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滅掉秦國以後,為何自己不稱帝反而去分封十八路諸侯?

滿江紅足球212780467


大家好,我是明明說歷史,今天我為大家解析下這個問題,歡迎閱讀、關注。


項羽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悲劇英雄,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力大無窮,武功高強,號稱西楚霸王。在項羽最強盛的時候,本來有機會稱帝,為何最後沒有稱帝,而是分封十八路諸侯了!(項羽)

第一個攻破咸陽的人,就是王!

項羽在推翻秦國的戰鬥當中,立的功勞最大,但他始終是一個楚國的將軍,它上面還有一個楚懷王,在攻打咸陽的時候,楚懷王和眾諸侯有過約定,誰先攻入咸陽,誰就是王,但是卻派項羽去救趙(因為楚懷王對項羽不滿,不想項羽立功),最後是劉邦第一個攻入咸陽,按理來說,劉邦是新的王。(項羽劇照)

項羽不按套路出牌,自己封地

但是結局不是這樣的,項羽感到不滿,因為項羽只是楚國的將領,於是自己打破原來的格局,希望重新建立秩序,於是遙尊楚懷王熊心為名義上的皇帝,自己進行分封(那時候項羽最強)。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把秦地和齊地各分了三份,劉邦的封地在巴蜀,把自己關係好的諸侯封在劉邦的旁邊,來牽制劉邦,這樣自己就可以慢慢地來爭奪天下。最後的結局我們也知道,項羽自刎烏江而結束。(項羽自刎烏江)

我們來分析一下項羽沒有稱帝的原因。

1,如果各位諸侯推選新的王,只能推選楚懷王,這時候還輪不到項羽,因為項羽是他的手下,所以後來項羽殺了楚懷王,推掉了自己的絆腳石。

2,雖然項羽在個諸侯當中勢力最強,但是沒有幾個諸侯服他,這些諸侯當中,很多都是六國貴族後代,有著王者血統,反觀項羽,他的祖上只是楚國舊將,沒有王者血統。

3,六國舊部,他們本意是復辟舊制,他們也不願意上面有一個人管理他們,不願意失去他們獨霸一方的合法地位。

4,按照古代傳統條件,皇帝只能是功高震主,有德者居之,而項羽在殺了楚懷王以後,遭到天下人的戳罵,如此一來,項羽就更不能稱帝了。

5,項羽雖然打仗厲害,但是他沒有治世安民的智慧,只是簡單的壓服制裁,很多人也不看好項羽,所以項羽的社會基礎很差,連老百姓都不支持。

項羽一路奔波殺戮,卻被劉邦撿了個大便宜

項羽失道寡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項羽掌權,天下地分。 後來雖然項羽把諸侯默認的皇帝楚懷王殺了,但是天下諸侯並沒有順勢把他尊為皇帝。反而把項羽視為弒主叛上之輩,公開或暗裡和項羽鬧騰起來。(劉邦劇照)

項羽東征西討,疲於奔命,劉邦聯合五國諸侯王終於扳倒項羽,建立漢朝。或許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要的就是其相互攻殺,為稱帝掃平道路。只是項羽猜對了開頭,沒有想到結尾,結果給被劉邦這個市井之徒撿了便宜。



明明說歷史


項羽這個人,他就沒想過要稱帝。

滅掉秦朝之後,項羽將咸陽屠了一遍,併火燒阿房宮。

發洩完對秦人的不滿之後,將關中地區分給了三個曾經的秦朝官員:章邯、司馬欣、董翳。

而當年秦國的另一部分漢中地區,則分給了劉邦。除此之外,還有14路諸侯受到了項羽的分封。

他這麼一搞,整個天下已經七零八落,比當年的戰國七雄還要亂。

當時,諸侯們雖然奉項羽為老大,但實際上,大家都各過各的日子。

項羽這麼做,說明他根本就沒想過要稱帝。我認為這和項羽狹隘的排外思想是有關係的。

楚國是開化比較晚的一個國家,雖然早在周朝初年就被封為諸侯,但由於生活在邊遠地區,在習俗上和中原還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在歷史上很長時間裡,被中原各國稱為南蠻。

