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工资发放采用的是月工资制而不是流行于欧美国家的周工资制?

猫猫呵呵


我笑了!

曾经听一些去了某国外旅游的同学回来吹嘘,那个地方的人好啊,他们从来不储蓄,工厂里面很少见到长期职工,他们都是享乐主义者,每周五结算当周工资,两天时间挥霍一空之后,周一又老老实实地上班,周末又挥霍一空。

及时行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存款?不存在的!

如果一年工资12万,有两种结算方式,一种是按月结算,一个月1万,还有一种是按周结算的,一年按照50周结算,每周2400元,你选哪种?

我估计没人会选择一个月1万这种,因为钱压在老板那里啊,而且一压一个月,而且有些公司都是15号左右发放上一个月的工资的,这时候压的工资就是一个半月了,日子实在难熬,要是这45天里面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月光?可不敢!

所以,周薪也是促进消费的一种,而且比较爽一点。

当然,也有网友调侃,就那点工资,还要分四次发,场面够尴尬的!那还有时薪跟日薪的,都是一些短期工,保洁带小孩一类的。

所以,两种社会理念,两种结构,无可厚非,当然谈到年薪,还是很让人向往的,毕竟按年算了,肯定不少~


军幸子


周薪制是一种流行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国家的薪酬支付形式。虽然这些国家没有规定具体的发薪方式,尤其在蓝领阶层,如工厂、服务业、等体力劳动行业,每周发工资是非常普遍的支付方式。

英美蓝领员工一般收入有限,储蓄少,还要在消费型社会维持日常开销,就得每周发放工资,这样有灵活的资金去购买商品,进行周末消费。即便钱花光了,挺几天就等到下周工资了。而不像管理月工资那样,每次消费都有透支压力,担心剩下半个月没钱花。

此外,蓝领员工多从事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更需要周薪制带来的即时消费,使员工每个星期都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效率,因为快速的奖励机制让人们动力无限。

而干满一月才领工资实在“难熬”,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享受生活的机会,也失去工作的动力。

周薪制促进员工们消费,进而带来高质量的生活,又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老板和员工都获益匪浅,所以在英美国家的劳务市场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周薪制。

薪金的发放形式与不同职业的工作特征和与之相配的用工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与西方普遍采取周薪制不同的是,多年以来,中国惯用月薪、年薪、小时工资三种薪资支付方式,其中又以月薪为主。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按西方工业化模式经营企业的时间并不很长。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所有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都一律实行月薪制,而月薪制所强调的也主要是工资对员工个人生活的保障功能。这么多年,人们已习惯按月领工资、按月安排家庭的生活支出。而且,中国人也习惯了享受每月“哗啦啦”地数一沓子钞票的满足感,而不愿兜里永远装的都是“碎银子”。


牛事儿大赏


这个问题要反过来看:为什么欧美没有采用月薪制?

因为欧美没有月这个概念!

在历法中,日是地球自转一天,

周是7天,因为宗教的某人死在那天,把那天作为第一天称之为礼拜天。

月是月球一次阴晴圆缺的时间。月历就是阴历,太阴历。

年就是阳历,太阳历。

因为月历非常不准,分层12个月的话一个月要少几天,凑不出一年,且全球6成的人都要过礼拜天,所以,他们更加尊重自己的宗教信仰。

如果他们不发周薪,那么就只能发年薪了,他们不使用阴历,没有月的概念,所以不采用月薪制。就这么简单的原因~


亲面兽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前一段时间有研究过,因为目前周薪的需求对于我们所研究的蓝领人力资源服务是非常热门的。


首先在蓝领职场,求职者对于周薪是非常渴望的,他们希望更快的拿到钱,再者他们也非常的缺钱,现在95后,00后的蓝领从业者可不像他们的父辈,一般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手头经常很紧张。


那么他们对于周薪的渴望就相当的强。


但是,据我所知制造业高峰期的时候,企业频率最高的时候会每半个月结算一次薪水,各大企业再缺人都不用周薪模式有2个原因:


