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鹽城的時代變遷之“我國雜技藝術發源地之一”

鹽城慶豐“十八團”是十八個自然村莊,這裡就是著名的雜技之鄉,是我國雜技藝術三個半發源地之一。另兩個指的是河北吳橋,山東聊城,半個指北京天橋。

大美鹽城的時代變遷之“我國雜技藝術發源地之一”

早在唐代,慶豐“十八團”就有民間藝人在江淮一帶表演“耍壇”、“頂碗”、“走索”、“鑽圈”等雜技,當時稱之為“百戲”。可是在舊社會,“十八團”雜技藝術得不到發展,雜技藝人有的淪為乞丐,有的被“抓壯丁”,有的當了地主、資本家的長工、女傭,到解放前夕,這裡只剩下兩條破漏的“把戲”船和二十多個“把戲花子”,掙扎在飢寒交迫之中,幾乎演不出什麼“把戲”來了。

大美鹽城的時代變遷之“我國雜技藝術發源地之一”

解放後,人民政府把那些已經改行的雜技藝人組織起來,發展成為建湖、鹽城、射陽、阜寧四個雜技團,總共有三百八十多人,其中單是演出人員,就比解放前增加十多倍。從來不登“大雅之堂”的雜技,登上了劇場的舞臺。從燈光佈景,到服裝道具、音樂效果都齊備了。演出的範圍,再也不限於蘇北農村,南抵上海、杭州,北到開封、濟南等地。藝人們積極貫徹黨的“推陳出新”的方針,對雜技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大美鹽城的時代變遷之“我國雜技藝術發源地之一”

舊時代的那些殘酷的、恐怖的、荒誕的東西,諸如“三上吊”、“殺人栽瓜”等都被剔除了。而那些表現勞動人民勇敢、堅強、機敏的傳統節目,如滾杯、頂碗、撲盤、轉碟、耍壇、爬杆、鑽圈、舞獅子、古彩戲法等,則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據統計,四個雜技團十多年來挖掘的傳統節目,總共有八十一個,在傳統節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節目,有一百零二個。與此同時,他們還學習了上海等雜技團的“含花”、“椅子造型”等節目,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經過改革,現在的節目,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在改革中,各個團還發揚了自己的藝術特色。建湖、鹽城兩個團擅長表演體育性節目,表現了我國北方雜技的挺拔、剛勁的氣勢;射陽、阜寧兩個團在技巧性的節目上反覆磨鍊,具有我國南方雜技的精妙、柔和的風格。

大美鹽城的時代變遷之“我國雜技藝術發源地之一”

在南京的一次演出中,一個四十歲開外的演員在爬杆上翻騰跳躍。他就是建湖縣雜技團副團長、老藝人嵇月良。嵇月良出身在“十八團”的一個窮苦藝人家裡,祖上就是“把戲花子”。到他父母親手裡,日子更是難熬。他的母親是玩蹬技的,當懷著他已經足月的時候,還為班主所逼,躺在地上蹬石擔子。座上的一個惡霸叫人在她身上加了四副石擔子,石擔子上還要站人。當場,她受了重傷,血流遍地,剛被抬回船,“哇啦”一聲,小月良就出世了。為生活所迫,小月良五六歲時,就要爬上五丈多高的杆子上,玩“三上吊”給班主賺錢,供富人取樂。

大美鹽城的時代變遷之“我國雜技藝術發源地之一”

後來,小月良得了血吸蟲病,瘦骨架上挺著個大肚子,人們都說“這孩子沒用。”正在這時,來了共產黨,給他治好了病,使他獲得了雜技藝術的真正青春。現在他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建湖雜技團領導成員之一。他的老母親現已退體,過著幸福的晚年。母子倆常對青年演員說:“過去,我們是半賣藝,半討飯,被人欺,被人壓。現在,我們當了家,做了主,成了新中國的雜技藝人,這全是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好啊!”是的,這番話說出了廣大雜技演員的心聲。

大美鹽城的時代變遷之“我國雜技藝術發源地之一”

舊社會里,賣藝如賣命,有多少孩子含著眼淚爬上“三上吊”的吊杆,從半空中跌落下來,受傷或死亡:有多少老人使盡最後一把力氣,被班主一腳踢開;有多少姑娘遭官僚惡霸的汙辱;有多少小夥子奮起反抗,又被兵痞、流氓打得遍體鱗傷……。這賣命的一群,討飯的一群,受屈辱的一群,現在,他們不僅是藝術舞臺的主人,在政治上也有了地位。

大美鹽城的時代變遷之“我國雜技藝術發源地之一”

僅以射陽雜技團來說,老藝人周國發,當上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青年演員李喜榮,當上了共青團縣委的委員;“轉碟”能手陳美玉,還到過非洲十六個國家訪問演出。為了進一步繁榮雜技藝術,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培養雜技藝術接班人的工作。近幾年來,各個團都吸收了大批青少年學員,併為他們創造了良好的學藝條件:給他們配備了專職的政治文化教員,教他們學政治,學文化;挑選優秀的老藝人當他們的教練,組織他們到上海、武漢等雜技團去觀摩學習。這些青少年學員迅速成長。他們不僅把老藝人的一套本領全部繼承過來,而且立志創新,攀登新的藝術高峰。

大美鹽城的時代變遷之“我國雜技藝術發源地之一”

從射陽雜技團李喜榮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雜技新人的精神面貌。一九六九年,李喜榮未滿二十歲,那時她只會按本團的老水平演“椅子造型”和“頂碗”兩個節目。自她看到武漢雜技團的名藝人夏菊花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表演出“椅子頂”以後,便急起直追,花了半年功夫,學會了這個難度較大的節目。可是,李喜榮並不滿足,她說:“人家夏老師年紀那麼大,還在創新節目,我們年輕人,更應該向前闖出新路來。”於是,她在老藝人和同志們的幫助下,在最上頭的椅子上再放兩張長凳和兩根竹笛般大小的鐵“柺子”,手握“柺子”,撐在左右雙飛的兩張凳頭上,再用腳夾碗。這比原來僅僅在椅子上徒手倒立,頂碗夾碗有了發展,這個節目在滬、寧、杭一帶演出,都博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

大美鹽城的時代變遷之“我國雜技藝術發源地之一”

像李喜榮這樣的雜技新人,每個團裡都了。鹽城雜技團十三歲的小演員徐興生,在桌面上表演獨輪車,飛旋迴轉,輕盈自在,使許多老藝人都自嘆不如。老藝人們高興地說:“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雜技藝術更加燦爛廣闊的前景!“據不完全統計,“十八團”先後為全國二十多個雜技團輸送了演員一百二十多人,名聞中外的武漢、瀋陽、廣州、北京、上海、天津等雜技團,都有“十八團”輸送去的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