而楚國在南方的發展過程中,因為地處蠻夷之地,他們必須要團結一致,才能不被當地人所同化!這就導致楚國人的排外思想特別嚴重。

(箭頭處所指就是楚國,這裡是周朝所能影響到的最南方)

楚國的排外思想導致在戰國時期,楚國作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大國,卻很少有人才前去投奔。唯一有名的人才就是吳起,還被貴族們聯手給殺了。

這種思想也傳到了項羽的身上。所以項羽才會特別在乎家鄉人對他的看法,就像他自己說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

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

項羽在外貴為數千萬人口的霸王,在他心裡還是比不上數十萬家鄉人重要!

這種觀念,讓項羽有了狹隘的民族觀,讓他很難包容整個天下,所以他索性將天下分給了18個諸侯。


歷史風暴


項羽滅秦成功以後,做的最大的兩個重大失誤的決策其中一個就是分封十八路諸侯,另外一個就是還都彭城。那麼,項羽明明是可以稱帝的,為什麼卻要分封十八路諸侯呢?

這裡面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首先,項羽本身人生格局讓他做出分封諸侯的決定。項羽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對秦朝有偏見,對秦朝的制度自然也有排斥的心態,而他的團隊也沒人可以替他張羅統一之大計,連范增這樣的人才竟然也沒有告訴他說,要做一個一統天下的人,而不是做一方諸侯。他是貴族後裔,他畢生的夢想,就是復仇,恢復國土。滅秦以後,國仇家恨全都報了,而他在故鄉西楚這塊地方,又重建楚國,在他看來算是對楚國最大的貢獻了。

所謂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項羽的人生格局註定他的選擇。這不僅僅是項羽的悲劇,也是人性的悲劇。在當時,因為受人格格局的影響,除了項羽以外,還有英布和韓信就典型了。英布在年輕的時候,有算命的人給他說將來他能稱王,於是等他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后,再也沒動力出征天下了,連項羽徵召他,他也是稱病不出。還有就是韓信,韓信也是被劉邦封為齊王以後,就再也沒有什麼想法了,覺得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如此了,也不想動了。正是如此,其手下蒯通叫他背叛劉邦三分天下,他都懶得理。

其次,項羽受了當時社會思潮的巨大影響,才做出分封諸侯決定。想想,連范增都沒有告訴項羽要統一天下,而不是分封天下,這說明當時的農民起義過程中有一個思想影響較為深刻,那就是諸多農民起義以及舊貴族起義,人人都不過是想裂土而稱王,回到戰國時代,對殘暴的秦朝統一天下模式,卻採取拒絕及逃避模式。這種思想深入人心,首先就表現在陳勝身上。陳勝不過才起義造反三個月,就急吼吼地要稱王,號張楚。而陳勝之後,各地還沒有成氣候的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稱王。從這種角度來理解的話,項羽選擇分封諸侯,是受了當時一定的社會思想影響的。

第三,就是項羽帶著一個饒幸自大心理,才讓他決意分封諸侯的。要知道,鉅鹿之戰中,他憑藉手裡數萬人就打敗秦軍數十萬軍,可是打出了威望,當時他在將軍帳裡接見所有諸侯的時候,諸侯們個個都是爬著進來叩見他的。不可一世的章邯如此,後來連實力強大的劉邦也在鴻門宴上裝孫子,所以他便以為天下他是第一強,無人敢反抗他。結果他錯了,儘管他當時為諸侯當中第一強,但是他小看了心懷鬼胎的諸侯們。於是他才還軍彭城,那些得不到諸侯利益的諸侯們便反了起來,而那些先前得到利益的人,比如英布等人也不聽他話了。正因為對諸侯缺乏正確的認識及防控能力,才造成他後來的失敗,他就是吃後悔藥也來回及了。


