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政府不敢和西方人打全面戰爭?

毅宸玦


其實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年6月到1840年8月,打了2年多。第2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1860年,打了4年,都已經是長時間戰爭。

無論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是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戰爭,清朝都已經是全面動員的全面戰爭。除了動員全國各地的軍隊參戰,還動員了大批民團,乃至於動員了數十萬義和團。

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對於清朝來說,已經是全面戰爭,清朝在山東,江蘇,福建,廣東,浙江等省,就新鑄造大炮5000多門。還購買西洋大炮900多門。也發動了大量民兵,光是廣州一個地方就動員10萬民團。為了增強實力,清朝從湖南,四川,貴州,江西,雲南和廣西都增派了部隊到沿海地區駐防。

但是英軍在第1次鴉片戰爭的兵力是最早4千人,最多的時候2萬人。英軍在戰船上,清軍打不了英軍,英軍卻可以在萬里海岸線上,隨意尋找清軍的薄弱點進行重點打擊。英軍掌握了完全的戰略主動權。

英國軍艦雖然只有不到500門大炮,但是卻可以任意選擇一個目標打擊。清軍的幾千門大炮分佈在整個中國海岸線,就數量不足,到處都是弱點了。

最後,英軍利用艦隊機動力優勢,反而是以多打少,第1次鴉片戰爭,大部分戰鬥,都是英軍以多打少,清軍連續在廣州,鎮江,鎮海,定海,廈門和乍浦被擊敗。

清軍又沒有辦法,襲擊英國艦隊,畢竟英國艦隊的實力,當時,整個亞洲加在一起都不是對手,只能一直被動挨打。一直到英軍艦隊要炮擊南京,最後迫使清廷願意割地賠款結束戰爭。清廷在花費了2871萬兩白銀軍費以後,還是選擇了賠款,英軍在鴉片戰爭使用的軍費約等於銀1263萬兩。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湖廣總督林則徐,兩江總督伊里布,固原提督道光第一名將楊芳,盛京將軍耆英,揚威將軍奕經,江南提督陳化成,鎮江駐防副都統海齡,還有總兵葛雲飛,兩江總督牛鑑……全部都被英軍擊敗。2年時間,百戰百敗,清軍已經喪失了繼續戰鬥的勇氣,打不下去了。


深度軍事


鴉片戰爭,英軍前期7000兵力,後期增加到20000。我個人估計這20000人是包括了後勤、水手、工匠。這點兒人就逼得大清簽了城下之盟。成為中國人百年的恥辱。

而我們看看同時期的英軍入侵阿富汗,被殲滅了3萬人,以全軍覆滅的形式撤出阿富汗。

兩下對比,自然更讓中國人汗顏。

所以大家也就經常抱怨清統治者不敢發動群眾,不敢動員全國人民跟侵略者拼死一戰。

實際上當年面對英軍的入侵,清朝政府是發動了群眾的,但效果幾乎等於零。被神化的三元里抗英,殺死英軍:1人。對於英軍來講這就是屬於技術性事故。至於其他老百姓抗擊侵略者的民間故事,也都可以劃到八仙過海之列。發動起來的群眾,面對英軍,沒有傷害,如果真的放手打,也只能是屠殺。

當英軍把艦隊調到天津的時候,道光皇帝基本也就是認慫了。所以也有人喊為什麼不調全國的兵到北京附近,與英軍決戰?當年的道光皇帝沒那麼做,如果是我也不會這麼做。因為這招在一千幾百年前就已經被證明是臭棋了,不信可以參考董卓進京。

這事兒跟民族沒關係,只跟槍桿子在誰手裡有關係。漢獻帝也不是滿族,曹操不也照樣架空他嘛。誰帶兵進京來,誰就會當王莽、董卓、曹操、楊堅,不信可以參考袁世凱。

當初如果發動全國軍民,拱衛京畿,與英法聯軍拼命,擊退他們不是問題,軍民一心抵抗問題也不大,問題是統兵的將領呢?我要是有10萬軍隊,開進京城,看著老弱病殘的朝廷,能不動取而代之的心思?

