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屢屢打敗仗的匈奴人,西遷後是怎樣幹掉羅馬帝國的?

龍建源


首先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弄明白阿提拉是不是真的是匈奴人,按照所述資料表明,這樣可能性非常高,那麼我們就抽絲剝繭,看看這件事真相,看看吊打羅馬的上帝之鞭到底是怎樣的人,如何吊打羅馬的。

匈奴中國古代北方古老的遊牧民族,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遊牧民族,從戰國時代開始直到隋唐,匈奴族和漢族纏鬥爭鋒,交流融合近千年。這個民族驍勇善戰,終日於馬為伴,被稱馬背上民族,因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他們擴張成性,喜歡四處掠奪,戰爭是他們使命,也是他們無奈。白登之圍,李廣抗擊匈奴,帝國雙臂衛青霍去病揚威漠北。。。。。等等等等,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自漢武大帝遠征漠北,沉重打擊匈奴後,這個民族開始日漸式微,雖後期也有崛起,但和強盛時期比較已不可同日而語,東漢時的公元48年,匈奴帝國一分二,南匈奴和漢族融合,北匈奴反其道而行之,繼續盤踞漠北,公元89年東漢和南匈奴聯合出兵攻擊北匈奴,取得大勝。之後乘勝追擊,在今天阿爾泰山附近大敗北匈奴。自此北匈奴開始北遷逃亡銷聲匿跡。

東西方史書對逃亡北匈奴記載截然不同

東方史書中,只有一些零星記載,但北匈奴如何逃亡,走的什麼路線去往哪裡,一概不知。也因神秘才值得探尋。

比較一致說法:北匈奴融合進其他民族之中,他們不斷遷移過程中,一路向西,經中國北方,中亞地區,歐洲地區,在以上各個地區不斷征戰遷移,征戰在遷移,最後於公元6世紀,基本消失,被同化到其他民族之中。

在經過的所有地區,都可以看到匈奴族曾經存在影子。

其實在內外交困,諸多因素影響下,匈奴人或南遷或西遷,或滯留草原,通過婚姻,臣服,吞併等形式,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做法,是對的,所以持這種看法人是大多數,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但文化卻保留下來,以至現在流行於蒙古國,俄羅斯及中國內蒙古新疆的,“胡茄”就是典型匈奴樂器。

相比之下歐洲學者,對北匈奴西遷這段歷史記載更為翔實:

按西方史書載:公元91年,北匈奴開始史無前例民族大遷移。

第一站:烏孫,現在伊犁河上游一帶。

第二站:康居,現在錫爾河上游。

第三站:阿蘭聊,這個地區已經到歐洲邊緣。

在公元91年到公元290年長達200年的歷程中,這個北方強大民族為了未來夢想中家園,在雪地中,沙漠裡,艱難跋涉。西方史書第一次提到匈奴人,是在《波斯史》中,時間是公元290年左右,當時匈奴人第一次踏足歐洲領地,北匈奴就像歐洲人露出犀利獠牙。

第一個受到滅頂之災的就是阿蘭聊。(阿蘭人Alani,古代阿蘭人建立的阿蘭國又叫阿蘭聊,中國古書中稱奄蔡。大體位置在今俄羅斯頓河流域,大高加索山以北,黑海、亞速海以東。頓河將其分東西兩部,東部黃種人為主,西部白種人為主,長期過遊牧生活)

經50多年準備,匈奴人一舉滅亡阿蘭蘭聊,因阿蘭聊國滅亡,西方陷入集體恐慌,從此後匈奴在西方活動越來越頻繁公元433年,匈奴歷史上一位傳奇人物誕生,他就是阿提拉。

阿基拉誕生是匈奴高光時刻,也是匈奴帝國,在西方最後篇章。他是羅馬人噩夢,讓日耳曼人蒙羞,西方人在他那變得沮喪,面對匈奴強大力量,他們無可奈何,只能感嘆,為何上帝之鞭要懲罰歐洲?

