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和胃糜爛有什麼區別?

季鋒醫生


胃潰瘍和胃糜爛主要區別在於胃壁損傷的嚴重程度,且看小克解釋如下,供大家瞭解。

胃是人體上消化道的主要器官,主要起著容納、研磨、消化或輸送食物的功能。胃壁由內向外依次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引起胃穿孔。胃黏膜由黏膜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層組成。


胃潰瘍是由於胃酸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解熱鎮痛藥等多種因素導致胃酸、胃蛋白酶對胃壁的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橢圓形缺損,多見於胃小彎和胃角部,胃底、胃竇部、胃大彎較少見,可深達黏膜肌層,嚴重時可穿透肌層甚至漿膜層。胃潰瘍長期反覆發作有時可演變成惡性潰瘍。

胃糜爛一般是指慢性糜爛性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糜爛的改變,以黏膜內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為主,一般病變侷限在胃黏膜層,平常稱之為非萎縮性淺表性胃炎,多因幽門螺桿菌感染、免疫因素(壁細胞抗體和內因子抗體)、十二指腸液反流等引起。糜爛性胃炎長期得不到治療,反覆發作、繼續進展會演變成胃潰瘍、萎縮性胃炎,甚至胃癌。


所以說慢性糜爛性胃炎病情比胃潰瘍輕,更容易治癒,小克認為不論是糜爛性胃炎或者是胃潰瘍,不是什麼頑固的難治性不良病變,在診斷明確後,首先調整生活和飲食習慣,避免胃黏膜損傷,然後積極服用三聯或四聯療法兩週,在此基礎上繼續服用抑酸劑(奧美拉唑類、法莫替丁類)、胃粘膜保護劑(枸櫞酸鉍鉀、果膠鉍、鋁碳酸鎂顆粒等)治療6-8周是可以治癒的。


小克醫學


  胃潰瘍和胃糜爛都是胃病的一種,很多人認為兩者是一樣的,採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治療,結果事與願違。那麼,胃潰瘍和胃糜爛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咱們不妨談談。

  胃潰瘍和胃糜爛可以通過胃鏡檢查分辨出來,簡單的說,潰瘍的表現是胃黏膜的損傷較大、較深,糜爛的表現是胃黏膜的損傷較小、較淺。潰瘍穿透粘膜肌層,癒合後不可避免地留有纖維瘢痕,表面為一層上皮所覆蓋,粘膜肌層不能再生,糜爛的定義是不穿透粘膜肌層,因而癒合後不留痕跡。具體來講:

  一、什麼是胃潰瘍?

  胃潰瘍是位於賁門至幽門之間的慢性潰瘍,主要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過粘膜肌層的組織損傷。其典型臨床表現為飢餓時疼痛不適、飽脹噯氣、泛酸或規律性上腹疼痛,甚至出現黑便與嘔血。胃潰瘍久治不愈是胃癌的高危險因素。

  二、什麼是胃糜爛?

  胃糜爛是指侷限於胃粘膜層的淺潰瘍。其深度不超過粘膜肌層,有人認為是胃潰瘍的早期階段,但並不是所有的胃糜爛都會發展為胃潰瘍。一般稱胃糜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為急性糜爛性胃炎,也有人稱為出血性胃炎,或急性胃粘膜病變,有時十二指腸粘膜也可出現糜爛,引起出血。

  三、胃潰瘍和胃糜爛有哪些不同的症狀?

  (1)胃潰瘍表現為慢性,節律性,反覆發作的上腹疼痛,常在進食半小時到一小時發生疼痛。其胃潰瘍活動期,常可出現胃潰瘍還有癌變的可能,而糜爛性胃炎很少出現上述併發症。

  (2)胃糜爛常表現為上腹疼痛,程度較淺表性胃炎重,伴飽脹、食慾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狀。

  (3)治療上潰瘍的治療時間更長,而且如果合併有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則必須服藥清除,否則容易造成胃潰瘍復發。

  兩者常見病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非甾體消炎藥(NSAID)以及胃酸分泌過多,此外還可由遺傳因素和情緒波動、過度勞累、飲食不規律、長期吸菸、酗酒等因素引起。

  治療,首先精準檢查:通過胃鏡分清胃潰瘍和胃糜爛,再進行針對性治療,根據不同病理進行對症治療才能更快治療疾病。

  另外,不管是胃潰瘍還是胃糜爛都要注意飲食調理,注意禁忌菸酒,禁食辛辣剌激性、生冷、過硬、過甜、燒烤及黴爛變質食物;選擇清淡、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飲食為宜。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胃糜爛症狀要比胃潰瘍輕,只有當胃糜爛發展到一定嚴重程度後,才會成為胃潰瘍。