所以,如果當年道光調天下兵馬進京,與英軍決戰,結果必然是英軍沒打著,中國人自己先打起來了,天下大亂,軍閥割據。

而且以當年的情況,這場仗是沒法打的。

蒙古人為什麼當年天下無敵?很主要的一條原因就是:戰略機動。他兩萬騎兵來到你的城市一頓洗劫,等你湊齊了軍隊趕過來,他每個人4、5匹馬,三天以後跑到千里之外的無人防禦的地方搶去了。他能打過你,就跟你打,打不過就一陣風的跑了。

當年的英軍也是這樣,他們掌握著制海權,可以隨意的攻擊沿海乃至長江兩岸的任意城市,能打下來他就打,打不下來,他就換個地方打。道光時期的清軍還停留在傳統的中古時代,從集結軍隊,到趕到戰場,是按月計算的,等部隊趕到戰場,英國人都已經在倫敦喝茶了。所以英軍雖然只有2萬人,大清有80萬軍隊,但在戰場上,從來都是英軍佔據人數上的優勢。

在軍隊的技術、裝備、思想上,清軍與英軍差距在200年,再加上人數上的劣勢,結論就是:打不了。

發動群眾是沒用滴,動員全國軍隊勤王是不行滴,長期打是不划算滴,戰場上是怎麼都打不贏滴。

與西方人打全面戰爭,是不可執行的空想。而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也是一場生意,戰爭是要考慮成本的。打,打亡國了也得打,這叫神經病。所以站在道光的角度衡量,成本最小,風險最小的選擇就是:城下之盟。

面子與尊嚴呢?肯定是沒有了。但人生也好,政治也罷,總是要面臨選擇,站著說話不腰疼,空喊熱血沸騰的口號沒意思。

十六七歲的時候,咱書包裡沒有課本,是小刀。走在大街上也是小幫派,沒事也得找事,打架輸贏所謂,重要的是參與,打輸了挨頓踢也只怪自己能力不行。過來二十歲,面臨衝突,腦子裡馬上進行評估,能不能打贏。過了三十歲,面對衝突,心裡馬上開始算,我把他打壞了我得陪多少錢,他把我打壞了,我得耽誤多少業務... ...


銳視覺何老師


借清政府一個膽,他都不敢跟西方人打全面戰爭。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全面戰爭的定義。全面戰爭是國家實施總動員集中全國力量進行的戰爭。其基本戰爭行動樣式和特徵是以武裝鬥爭為主,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各條戰線的鬥爭緊密配合,協調一致地發揮國家的整體力量,以保證戰爭的勝利。

清政府和西方人打仗從來沒有贏過,不要說和這個西方為敵,就是與其中任何一個國家打,都沒有贏過。最好的成績,只是在中法戰爭中與法國打了個平手。暴露出來最大的問題,是清政府的組織動員能力太差。雖然名義上,清朝有上百萬的軍隊,但是這些軍隊分佈在廣袤的土地上,要集中調動很難。我們看鴉片戰爭時期,清政府要跨省調兵,其實只掉幾萬人都很難,軍隊的指揮、後勤補給、士兵的軍餉等等問題,清政府當時的動員能力解決起來非常吃力。

第二,西方軍隊還有一個優勢,他們一般是從海上發起進攻。艦船的靈活性是陸軍無法比擬的,清政府不可能把幾十萬軍隊全部派在東南沿海守護海防線。即使真的做到這一點,那麼,分散在每一個沿海要地的士兵,相對數量也並不佔優勢。相反,西方人的艦船可以在任意的口岸發起攻擊,近海登陸攻佔沿海大城市,再通過船隻迅速趕往另一個沿海口岸,神出鬼沒。清政府軍隊看似數量龐大,其實很難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第三,全面戰爭的關鍵是要國家實施總動員,發動全國人民來對抗外國侵略。但是,清政府打仗從來發動不了人民的力量,在每次對外作戰中,都會出現大量的漢奸,替西方人開路。老百姓並沒有國家意識,不能像民族國家一樣發起像樣的反擊。

最後,八國聯軍侵華其實是最接近於全面戰爭的一次嘗試。當時慈禧太后,一怒之下與英法德奧意等等西方列強國家宣戰,但結果怎麼樣呢?一方面,清朝的八旗兵根本不是八國聯軍的對手,另一方面呢,東南幾個省的總督、巡撫聯合起來,反對中央的對外戰爭政策,簽訂東南互保。清政府連自己的地方大員都管不了,如何去談實施全面戰爭呢?