關於阿提拉本人各方面記載,西方史書上有生動具體的描寫:據說他年輕時作戰勇猛,登基之後,則主要考謀略取勝,擁有超高的政治手腕,為人狡猾殘忍。傳說他自稱擁有戰神之劍,所以當部下覲見時,如若正面直視他,則必須後退,否則將會受到劍的傷害,它還有一個轉動眼珠的習慣,因為他樂於欣賞,受他直視人的恐懼。他在生活上崇尚簡樸,卻縱容部下的奢侈,人民對他極其敬畏,在他外出巡查時,見到他必須歡呼表示服從。高傲的羅馬人還為她送上過美麗的私人秘書。關於阿提拉的長相在史書上的記載,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他身材矮胖,雙肩寬,脖子粗短,頭顱,碩大無比,有粗硬黑髮和稀疏鬍子,鼻子扁平,一雙黑眼睛銳利而鷹隼,看到這幅外貌描述,讓我一下想到了中國北方民族部分特點。

這樣形象毫無疑問是東方人特徵,匈奴人雖然經過300多年西遷,融合,但是並沒有因混血失去原來體貌特徵。

下面我們看看阿提拉征服羅馬的歷程:

公元418年,年僅12歲阿提拉,作為議和條約中人質之一送到羅馬。同時,匈奴人亦獲得埃提烏斯作為人質交換。在羅馬時,阿提拉在宮廷接受良好教育,亦從那裡學到羅馬人傳統和習俗,還有他們奢華的生活方式,羅馬人希望藉此使他能把羅馬文化帶回到匈人領地時傳揚,以增加羅馬對周邊民族影響力,而匈奴人則希望透過人質交換,能使他們獲取更多羅馬內部的情報。阿提拉逗留羅馬時,曾一度嘗試逃跑,失敗之後他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羅馬上,專注研究羅馬內政外交。
  • 公元432年,匈奴人各部落在魯嘉(Ruga)的領導下完成統一。
  • 公元434年魯嘉死後,他的兩個侄子阿提拉和布萊達(Bleda)便繼承他而統治匈人。
  • 公元436年,阿提拉無情地謀殺他的胞兄,獨自君臨帝國。

公元437年,阿提拉和布來達在馬古斯(現波扎雷瓦茨,塞爾維亞城市)會見拜占庭帝國代表,談判後達成一個十分成功條約:拜占庭承諾歸還叛教部族,並把以往每年對匈奴人350羅馬鎊(約114千克黃金)納貢增加兩倍,開放更多商人互市,為每個被俘羅馬人支付8個金幣贖金。

簽署條約後,匈奴為鞏固加強他們帝國,便由拜占庭邊疆撤向內陸。而狄奧多西二世便藉此機會,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並沿多瑙河建立防禦工事,增強了拜占庭帝國的防禦能力。

接下來的五年間,匈奴未再對拜占庭帝國進行進攻,開始轉向波斯進攻。但是,當他們在亞美尼亞遭到波斯還擊打敗後,阿提拉便放棄征服波斯。

公元440年,匈奴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拜占庭帝國,屢次侵擾多瑙河北岸。阿提拉指責拜占庭人未履行條約,聲稱馬古斯主教褻瀆多瑙河北岸匈人皇家墳墓,準備再次進攻拜占庭。阿提拉率匈人橫渡多瑙河,把伊利里亞和色雷斯徹底摧毀。

狄奧多西二世在汪達爾領袖蓋塞裡克佔領迦太基以及薩珊王朝皇帝伊斯特格德二世入侵亞美尼亞後,決定撤除多瑙河沿岸工事,使阿提拉更易進攻巴爾幹。

公元441年,匈奴鐵騎先後攻陷馬古斯,費米拉孔,辛吉度努姆(貝爾格萊德)及塞爾曼等城市,直到第二年狄奧多西二世從北非調回他的軍隊,以及發行新金幣支付軍費,才暫時遏止阿提拉攻勢。