1.怕员工流失率高

中国不像欧洲,人们都很爱惜自己的工作机会,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就业机会非常的多,所以人们也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珍惜自己的工作,制造业员工手里一有钱就会不稳定,这是大家都共同认可的结果,现在一个月发一次薪水,离职率平均都在24%左右,一周发一次薪水只会导致人员流失率增大。


2.变革成本大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企业都是月薪制,如果一家大型企业(5万人以上)想要将月薪制度改成周薪制度,他所要付出的成本会非常的大,人事将承担比以前多4倍的工作量。何况目前人力市场没有倒逼这些企业来做变革,所以他们也不会耗费成本主动变革。


劳务研究所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不定时放送福利哦。

或许因为工资本来就不多,还按周来结算的话,那就更不好看了。

不说笑了,说点正经的。

其实欧美一些国家也不是一开始就按照周来结算的,一开始也是按照月来结算的。此前很多到德国打工的英国人,刚开始都不太适应漫长的月薪制,但适应一段时间后都发现月薪制确实促成良好的储蓄习惯。不过一旦回到了周薪制度,那就又很快适应了。

周薪制度比较适合欧美社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储蓄习惯,周薪制度确实能够拉动消费。

中国人在前几年花钱不多,都爱存起来,不过最近房价上涨了,而且也掀起了消费的热潮,所以最近几年我们存下的钱不多了。

企业也喜欢月薪制度,因为能够推迟一个月发工资,减少资金的压力。

中国没有周薪制吗?有的!

最早提出的是杭州市人大代表胡小平,他建议实行周工资发放制度,以此来刺激周末经济,从而进一步扩大内需。

虽然没有大规模推行,但是也在应用在建筑工人行业上。自2009年8月1日起,厦门市翔安区开始试行建筑工人工资按周发放制度,明确规定,在施工单位与劳动者(或劳务分包企业)签订的合同中,应明确以货币形式每周支付工人工资。若一周内难以核定工人完成工作量的,可以每周预付工资并按月结清,预付的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周平均值。

我们以前经常听说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新闻,而且农民工本来就比较老实,容易处于劣势。为了保证他们权益,那就采用周薪的制度。即使被拖欠了一周的工资,损失也没有那么大。


太平洋电脑网


很简单。

因为周工资,会感觉很少很少很少~~~!

就拿本人来说,中部内陆十八线小县城。月薪三千~~~~~



就这还高于本地平均工资。对,你没有猜错,平均只有两千多。没有五险一金。


每个月三千块钱的工资,一周也就是700多。可以想象,拿到工资的那一刻,心里是多么的失落!

所以,为了照顾大家的心情,我们实行月工资制,这样看起来工资似乎就多一点。心情就会好很多。


上将嗳福斯


周薪制,即把工资按周发放,最早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有些行业实行周工资制,每周五发放薪水,人们领取一周的报酬。

周薪制适用于蓝领行业

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尤其是在蓝领阶层,像工厂、服务业等劳动力密集产业,周薪制格外适用。

主要因为英美蓝领员工一般收入有限、储蓄观念也比较弱,还要在消费型社会维持日常开销,就得每周发放工资,这样有灵活的资金去购买商品,进行周末消费。即便钱花光了,挺几天就等到下周工资了。不像管理月工资那样,每次消费都有透支压力,担心剩下半个月没钱花。

还伴随心理作用,蓝领员工多从事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更需要周薪制带来的即时消费,使员工每个星期都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效率,因为快速的奖励机制让人们动力无限。然而,干满一月才领工资实在“难熬”,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享受生活的机会,也失去工作的动力。

当然,企业主不一定这么想,因为现有的月薪制可以延迟支付一个月薪水,从而节约一个月的人工成本现金流,一些大企业压一个月工资有上亿资金,还可以获得不菲的利息。

从社会整体角度,周薪制缩短发薪时间,可大幅减少欠薪的范围和数额,并且刺激劳动者消费,提高商品的流通速度,实现内需与内供的较短周期的平衡。不过花的多了,相对就是存的少了,根据欧美国家的历史数据,与月薪制相比,周薪制可降低5%—10%的储蓄率。以及,倘若实现周薪制,目前的社保公积金、银行贷款等社会制度都要进行相应改革。