歷史研習社


不是不敢,一是沒有意識到,再一個是打不過。(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為什麼說沒有意識到,當西方列強大踏步向近代文明前進時,清政府的官老爺們還過著悠哉悠哉的封建傳統生活,關鍵是西方殖民者以屌絲啥也沒有的身份,已經把眼睛盯在了這些渾身肥的流油嗷嗷待宰的官老爺官太太身上。

最重要的是這些官老爺官太太養尊處優慣了,基本上家裡都處在不設防的地步,當然不是完全的不設防的那種,而是在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近代火器面前,那就跟拿著金元寶裸奔一樣,等著被搶呢!

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現象就是晚清政府在應對西方殖民者的後知後覺上面,鴉片戰爭都打完了,道光皇帝還不知道與之交戰小英帝國有多少人、領土幾何、國力強弱,當然,不是他不想了解,而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來源。


因為西方列強不是植根於中華文化圈之內的文明,對於晚清政府來說,這麼一個外來戶突然冒出來,不僅讓人意外,更讓人驚奇他們怎麼有那麼大的能量,雖然說歷史上的中國也有外敵。

比如說日本,明朝是的戚繼光抗倭,就已經證明了外患的嚴重程度,但對於日本,中國的皇帝們並不陌生,因為兩方交往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秦朝的徐福東渡了。

但是與中華文化圈以外的國家交戰,卻是極少發生的事情,雖然有唐朝與波斯軍隊的交鋒,但也只是停留在冷兵器的範圍,像英國這種,完全新式武器完全新式戰法的打法,晚清政府都有點懵逼了,就像侏儒見到了巨人,無論如何不是對手了。

因此,清政府根本就沒有與西方列強全面開打的心氣,更沒有實力!


歷史三日談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戰鬥力這個東西,清軍外戰的表現容易誤導人=洋軍超強,縱觀清朝入主以後,從無以少勝多,戰鬥力一直不高。康熙時代幾萬精兵+大炮,打不垮幾百俄國散兵。鴉片戰爭近百萬打不過幾千英國遠征軍,其實武器差別不是主因,關鍵在於士氣,奴才為主子戰鬥,哪是為兄弟為民族為信念而戰可比的。試看非洲土著埃塞俄比亞幾萬人大敗意大利17萬精兵,美國獨立戰爭幾千鳥槍打跑3萬英軍,解放戰爭我軍狂勝各項佔優的國軍,朝鮮戰爭獨抗18國聯合軍,美國敗走越南,阿富汗連退英蘇美,再看甲午戰爭,清軍在裝備+兵力+地利絕對優勢下慘敗,主因皆是士氣。一切在於滿清推行奴性思維,破壞中華文明,強行留辮裹腳大興文字獄,讓人民毫無歸屬感與凝聚力,再加上統治者動輒逃跑的自毀行為,別說全面戰爭,局部戰爭都能讓他們膽戰心驚。


大漢英魂永存


其實這樣想是正確的,按說以中國之地大物博,人口資源和並不比列強們弱多少的軍事實力,清政府抵抗下去不是完全沒有希望的,為什麼就不能抵抗下去呢?


我們知道當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總是學到,列強們憑藉船堅炮利敲開了清朝的大門,清朝軍隊的裝備總是落後的,彷彿我們就是在以落後幾百年的武器和人打仗一樣,其實不然。

別的不說,就光說當年亞洲第一,佔據世界領先地位的定遠級鐵甲艦,這武器比起英法美德,哪個差了?還一度成為了日本舉國追趕的對象。


歸根結底就是清朝的基本國策,並不是對外作戰,清朝的統治階層也並沒有身為這個國家的主人,一切為了國家的覺悟,他們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這個統治階層,恐怕真的堅持下去到了最後不行了,殉國就不要說了,回老家才是重要的。

