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有多大?

隨風飄下的葉子


校園欺凌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很大,這樣負面的影響有可能使受害者形成比較極端的人格,有可能會伴隨一生,嚴重的會對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現在有研究發現成年人的很多問題都和小時候的心理創傷有關,所以全社會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都要重視這個問題。

每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在學校被其他同學欺負,所以家長不能只顧小孩的學習,而忽視了小孩校園生活的其他方面。家長要有民主的作風,要鼓勵小孩勇敢表達不同的意見,要經常詢問學校發生的事情,要和小孩形成平等的關係,不要過度壓迫小孩做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現在家長對小孩的期望很大,從小就給小孩太多學業的壓力,其實這種做法不科學,超出了小孩的承受範圍。小孩在不願意的情況下也接受了,這樣的話小孩的性格也許就會逆來順受。那麼在學校這個小社會里他有可能被人指使,校園欺凌就更容易發生。

最近我剛好看到新聞報道本地學校有校園欺凌發生,我們兩個商量了後決定要和女兒和兒子好好談一下。利用吃晚飯的時間,我們就說了這個新聞,然後教育小孩說我們不要去欺負別的同學,但是也絕對不要被別人欺負,如果發生了一定要勇敢說“不”,可以報告老師,回家了一定要告訴我們,我們一定會幫你們的。因為我們最愛你們!兩個小孩聽了都表示很認同,還積極和我們討論。我想我這樣對小孩進行教育很重要,其實這個和安全教育一樣都比學習重要。如果家長們都能關心這件事,覺得這個事情很重要,平時對小孩進行教育那麼就可以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


我們是快樂的藤爸藤媽


如果我說欺凌和被欺凌都是人生必經之事,不值得大驚小怪,肯定會有很多人反對。

畢竟有些被欺凌的孩子,身心受到嚴重傷害,在一個文明社會,這種事本不應該發生。

但,強者欺凌弱者,其實無關種族和國別,乃是人類的動物本性決定的。

在大多數動物群體中,強壯的雄性總是欺凌羸弱的同類,以爭奪食物和交配權。這樣一種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推動了物種的演進。

校園欺凌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肯定有負面影響,但換個角度,如果在孩子能夠承受的壓力範圍之內,也有積極的一面,能讓孩子認識到生存的不易,從而學會如何適應環境或者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這樣說,不是要放任校園欺凌的發生。文明社會不應該適用原始叢林的法則,使用肢體或語言暴力的校園欺凌,應堅決打擊。

問題是,校園欺凌的形式遠非我們所見的那麼單一。被孤立,被邊緣化,被剝奪各種權利,都屬於校園欺凌。這些,都隱藏於平靜的水面之下,家長和老師如何介入?

所以,我們應該教給孩子應對校園欺凌的方法。最好的方法,不是向老師、家長告狀,也不是不顧一切地“打回來”。老師和家長不能呵護你一生,實力不夠也不可能打得回來,只會死得更慘。最好的方法,是交結更多的朋友,獲得他們的支持和幫助。

校園欺凌者恃強凌弱,但遇到抱團在一起,力量比自己更強大的對手,他們卻絕不魯莽。於是雙方在這種相互妥協的平衡中,就會相安無事。這也是人類這種體能弱小的群居動物,能在猛獸橫行危機四伏的大自然中,得以生存下來的一種最重要的能力。

人類自從站上食物鏈頂端以後,能輕鬆獲取食物,也沒有生存威脅,無論體能還是應激能力都退化了很多。如果將同類競爭的壓力也完全消解掉,將來走入社會後,如何去博擊人生的風浪?


毫米


我嘗試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回答一下。

人不是與生俱來就是充滿攻擊性的。相當一部分是我們後天學習得來的。而這個來源,可能來自於家庭,朋友或者其他因素,這些因素傳遞了暴力的信號,使得置身其中的人習以為常。校園暴力的發起人,有一部分自身所成長的環境,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接觸的人群,水平是比較低下的。設想在一個充滿了家庭暴力的環境下成長的人,自身很有可能也有相同的暴力傾向。不知道你看過《艋甲》沒,裡面的少年從小生長在黑幫廝殺的暴戾氛圍中,即使是品學兼優的男二號,也對這種習以為常,打架鬥毆拉幫結派更是不在話下。

我認為另外一點,是他們想要尋找認同感。這個認同感不是來自於被欺負的人,而是來自於他們自身所處在的小範圍圈子。圈子內所信奉的亞文化,所謂的教條和價值觀,在有形無形中促使他們做這些事情。如果你不做,那麼你可能趕出這個圈子,這樣你就會變得孤立無援。而人恰恰是害怕孤獨的動物。

不得不說,現在回想起中小學時代,孩子時候的我們其實很缺乏對錯的認知,而且往往沒有容忍度。

心理創傷可能是一輩子的,令人難忘。更關鍵的是作為成人往往會選擇忽視或縱容,以“小孩子就是這樣”的名義一筆帶過,沒有看到事情的本因,只是看到不友好的表象。這樣反而使得校園欺凌變本加厲。


枯木一葦


心理陰影是一生的,希望有關專家能呼籲修改未成年保護法,把年齡降低。


冰封68387855


大,狠大,對人生有很深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