在此之後,他認為已有足夠力量對抗阿提拉,便拒絕了匈奴人的要求,在要求被拒後,阿提拉於公元443年再沿多瑙河沿岸發動大規模進攻,侵佔軍事重鎮Ratiara,圍攻Naissu(今塞爾維亞)。在這兩戰中,匈人首次使用攻城槌攻城車等裝備,匈人軍隊再度橫掃巴爾幹,沿著Nishava河攻陷了謝爾迪卡(保加利亞索菲亞),菲立普波里斯(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留萊布爾尬茲(土耳其境內),最後攻至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匈奴人雖消滅城外羅馬守軍,但欠缺攻城器具,面對著君士坦丁堡巨大城牆只能圍困。

長期圍困後,狄奧多西二世投降,簽訂一條更嚴厲條約:拜占庭同意賠償6,000羅馬鎊(約1963千克黃金)作為早前毀約懲罰,每年納貢增三倍至2,100羅馬鎊(約687千克黃金),至於每個被俘虜羅馬人支付贖金增至12個金幣。

條款雖為拜占庭帝國帶來沉重負擔,但暫時滿足匈人慾望,使他們撤向內陸。

根據約爾丹尼斯及普利斯庫斯著作記載,公元445年,匈奴人撤向內陸後不久,布萊達便被阿提拉殺害,殺害布萊達後,阿提拉成匈人唯一君主,並再度將矛頭指向拜占庭帝國。

一連串的人為和自然災害在阿提拉率領匈奴人撤走後接連降臨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大暴動,於公元445年至447年發生,嚴重瘟疫和饑荒,還有差少許就使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牆被徹底摧毀的大地震接踵而來。

公元447年,鞏固自己匈人唯一領袖地位的阿提拉伺機而入,由默西亞行省入侵。Vit河沿岸,一個哥德騎兵指揮官Arnegisclus帶領一支羅馬軍隊進行抵抗,卻被阿提拉打敗。羅馬軍隊損失仍不大,於是阿提拉繞過主要軍事重鎮,橫越巴爾幹半島直趨塞莫皮萊獈口。

匈人軍隊再次到達君士坦丁堡,可面對迅速重建的新城牆卻顯得束手無策。阿提拉於是提出恢復“和平”條件:“拜占庭人需繼續履行納的責任,並把多瑙河以南5日騎程內的防禦工事全撤除”。

公元450年,阿提拉把注意力集中到西歐,並向西羅馬帝國表示結盟意願,共同對付強大的西哥特王國,在此之前阿提拉與西羅馬帝國,尤其與當時已成大公的埃提烏斯

(幼時被作為人質交換至匈人帝國,與阿提拉交情深厚)維持一段良好關係。

匈人軍隊對巴斯克人和哥德人節節勝利,使阿提拉在西歐已獲得“大元帥”的稱號。而汪達爾王成塞瑞克,在懼怕西哥特人的陰影下,對西歐其他各族的外交努力亦對提升阿提拉在西歐的影響力產生幫助。

但在羅馬,當時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和他的姊姊霍諾利亞,就阿提拉提出建議持相反意見。霍諾利亞為逃避與一名宮廷官員婚約,於當年春主動向阿提拉求婚,阿提拉考慮後,接受她的提議,卻提出要帝國一半管治權作嫁妝。

瓦倫丁尼安三世得知後,斷言拒絕阿提拉,並在攝政太后加拉.普拉西提阿建議下把霍諾利亞流放。阿提拉卻沒被說服,派遣使者到拉文納要求進一步的解釋,準備一旦無法獲得滿意的答覆便揮軍攻打西羅馬帝國。

同年,在東部拜占庭帝國,執政長達42年的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因墮馬而喪生,繼承其位的馬爾西 停止向匈人納貢,因為在經過長年累月被匈人和其他蠻族蹂躪後,作為支撐帝國經濟命脈的巴爾幹半島已經無甚可剩了。

