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嶺:尋覓遠古那一縷清風


微子嶺:尋覓遠古那一縷清風


1

若說潞城境內歷史之久遠,當屬微子鎮無疑。相傳此地為微子城,微子所封之地。微子為商朝帝乙之子,紂王之庶兄,始封於此。而潞城之來歷始於春秋時期赤狄所建之潞子國。商周之後是春秋,微子之史早於潞城城史六百年。

打小的時候,每年就要幾次到微子鎮走親戚,我的一個姑奶奶嫁到了子鎮,父親騎著自行車載著去,古鎮上的喧譁超過了小村莊太多,在當時的我眼裡,就算得上是繁華了。鎮上有條小街,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走在這樣的街上,即使身無分文,也有幾分小傲嬌。那時候,父輩人稱呼微子鎮為“邑”,後來請教過有識之士,到底是哪個“邑”,他們的回答分為兩種:一是“邑”,就是城鎮的意思,二是“刈”,這裡曾經叫刈陵。到底是哪個,我也不知,就此存疑也挺好的。等到識字了,才知道這裡官名“微子鎮”,且有一定淵源。

最近幾年,微子鎮每到七月十九,香火又旺盛起來,因為鎮子東邊的比干嶺上,三仁祠修好並舉辦了各種活動。

史書中所有記載都指明一件事,微子嶺上有三仁祠。

2

站在微子嶺上,極目四顧,阡陌田舍,廠礦交錯,眾山環繞的天然盛景又被人類各種創造所打破,彷彿山水畫被塗改過,那麼地不具有美感。

風吹來,有幾分冷意,在蒼涼的冬日中,望著四周的枯瘦,裹了裹衣服,對著山下的霧靄,長長地呼出一口氣,空氣中留下了白白的簾霧,就象飛機在空中劃下的尾翼。隨之那些古籍中的記載又從記憶中湧出來。

既有微子鎮,自然是因為有微子嶺。《潞城攬勝》中這樣記載:

微子嶺,北端有一土山,古稱比干嶺,距縣城東北十公里處。山高一公里,斜延5公里下面就是微子村(現為微子鎮)。古往今來,比干嶺流傳著一個比干訪微子的故事,比干是商朝丞相,又是微子叔父,微子是紂王的長兄,他們的父親帝乙是商代第二十九位君王,帝乙因微子為庶出,便將帝位傳給紂王。紂王荒淫無道,朝野反對,議廢紂立微,紂王聞聽便將微子趕出朝歌,封於微子國。微子勤政愛民,國富民盈,一向憂國憂民的比干聞之大喜,專程來訪微子,所見所聞,名不虛傳,回朝便以此諫紂王,紂王聽信妲己讒言,將比干剖腹挖心,比干沒死,離開朝歌,來找微子,走到微子嶺上,見一老婦,專抽草心,便問她:抽草心,草豈能活?老婦人答曰:子亦無心,為何活著?據說,比干若不遇此老婦,百日後還會長出心來,將長壽,然被老婦一語點破,比干即死,人們便將微子嶺北端的土山改稱比干嶺。微子、比干佳傳感動唐王,於唐元和六年在微子嶺上建三仁祠。

古志中言明:不意山城荒野,清風可挹,故為景七。也即此景為潞城古八景之七“微子清風”。

若從唐代算起,三仁祠的歷史有1200多年了,中間幾興幾廢,幾不可聞。

翻閱志書,有一篇《重修微子廟記》映入我眼簾,相傳為楊漢卿所撰。

碑記中先稱揚三仁的功德,順帶提出他的質疑:上黨北五十里,地曰微子,自前古立祠於此。山下有故墟曰宋城,世傳商微子居昔焉。考之於《傳》,微,畿內國也,以元子分封,故遂為號,至成正封之於宋,以奉殷後,此去紂都不數百里,豈其始封之地耶?舊祠以箕子、比干配享,端冕南向即微子也,被髮奴奴坐於左即箕子也,玄冠曰王子坐於右即比干也。當紂之時,賢臣失位,或負重器而歸周,或佯狂而為奴,或亟諫而剖心,雖制行不一,殊途而同歸。故孔子稱曰:殷有三仁焉。成周繼興,誅暴進賢,彼去位而亡者,乃作賓於王家;以狂而拘囚者,得肆志於洪範;至使死骨不朽,即其墓而封焉,以成王周公之盛。猶尊崇之如此,其以仁人之功烈,不特著於當時,其德可加於後世,是宜為百世祀也。

