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灭亡之后,如果秦国所有君主相聚在地府,那么秦始皇的祖宗会先抽谁?

沉睡的巨龙1


自古帝王之基业,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此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创业不易守成更难!

秦起于西垂之地,至胡亥失其鹿,共计三十八代秦王。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本意是众星拱月天下共主。外可抵御化外之地的蛮夷戎狄,内可一统万民号令八百诸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然而。。。。好处还是有的,诸侯不断向外扩张、壮大,后来秦一统六合横扫八荒称霸天下,领土面积已经是当时西周的几倍了,当然还不是现在这样的版图。

非子给周孝王养马成绩斐然,周孝王将他封于秦邑,建立秦国。从前伯益为舜帝主管畜牧业,做的很好,因此得到了裂土封侯的奖赏,并赐予赢姓,非子作为伯益的后人,所以又称秦赢。这就是第一代秦王,秦国开国君主。

传了两代到了秦仲,这个时候的周天子叫做周厉王(熟悉吧)。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诸侯把周厉王赶到了彘地,境外的西戎逮着机会,趁火打劫捞了一把实惠。周宣王继位之后就任命秦仲为大夫,去找回场子。秦仲战败身死,秦庄公继位接着打,并获得了犬丘之地,被封为西垂大夫。

若干年后,申侯联合犬戎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秦襄王拿着这张空头支票自己给自己兑现了。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春秋时期真正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秦起襄公。实锤了!当之无愧!

秦文公继位。

子承父业,驱逐西戎。迁都邑汧渭之会,自此进入关中腹地。为了取得周王室的支持,文公就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了周王室,自己专心向西发展了。向西发展的路上收集了大量的周朝遗民,学习他们的耕种技术。发展农业,从游牧经济转型农业经济,积累经济。设立史官,教化民众,依法治国。

秦竫公未继位便去世,其子秦宪公在位时间也不长。这之后的故事就非常狗血了,三个儿子都当了秦王。

宪公立了秦武公(长子)为太子,宪公一死,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废黜太子秦武公,改立五岁的秦出子继位。这是秦国第一次内乱,上演了一场挟天子已令诸侯。等秦出公十岁了大概是不太听招呼了,于是就杀了出公复立武公为国君。武公继位三年之后羽翼丰满,诛弗忌等三族,集大权于王室。学习楚国文化,设立郡县制实行集权制。东西并进,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


武公传位给了他弟弟秦德公,不知道是不是这里开了秦国传位给弟弟的先例。往后的几位继任君主都是传位给弟弟的。也正是这个原因,秦穆公才能登上历史的舞台,奠定了秦国最后一统天下的基础。

穆公从哥哥成公手里接过王位,励精图治开辟国土千余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广纳贤士,他不愿意重用本国的贵族,他怕贵族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百里奚、蹇叔、由余后来的卫鞅、张仪、范雎、李斯等等都是外来人才,本国的人才皆为将才。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向东发展的意图被晋国阻碍,三置晋君,结秦晋之好,避其锋芒。

穆公之后,楚庄王成为了新的五霸之一,之后是吴越争霸。各个诸侯国之间大鱼吃小鱼,都在谋求发展,关系错综复杂。秦国向东发展必须面对的晋国楚国就成为了最大的绊脚石。

经秦康公、秦共公、亲恒公、秦景公、秦哀公、秦夷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出公等十四位君王,二百年间秦国逐渐走向衰弱。

期间三家分晋,原先多如牛毛的诸侯小国经过剧烈的兼并也只剩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了,由此进入战国时代。

至秦献公,为实现理想,壮大秦国,着手进行了改革。废止人殉、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通过这些措施,秦国的人口数量明显提高,原来的很多荒田得到开垦,开启富国强兵之路,为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秦献公死前叮嘱孝公:未能收复河西,是我的耻辱啊!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遗愿。

秦孝公(天下定于一就是他的抱负)重用商鞅,变法图强。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收复河西失地,并且迁都咸阳,鉴定向东发展的决心!积累问鼎中原的实力!


秦惠文王(就是我们都熟知的嬴驷)继位,改元为更元元年,改“公”称“王”,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任用张仪为相,行连横之术,与韩魏结盟截断燕赵韩魏楚的合纵同盟。

利益是打破信任最好也最有用的利器,六国同盟表面兄弟,心怀异志,都有自己的算盘,张仪巧舌如簧分化利用,联盟一戳就破,土崩瓦解。

秦武王是一个项羽式的人物,名荡。力拔山兮重武好战,有一窥周室死而无憾的豪言。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

连横卫秦、联越制楚、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可惜在举“龙文赤鼎”的时候玩脱了,砸断胫骨,气绝而亡。可惜了!

