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一辈子拼死拼活为孩子,孩子大了却常因为父母的一点问题而恨父母?

用户69330831


楼主这种提问,有为过那些孩子所考虑过吗?

楼主的这种片面的想法——自顾的认为那些被孩子抱怨的父母给到了所有父母应该给到的东西,当然这里说的,都是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吃饱穿暖类的事宜。但有很多父母,在这些物质生活满足了之后,就处于根本不理、不教育孩子的状态。甚至总是用打击的、嘲讽的、谩骂的、野蛮的、甚至是暴力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而这样的教育模式,直接影响了孩子。

所以导致孩子在一些心理上有一些缺失,而这样的缺失,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甚至人生轨迹。

在这个方面看来,那些吃饱穿暖又算得上什么呢?

是的,不否认物质条件重要,但在此,我想要提醒各位家长,孩子的心理建设同样重要。如果,家长们,不理会孩子心理这片土壤,那在孩子成人之后,家长只收获到吃掉自己的霸王花,也只能默默承受。


柏燕谊心理咨询师


正好看到李玫瑾老师的一个视频,觉得有些道理。

她讲,第一是孩子早年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都是老人带大的,他们对父母的依恋感情,远远没有与老人深。而且老人都惯着孩子,父母把孩子接过来之后,管理得稍严了,孩子就容易记恨父母。




李玫瑾老师始终强调孩子早年抚养的重要性,尤其对孩子的母亲,有能力一定要亲自抚养。你看生活中小时候和老人生活一起的孩子,老人说的话孩子都会听,父母说的话就听不进去。这就是怀胎10月,不如养孩10月的道理。

她讲,第二是父母没有很好的尽到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我们是给了孩子生命,但我们不能以此作为孩子必须孝敬父母的借口。


她讲一个事例,说有一个刑警,因为经常出勤,也没有时间点儿,对孩子很好很少教育。孩子稍大一点,有一次她母亲说,孩子好几天不回家,就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找到了孩子,把孩子揍了一顿。后来,孩子的父亲翻到家里的相册,发现凡是孩子父亲的相片脸上,都有刀子的划痕。这名父亲问李玫瑾老师,说你看是不是孩子干的。李玫瑾老师说,肯定是。因为从小你没有尽好一个父亲的责任,等你想管的时候就晚了。

所以说,孩子们问题都源于早期的教育。在孩子小时候,因为没有反抗能力,还体现不出来。实际上等过了12岁,到了孩子青春期,这个问题就已经开始逐步体现了,特别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孩子就开始记恨父母。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把孩子的性格塑造好,长大了才不会让父母操心。


名师育儿


你每天都给孩子准备丰盛的早餐,然后叫孩子起床上学,一年200多天都是如此,有一天,你突然病了,没有做早餐,没有及时叫孩子起床,孩子就对你发脾气,说你不称职,不是一个好妈妈,你一定会觉得很委屈?为什么我做了200多天,就一天没做好,孩子就不理解呢?太不公平了。

是的!你的确做得很好,就是因为做得太好了,孩子把你对他的爱当成应该,当成习以为常,所以,当你哪一天做不好时,就会对你非常不满。

中国的父母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往往是通过行动默默地奉献,总以为自己的辛苦付出,孩子会理解,但事实可能并不是如此。

我的堂叔背负了二十多万的债务给儿子买了房,买了家具,房子的名字是儿子的,可当儿子看到父母买的家具时,却非常不满,因为在这个三居室里,他心里根本没想过给父母留一间,想着做一个健身房,买跑步机放在里面,想着做一个书房,然后留着一间,将来和女朋友结婚用。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不是掏心掏肝地对孩子,孩子也会这样对你,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一是要讲给孩子听,二是让孩子适当吃苦,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爱他是应该的,要让他明白爱是相互的,你想让别人爱你,你也必须要付出爱。


沛泽妈读心理


父母拼死拼活为孩子,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刘德华的脑残粉杨丽娟。从网络里摘抄了一段:

杨丽娟(1978年—),女,甘肃兰州阿干镇人,是一位极端崇拜刘德华的疯狂歌迷。她的父亲杨勤冀是一位老师,母亲无业、残疾。从16岁开始痴迷香港歌手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寻见刘德华。

2007年3月25日歌迷会后当晚,溺爱杨丽娟的杨父写抗议信后跳海身亡,3月26日香港警方在海中发现了杨勤冀的遗体。

杨丽娟事件是个极端事件,家长无限满足孩子的意愿,但总有满足不了的时候,这时候父母就只能被埋怨了。在广大群众眼里,杨父为了自己女儿杨丽娟追星,卖房卖肾,甚至自杀,是可怜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恨的(恨铁不成钢),可笑的(孩子可以指挥老子),不可思议的。

杨父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其实是因为杨父“我好,你不好”心理地位。

按照TA人际沟通理论,“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指的是家长沉浸在自己全知全能的心理地位里,漠视了孩子的能力,觉得孩子“这不行,那不行”,没有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意识,久而久之,孩子真得觉得自己不行。有什么难处就时时处处,想着父母可以代劳,所以,自己追星却伸手向父母要钱,甚至父母卖房卖肾都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长如果有了“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就像一个拯救者。

作为家长的“拯救者”一般都会做什么呢?

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

包办替代:

事事代劳孩子,例如追着喂饭,给孩子穿衣,事无巨细照顾孩子一切饮食起居,即使孩子可以自己做。

一直把孩子当婴儿带

没有体现孩子的自我价值。

例如“放着我来”,“看你笨的,还是我做吧”,“看你做事这架势就不对”。

让孩子依赖性太强。

“放心,一切有爸爸妈妈呢。”“一切困难,爸爸妈妈帮你顶着。”“我都为你铺好路了,你只要按着走就行了。”“要听话,爸爸妈妈一切都给你。”

依赖性过强,什么都不敢做,退缩

没有界限感。

“你是妈妈的一切。”“谁要欺负你,就是与爸爸妈妈为敌。”过分插手孩子婚恋,即使孩子成家,也把孩子的小家当做自己的家,自己是主人。

家长为孩子做牛做马,孩子却不领情,出了一点问题就埋怨父母,让父母很寒心,觉得养育孩子很失败,进入“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地位。这就是杨父自杀的原因。他无力满足孩子,也感知到自己教育的失败。

如何破除这个魔咒呢?

我好,你也好

转变成“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

  1.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孩子想要自己做的时候,让孩子尝试做。并且鼓励孩子做。

  2. 鼓励孩子:“你能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很多挫折,一次次的失败。家长可以在孩子觉得挫败的时候鼓励孩子继续下去。

  3. 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给出答案,不如让孩子学会思考:如何提升孩子的思考力?如何培养孩子在观察摸索中总结经验?用心的家长都可以得到答案。

  4. 让孩子承担后果,注意人际界限。孩子迟到或者人际关系不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需要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但孩子可以想办法请求外援,外脑--家长。可是,这始终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在路上的Nancy


没有打草稿,就手打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吧。

1.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拼死拼活为孩子的。有很多父母觉得,为了养这个孩子我花了多少钱多少钱啊,但是,不是有句话说了么,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所以,只是在孩子身上花钱,并不是“拼死拼命”。

2.有的为孩子好其实本质是为了自己养老。其实,养儿防老,大家都心知肚明,也能接受的。但是,如果你养儿只为了防老,你就会花钱买心安。比如,有的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就花钱给他上辅导啊,上什么辅导班呢?送一个贵的吧,不管适不适合,至少钱花下去了,不是吗?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拼命”花了钱,却没有给孩子想要的东西。