同時間在阿提拉轄下統治的法蘭克人王國,在國王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爆發了爭奪王位的衝突,長子及次子分別向阿提拉與埃提烏斯求援。著名歷史學家J.B. Bury認為,阿提拉介入此舉最終目的,可能是為把他帝國跨越高盧擴展至大西洋海岸。

在派遣到拉文納使者得不到答覆後,上法蘭克人的求援要求來了,於是阿提拉決定集結龐大軍隊攻高盧。他從阿蘭人,薩克森人,東哥德人,勃艮第人,赫魯利人等服從匈奴人統治的民族中抽調軍隊,加上自己領導的匈人騎兵,組成一支混合軍隊攻打西羅馬帝國於高盧領地。

公元451年,阿提拉率大軍抵達羅馬帝國比利時行省,據約爾丹尼斯的記載兵力達50萬。同年4月7日攻陷門次城 ,同時間羅馬主將埃提烏斯正於凱爾特人,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中抽調軍隊當阿提拉進一步西進後,元老院議員阿維都斯受命說服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西哥特與羅馬結盟,構成一支龐大軍隊準備與匈人決戰。

這支軍隊搶先在阿提拉之前趕到奧爾良,以阻止匈人軍隊前進,埃提烏斯追上阿提拉軍隊,雙方爆發著名的沙隆之戰。

慘烈戰役以羅馬和西哥特聯軍勝利結束,但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戰死,而埃提烏斯因為不能有效控制聯軍,而被逼將之解散。此場戰役被認為是歷史影響最大的戰役之一,埃提烏斯的勝利成功阻止東西羅馬帝國滅亡與基督教覆滅,阿提拉在此戰之後,離開高盧並把目標指向意大利本土。

公元452年,阿提拉重新向西羅馬帝國要求對霍諾利亞婚姻,匈人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侵入羅馬核心意大利本土。他的軍隊摧毀城市,並把意大利東北軍事重鎮亞基利徹底摧毀。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被嚇怕了,從拉文納逃到羅馬,只剩埃提烏斯在北部死守,但提供支援卻很少。

最後匈人軍隊在意大利北部波河停止攻勢,阿提拉接見教皇利奧一世,元老院首席議員阿維努斯及禁衛軍統領特里傑久斯等當時羅馬帝國內身份最顯赫人所領導議和使節團。

一輪相議後,阿提拉決定接受議和條款撒走,但他同時警告,如果羅馬帝國違反霍諾利亞婚約時,他會再次入侵羅馬。

對於阿提拉突然撒走原因,歷史有不同說法。最可信的是,阿提拉軍隊受到軍糧短缺和瘟疫困擾。而根據普利斯庫斯記載,另一個原因是阿提拉害怕重蹈公元410年,西哥特王亞拉里克一世入侵羅馬城不久暴斃覆轍。無論如何,阿提拉率領匈人軍隊離開意大利,越過多瑙河回到自己皇宮,同時他也在籌劃著繼續攻打君士坦丁堡,使拜占庭皇帝馬爾西安恢復中斷了3年的納貢。

就於此時,他卻在公元453年初突然逝世。

對此,最常見解釋出自普利斯庫斯著作,當中記載道阿提拉在他新婚迎娶一個哥德或勃艮第裔的少女伊笛可婚宴後,在睡夢中鼻腔血管破裂,血液倒流引致窒息而死。

血管破裂可能是由於阿提拉飲酒過多引起。一個曾經狂言“被匈人鐵蹄踐踏過的土地,將寸草不生”的征服者,就是這樣怪異地逝去了。

阿提拉死後,他的指定繼承人艾拉克、丹克玆克以及艾內克就帝國繼承權互相攻伐,使匈人帝國四分五裂,後來,在格庇德的國王艾達裡克王領導下的反匈人聯盟,在尼達歐之戰擊敗匈人,殺死艾拉克,匈人帝國完全瓦解並從歐洲歷史中淡出。