月望看歷史


項羽為什麼不稱帝?關於這件事情不能怪項羽,更不能怪范增。

實際上這件事情是跟大時代有關係,作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一共經歷了將近800年的時間,將近八個世紀,而周朝所實行的就是分封制。從西周就開始實行的制度,足足經歷了近千年的時光。

這麼說吧,現代往前推800年,還是宋朝呢。分封制就是經歷了那麼久的歲月,當時沒人會質疑分封制的科學性。

所謂分封制,就是把天下分封給自己的親戚或者功臣,自己作為天下公主,比如姜子牙就是西周建立的功臣,而且還是周武王的老丈人,所以被分封成了齊王。

不僅於此,雖然周朝結束,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但實際上西漢又出現了分封制,而且因此出現了“七王之亂”,乃至明朝都一直有分封制的影子:藩王制。

戰國末期,所有人對於分封制都認為是一種科學的制度,除了嬴政。

可實際上嬴政施行的郡縣制只堅持了15年就土崩瓦解了,說明了什麼?

很多人都認為分封制或許比郡縣制更先進,其中就包括項羽。

我們先不說項羽,說一個項羽的噩夢:韓信。

作為劉邦麾下的頭號戰將,曾經蒯通多次說服韓信自立為王,可是韓信怎麼做的呢?

拒絕!

但是他冒著巨大的風險,主動請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很顯然,韓信是想複製姜子牙的神話。而且韓信的賬算的也很清楚,將來劉邦拿來天下,最多也就是當個天子,而且還不一定有人服氣。從歷史的角度上講,春秋戰國時代的周天子的日子過的還真不一定比齊王好到哪裡去。

所以,韓信寧願當個諸侯,這也是最高夢想。

言歸正傳,我們來說項羽,他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沒落貴族。為什麼會沒落,因為楚國被秦國滅了。

因此項羽起兵的動機就不是稱帝,而是摧毀秦國。項羽更多的是對嬴政的恨意。

我們看待一個歷史人物應該結合歷史背景看待。雖然秦國滅亡了,但其實六國後裔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不僅如此,連項羽麾下的十八路諸侯都不全部聽從項羽的。

比如,我們都認為項羽是被韓信和劉邦打敗的,實際上,項羽是因為分封的時候出現了問題,由於項羽不願意讓自己的屬下獲得更大的權力和利益,因此造成了矛盾,最終諸侯反了。

而劉邦藉此機會,出兵攻打項羽。項羽由於內外夾擊,所以才會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本來就是形容一個人孤立無援,失敗落寞的樣子。

由此可見,項羽笨嗎?一點也不,但是權力本來就是雙刃劍,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

同時,項羽所處的時代,很多人,包括張良,韓信都試圖恢復分封制,都沒意思到大時代的結束,新時代的到來。

最好一點,自然就是個人因素了。項羽更多的是個人義氣,喜歡意氣用事,缺乏大局觀和用人觀,這點從《鴻門宴》就能看出來。

總而言之,歷史時勢,制度解構,時空格局,人物性格以及實際情況使得項羽沒有稱帝。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項羽當時壓根就沒想過稱帝。



在當時的情景下,秦國滅亡,楚懷王尚在,雖然同為滅秦義軍,但各種勢力交錯,彼此間互相傾軋不服,而項羽為楚國貴族之後,缺乏戰略眼光和雄心大志,項羽想的只是稱霸而不是稱帝,他的思想還停留在春秋戰國時代。



項羽封自己為西楚霸王,仗著滅秦最大功勞,由自己一手分封18路諸侯,他想著就是再造一個戰國時代,18路諸侯不就是18個諸侯國,他項羽是西楚霸王,不就是諸侯國的霸主,活脫脫一個春秋戰國時代的霸主,他是分封制的忠實實行者,他沒有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雄心,也壓根看不到秦始皇郡縣制的偉績。