3. 孩子大了记恨父母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我们先说一个例子:今天我帮了你,对你好了,那明天我要不小心伤害到了你,你是不是也不应该生气?如果你把父子关系换成平等的人际关系,那么,父母如果做过伤害你的事情,你难道不会生气吗?积累多了,就成了一种记恨。这只是得出“孩子大了记恨父母”这个结论的一种可能,当然,还有种可能,就是孩子告诉父母他们曾经做错或者被孩子讨厌的行为。这时候,父母会有点玻璃心吧。

4. 最后,我们说到,公不公平的这个问题。如果你把养孩子当成一种投资,“父母一辈子拼死拼活为孩子,孩子大了却常因为父母的一点问题而恨父母”无疑是非常失败的投资,是不公平的。但是,养孩子是投资吗?你能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当成股票吗?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你给小姑娘很多爱很多包很多口红,她必须把爱你作为回报,现实吗?


PS:最后讨打的说一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孩子完全可以反过来质问父母,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所受到的苦难都是父母给我的。我拼死拼活奋斗了一生,却不能改变父母的影响,父母不应该因此感到自责吗?


恐龙快乐英语


社会上确实会有不公平,但是存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公平,不太多!

看起来,孩子只是因为一点点问题恨起了父母,但是这一点问题,也许只是冰山一角,看起来只是从土里冒出来的一个枝丫,但是这个枝丫的根却在土里长了很多年,长得错综复杂、庞大冗长,实在憋不住了才破土而出,冒出了头!

而且,也许这问题的根,在土里也是在与父母的根蜿蜒缠绕,无法剥离!

在土的上面看起来是三株独立的植物,但是在土的下面,却是乱乱分不清楚。

我是美国认证的正面管教讲师,有的家长找到我,诉说孩子的各种问题,说了一大堆,表达出的意思就是:

我做的没错,只是很不幸,生了一个倒霉孩子。

往往这时,我都推荐她去看看正面管教的书籍,或者欢迎她来上我的课。

我不能直接说出“孩子是复印件,家长是原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要从原件修改。孩子的问题只是照出了父母养育过程中的不足。

因为说出这句话,她在当下不会意识到对,她会觉得我在胡说八道。

只有她来到课堂,体验到育儿中的感受、想法和决定时,她才能慢慢的意识到,原来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是在家长及与孩子联系密切的人,对孩子所说所做中累积形成的。

会恨父母的孩子,大多产生于溺爱的家庭,或者控制型的家庭。

溺爱型的家庭中养育的孩子,大多不知道感恩,觉得家长的一切辛苦都是应该的,父母应该为我操劳为我忙碌为我牺牲。

控制型的家庭对孩子没有尊重,让孩子严格按照自己的期望做事情,包括上什么学校,上什么特长课,考不到一百分就打骂……孩子没有尊严,感受不到尊重的爱,自然也学不会尊重别人,包括不会尊重父母。学会感恩,估计也很难。

育儿先育己,家长越早学习育儿理念和方法,孩子就会越早受益。

当孩子大了出了问题再去学习,再去改善,非常难。

预防大于治疗,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


皓月长歌正面管教


导语:感觉对父母来说,真的很不公平啊

关于“为什么父母一辈子拼死拼活为孩子,孩子大了却常因为父母的一点问题而恨父母?”这个问题,小编整理了多个来源的用户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了解。

1、以下观点被69人点赞、并有41个交流讨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为了孩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孩子不理解父母呢?我身边有个朋友,二十七八岁了,平时好吃懒做,父母从小就宠爱他,是家中的独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儿之错。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细心、耐心。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孝的火种。孩子从小最受影响的就是父母,如果父母暴躁没耐心,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容易发怒。父母不孝顺爷爷奶奶,孩子也受影响。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2、以下观点被55人点赞、并有17个交流讨论:

关于父母一辈子拼死拼活为孩子这个问题,我觉得本身就不对,父母对孩子有抚养的义务,可是没有人规定你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所有,一心只有孩子。农村多数女性都是传统的家庭妇女,一辈子只干一件事情,就是抚养孩子,照顾丈夫,而很多的男性都是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可以说,真的是一辈子都在养孩子,这就必然造成了他们觉得,要求孩子学习成绩优异,遵从家里的意愿选择工作,选择婚姻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你就是我的私有财产,就是要服从我的安排和支配。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的倾囊付出,给了他们巨大的压力,偏不顺心,就会背上白眼狼,不孝顺的恶名,甚至成年以后造成亲子关系破裂,家庭不再是你的港湾,而是你避之不及的地方。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怪圈和难题,不能简单的说谁对谁不对,只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追求自由意志,无论是谁,哪怕是父母也不能企图把自己的意志加到孩子的身上。而作为子女,如果你不想父母操控你的生活,最简单就是独立自强,你不再依靠父母,说话底气也会足很多。

3、精彩回答:

什么叫父母一辈子拼死拼活为孩子?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谁?我也观察过很多的家庭,很多的父母,所有人都会说,我为了孩子怎样怎样,我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多么痛苦,我拼命赚钱供你吃穿,供你念书,十分辛苦,好好想想,怀上这个孩子,生下这个孩子,养育这个孩子,说到底是为了什么?一点问题,这个点有多大,我不信一个小问题可以让一个孩子真正的去恨自己的父母。就像很多父母委屈的说,我需要的很简单,只要听话就行,简单吧,真的简单吗?说到公平,我觉得父母孩子之间从来就没有公平不公平,如果非得较真要分出个高低,那我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对孩子是不公平的。父母可以选择孩子,孩子却不能选择父母。想想,当我老了,容貌不再鲜亮,身体不再健康,思维不再活跃,再久病与床上,吃喝拉撒需要人照顾,最后要死去,孩子处理后事,我给孩子带来多少麻烦和哀伤。我们把出生的喜悦带给了我们的父母,却把死亡的恐惧留给了带给我们无限喜悦孩子。

4、精彩回答:

父母和孩子有矛盾,其实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孩子无法适应社会,就会出现啃老的,混在家里不出去的,甚至像问题里说的那样,恨父母的情况。形成了孩子的生活能力的缺失和性格的缺陷。二是孩子本身没有感恩之心,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性格。孩子的问题上一样。当你代替孩子做了太多本该他去做或者承担了本该他去承担的责任之后,孩子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了。孩子不是这种情况的唯一受害者,父母只不过是为以前的错误买单。当然,一个懂事理的孩子,也不应该去仇视父母。大部分父母的初心都是希望孩子好,都是为孩子负责的。而孩子也应该考虑父母的感受,为什么一点小事就去恨父母呢?是父母确实做的不好么?多做换位思考,做了父母,也许“孩子”就不这样了。

5、精彩回答:

大女儿学习没有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两个幸好小弟帮了妈妈不少忙,所有的邻居和亲朋好友都还是听话去考了电大,也考上了,二十多年前没有电话,学校竟然没有通知她!从来没有离开家的小弟很兴奋,妈妈几年后,学校分配工作又去外地了,妈妈,达的父母都反对这件婚事,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如果在外地结婚了,两个老人更何况女孩家也反对,她原本己有男朋友,自己的儿子还没有谈恋爱,结婚后想女儿,达的母亲请了半个月的假去照顾儿媳,带去了很多东西。,每天又上班又要照顾大侄女晶,有时候奶奶带去上班。洁也早就没有做生意去打工了,还是母女相依为命。休息时去到处游玩,一年也会回几次家,陪母亲吃饭或请母亲和姐姐一起去家里吃饭。还是母亲和姐姐没有给他们任何帮助?没有洁姐姐的陪伴,你们休假的时候谁陪母亲?