阿斗不傻


對不起,匈奴人並沒有幹掉羅馬帝國。

南北匈奴分裂後,最恨北匈奴的不是別人,而且同種同族的南匈奴。本來北匈奴就居住漠北,條件惡劣,南匈奴又不斷號召烏桓,鮮卑等民族不斷進攻北匈奴。南匈奴還支持東漢派遣竇固等名將將北匈奴在西域的勢力連根拔起,甚至殺死了北匈奴的老大優留單于。

北匈奴被漢,南匈奴,鮮卑,烏桓以及西域大大小小的勢力痛打落水狗,期間歸附、反叛的部眾有數十萬之多,終於舍了西域的家當,向西逃竄。一部分和鮮卑人混血,成為鐵弗人,後來十六國的時候還建立過一個短命的胡夏,後來改為赫連氏。其他人則被中亞人民同化消失了。

騷擾羅馬帝國的是匈人。匈人是匈奴人西遷後兩百多年從西西伯利亞南下的蠻族。匈人極其野蠻,文明程度連遊牧民族都達不到,還處於漁獵狀態。不可想象匈奴人會在短短兩百年退化成這樣。要知道匈奴人的文明還是很發達的。

匈人帝國瓦解後,匈牙利人的祖先烏拉爾人從東北歐進入西亞,做為遊牧民族,烏拉爾人同樣擁有積極的搶劫熱情。當時還沒從上帝之鞭的恐懼中恢復過來的歐洲人就把他們也稱呼為匈人。烏拉爾人打聽了一下匈人的歷史,覺得很牛逼,於是就很高興的自承是匈人後代,匈牙利古代文化作品很多多少謳歌匈人的,國王也自稱是阿提拉的後代。

後來匈牙利人被土耳其人摁在地上摩擦摩擦摩擦,從情感上很難接受自己和土耳其人一樣都是突厥源頭,於是乾脆就自稱是匈人到現在。


郝子曰


匈奴人的西遷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當年在中國北方活動的匈奴人已經發生非常大的改變,首先,從“民族”的角度來說,4世紀以後出現在羅馬帝國的匈奴人和1世紀前後活躍在中國北方的匈奴人,在人口構成上是不一樣的。其次,匈奴人沒有“幹掉”羅馬帝國,匈奴人並沒有“滅掉”羅馬帝國。

一、匈奴人西遷,從公元91年進入西域到公元374年出現在東歐,差不多經歷了200年,這中期他們先後征服了烏孫人、康居人、阿蘭人等眾多的遊牧部族,到達歐洲的匈奴人中,其實已經融入了大量的烏孫人、康居人和阿蘭人。

公91年東漢大軍擊潰北匈奴主力後,匈奴人已經開始向西轉移,而此時漢朝將領耿夔在阿爾泰山附近與北匈奴單于遭遇,雙方經過激戰,匈奴人再次大敗,於是在北單于的率領下大規模的西遷。《後漢書》記載,此後“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於烏孫之地”。也就是匈奴人被打怕了,決定離開漠北草原,越過阿爾泰山進入伊犁河流域,這裡是漢代烏孫國的地方,烏孫本來就是遊牧民族,所以匈奴到了這裡,很快就適應了下來。據《魏書》記載,匈奴人在烏孫故地一度建立起強大的“悅般國”。該國“地方數千裡,眾可二十萬”,在西域算是一個非常強勁的大國。

匈奴在烏孫故地停留了可能相當長的時間,後來因為遭到新的不知名的威脅,一些精壯人員在單于率領下離開烏孫故地,繼續向西遷移,抵達“康居”。康居是位今中亞哈薩克斯坦東南、錫爾河流域的一個古國。到達康居以後,匈奴人的情況在歷史就不清楚,因為這裡離中國很遠,離羅馬也很遠,處在兩大文明帝國的邊緣地帶,匈奴的事情就沒有人記載了。