碑記又透露若干信息:楊漢卿當為微子鎮人,世代居住於此,他小的時候,常在廟側玩耍,他是見過古廟的樣子的,也看過廟內神像,古制宛然,後來隨皇帝封神,受封還鄉,再來到祠下,卻見“歲久殿宇聵遺,好事者易其地而建之”,還把箕子變成僧人,穿上胡服,把比干弄成太子,“丹青炳煥,規制錯訛,罔或如古”,他就想改回來。他認為祭祀三人,自殷就開始了,至今已經數千載了,怎麼能以訛誕訛呢,淹沒了聖賢之跡,他去問鄉間老者,想遵古制,去胡服,尊微子,箕子比干奉配,這樣行不,老者們都同意。但那個時候是多事之秋,沒辦法更改,就把這個想法寫到廟裡的牆壁上。又是二十年後,他又從河東歸來,父老鄉親對他說:今年時和歲豐民安樂業,正適合神享祀人受福,於是遷其祀宇,正其服位,復明靈之居。依然題名為“三仁”,工程自七月開始,十月結束,刻石廟左。

好好的一篇碑記,得到的信息還是零零落落的,不知這楊漢卿為哪個朝代之人,也無法找到他的來歷,也就無法知道這篇碑記寫於何時,正在躊躇之際,趙雲斌先生告訴我,這篇碑文寫於天德三年,即1151年,這是金朝第四位皇帝完顏亮的年號,這個有文字記載的三仁祠重修就是金代的事兒。三仁祠到底建於何時,還是無法考證。他所說也應是正說,當地人祭祀微子一定更早,大約從微子離開這裡受封於宋便開始了。金代之時,南宋朝廷已偏安江南,上黨之地此前經歷了五胡亂華、五代十國,又為遼金統治,多為少數民族控制,給神像穿胡服也不稀奇。

3

史上重修過幾次,已不可追溯。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廟宇是王秀珍老人發願化緣修起來的,不過是近幾年的事。

跟著王秀珍老人走入現在的大廟,看著廟旁的螭首大碑及散落的馱碑贔屓,我有點悵然,曾經的廟沒了,石頭卻永恆著。天冷手邊也沒有工具,不能從石碑上拓下自己想要的信息,越過山門,進了廟裡,依然是散落的古建構件,柱礎、石槽、斷碑。

東廂房前有一通清同治四年的碑,上有《三仁祠記》。從《潞水汲古》中找到了碑文:微子鎮清風嶺之有三仁廟也,實潞邑之名區,乃嬰東之保障。且三仁恩著當時,澤及後世,尤萬世所當祭祀者。奈世遠年湮,風摧雨灑,總歷來葺補有人,又遭兵燹,大殿焚燒,神像剝落,戲樓、耳舍、廊房難存,餘則瓦礫成堆久矣,目不忍觀矣……因請九社公議重修……九社勸捐,十方募化,鳩工聚材,擇吉修造。垣墉圯墜者再植,屋廡傾頹者重修。三仁像衣冠整肅,大雄殿眉宇輝煌,翬飛鳥革,煥然聿新。經始於同治甲子八月,落成於乙丑孟秋。

這是有碑文記載的一次重修。

舊志有載:太平天國軍曾於1853年從潞城過境,9月25日在比干嶺下的比干嶺村焚燬了村裡的全神廟,後經神頭嶺去往黎城。清同治四年是1866年。那麼,是不是可以推測,太平天國軍從這裡經過時,同時也把三仁祠毀了呢?畢竟,三仁祠東邊的路,就是曾經的長邯路,是到神頭嶺的必經之路。清同治四年的重修,是不是因為這次被毀呢?這也只能交給歷史了。

老人說,現在的廟就是在老廟的原址上建起來的,原來是個大廟,她看到我一直在看那些斷碑,就說,有的是從地下挖出來的,有的是施工中剷斷的,還有塊石碑,太大了,弄不進廟裡來,就砸成兩截,才抬進了廟裡,她又讓我去看那些灰黑的瓦當,很精美,包括一個鴟吻都在。都是舊物,都是舊物啊,我於這些舊物仿若故人,那麼熟悉,那麼親切,撫摸它們一下,權當傳遞我們彼此的溫度,我永遠留不住歷史逝去的身影,每回只能在心裡一次次地憑弔。

4

紅牆碧瓦,大殿巍然峙立。

殿裡微子、箕子、比干安然而坐,享受世間香火。

我恭敬地鞠躬,退出。

又聽王秀珍老人說:日本人打進來的時候,把原來的大廟毀了,他們就在現在的廟內西邊空地上曾經建過炮樓。說完,她還指給我看。

為啥在這裡建炮樓呢?