從項羽鉅鹿消滅秦軍主力後進咸陽殺投降的秦王,殺秦朝官吏,火燒官殿來看,項羽想的就是報仇,他沒想過要得天下,秦朝剛滅,可秦必競還有不少人懷念,得民心者得天下,反觀劉邦,先進咸陽反而善待秦王,不縱容燒殺搶劫,嚴明約束軍隊,劉邦此時除了擔心項羽,想要的就是天下。



項羽分封完18路諸侯,然後他就以為天下太平,就回到家鄉去榮宗耀祖,衣錦歸鄉,典型的貴族氣勢,從他一系列的動作來看,他沒有想過稱帝。

楚江戰爭後,項羽戰敗,卻不願過烏江而自殺,沒臉過江見江東父老,可見項羽實在短視。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項羽是有稱帝之心的,否則他不會發出“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項羽是有帝王之志的,並不以恢復春秋的分封制為意願。當時分封的原因有二:一、項羽實力當時並不處於絕對優勢;二、項羽年紀輕,有大把時間跟諸侯玩。

項羽分封后就著手開始消滅諸侯,當然他不能首先出兵,否則他就成為眾矢之的。只有把諸侯攪亂,讓他們相互爭鬥,項羽才可以渾水摸魚。攪亂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讓他們覺得分封不公平。所以項羽做了幾個火藥桶:

看看項羽製造的火藥桶吧,第一個火藥桶:山東半島

項羽把齊國一分為三:封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濟北王。故意分得不公平,好讓他們相互攻打起來,然後項羽可以帶兵入齊,徹底消滅齊國。

第二個火藥桶:河北大地

項羽把趙國也一分為二:把趙國王室封到代地,把張耳封為常山王,陳餘沒有封王。看樣子這裡也是一鍋粥,項羽滅玩齊,就可以順便滅趙了。

第三個火藥桶:中原中樞

項羽分封中原能力強的人一個沒分,能力弱的分的都很好。這裡能亂就亂,不能亂也沒關係,等項羽把趙滅了,就可以南下中原,這些人是降是殺,都不重要了。

第四個火藥桶:黃土高原

項羽分封三個降將意圖很明顯,就是等著項羽重回關中,這三個降將重新投降,這三人被家鄉父老所恨,根本無力統治,三人作用就是阻擋劉邦回到中原而已。

所以說項羽安排得很巧妙,他必須回到彭城,不能留在關中,因為他知道齊國必反。然後他可以從彭城快速進軍滅齊,可惜此等軍事機密,怎麼可能說給一個書生聽?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項羽在實行計劃的時候卡在了第一步,有兩項意外是項羽料想不到的。

第一點,十幾年前秦滅齊時候,齊國毫無抵抗就投降了,給了項羽印象齊軍作戰能力很低下的印象。認為楚軍一到,齊軍就立馬投降。沒想到楚軍在齊國打得焦頭爛額,直到劉邦拿下彭城,項羽的楚軍都沒有辦法從齊國抽身。

第二點,章邯也算一代名將,阻擋劉邦還是綽綽有餘的。沒想到劉邦手底下的韓信那麼能打。居然能快速進入中原。

而更巧的是:韓信的進軍路線剛好跟項羽是相反的。

可見在戰略規劃上,項羽完全跟韓信是相似的,或許是韓信在項羽底下已經探聽到的楚軍高層的戰略會議。

項羽跟范增商量天下大勢的時候,可能韓信就在一旁偷聽到了

所以,項羽分封天下,而不稱帝是正確的做法。如果不分封,諸侯個個會反對他;但是分封個個都滿意,在家裡守著一畝三分地,項羽哪裡有出兵攻伐的理由?歷史沒有必然,都是有無數的偶爾創造的,這就是歷史的魅力。