一直到公元290年,也就是匈奴離開漠北草原西遷200年後,關於匈奴人的消息才出現在羅馬人的著作中,書中說在高加索的亞美尼亞軍隊中有匈奴僱傭兵團。這時匈奴人已經在阿蘭聊國(Alani)活動。阿蘭聊國位於今頓河以東的俄羅斯南部草原,顯然,有一部分匈奴人已經在不知道什麼時候從康居西遷到了南俄草原。

匈奴人達到阿蘭聊國後,最開始可能和阿蘭聊人混處在一起,因為這一帶仍然是“草原”,遊牧為生,並沒有很強的地盤意識。不過,雙方相處一段時間後,可以起了衝突,最終匈奴人“殺其王而有其國”(《魏書》),並迫使阿蘭人加入匈奴人的隊伍(羅馬史學家阿密阿那斯著《歷史》)。匈奴人在阿蘭人地區大概生活了100年,到374年時,匈奴人開始進一步的西遷,渡過頓河,與當時的東哥特王國相遇,至此才開啟了匈奴人在歐洲的征服史。

二、其實羅馬帝國是被歐洲的那些被羅馬人稱之為蠻族的東歐和北歐的遊牧部族消滅的,匈奴人的西遷,驅趕了大量的歐洲蠻族的西進逃亡,促成了蠻族跟羅馬帝國的混戰,嚴重削弱了羅馬帝國的統治力量。

374年,匈奴人在首領巴蘭勃(Balember)的率領下渡過頓河,第一次出現在歐洲人面前,當時頓河以西居住的“東哥特人”,東哥特人被匈奴人打得大敗,東哥特人被匈奴人打敗的消息傳到西方,引起人們的恐慌,羅馬史家阿密阿那斯在《歷史》中說,強大的東哥特人被一群從來沒見過的人(匈奴人),如高山上的暴風雪般地聚然來是臨,然後見到人就殺,見東西就搶,東哥特人亂成一片,國王赫曼拉克(Hermanrik)根本不敢組織軍隊繼續作戰,直接自殺了,他的兒子領領殘部投降了匈奴人。匈奴人在東歐可謂一戰成名。

匈奴人擊潰東哥特人,繼續向西進兵,攻打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在邊境的德聶斯德河構築了堅固的防線,但匈奴人採取運動戰,並不去攻打西哥特人的防線,而是繞道德聶斯德河上游渡河,然後從背後包抄西哥特軍隊,結果西哥特軍隊大敗,死傷無數。一部分西哥特人大約20萬人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的東部邊境避難。此後,西哥特人和東哥特人都離開故土,進入羅馬帝國的東部邊境暫住下來。

哥特人在羅馬帝國東部邊境住下來後,由於是逃難而來的,羅馬帝國的官員經常欺負他們,結果導致了哥特人在巴爾幹半島的叛亂。哥特人叛軍掠奪了色雷斯和馬其頓,羅馬皇帝法倫斯(Valens)調集帝國的精兵,親自前去鎮壓,結果被匈奴人打得頭破血流的哥特人,打起羅馬帝國來,卻是綽綽有餘,哥特人簡直是吊打羅馬人,羅馬精銳軍團被殲滅了三分之二,羅馬皇帝法倫斯也戰死了。

羅馬帝國戰敗後,在382年與哥特人妥協,簽訂了和約,羅馬帝國把匈牙利和多瑙河流域的一些地方賜予哥特人居住,哥特人正式在羅馬帝國的境內住了下來。羅馬人還沒跟匈奴人交上手,就已經被匈奴人的手下敗將哥特人給收拾了。此後不久,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更加衰落。

真正摧毀羅馬帝國的,其實是以西哥特人為代表的歐洲蠻族。西哥特人在羅馬帝國的東部邊境住下來後,原來生活在這裡的凡達爾人、瑞維人被迫西遷,向羅馬帝國的高盧地區(今法國一帶)遷移,羅馬帝國調集重兵阻擊他們,最後凡達爾人、瑞維人在409年左右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西政牙半島,擊潰西班牙的羅馬軍隊,控制了西班牙。羅馬帝失去了對西班牙的統治。

