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鱉之文化,原來始於山東

丁馬甲魚,又名“黃運甲魚”,山東省臨清市魏灣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中華鱉之文化,原來始於山東

因原產於該鎮丁馬村的馬家湖而得名。該地甲魚養殖歷史悠久,所產丁馬甲魚個大裙肥、肉細味美,是中國水產品第一個-綠色食品,有相當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中華鱉之文化,原來始於山東

據《詩經·魯頌·閟宮》記載,中華鱉之文化始於山東。又據《清平縣誌》(清平縣1956年建制撤銷。

中華鱉之文化,原來始於山東

其轄區分別劃歸臨清縣和高唐縣。)記載:公元前5-3世紀時(戰國時期)趙簡子就開始人工養殖甲魚,以壯雄師;原清平縣丁馬村西北有一湖,叫馬家湖,這裡綠樹成蔭,碧波盪漾,風光秀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盛產甲魚。

中華鱉之文化,原來始於山東

公元923年-942年,後唐皇帝李嗣源、後晉皇帝石敬瑭先後曾在此駐紮17年,屯兵萬餘,曾時軍中瘟疫肆虐,嗣源百般焦急。百姓告知食鱉可防治瘟疫,遂捉而食之,疫情迅解,李嗣源讚譽馬家湖丁馬甲魚為“聖鱉”。

中華鱉之文化,原來始於山東

《清平縣誌》還記載了馬家湖為明清宮內養殖特供御品丁馬甲魚的歷史。清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都要御臨原清平縣清陽驛館(臨清魏灣),一賞馬家湖煙雨,二品丁馬甲魚美味。並題字:“黃運甲魚甲天下,天下烹飪看客家”。”

中華鱉之文化,原來始於山東

因此,“丁馬甲魚”又叫“黃運甲魚”更名動天下。

中華鱉之文化,原來始於山東

丁馬甲魚生態養殖科普示範基地先後榮獲“山東省漁業標準化基地”、“山東省中華鱉原種場”、“山東省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區”、“國家級綠色農業示範基地”、“國家級中華鱉原種場”、“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區”、“全省優秀科普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2008年,被中國科協、財政部評為“全國優秀科普示範基地”。

中華鱉之文化,原來始於山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