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逝者金庸」我寫小說時沒考慮載什麼道

武俠小說作家金庸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病逝,一時引發無數悼念。金庸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國民作家。他的作品在各個行業都有無數擁躉,甚至在很多場景下構成了共同的知識背景。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就是金庸迷,早年淘寶所有員工的花名,都是從金庸小說中找出來的。一個編劇曾說過,在開劇本會時,如果無法清楚解釋某一個人物,只要用金庸小說中的某個人物來形容,現場幾乎所有人馬上就明白這個人的性格特徵。金庸的小說經過了各種演繹,從電影電視劇到論文和自媒體文章。

2002年時,金庸先生曾經為自己的作品集寫過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闡明瞭自己的小說創作觀。

首先,金庸先生認為,小說是藝術的一種,藝術的主要形式是廣義的、美學上的美。因此,評價小說,要以美作為標準,而不是其他。

對於小說,“那是語言文筆之美、安排結構之美,關鍵在於怎樣將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某種形式表現出來。什麼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觀的剖析,或者是客觀的敘述故事,從人物的行動和言語中客觀地表達。”讀者閱讀小說,是將小說的內容和自己的心理狀態結合,將自己的個性與感情,和小說中人物的個性與感情碰撞接觸。

小說的好或者不好,屬於“美”的範疇,不屬於“真或善”的範疇。判斷美的標準,“不是科學上的真或不真,道德上的善或不善,經濟上的值不值錢,政治上對統治者的有利或有害”。至於藝術作品的社會影響,那是另一種評價。

其次,金庸先生認為,中國人的文藝觀,一直都是“文以載道”。因此,會用“善或不善”來評價文藝作品。比如,後世對《詩經》中情歌的解釋,也要牽強附會到諷刺君主。“他們不相信文藝所表現的是感情,認為文字的文藝功能只是為政治或社會價值服務。”

金庸自己寫武俠小說,他說:“無論如何,我不想載什麼道。”他的小說,“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寫他們在特定的武俠環境中的遭遇。”那個環境是古代的、沒有法治的、以武力來解決爭端的社會。

“當時的社會和現代社會已大不同,人的性格和感情卻沒有大變化。古代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仍能在現代讀者的心靈中引起相應的情緒。對於小說,我希望讀者們只說喜歡或不喜歡,只說受到感動或覺得厭煩。我最高興的是讀者喜愛或憎恨我小說中的人物,如果有了那種感情,表示我小說中的人物已和讀者的心靈發生聯繫了。小說作者最大的企求,莫過於創造一些人物,使得他們在讀者心中變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最後,他也表明,包括小說在內的藝術,有自己的獨特生命力,而只是反映外部世界的變化。“假使只求如實反映外在世界,那麼有了錄音機、照相機,何必再要音樂、繪畫?有了報紙、歷史書、記錄電視片、社會調查統計、醫生的病歷記錄、警察局的人事檔案,何必再要小說?”

以上就是金庸先生對於小說創作的觀點,希望對你瞭解他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