不信?看看日本舉國想要發展的時候做了什麼?日本天皇帶頭捐錢捐物,吃飯的錢都省出來為國家買軍艦,清朝在幹什麼?慶賀老佛爺大壽,買軍艦的錢拿去買生日蛋糕,以至於艦隊多年不添新船,連炮彈都不能打了,這就是明顯的對比。


其次清朝的主要政策就是防漢,統治者們的認知是,侵略者來了,中國那麼大,總是要找代理人的,那就是最多割地賠款,不會要他們的命,不會讓他們完蛋,而他們統治下的中華民族老百姓們則不一樣,一旦大家揭竿而起,他們面臨的就是被推翻,被為這麼多年來的壓迫付出代價的,所以說要做的是寧予友邦,不予家奴了。

再者和其統治者的能力也是有一定關係的,清粉們總愛說什麼滿清無昏君,滿清盛世什麼的,但實際上,清朝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對外戰爭從國力鼎盛的康熙時代就沒贏過,雅克薩之戰,五千人以上的軍隊圍攻八百人,調集了重炮等裝備還打了兩年,最後把貝加爾湖區域拱手讓給了沙俄,這和其統治者的短視和能力也是有相當關係的。


最後說說武器的原因,有人在說明朝火器發展,清朝火器落後的時候,總是會有很多人有意見,最後我去查閱史料,確實,清朝的火器其實相對來說是不落後的,但這些武器卻沒有能夠全數裝備與軍隊,而是為防漢的政策不去對全軍進行裝備,這也是其打仗打不過的原因。


歸根結底就是清朝統治階層的落後和愚昧的思想,所以中國並沒能抵抗到底,反而是“犯我大清者,雖遠必賠”了事,造成了我們中國在那個時代的徹底悲哀。


關河南望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1840年開始,西方列強紛至沓來,堅船利炮把清朝轟了一遍又一遍。這個人口占到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大帝國,就這樣在列強的宰割下一步步走向滅亡!

當時的清朝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4億,如此巨大的體量,清王朝竟不敢與列強硬碰硬,打一場全面戰爭,這是為什麼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腐敗是嗜血的癌細胞

清朝的腐敗,從入關前就開始了。

著名漢奸范文程的妻子被豫親王多鐸霸佔,就間接說明了發展壯大的滿清開始了腐敗的進程。

1644年清軍入關後,為安置入關的八旗貴族,清朝多次頒佈跑馬圈地的命令,從順治二年到康熙八年,圈地主要在北京周邊500裡內的順天、保定、承德、永平、河間等府,範圍包括了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中部北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南部地區,總面積達19多萬頃。

瘋狂的圈地讓大量河北、遼寧等地的農民失去生機,致使流民四起,嚴重動搖清朝統治。同時圈地養活了大量好吃懶做的八旗蛀蟲,使清朝八旗的戰鬥力迅速下降。

1673年吳三桂三藩之亂時,八旗兵已經難以抵擋,綠營逐漸成為清軍主力。到乾隆之後,連綠營也開始腐敗!

軍隊的腐敗,導致戰鬥力一落千丈。但是和朝廷的腐敗比起來,軍隊就是小巫見大巫。

乾隆時期,出現了一個重量級的貪官和珅,這個人的財富總量,遠遠超過清朝的財政收入。

因為出身少數民族,在東北的深山老林中吃夠了苦,受夠了累,所以一旦條件改善,立馬開始享樂主義,這是窮人出身的人更容易成為貪官的重要原因,也是就是八旗的現狀。在清朝這一根本制度的腐敗下,廣大軍隊、官僚紛紛開足馬力,盡己所能貪汙腐敗。

到了鴉片戰爭開打,真正檢驗軍事力量實力的時候,清朝的官僚紛紛啞火,往日貪墨的盡頭不復存在!

開戰半年,朝廷官員欺上瞞下,將大敗說成大捷,讓道光皇帝在志得意滿的情況下籤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


英國人打到寧波,清朝不就地募兵,而是調集2000多里外的2000多松潘精兵前來增援。結果遭遇了再此地等待了幾個月的英國人!