首先引起胃糜爛的原因主要是某些藥物對胃粘膜的刺激,還有急性應激包括嚴重創傷、感染、大手術、大面積燒傷等。而引起胃潰瘍發病的第一大病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非甾體類抗炎藥位居第二位,潰瘍形成的直接原因則是胃酸與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損傷。另外也有遺傳、精神等因素。胃潰瘍好發於青壯年男性,以及一些三餐不規律的司機也易發。

第二,發病位置也不同。胃壁的結構組成由淺入深可以分為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和外膜4層。胃潰瘍損傷位置比較深,可深入到粘膜肌層,更嚴重者會導致胃腸穿孔,因此經治療癒合後會留下瘢痕。而胃糜爛的穿透力度比較小,不會穿透肌層,所以癒合後不留痕跡。

第三,兩者的診斷也是不同的: 一般胃糜爛會出現餐後1小時胃痛、有時在半夜胃痛,大多數患者的症狀是不明顯的。胃糜爛漸漸加重後,可以在上腹部出現飽脹感、還有各種疼痛等不適症狀。 還會出現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狀,如吐酸、胃脘部灼熱、噁心、食慾不振、打嗝、早期飽腹感等。而胃潰瘍患者可表現為反覆發生的長期的有規律的、慢性上腹部鈍痛、灼痛、彭脹痛,秋冬季容易發病,疼痛範圍比較廣,有時還可以波及到背部,服用一些藥物或進食可以減輕,胃潰瘍多為飯後痛。上腹部可有侷限性深壓痛。常見的併發症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門梗阻和癌變。最直接的診斷方法是內鏡檢查。

胃潰瘍治療時間比胃糜爛長,除了在飲食和情緒方面需要注意外,還應該進行專業的治療,如果出現幽門螺桿菌感染則應用三聯療法或四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而胃糜爛治療療程短,治療方法也相對簡單,應用一些保護胃的藥和抑酸藥治療即可。最後,胃潰瘍病人在治療好轉後的半年內應進行復查,防止再發。

這兩種都屬於胃部疾病,平時要好好保養,不要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吃一些比較軟又容易消化而且富含營養的,食療也是很重要的。

本期答主:趙雅文,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杏花島


首先胃潰瘍屬於消化性潰瘍(包括胃和十二指腸),“胃糜爛”實際上應該稱為糜爛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雖然都是胃部疾病,所引起的臨床症狀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它們屬於兩種不同的疾病。


從病因上看

胃潰瘍主要是由於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導致,當然也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藥物及飲食因素、應激、遺傳、胃蠕動異常及其他因素相關;

糜爛性胃炎(因慢性糜爛性胃炎屬特殊類型胃炎,這裡主要指急性糜爛性胃炎)的病因主要由於危重疾病(如嚴重創傷、大面積燒傷、敗血症、顱內病變、休克等)應激狀態;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激素)以及酒精等導致損傷胃黏膜相關。


從損傷嚴重程度上看

損傷的嚴重程度主要依靠病理學鑑別

胃潰瘍的病理切片表明,淺的可累及粘膜肌層,深的可達到肌層甚至是漿膜層,甚至累及全層,引起穿孔。

糜爛性胃炎一般侷限於粘膜層,也可以有一過性的潰瘍形成,但都比較表淺,但嚴重的也可以發展成潰瘍甚至穿孔。


從疾病部位來看

胃潰瘍多發生在胃竇及胃小彎部;

糜爛性胃炎以胃底、胃體部多見。


當然,也還有其他很多很多不同之處,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想深入探究、談論的,歡迎私信交流。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才疏學淺,如有不足,望批評指正】


小醫生陳鵬


如果這個炎症侷限在粘膜層,造成黏膜的一個破壞,就是一個胃糜爛。

如果這個黏膜的破損的嚴重了,整個粘膜層都被破壞了,病變已經累積到基層了,那就是胃潰瘍。

糜爛是一個比較輕的一種炎症,病變侷限在粘膜層,潰瘍就是嚴重非常厲害了,胃的損傷也比較嚴重了,整個黏膜已經缺失了,肌肉層已經暴露在這個視野裡邊了,這就是胃潰瘍!糜爛的治療很簡單,就是簡單的一些用一些胃黏膜保護藥抑酸的藥物,而且治療的療程比較短。

而胃潰瘍呢治療要引起重視了,因為它已經深達肌層了。它這個併發症就非常厲害了,會引起嚴重的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胃液胃的食物。這個漏到腹腔裡引起腹膜炎,有可能要命了,危及生命,它的治療就時間要比較長了,一般要把如的藥物治療。這樣他的潰瘍才能完全癒合。如果你覺的我講的有價值,請及時的評論轉發點贊,希望更多的朋友受益


季鋒醫生


糜爛性胃炎常吃什麼藥,治療較好,一年常吃麼?在我們農村集鎮有沒有這種藥?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