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歷的你,為什麼要把人生交到小學生、初中生父母手裡?

你都不跟小學生打遊戲,為什麼把人生交給小學生?

最近首頁一直有“原生家庭”話題刷屏。

故事皆十分慘烈。

隨便說幾則,感受一下。

A姑娘,一線城市月薪一萬五,被父母鬧回小城鎮做公務員,每月扣金後到手不足千元。

B姑娘,高三學霸志願填985,被父母改填家邊上的二線大學,含恨復讀。

C小夥,博士生,拉黑父母微信,多年不回家。

D小夥,談得好好的三觀很合的妹子,因為異地,硬生生被父母拆散,最後娶了三觀不合的姑娘,越過越不順。

以上幾則故事,雪心個人認為,真正無奈的是B姑娘

高等學歷的你,為什麼要把人生交到小學生、初中生父母手裡?

B姑娘有實力,有主見,但卻被父母的“愛”坑了,可謂防不勝防。

至於A姑娘、C小夥、D小夥,雪心就不太能理解了,自己的人生,為什麼要交到父母手裡?

要知道80後、90後的父母輩,普遍小學、初中程度。

今天,只要任何一個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或會上網查訊息的,可能就已經比你父母強很多了。

所以,為什麼要把人生交到他們手裡?

雪心每天上班午休,聽同事開黑玩榮耀時,說最多的話就是。

“這個隨機的肯定是小學生。”

“對面是小學生嗎?”

以上,雖然是玩笑話,但其中也有道理值得我們深思。

人生當然不是一個人可以過的,投胎是隨機的。

但是隨著成長,我們在打遊戲時,尚且知道要找合適的隊友,甚至抱大腿。

那麼,人生這種大事,怎麼就不去找些靠譜的隊友商量組隊呢?

投胎系統隨機給你小學生,就聽小學生的了?

儒家愚孝?

或許很多人會說了,在中國,孝順是傳統。

這個鍋,又是給儒家背了。

儒家秦漢時期的經典,沒有一句是說可以無條件地遷就父母。

比如《論語》中說: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諫”在古代,是指下對上,幼對長指出錯誤。

也就是說,孔子是承認父母會犯錯的。

甚至父母還會“不從”,不聽你的勸告。

他們是你父母,你說的話,父母不聽怎麼辦?

那就只能涼拌唄,罵父母、打父母都是不對的,頂多只能多說幾次。

高等學歷的你,為什麼要把人生交到小學生、初中生父母手裡?

話說,世博會期間,雪心的媽媽去世博會,回來洋洋得意告訴我,她們一群中老年是怎麼插隊的。

雪心就勸她,大家都是排隊,你就不要插隊了。

然後,雪心的媽媽也覺得這樣不對,但第二天,在她的老夥伴們的帶領下,還是去插隊了。

當然,老人的理由很充分,年紀大了,吃不消。

雪心最後也只能笑笑,再勸兩句,並順著她話說,“既然吃不消,就不要去看了,可以等結束後,看一些保留展館。”

(反正雪心自己一天都沒去看過)

所以,儒家說的是不能用強硬的手段,去逼迫父母就範(這簡直是廢話中的廢話)。

而儒家還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是,“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也就是說,父母做錯了事,既不能用強硬手段,也不能顛倒是非,甚至幫著父母去胡作非為,迎合父母的意思去犯錯,是不孝。

那麼,再極端點,如果父母就是極品,還把你人生攪得一團糟怎麼辦?

關於這個問題,儒家就更狠了,儒家建議你在成人後離開父母。

甚至,儒家還給你準備了一個重量級的榜樣,那就是堯舜中的大舜。

大舜的故事我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

一個從小和繼母、生父一起的倒黴娃,幾次差點被繼母和同父異母的弟弟害死,成年後自立門戶,不計前嫌,終成一代聖王。

所以,當和父母三觀不合時,要離開時,有人說這是不孝時,請拿出大舜這個重量級武器。

高等學歷的你,為什麼要把人生交到小學生、初中生父母手裡?

父母為何小學生?

如果時光倒退,在封建社會,你的父母可能連小學生都不是。

自古以來,平民就沒有讀書識字的權力,孔子喊了多少年“有教無類”。

結果封建君王一上臺,只說忠君,不提教育,還硬說自己是“尊儒”,這才真是壓不住孔子的棺材板。

那麼,我們的祖國,從大多數文盲,到逐步完善基礎教育,其實也就才三代的時間。

所以,你的父母是小學生,你不該嘲笑他,反而應該心疼他們沒有趕上好時代。

再者,我們的父母,都在小學生的狀態,撞上了社會巨大進步的今天,信息上難免跟不上。

雪心最近寫小說,裡面有個情節。

女主在網上找工作,那時網絡招聘剛剛興起,女主的媽媽問,網絡招聘靠譜嗎?會不會是騙人的?

這個情節雖然寫在小說裡,卻是雪心工作中,遇到的真事。

所以,不要取笑你的小學生父母,也不要對他們不耐煩,他們的出發點是“擔心你會不會被騙?”

能體會到這點,其實他們的嘮叨和擔心,也就沒什麼好怨得了,可以用事實來說明,我過得很好。

至於父母有心理落差的,也要理解是時代的陣痛,當你被父母的愛“痛”到時,也要知道這是他們自己其實很痛。

這種痛在小學生父母這輩也無法消除。

所以,能溝通,就溝通,不能溝通,保持距離。

當我們自己成為高中生父母,大學生父母,甚至研究生父母時,可能會發覺,自己做的未必比小學生父母更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