同時,由於匈奴人繼續向西遷移,大約在公元400年左右,匈奴人已經大規模地進入多瑙河流域,引起西哥特人的恐慌,西哥特人覺得羅馬帝國東部的多瑙河流域也不安全,他們發現打不贏匈奴人,但是收拾羅馬軍隊還是很輕鬆,於是開始大規模的西遷,進入意大利半島,並在410年一度攻入羅馬城。此後又進入意大利南部,搶劫了一翻之後,北上進入高盧南部,在今法國南部停留了下來,形成了統治高盧南部地區的西哥特王國。

同一時期,原來生活在萊茵河流域的勃艮底人和法蘭克人也聽說匈奴人來了,於是在413年之後紛紛南下,進入羅馬帝國的高盧北部地區,這樣羅馬帝國從東、西、中三個方向都遭到了帝國境外的蠻族的侵襲,失去了高盧、西班牙、巴爾幹等帝國的重要區域,同時意大利也被戰亂給摧毀了,事實上,410年之後,羅馬帝國已經名存實亡了。對於各蠻族佔領羅馬帝國的領土的現實,羅馬帝國只有承認現狀,把公主嫁給蠻族首領,然後冊封這些首領為帝國各地的總督。這樣,此後的30年間,羅馬皇帝才免強維持著帝國的名義上的統治。

歐洲的蠻族西遷後,匈奴人開始進入蠻族的故土,大約用了30年的時間完成了對多瑙河流域的征服,佔領了匈牙利、奧地利等地。447年,匈奴人的首領阿提拉的率領開始真正南下進入羅馬人的地盤,圍攻東羅馬帝國的首領君士坦丁堡,迫使東羅馬帝國的皇帝阿多修斯二世接受了臣服協議,東羅馬帝國一次性支付6000磅黃金作為賠款,並且以後每年還要給匈奴人2100磅黃金。

狠狠地敲詐了東羅馬帝國一筆後,阿提拉開始去找西羅馬帝國的麻煩。450年阿提拉提出與西羅馬帝國皇帝的妹妹聯姻的要求,並要求把西羅馬帝國的一半土地作為嫁妝送給匈奴王國,西羅馬帝國當然拒絕了他的要求,然後阿提拉率軍從匈牙利攻入高盧,但羅馬人聯合已經在高盧北部站穩了腳根的哥特人、勃艮底人、阿蘭人等蠻族王國,擊退了匈奴人的進攻。

452年,阿提拉決定改變進攻方向,直接攻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北部如入無人之境,攻陷和洗劫了意大利北部許多城市,包括著名的米蘭城。但他卻沒能打下羅馬城,之後撤軍回到了匈牙利。次年,阿提拉就病死了。阿提拉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爭奪王位,加上被匈奴人征服的蠻族日耳曼人造反,匈奴王國迅速崩潰。454年阿提拉的長子愛拉克被日耳曼人殺死,匈奴人主體退回到南俄草原。468年,最後一支匈奴軍隊在阿提拉的另一個兒子鄧昔克的率領下渡過多瑙河進攻東羅馬帝國,但被東羅馬軍隊擊潰,鄧昔克也戰死了。此後,歐州歷史上就再也沒見到匈奴人的記載了。

匈奴王國崩潰後,東羅馬帝國基本上穩定下來,繼續存在了一千年,而西羅馬帝在匈奴西遷造成的蠻族入侵中徹底衰落後,西羅馬帝國主要依靠侵入帝國境內的蠻族乎領的支持維持著,直到476年被日耳曼將領推翻,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只愛潘多拉


我看見別人回答只要在悟裡回答了問題,而且字數超過了一百個字,系統就會自動送五張卡給你們,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如果你們也想知道,其實你們也可以試試,同樣的我也覺得有點道理,這裡送的卡可能發字會比較容易出,為什麼呢,因為畢竟答題的人會比較少,但如果僅僅每天自動抽卡和送卡出去的人就明顯會很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