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有多大?

随风飘下的叶子


校园欺凌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这样负面的影响有可能使受害者形成比较极端的人格,有可能会伴随一生,严重的会对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现在有研究发现成年人的很多问题都和小时候的心理创伤有关,所以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都要重视这个问题。

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在学校被其他同学欺负,所以家长不能只顾小孩的学习,而忽视了小孩校园生活的其他方面。家长要有民主的作风,要鼓励小孩勇敢表达不同的意见,要经常询问学校发生的事情,要和小孩形成平等的关系,不要过度压迫小孩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现在家长对小孩的期望很大,从小就给小孩太多学业的压力,其实这种做法不科学,超出了小孩的承受范围。小孩在不愿意的情况下也接受了,这样的话小孩的性格也许就会逆来顺受。那么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他有可能被人指使,校园欺凌就更容易发生。

最近我刚好看到新闻报道本地学校有校园欺凌发生,我们两个商量了后决定要和女儿和儿子好好谈一下。利用吃晚饭的时间,我们就说了这个新闻,然后教育小孩说我们不要去欺负别的同学,但是也绝对不要被别人欺负,如果发生了一定要勇敢说“不”,可以报告老师,回家了一定要告诉我们,我们一定会帮你们的。因为我们最爱你们!两个小孩听了都表示很认同,还积极和我们讨论。我想我这样对小孩进行教育很重要,其实这个和安全教育一样都比学习重要。如果家长们都能关心这件事,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平时对小孩进行教育那么就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我们是快乐的藤爸藤妈


如果我说欺凌和被欺凌都是人生必经之事,不值得大惊小怪,肯定会有很多人反对。

毕竟有些被欺凌的孩子,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在一个文明社会,这种事本不应该发生。

但,强者欺凌弱者,其实无关种族和国别,乃是人类的动物本性决定的。

在大多数动物群体中,强壮的雄性总是欺凌羸弱的同类,以争夺食物和交配权。这样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动了物种的演进。

校园欺凌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肯定有负面影响,但换个角度,如果在孩子能够承受的压力范围之内,也有积极的一面,能让孩子认识到生存的不易,从而学会如何适应环境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这样说,不是要放任校园欺凌的发生。文明社会不应该适用原始丛林的法则,使用肢体或语言暴力的校园欺凌,应坚决打击。

问题是,校园欺凌的形式远非我们所见的那么单一。被孤立,被边缘化,被剥夺各种权利,都属于校园欺凌。这些,都隐藏于平静的水面之下,家长和老师如何介入?

所以,我们应该教给孩子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最好的方法,不是向老师、家长告状,也不是不顾一切地“打回来”。老师和家长不能呵护你一生,实力不够也不可能打得回来,只会死得更惨。最好的方法,是交结更多的朋友,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校园欺凌者恃强凌弱,但遇到抱团在一起,力量比自己更强大的对手,他们却绝不鲁莽。于是双方在这种相互妥协的平衡中,就会相安无事。这也是人类这种体能弱小的群居动物,能在猛兽横行危机四伏的大自然中,得以生存下来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

人类自从站上食物链顶端以后,能轻松获取食物,也没有生存威胁,无论体能还是应激能力都退化了很多。如果将同类竞争的压力也完全消解掉,将来走入社会后,如何去博击人生的风浪?


毫米


我尝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回答一下。

人不是与生俱来就是充满攻击性的。相当一部分是我们后天学习得来的。而这个来源,可能来自于家庭,朋友或者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传递了暴力的信号,使得置身其中的人习以为常。校园暴力的发起人,有一部分自身所成长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接触的人群,水平是比较低下的。设想在一个充满了家庭暴力的环境下成长的人,自身很有可能也有相同的暴力倾向。不知道你看过《艋甲》没,里面的少年从小生长在黑帮厮杀的暴戾氛围中,即使是品学兼优的男二号,也对这种习以为常,打架斗殴拉帮结派更是不在话下。

我认为另外一点,是他们想要寻找认同感。这个认同感不是来自于被欺负的人,而是来自于他们自身所处在的小范围圈子。圈子内所信奉的亚文化,所谓的教条和价值观,在有形无形中促使他们做这些事情。如果你不做,那么你可能赶出这个圈子,这样你就会变得孤立无援。而人恰恰是害怕孤独的动物。

不得不说,现在回想起中小学时代,孩子时候的我们其实很缺乏对错的认知,而且往往没有容忍度。

心理创伤可能是一辈子的,令人难忘。更关键的是作为成人往往会选择忽视或纵容,以“小孩子就是这样”的名义一笔带过,没有看到事情的本因,只是看到不友好的表象。这样反而使得校园欺凌变本加厉。


枯木一苇


心理阴影是一生的,希望有关专家能呼吁修改未成年保护法,把年龄降低。


冰封68387855


大,狠大,对人生有很深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