原來,這裡東邊的小道才是曾經的長邯公路,在微子嶺上建起炮樓,居高臨下,周圍動靜一目瞭然,八路軍或者老百姓都不敢輕舉妄動,也能與十里外的神頭嶺、五里外的五里後日軍互成犄角之勢,幾個日兵就能控制局面。

老人說,炮樓的底層現在就埋在地下。

我並不想看這個,這與微子的傳說格格不入。

不過幾十年間,抗日戰爭遠去了,廟內剩存的那些斷碑殘碣,依然帶著古時的三仁之清風。

5

幾千年過去了,我只看到了眼前的景色,無法探知古遠時候的微子嶺上風光如何,只能從古籍的蛛絲馬跡中去探尋。

宋李公弼《過微子嶺》詩:

路穿雲靄陟層岡,稍下彌高十里長。

澗底攢星分水石,谷中行蟻辨牛羊。

奇峰巉刻瞻熊耳,亂壑奔湍瀉濁漳。

咫尺靈源雖不到,空餘俗眼羨青蒼。

明潞城知縣馮惟賢《微子清風》詩:

忠臣孝子植綱常,報祀應宜伏臘長。

古廟荒涼苔蘚合,清風猶拂萬年芳。

明潞州知州馬暾《謁微子祠》詩:

曾於經典見三仁,生者心同死者真。

有意欲綿千世祀,無門且作百年人。

廟遺道左興還廢,名並山高秋復春。

最喜奚斯工孔碩,舊碑新刻貴如銀。

清潞城知縣張士浩《謁微子祠》二首詩:

商家若肯用三仁,周室應無十亂臣。

天理人情真枉至,興亡成敗亦前因。

潞水清風兩劃然,古人不死此心傳。

情知白馬賓王后,商祀能存六百年。

是啊,三千年後,商朝已成為甲骨文的標配存在,而在離當年的朝歌不遠處,還有那麼多的鄉人在祭祀著他們的幾個和光同塵的人物,鄉人們認為那是他們的祖先。

宋朝的微子嶺,溝大水深,谷底牛羊成群,周圍群峰林立,溝底的水最終流向了濁漳河。李公弼找不到這條河的源頭,而我找到了,此河源頭起自於北禹王山,一路途經好幾個村莊,當然也流經比干嶺下的谷底,一路向濁漳河而去,只是年代久遠,現在的我們只能看見乾枯的河谷。明朝知州馬暾眼裡的三仁祠,廟已傾頹,只有石碑亂扔。

而明朝知縣馮惟賢時古廟已呈荒涼之態,但微子嶺上依然是水光盪漾、衣裙飄搖。

這個明朝知縣的嘆息倒是深得吾心,他說:倘所謂君子之德風,百世未艾者,是耶?非耶?入其地必被其風,被其風應思其德,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感興自在人矣!否則與腐草朽木將勿同。

此地若說清風,站在山巔自有清風襲來,但哪個山頭會沒有風呢?如此之清風又有什麼稀罕?那麼,千古流傳之清風就當是君子之德風了。《論語》中有“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因此,李隆基別駕潞州時,設有德風亭,廣招仁人志士。古往今來為君為臣,在朝在野,都應倡導德風。德之教化,民風淳樸,以仁治國,這是百姓之幸。

縱使今日尋來,山川溝壑已不復舊時模樣,且大河斷流,牛羊已不知去向,廟是新建,猶存斷碑,千年間,恍惚幾許輪迴,也一樣能體會到古人設立“微子清風“之景的微言要義。

自然之風依然吹著。

君子之風依然流淌。

這是微子、箕子、比干三仁的忠孝節義、心恤百姓的精神在照耀,且萬古流芳。

6

清康熙《潞城縣誌》說:微子村東有三嶺,北曰箕子墓。想亦附會。

我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