腐敗這個癌細胞從前朝建立開始,貫穿了清朝的始終,成為不斷擴散的癌細胞,最終讓清朝走不得路,跑不了步,最後躺在病床上孤獨!

這樣的王朝,拿什麼和西方列強打?還嫌自己崩塌地不夠迅速嗎?

2、人民是捂著的火藥桶

清朝人口是很多,但是絕大部分都是漢人!

發動人民戰爭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問題是漢人依舊是人民戰爭的主力。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漢人是主力,他們在為誰而戰?

如果漢人有打敗西方列強的能力,就意味著他們更有推翻清王朝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是清王朝不想看到的!

好不容易點燃了人民戰爭的烽火,還沒燒到列強,先把自己給點了!所謂“縱火者,必為火所焚”!歷代清朝皇帝知道這一點!

打全面戰爭更是人民的戰爭,連人民都不敢發動,指望那些上不得馬,拉不開弓的遛鳥八旗子弟去打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不敢輕易和列強言戰。打起來也是在邊疆地區交個手,然後找到臺階立刻就坡下驢,賠款了事。

在清朝的心中,賠款都是要分攤在老百姓頭上的,你就是讓清朝賠100億兩白銀,也不耽誤慈禧皇太后看戲修園子。

而一旦發動全面戰爭,首先北京就待不住。沙俄自北方來,東北老家回不去,各地又隨時可能造反,清朝連個落腳點也不好找。

其次打仗就是燒錢,在戰爭還未見分曉時,銀子已經嘩嘩地流走了。如果錢也花了還是打不贏,那清朝就大大的虧了。與其如此,還不如直接賠款了事,這終歸比打輸了再賠錢要划得來!

最後,以清朝對義和團的尿性來看,即使清朝想要發動全面戰爭,也不會和人民形成統一戰線。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人再多,清朝也是必輸無疑的!

雖然清朝進行了數百年的愚民教育,讓廣大人民麻木,但不代表廣大人民成為弱智。如果能借著列強入侵的機會壯大自己推翻清朝,深受壓迫的人民知道怎麼做!

3、列強是恐怖的貪吃蛇

清朝要打全面戰爭,列強是非常喜歡的!

有道是不怕你人多,就怕你不來!英國雖然武器裝備和清朝相比優勢並不是很大。但是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英國,正爆發著勃勃生機。

然後1870年之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拉開序幕。此時的列強不僅需要領土,更需要廣闊的市場和大量的原料產地!

而如果清朝選擇了全面戰爭,就意味著清朝要和列強們進行長期的戰爭,這短期內雖然對遠道而來的列強非常不利。但是因為清朝非要亮出自己的肌肉,把周邊列強給嚇出了病,所以他們紛紛躺在清朝面前要清朝賠錢。

就是碰瓷怎麼滴吧!不想拿錢,好啊,兄弟們上!於是列強組團來群毆清朝,於是爆發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清朝人再多,也架不住從四面八方包圍過來的列強!在加上長期愚民政策下“扶梯者眾”的人民的助攻,清朝要是能勝利,那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可以說,列強是絕對喜歡清朝發動全面戰爭的,因為清朝註定打不贏,而列強就可以從清朝身上攫取更多的利益。而且由於“拼多多”,所以大家付出的代價也不是很大!

而清朝,卻會因為全面戰爭提前崩潰,然後沒入塵埃!

誰要是說清朝想和西方來一場痛痛快快的全面戰爭,那才是真的有病!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全面戰爭,你也得有實力打呀。

列強離清王朝最近的一次全面戰爭,也就是清王朝滅亡之後三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了。參戰的可都是英國、法國、沙皇俄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這樣的狠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得天昏地暗,一直打了四年多,基本上把英國和法國的一代年輕人打沒了。要不是英國是個島國,可能早就崩潰了,法國作為一個民選政權,也差點崩潰。至於獨裁的德國,要不是在俾斯麥時期就實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社會保障(你沒看錯,德意志第二帝國有一定的社會主義色彩,普遍給工人上了社保),估計德國也早就垮了。

而落後一點的王國,比如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更是直接就垮掉了。最落後的沙皇俄國最先垮掉,垮掉的方式是先對資產階級奪權,後來國內還是受不了,爆發了慘烈的無產階級革命。