孕婴帮帮妈


我是陈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学院签约咨询师
一起学心理学,可以加入我们的学习社群,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回复:“学习”

父母辛苦养育孩子,孩子长大后却对父母挑剔甚至会“恨”,看起来好像对父母挺不公平的。但其实,恨不过是爱的另一种表达。大家肯定会有体会,在生活中,对我们无关的人,我们根本不会在意,更别说使用“恨”这么强烈的情感了。

所以,爱和恨,其实是一组同时存在的情绪,就像同时开出的并蒂花,也像硬币的两面,有爱才有恨,有多恨正说明有多爱。

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超乎我们的想像。如果把孩子定义为一个“主体”,父母就是对应的“客体”,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一辈子的。


每个人一辈子,都会把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复制到所有的人际中,每个人倾其一辈子,也无非是在寻找一个理想的客体(也就是理想父母),去满足自己未被满足的内心愿望,及修复内心的创伤。

因为父母与孩子、主体与客体太过亲密,所以这样的关系绝对不可能绝对和谐而没有冲突,这就会导致父母做了很多,孩子仍然不满意,父母也不要希望能做到完美,因为不可能。


心理大师温尼科特有个著名的定义,叫“足够好的妈妈”,60分就可以了。孩子永远不可能满足,而父母要做的,正是借此教育孩子完美并不存在,孩子要学习的,正是如何接受现实的不完美。

如果父母能认识到:1)孩子对自己的恨是源于对自己的爱,不去计较公不公平,能接纳孩子的“恨”,(你可以恨我,这是允许的),这其实就会充分与孩子和解关系。2)既然永远不可能让孩子满意,所以不需要拼死拼活,在能力范围内做足够好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正视不完美,让孩子学会面对现实的不如人意。

作者简介:
陈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学院二星咨询师,OH卡整合治疗师。外企10年以上销售经验,精神分析取向,擅长婚姻情感、个人成长及职场困惑领域。愿以高度的积极关注之心,与来访者“共舞”,得遇心灵深处的力量。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欢迎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身为家长的我,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失望、无奈、不知所措。难道是咱们养了个“白眼狼”!这个“白眼狼”又是怎么样培养出来的呢?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孩子是咱们给带大的,我们做父母的是否有责任呢?

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出生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小时候,父母竭尽全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物质享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同样的溺爱。孩子上学后,家长对他们说“你只需好好学习,家里的事都不用管”。孩子的自私、不懂得感恩,正是家长这样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他们长大后,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家长无关,认为父母付出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受之无愧的”,他们不知道对家庭和父母是有责任的。感恩是一种能力,需要从小培养,父母缺失这方面的教育,孩子的感恩能力就无从谈起。

有的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始终在控制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划定的路线走。这类孩子的痛苦是没有自我,父母又体会不到孩子的痛苦,甚至根本就想不到这样会给孩子带来痛苦,因为父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又怎么能要求孩子爱父母呢。孩子长大后理智上明白应该孝敬父母,实际上因为和父母没有情感链接,只好走走形式,这样双方都不舒服,父母感到很委屈,我们对你那么好,你怎能这样对我们呢!

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和其他父母说孩子的缺点,极大的伤害来孩子的自尊心。咱们大人也不愿意听到别人说自己坏话,何况孩子,他们只是敢怒不敢言吧,为日后埋下祸根。有的父母给孩子吃、穿、给钱花时,嘴里叨叨不休,不考虑他们的感受,孩子长大后,对父母的态度,正是当年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所以,大家都要学习传统文化,父母学习做个合格的父母,孩子学习做个好孩子。

现在各种亲子辅导班,心理辅导课堂遍地开花,孩子要学会放下,放过别人,成长自己。父母不会智能手机、不懂王者荣耀、好多事情父母都没有听到过,这些不是他们的错,是时代造成的。有的孩子自认为长大了,不需要父母指点了,对父母询问的问题懒得理,觉得是浪费时间、精力。“长个脑袋就会的事,你就不会,笨死你”,瞧不起父母,觉得没有共同语言,没有耐心。造成双方关系紧张,孩子,你好好想想吧,你也会为人父母,你也会有自己孩子,你就是他们的榜样啊!

