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道20號」召河與大盛魁

大盛魁,是清代到民國初年在內蒙古地區規模宏大的一家旅蒙商號。它約從清代康熙年間開業,到1929年(民國十八年)宣告歇業,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大盛魁總櫃設於歸化城(今呼和浩特),以外蒙烏里雅蘇臺、科布多為中心,活動於今內蒙古西部和蒙古國大部分地區,以“印票賬為主,經營牲畜、皮毛、藥材、日用百貨等業務”。京、津、滬、杭、晉、冀、豫、湖、廣等地,均有它的分支、小號和坐莊人員;它的從業人員連同僱傭的牧民、工人,有六七千人;它的貿易總額,一般年份約合白銀一千萬兩。像這樣的大商號,在過去的內蒙古地區是獨一無二的。

「烏蘭道20號」召河與大盛魁

大盛魁商路

召河(現希拉穆仁),位於大青山北,在歸化城北約八十公里,距武川縣城三十五公里。此處有普惠寺,建在草原上一座小山的前面,山與寺之間橫著一條河流,便是召河。周圍一片廣大的草原,叫作“設並”地。這一片草原,土地肥沃,牧草茂盛,河水清澈,最適宜牧養牲畜,是歸化城通往外蒙和新疆所必經的要道。“設並”草原,牧養過無數的牛、馬、駱駝、羊,人們把它稱為取之不盡的“聚寶盆”。召河商路,日日夜夜往來不停地交流著商品,人們也稱它為川流不息的“金銀河”。

由於這塊草原和這條商路的地理位置重要,保商團就駐紮在這裡。普惠寺的東方就是保商團的大營盤,可容納幾百騎兵。團部和兩個騎兵連經常駐在大營盤,另一個騎兵連經常在外護送來往“商馱”,一個步兵連駐在歸化城,保護地面商號。保商團每年的經費約七八萬兩銀子,來源主要依靠每一“商馱”徵收五錢銀子的保護費。除保商團全部開支外,尚有若干結餘。可見這條商路來往運輸的頻繁。它是過去繁榮歸化城的一條經濟命脈,當然,更是大盛魁的一條生命線。

大盛魁每年趕回來的熱羊和冬羔,都集中在召河一帶,按照北京的肉價由它先作開盤,作價推給它的四家京羊莊。這四家京羊莊為了經營、放牧、運銷它們所接收過來的羊群,經常僱傭牧工和其他雜工幾百人,有時達到一千多人。大盛魁每年趕回來的熱馬和冬馬,也都集中在召河一帶,按照河南、漢口和其他各地市場的馬價,參考官馬價格,由於作開盤行市,經過它的小號德盛魁羊馬店辦理交易手續,推賣給各地販馬的客商。推賣不掉的馬匹,留在召河一帶放牧。這些牧工和雜工也經常有二三百人。此外還有鐵工、木工、氈匠和熟皮匠等人。這些情況說明召河是大盛魁的重要根據地之一。

「烏蘭道20號」召河與大盛魁

大盛魁的舊門楣

召河一帶是商品性的羊馬集散地。在這一帶場地上牧養的羊馬,是川流不息的。如同住在旅店的旅客一樣,經常在流動。因此,這一地方,也可以說是羊馬養膘待售的集中地。當然,停留在這個地方的羊馬,有時多一些,有時少一些,不可能有固定的數目。就以大盛魁一號來說,它販進來的羊馬數和銷出去的羊馬數,極不平衡,因而它停留在召河場地上的羊馬,就會時多時少。據說,它在召河場地上的羊,最少的時候僅有兩萬只左右,最多的時候,達到三十萬只左右。馬最少的時候,僅有五六百匹左右,最多的時候,達到一兩萬匹左右。場地上的羊馬最少的時候,正是市場上銷售最暢旺的時候;而場地上羊馬最多的時候,則是銷路停滯的時候。如1899年和1900年(光緒二十五和二十六年)該號留場的羊馬就很多。原因是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各地販羊馬的客商不來了,自己運不出去。因而這兩年販進來的羊馬,大部分留在了場地。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繼續販進來十萬只羊馬,連同前兩年留場的羊馬,已達三十萬以上。可這一年商路暢通了,該號留場的羊馬,絕大部分都銷售出去。因此,對大盛魁的從業人員來說,這一年是大發其財的一年。大盛魁牧養商品羊馬的場地,是以召河為中心。

1921年(民國十年),綏遠都統馬福祥,任命一個土默特旗的參領賀汝庠(曾經當過國會議員),為武川縣墾務局長,下命令開墾“設並”地草原,並丈放普惠寺收租的所謂“私墾地”。這就引起普惠寺的喇嘛和種“私墾地”的農民們的反對,特別引起大盛魁的反對。因為“設並”的草原,是大盛魁的商業根據地,如果把這片草原開墾了,對大盛魁的生意有極大影響,所以它竭力支援普惠寺的喇嘛及其周圍的牧民,以及租種“私墾地”的農民聯合請願。經過反覆的請求、交涉,不但沒有得到解決,相反,官府為了貫徹命令,竟將請願代表扣押起來。最後,大盛魁拿出五萬銀元,用普惠寺的名義,把這塊草原作為“領地”領回來。可見大盛魁是把召河當作它自己最大的生命線來保護的。

如今的召河已然復存,並更加熠熠生輝,而大盛魁已成為歷史,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