最後再說一個彩蛋,項羽的嫡系是一個都沒有分封,分封的多是無能之輩。因為項羽不能對自己的嫡系動手,也不能給自己留下太強的對手。


銫媒體


確實很奇怪。如果當年項羽稱帝了,可能情況會有很大的不同,他統一天下的可能性會大很多。但為什麼他不稱帝,要稱一個什麼西楚霸王呢?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第一,項羽對秦始皇的帝制並沒有充分的認識,也不認可。項羽是楚國貴族項燕的孫子,在他的思維裡,並不認可秦始皇實現了統一,而只是認為秦始皇吞併了六國,屬於侵略。所以他呼應陳勝,舉起反秦大旗,最終滅掉秦國以後,他心裡的圖景就是復國。恢復以前的諸侯國。

(項羽影視配圖)

當然了,也不能完全是以前諸侯國的樣子,楚國的地位應該是在六國之上的,大約相當於“春秋五霸”中霸主的地位。所以他的國號中有個“霸”字。另外,這個楚國和以前的楚國還有不同的,就是這是他項羽恢復的。他項羽的故鄉彭城在楚國的西邊。而項羽光耀故里的情結是很重的,所以,他國名又有“西楚”兩字。最後,他的國家就叫做“西楚國”,他本人就叫做“西楚霸王”。

第二,項羽稱王非常匆忙,就算是他想稱帝,當時也不具備稱帝的條件。稱帝需要什麼條件呢?比照秦始皇稱帝,那需要把所有的諸侯王都給滅了,也就是說,至少讓所有的人都不再擁有軍隊,也不再擁有土地,都成為平民百姓的時候,才能稱帝。可是,當時的情況,只是他帶著諸侯把秦國給滅了,軍隊都還在這些諸侯王手裡,土地人口也在這些諸侯王手裡。所以,根本就不具備稱帝的條件。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項羽不具備稱帝的條件,為什麼他要匆忙稱王呢?一是項羽急於想衣錦還鄉。項羽攻下咸陽後,有人勸他別燒阿旁宮,在咸陽稱帝。可是他卻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一定要燒。結果勸他的人嘲笑他“沒文化真可怕”,他就把人家給殺了,最後把都城定在他的故鄉彭城。由此可見,他稱王的心思有多麼迫切。

(劉邦和項羽)

二是項羽根本就沒把那些諸侯王放在眼裡。在他看來,就算那些諸侯王想造反,但他要滅掉那些諸侯王,只不過是分分鐘的事情。因此,先稱王,過一把當王的癮,然後再慢慢擺平那些諸侯。這大約也是一種考慮。

第三.項羽自身的性格決定了他只能稱王。厚黑學鼻祖李宗吾曾評價項羽身上是“婦人之仁”。這也就是說,項羽是不忍心殺掉那些諸侯王的。這一點是和劉邦不一樣的。劉邦為了最高權力,“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會殺功臣。他這樣做,既有他性格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在效仿秦始皇。項羽不認可秦始皇,再加上他性格的這種“婦人之仁”,所以不會做出殺功臣的事。比如章邯等三個秦將投降他以後,按照一般的做法,這樣的人,為了防止造反,一般都不會重用,甚至還會殺掉。可是他不但沒殺,還封他們為王,而且還把他們放在最重要的崗位上(放在三秦之地防備他最不放心的劉邦)。再比如鴻門宴,范增如此反覆地提醒他殺掉劉邦,可他就是不殺。可以說,他的心實在是不忍。當然了,也是因為他打起來很厲害,根本就沒把這些人放在眼裡。

(章邯)

有人可能不同意,說,你說項羽有“仁”心,為什麼卻幹出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的事呢。其實,作為楚國貴族後人的項羽,根本就沒把降卒當人看待,在他眼裡,他們只是一些奴隸。這是其一。其二,他這樣做,只是這些人違逆了他。違逆了他,就會被殺;而順服他,就留下,甚至還給恩惠。

正因為有這樣一種性格,所以他才把那些諸侯們封王,然後他自稱霸王。


張生全精彩歷史


項羽是一個英勇善戰的英雄,以一敵十而沒有絲毫怯懦,衝鋒陷陣比任何一個勇士更勇敢。項羽坦率直爽,從不掩飾自己的觀點,說出來的話如潑出去的水,絕不收回。項羽決絕果敢,破釜沉舟、視死如歸連眉毛都不皺一下。