话说回来,第一代独生子女都已经结婚生子。作为成年子女应该学会理解父母,接纳他们曾经带来的伤害。毕竟在他们那个年代没有条件学习如何爱、如何培养孩子,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但他们的岀发点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妥当。我们要学会原谅,他们毕竟是生你养你最爱你的父母亲啊。要想改变现状,父母和孩子都要放低心态,心平气和的沟通,达到共识,血浓于水,没有什么比亲情更重要的。父母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知识;孩子要尊重父母,大家互相体谅,互相适应。构建和谐幸福家庭,靠大家共同努力,这是家庭每个成员的责任。

祝福每个家庭都和谐幸福!

作者:尹洪(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婚姻家庭与女性心理系主任)

李瑞凤(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学员)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


其实这个问题很常见,父母为孩子奉献一切,而子女大后,尤其是子女较多的家庭,在子女成家之后,更是会因为一些琐事而怨恨自己的父母。比如前几年,重庆万州一个村里面的四个儿子没人愿意赡养自己的母亲,85岁老母亲在新年的第一天夜里凄惨冻死自家儿子的家门口,四个儿子真的是禽兽不如,这里多说两句,试想即使平常路人在冬天的寒夜敲门,但凡正常的人也会帮忙接济,可是四个儿子啊,竟然在新年之夜将自己的母亲拒之门外,以致于活活冻死,真想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四个禽兽。

言归正传,将这个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这个问题中谈到了两个主题:一个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这里简称为父母之爱,一个是子女对父母的的爱,这里简称为子女之爱,我们的问题是父母之爱≠子女之爱。

父母之爱

父母之爱是无私奉献的给予之爱,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在给予,父精母血,母亲的怀胎十月,父亲给的第一辆玩具,母亲给添置的第一件漂亮的衣服,一直到父母的的离去,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无私奉献给予的爱都不会终止,小学担心我们学校里是不是调皮,有没有好好学习,中学担心我们是否压力太大,吃穿用度够不够好,大学又担心我们毕业后是否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工作后又担心我们的终身大事……父母这种给予的爱是贯穿一生的。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为了供我们姐弟三个上学读书,印象中,父母都没怎么添置过衣服,家里每年的粮食收成也全部用来贴补家庭的吃穿用度,以及我们三个学费,几乎每年过完年,父亲就早早出去务工了,听母亲讲,为了多挣点钱补贴我们三个用,父亲在外边特别的节省,生病了也舍不得去看;后来我记得我二姐大学那会儿想报一个北大青鸟8000元的培训班,家里那会儿也没有钱,父亲毫不犹豫的把家里那一大囤麦子给卖了。父母都是宁愿委屈了自己,也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孩子。

子女之爱

子女之爱是“自私自利”的索取之爱,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在索取,从母亲的第一口母乳开始,年少时想要更好的玩具、更漂亮的衣服,长大后想要父母给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人脉,有孩子后想要父母免费来做保姆……

一边是无私奉献的的给予,一边是“自私自利”的索取,其实本就是一对矛盾体,有那么一天当索取方的要求,给予方不能满足时,肯定就会产生矛盾。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以及引导,子女可能就会怨恨自己的父母。因为他可能从来就不知道怎么去体谅和爱自己的父母。我记得前几年发生在我老家的一件事,这个家庭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算是老来得子,对小儿子特别的溺爱,后来孩子十七八岁的时候沉迷于游戏,甚至偷家里的钱去上网,后来有一次偷了1000元,被父母发现后说了几句就负气离家出走,父母把他追回来之后,他恶狠狠的对父母说:我记着你们这次。不久自己喝了农药,喝过之后当天也不跟父母讲,直到后来疼的受不了了,在父母的追问下,才得知实情,就医已晚,到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何等的悲凉。

其实我们常说的三句话,刚好可以代表从子女到父母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子女者只知道索取而不懂感恩: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第二个阶段,为子女者成为父母后发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第三个阶段,明白之后想为父母做些什么的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子女成长的过程,父母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子女遇见事情的时候,要多多体谅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做些实事,别到明白后,一切已成憾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