创业公司探索案例

最近我们了解到,“我的打工网”已经在这方面做尝试,推出了一款名为“周薪薪”的新品,并独立公司运营。

我的打工网主要做蓝领招聘,可以理解为用口碑做了连锁招聘的生意,买卖C端流量。“周薪薪”则是给C端蓝领提供按周模式的薪资代发。

制造业蓝领这个链条上,工厂往往不会直接面试成千上万的C端,而是外包给劳务公司,并由劳务公司结算和代发工资。通过跟劳务公司合作,我的打工网将蓝领工人引流到周薪薪APP上,这部分用户只要入职后的上下班在APP上打卡,便可以每周预支工资,不过只发放实际周工资的几成,最后一周会发全所有工资。

根据上文所讲,领周薪的蓝领工人会变的相对稳定,能够避免批量离职,从而降低了劳务公司的招聘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践证明,可以降低约30-50%的成本。尤其是在工人“供不应求”时,格外见效,周薪还可以作为附加条件,吸引蓝领入职,提高送工量。例如,某合作的劳务公司1年内实现净利润1200万,此前他在用工荒时期,都是靠大量补贴圈蓝领,很多劳务公司已经入不敷出。

或者另一种情况,工厂跟劳务公司签订的是小时工的合同,这时候劳务公司赚取的是差价,比如工厂开价24元/时,劳务公司开20元/小时,这时候只要员工多在职1小时,劳务公司就能多赚4块钱。所以,劳务公司希望员工越稳定越好。

与此同时,周薪薪的盈利模式,也从之前的一次性招聘费,变为跟劳务公司分成月管理费。因为帮劳务公司提高了收入,所以分成也变得理所应当。

目前预支的工资是由我的打工网垫资,之后会跟金融公司合作,由金融公司垫资、劳务公司出利息。

不过这件事情也存在风险,比如员工在某个月干了两个周自己突然离职了,这时候工厂大多数情况不会支付最后这两周的工资,而周薪薪可能已经预支,所以还需要做好风控模型。

其他观点

事实上,自2009年8月1日起,厦门市翔安区开始试行建筑工人工资按周发放制度,明确规定,在施工单位与劳动者(或劳务分包企业)签订的合同中,应明确以货币形式每周支付工人工资。若一周内难以核定工人完成工作量的,可以每周预付工资并按月结清,预付的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周平均值。

也有不同声音,认为月薪更符合中国国情,比如有评论者称“周工资制是一种新思路,可以研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但人们的消费方式不会因为工资发放模式改变而改变。”

对此,我们也采访了一些相关创业者的观点。

  • 薪人薪事CEO常兴龙: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探索周薪制,我们的客户己经开始有周薪制结算的案例出现,而且这个比例在增加。

对于新的企业管理者而言,思维正在从“管控”朝着“激活”转变。原来是压榨时间来换取资本利益,现在是更愿意拿资本去换时间,以提升人效为导向。

周薪制可以明显增长员工的话语权,但给企业带来的人力资源、财务的压力都比较大。比如,很大程度会提升离职率、使得企业和员工的其存平均时间变短,而新职场力量消费观会出现短期高额借贷的风险,使得诚信体系变得越来越得要。

  • 薪资通CEO陈颖:

“周薪制”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更为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并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周薪制”让激励周期变短,更有利于将激励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无论对于员工还是部门主管来说都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更为高效能的工作。另一方面,“周薪制”也减少了企业欠薪行为,让员工也获得了职业安全感。

但另一个角度来看,薪酬模式的调整也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企业还要具备完善的薪资考核制度以支撑“周薪制”的实现。从员工管理的角度来说,“周薪制”加速了员工的流动性,也增加了员工“一言不合即消失“”不辞而别“的风险,企业对此要做好人员储备及应急工作。“周薪制”对于企业HR、业务等部门来说,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密度,从每月一次的业绩指标统计、绩效考核、工资核算变为了每月四次,而有些岗位的考核又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也增加了企业实现“周薪制“的难度。