然而,這樣一個貌似堅定的人,在你死我活的生死決絕中,卻又有不甚堅定的一面。比如,對於戰鬥目標,他繼承了叔父項梁滅秦復楚的理想,卻沒有更加遠大的政治目標;比如,他在滅掉秦國以後,自己不稱帝,卻反而去分封十八路諸侯。而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在處理亡秦的善後事宜中,簡單,任性,衝動,殘暴。

項羽進咸陽後,縱兵屠城,把府庫裡的珍寶、後宮中的美女全搶歸己有,然後一把大火,將咸陽燒了三個多月,大秦數百年基業,千萬老百姓用生命壘起來的繁華富庶,統統化為灰燼。

隨後,項羽分封天下:封劉邦漢王,封巴、蜀、漢中,都南鄭。封章邯雍王,封咸陽以西,都廢丘。封司馬欣為塞王,封咸陽以東,都櫟陽。董翳為翟王,封上郡,都高奴。其他,魏豹封河東,號西魏王,申陽封河南王,韓王成封號封地如舊,,司馬卬封殷王,趙王歇封代地,張耳封常山王,英布封九江王,吳芮封衡山王,共敖封臨江王,燕王韓廣改號遼東王,臧荼封燕王,齊王田市改號膠東王,田都封齊王,田安封濟北王,陳餘封南皮及周邊三縣。梅絹封十萬戶侯。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據梁楚九郡,都彭城。

接著,項羽將搶掠之物打包,準備回家。韓生勸他說:“關中山橫河阻,土地肥沃,在此定都,可以成就霸業啊。”項羽聽後呵呵一笑說:“富貴之後不歸故鄉,如同衣錦夜行,誰人知道?”得意之色,溢於言表。

然而,為何自己不稱帝反而去分封十八路諸侯?原因大約有三個方面:

一是繼承遺志。項羽一直秉承著項梁的遺志,滅秦復楚,而不是滅秦打天下;二是他“小富即安”,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秦朝滅亡後,項羽作為諸侯總司令,他只是論功行賞,各歸節鎮了事,自己除了“衣錦還鄉”的虛榮滿足之外,竟然毫無其他長遠規劃和打算;三是是缺乏條件。無論氣度、胸懷和擔當,項羽都沒有足夠的條件稱帝,他連身邊一個主要謀士范增都容不下,其智囊缺乏可想而知,這樣的孤膽英雄勝一時或會,但是不可能走得更遠的。

因此,他不是不稱帝,他是不可能稱帝。


帝國的臉譜


在秦末天下格局中,昔日楚國舊勢力最有號召力和影響力。 公元前207年,項氏舊貴族所擁立的楚懷王命項羽與劉邦兵分兩路:項羽率軍北上救趙,鉅鹿之戰,一舉消滅秦軍主力;劉邦偷奸耍滑,一路遊而不擊,迂迴包抄,從武關入秦都咸陽,接受了

秦王子嬰的投降,奪得亡秦第一功。

項羽實力畢竟雄厚,隨後率軍入關,逼退劉邦,佔領咸陽,立即在咸陽主持大分封,自封西楚霸王,同時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形成了新的諸侯割據政治格局。

項羽為何不繼承秦朝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反而又要搞分封呢?

要談項羽的分封,就要從秦末天下政治格局說起。項氏叔侄擁立的楚懷王並非他們一開始想的那樣好擺弄,不是他們隨心所欲操縱的傀儡。項梁死後,楚懷王一系列的動作都是為了擺脫項氏控制。先是從盱眙遷都彭城,依靠呂臣父子的支持,奪取了對楚政權的控制權。另外,他又用卿子冠軍宋義制約項羽。

為了制約項羽,懷王又故意扶持沛公劉邦,以圖制衡。雖然項羽鋌而走險,殺了宋義,奪了軍權,但是在懷王佈局下,他還是不能率先進入關中,沒有奪得滅秦第一功。

如果按照懷王之前“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劉邦就能獲得比項羽更高的封賞。但是,經歷幾十次苦戰,消滅號稱虎狼之師的秦軍主力之後,項羽還會理會這些約定嗎?

