朱棣卻是大明一統江山之後的守城之主,威望雖有,畢竟不是開國元勳,並無很大的軍功。而他起兵的旗號,是清君側。也就是說,朱棣並不否定朱允炆的皇帝合法性,並且也不認為朱允炆有什麼過錯,而是他的身邊,有一幫奸臣而已。他起兵是幫助侄子清除奸臣亂子。這個理由奪帝位,就太扯淡了,赤裸裸的奪權嘛。

4、李世民只是誅殺兩個弟弟的家人,株連範圍比較小,牽涉的範圍很小。而朱棣卻是一路殺過來的,並且在奪取帝位後,大肆屠殺前朝遺老,落下一個暴君的形象。

5、後世史書的記錄上,李世民成功的將自己洗白,抹黑了李建成,從而給自己的奪權塑造了足夠的合法合理性。而朱棣卻不同了,他得罪了天下讀書人,罵他的人就多了。


三生有畫


李世民和朱棣,這兩個人的出身都是正宗的皇室,上位的手段都差不多,兩個把經過嚴重戰火洗劫的殘破國家一步步帶到了盛世,自己的子孫繼續統治這個龐大帝國兩百餘年,他們是皇帝裡徹頭徹尾的成功者,歷史由他們自己書寫,這兩個人都是很有本事的。明朝朱棣最終成為永樂大帝,李世民成為千古大帝,但是李世民的名聲更加好一點,朱棣的就差了一些。

李世民登上皇位的難度比朱棣輕鬆多了,朱棣上位就是造反,李世民上位呢,說的好聽點就是奪權。

俗話說的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雖然李世民的兩個兄弟都不是很差,但是跟李世民一比不知道被甩了幾條街,玄武門之變之前,天策府真的不是蓋的。而且李世民上臺之後,國家的經濟水平達到了一個高峰,李唐盛世還真不是吹出來的。

朱棣,作為一個普通的藩王,不甘心侄子的壓迫,起兵“靖難”最終成為大明皇帝,當政期間北伐蒙古,南討安南,派遣鄭和下西洋,開創永樂盛世,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來看,也確實是能排得上號的皇帝了。


從內部原因來說朱棣為什麼被罵,朱棣又是明朝第一個信任宦官的皇帝(他的篡位離不開宦官的幫助),正是因為他帶的“好”頭,最後導致明朝多次被宦官誤國。其次篡權破壞了嫡長子制度,雖然爽了一把,但破壞了規則自然要被罵。

從外部原因來說,朱棣本身就是造反才登上的皇位,他能成功,也在於建文的一句話,我不想背上殺叔叔的罵名,其次,當時建文帝對文人很寬容,雖然說武力方面差了一點,但是特別得民心,當時什麼是民心,清議的支持,當時的士林在朱棣打進南京城之前,基本都是一般倒向建文的,甚至朱棣上臺之後還有很多不服的文人,歷史雖然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是文人太多了,朱棣殺的文人也太多了,就和捅了馬蜂窩一樣,被罵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