wein小悟空


对此有一个更规范的回答是什么呢?月工资制改变为周工资制时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因为国家发行货币量=社会货物总价/货币流通速度。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也不能改为周工资制。
美国有些行业实行周工资制,每周五发放薪水,人们领取一周的报酬。但是这种周工资制适用于蓝领行业,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尤其是在蓝领阶层,像工厂、服务业等劳动力密集产业,周工资制格外适用。因为英美蓝领员工一般收入有限、储蓄观念也比较弱,还要在消费型社会维持日常开销,就得每周发放工资,这样有灵活的资金去购买商品,进行周末消费。即便钱花光了,挺几天就等到下周工资了。不像管理月工资那样,每次消费都有透支压力,担心剩下半个月没钱花。
但是企业主不一定这么想,因为现有的月薪制可以延迟支付一个月薪水,从而节约一个月的人工成本现金流,一些大企业压一个月工资有上亿资金,还可以获得不菲的利息。
从社会整体角度,周工资制缩短发薪时间,可大幅减少欠薪的范围和数额,并且刺激劳动者消费,提高商品的流通速度,实现内需与内供的较短周期的平衡。也就是一开头提到的月工资制改变为周工资制时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花的多了,相对就是存的少了,根据欧美国家的历史数据,与月薪制相比,周薪制可降低 5%—10% 的储蓄率。以及,倘若实现周薪制,目前的社保公积金、银行贷款等社会制度都要进行相应改革。
综上,中国的工资发放采用的还是以月工资制为主。
更多交流欢迎留言评论!

stormzhang


给大家算下,假如你的月薪是10000元,换算成周薪的话是2500元。一年365天,是52周,2500×52=130000,也就是按周薪你一年可以拿到13万;按月薪的话10000×12=120000,同样工资按月薪结算,你只能拿到12万。这还不包括按月薪你需要多扣出的个税。你说国家和资方按哪个方法给你发工资合算呢?


亮仔很忙📲


这样的工资制度是跟人们的习惯有关系的,欧美人普遍是按照周来过的,生活中好多计费的基础时间段都是周,而我们国家习惯上是按照月来过的。因此,我们实行了月工资制,而欧美国家普遍实行的是周工资制度。

欧美普通人勤奋吃苦的不多,而且也是懒散惯了,总想着少干活多休息,因此国外企业为了激励员工好好干活就实行了周工资制,而且国外发工资,交房租等基本上都是按周来计算,因此,欧美国家普遍是按照周这个单位来计算各项费用的一个基础时间段。

而我们国家普遍实行的是月工资制,我们交房租都是月租,我们的假日都是定好的阳历日期或者是农历日期,因为我们的基本计算时间段的一般是按照月来计算的。而月工资制只适合我们这里,实行月工资制当然也有很多好处。

欧美国家生活习惯都是以周来计算,好多节假日也是按照周来计算的。比如美国的母亲节(Mother's Day), 是每年5月份的第2个星期日。父亲节(Father's Day), 每年6月份的第3个星期天。劳动节(Labor Day), 每年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而且好多欧洲宗教节日都是按照基督教年历按周来定一些大的宗教节日,比如嫉妒受难日和复活节等。因此,由于这些传统的影响,导致欧美国家普遍按照周来计算工资和发放工资。

而我们国家没有这些欧美国家的宗教传统,而我们国家也是普遍按照月份来过的,包括我们的农历也是按照月来过的,而我们现在普遍实行的是阳历也是按照月来过的。因此,我们就形成了按月计发工资的传统。只要是适应了,也没有多大的问题的。只是有时候按月计发工资,都是先干活后拿钱,有时候企业就会往后推一个月发工资,这样企业方在资金上就始终欠员工一个月的工资,实际上就会占了一定的便宜。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普遍是按照周来计算日子,甚至好多节日也是按照周来算的,因此欧美国家普遍实行了周工资制度,这是符合欧美国家的生活习惯的。而且这样计算工资,企业方在资金上占不到职工的大便宜,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而我们普遍是按照月来过的,我们的农历和现在实行的阳历都是按月来计算的,我们的节日也是按照月份和日期来确定的,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按月发工资的习惯了,很多生活习惯也是围绕着月份来预算的,因此,我们实现月工资制度也是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