我們再回來看看清朝,制度比沙皇俄國還落後,別說打全面戰爭了,就是搞個總動員可能都會垮掉。這不是開玩笑,清朝連總動員都沒有,就是編練了一支新軍,新軍裡都充滿了革命黨,到時候革命黨振臂一呼,新軍就暴亂,這就是辛亥革命發生的原因。

所以你指望清朝搞總動員,打全面戰爭?就不怕民眾搞一個類似於十月革命的大革命?相比起來辛亥革命已經算是溫和了,清朝皇帝是和平退位的。

如果清朝真的搞全面戰爭,別說打個幾年,恐怕打個幾個月就能爆發大革命,到時候演變成沙皇俄國那樣,清朝皇帝就要死全家了。要知道沙皇俄國的沙皇好歹還是俄羅斯民族的皇帝,清朝的皇帝可是少數民族,恐怕死的會更快。

清朝統治者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自然也不會敢於和西方人打全面戰爭,只能在每次戰爭之後割地賠款,盡力滿足於西方列強的條件,才能繼續苟延殘喘下去。


地球知識局


清政府之所以不敢和外國人打全面戰爭,其原因是有很多的。不過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滿清王朝,一直把防漢作為第一國策。

幾百年前,元朝也是憑藉著強大的武力,統治了中國,但是幾十年過後,就被漢族給趕回了漠北。大清王朝吸取了蒙古人的教訓,積極地漢化,重用漢人,用漢人的那一套,治理中國,這才在表面上,維持了一個滿漢一家的王朝。

但是從骨子裡來說,滿清從來就沒有忘記:漢人是要她江山的,而外夷只是敲詐勒索些錢財、要幾塊不毛之地和更大的通商權利。

在滿清貴族的心中,有一盤棋,那就是寧願對外和諧,也不能讓漢族乘機獲得更多的權力和武裝,從而顛覆政權,奪了江山。

在大清朝,漢人藉此驅除韃虜口號叛亂,實際上一直都沒有停過。當年的吳三桂三藩之亂,臺灣鄭氏家族,攪動西南中國的白蓮教起義,以及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都是打著排滿旗號的,個個都是要把滿清趕回東北去。

滿洲八旗自從清軍入關十年以後,就已經開始退化,失去了戰鬥力。吳三桂之亂,都是漢人打漢人,滿洲八旗只是做個樣子了。

兩百年後,滿洲八旗更是連騎個馬都不會了。只能依靠綠營、團練。團練後來發展成為湘軍、淮軍、楚軍,以及袁世凱訓練的新軍。

假設如果和外國人全面開戰,不說打不打得贏,滿清最擔心的是漢族武裝趁此機會崛起獨大,失去控制。當年吳三桂的舊案重演,就存在可能。

何況大清國內,反清勢力一直都存在。譬如白蓮教、天地會等組織。滿清也擔心這些組織,乘機做大,和外國人裡應外合,顛覆了江山。

所以,大清國總是打一兩炮哦,就求和,沒有決心,其心病就在這裡。

如果真的硬打下去,早期的鴉片戰爭,就那麼幾千人,幾萬人的部隊,大清國儘管武器落後,但是可以憑藉著戰略縱深,依靠熟悉的天時地利人和,把他們打敗的。


三生有畫


一:清政府與英國相比:(核心問題就一個 “無人可用,有人無用”) 1.武器裝備不行 2.核心官員思維不行 3.軍隊戰鬥力不行 4.經濟實力不行 5.清政府排斥漢人,軍隊都用來防自己人,未曾訓練禦敵 6.官員不抵抗或消極抵抗 二:個人感覺解決方法: (1)先簽和約 (2)再治理國內,練兵 (3) 減免糧稅,屯糧備戰 (4)修建鐵路,使物資運輸的速度大大的增加 (5)大力政策支持商業,所有海關的出口海關稅減免20%,收商業稅(國內商業稅先減免2年,2年後開始交稅),拿錢換高科技武器 (6)訓練使用高科技武器的人 (7)大力興辦學校,學校以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軍事,文化,科技,交通,航海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