武王无子,其弟秦昭襄王继位。他母亲就是那个宣太后,把持朝政多年。昭襄王继位四十年,遇到范雎,隐忍多年终于爆发,重夺权柄。任命范雎为相,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巩固对巴蜀的统治,消灭东周表明一统天下的决心。长平之战威震六国,在对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秦王嬴政接过远交近攻的棒子,13岁继位,39岁完成一统六国的壮举,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始皇巡游路上病倒,自知命不久矣,欲传位给公子扶苏。留下旨意要扶苏继位,中车府令赵高盖章之后并没有着急让使者送出。赵高不想因为始皇的逝去导致自己权势的衰弱,于是联合了李斯和自己的学生胡亥密谋夺权。胡亥是始皇第十八子,天真烂漫毫无心机非常贪玩。并不想当皇帝,开始并不同意。但是拗不过他老师的百般劝说,于是同意了。李斯本就与扶苏不和,也加入了赵高的阵营。假传旨意要扶苏自杀,夺走蒙恬兵权。

赵高摄政指鹿为马,秦失其鹿天下易主。秦从发迹到灭亡,大抵如此了。这个锅到底谁背,我觉得扶苏也是难辞其咎的。如果扶苏不信诏书,听从蒙恬劝谏带着大军回去咸阳,两个外臣如何能成功谋反?


观史不复哀


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是秦国开国始祖。秦襄公保护周成王东迁有功,周成王把周故地给泰襄公。因此秦襄公是秦国首任国君。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候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惠文王是秦国最先称王的国君,秦昭王再多活几年可以统一天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这几个秦国国君聚在一起会瞒怨谁呢?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无恼于列祖列宗。这七个人尤以始皇功绩最大,六王毕,四海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惟一有两个遗憾,没想到会在巡游时病死在沙丘之宫(公元前210年),另一个遗憾是各种制度草创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继承人制度。怪只怪二世胡亥太不争气,只知道在有生之年享尽世上荣华富贵,以至大权落到赵高手里天下倾废。最应该打的是二世胡亥。


关东侠客


如果非要我回答,那么我觉得应该是秦始皇吧!

首先,他自己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是最大的失误。作为一个皇帝,应该把帝国接班人这件事明确下来,形成一个制度。他是怎么做的呢?把扶苏排到九原大营去锻炼,说是锻炼他,让他在基层接受一些锻炼、磨炼,同时和蒙恬搞好关系,有自己的政治基础。这也没错,错就错在他没有明确公子扶苏的太子地位。结果让心怀不轨的赵高、李斯之流钻了空隙。

其次,秦始皇老是妄想自己长生不老,想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岁”,统一六国后,就和方士徐福拉拉扯扯,没完没了的让徐福给自己炼丹吃,后来又直接派徐福去各地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在接班人的问题上迟迟不做安排。结果在沙丘病发,当预感自己命不长久时,才匆匆忙忙想到给扶苏发一个“会丧于咸阳”的遗诏。发这样的诏书,如果交代给李斯或者别人,可能结果都大不一样,偏偏交代赵高办这个事情,结果可想而知。


大秦之歌


要说朝代,说实话,秦国崛起于商鞅变法,秦孝公时期,在这之前,真的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想必看过大秦帝国的人都知道,那时候魏国强盛,又咄咄逼人,难得让老秦人喘口气。个人觉得,除开秦孝公之前的秦国,这话题有探讨性。要是问唐朝这个问题有趣多了。







会游泳的小老鼠


谁都不抽啊,死都死了,应该会没有时间概念——他们不死不灭,那就会看历史潮流。他们很欣慰吧。

没有六世明主怎么有秦始皇?没有秦二世何来泱泱华夏,天下第一民族大汉?所以我觉得,他们应该互相拍拍背,他们的使命完成了,就靠我们这些后人了。

现今华夏,外有美欧强敌,内处于千载思维变革,他们更担心的是我们吧。


深山隐林客


普通人可能想先打的是赢政,但实际最该先打的是赢驷。


世界人民的儿子思想家


秦始皇被其次胡亥在这就是长子扶苏


没谁没


很有趣的题问,先来后到排序吧,也许按地府法规政策落实,重划移民区。


寒冬9300574292975


应该就是胡亥了因为他名字就有个害字,我到阴曹地府阎王爷爷不会那么轻易放过他。


演绎人生456


抽他的另一个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