在誅殺秦王子嬰,對秦朝都城咸陽宮殿等實施大規模殘酷報復性毀滅破壞之後,項羽派人“致命楚懷王”,滅秦大功告成,奏捷請功。

不料懷王仍然執迷不悟,答覆“如約”。這讓項羽對楚懷王更加不滿,“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而北救趙,後天下約。乃曰:‘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乃佯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按照懷王既定方案,是要封劉邦為王的。即便項羽立了那麼多功,手握天下雄兵,懷王依然執迷不悟。正是因為對懷王舊方案的不滿,自身又實力雄厚,才有了項羽自己的大分封。

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在自己的軍營戲下,召集各路諸侯會盟,實行大分封,“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因為項羽自己想稱王,所以才先分封猛將功臣為王。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天下初發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項羽之所以不稱帝,一方面是政治文化的原因,作為楚人的項王,未必認同中央集權制度的皇帝制,反而更傾向於昔日的鬆散聯邦式的分封。另一方面,項羽的分封是實力對比的結果,是對反秦戰爭勝利之後軍事力量格局的承認。

項羽的分封不是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舊貴族,而是對亡秦戰爭軍事新貴的分封。項羽分封的諸侯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反秦起義的主要領導者,如劉邦,以及跟隨項羽救趙消滅秦軍主力,並隨同入關亡秦的將領功臣。這一類最多,一共十一人;

第二類,秦末起義後陸續在六國舊地稱王者,主要是原六

國貴族之後,如楚懷王心、趙王歇、魏王豹、韓王成這些人,一共六人。

第三類,就是三個秦軍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

項羽的分封在當時是大勢所趨,也是最佳的政治解決方案,是對當時政治軍事格局的承認。

在秦漢之際,中央集權制度尚是一種不成熟的東西,對於分封的眷戀在當時是常態。“暴秦”的符號意義也會讓人們排除秦製作為選項,即便是劉邦稱帝之後,也還有一段異姓諸侯王分封。


朱言論史


有人說如果項羽當時在咸陽不分封天下諸侯,而是將其一鍋端,那麼皇帝之位就是項羽的,也難怪後世很多人都會為其而惋惜,的確是浪費了不少的好機會,可是這卻和項羽的初衷是不符的。

項羽自號西楚霸王,“王”而非“皇”,這就註定了項羽的政治前途,那麼他為什麼不稱“皇”而執意要作“王”呢?

第一,秦始皇的帝國雖然一統了天下,可是僅僅15年就分崩離析,事實證明,稱皇帝而中央集權的做法是不可違的,而看看周王朝採用的是分封制度,卻傳承了八百年,分封和稱皇帝,到底孰勝孰劣一目瞭然,因此項羽選擇了分封。

第二,項羽這個人驕傲自負,他是軍事上的巨人,卻是政治上的侏儒,有謀臣而不削於用,堅持個人主張,如此不可一世的霸王,怎麼會走上一條他恨之入骨的秦人的道路呢?

第三,項羽想要的是光宗耀祖,那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就可見其政治的短視,放棄關中咸陽這一根據而去了彭城,說來也實在是可笑,難怪有儒生要罵他“沐猴而冠”了。

第四,對於帝制和分封制,項羽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認識,有一范增而不得用,你說如此心胸狹隘的人,難怪陳平、韓信、英布等要離他而去,實在非明主。

第五,項羽無非就是想要成為周天子一樣的人物,居中調和,號令天下諸侯,也難怪,誰叫秦帝制如此的短暫,還沒有顯現出其偉岸強大,就如此早的崩塌了呢?也難怪會有人不相信此制度的輝煌,以當時背景下去看,真的是一個兩難的抉擇,畢竟這對於不少人而言是一條不明未知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