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移民項目4億資金支付亂象 農投公司疑違規轉款避法院強執

成都移民项目4亿资金支付乱象 农投公司疑违规转款避法院强执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鋒 成都攝影報道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一項令地方政府、農民、投資方、融資方均滿意的生態移民項目,本應以完美的結果收官,卻在最後的付款環節爆出蹊蹺,並疑似存在操縱財政資金違規支付、迴避法院強執的“戲局”,當地國資全資公司成都市龍泉現代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農投公司”項目代建單位)被指扮演重要角色。

近日,北京一家名為華夏成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企業,專程派人到成都市紀委監察委、成都市龍泉驛區紀委監察委實名舉報,矛頭直指捲入其中的農投公司負責人秦某軍。

“資金本應由農投公司支付給項目投建主體,但目前這筆錢可能繞道進入了其他賬戶,存在違規支付;而違規支付背後,疑似存在人為操縱,可能涉及腐敗,希望相關部門予以調查。”舉報人熊先生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財政兜底項目回報4.57億

11月10日一大早,本報記者在位於成都龍泉驛區洛帶古鎮西側的千禧苑小區大門口看到,居民們成群結伴,或購物,或聊天。這些居民剛剛從相隔數十公里的山區遷過來,除了過上全新的生活,其身份也從農民變成城市居民。這得益於被當地譽為創舉的生態移民工程。

2012年8月底,成都融聯瑞民實業有限公司(下稱“融聯瑞民”)通過招投標成為“成都龍泉驛區茶店鎮前鋒村統籌城鄉生態移民富民惠民項目”的中標方,即投資方。

這是成都市獲批“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背景下的一項頗具推廣意義的項目。具體運作簡而言之是:中標方先行建設安置社區,將項目地面上的農戶外遷集中居住,然後對騰退出來的地塊進行復耕,置換(掛鉤)建設用地週轉指標,由地方政府(或其平臺公司)綜合使用,完成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

在招標程序完成後,融聯瑞民與農投公司(代建單位)簽訂了《項目合作協議書》。協議顯示,項目總面積16805.8畝,涉及713戶2258人。

項目進行得比較順利,2017年10月通過所有驗收。據介紹,項目成功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融資快速到位。融聯瑞民通過北京國際信託公司融資了9億元(後增加到16億元),依靠這筆資金,融聯瑞民完成了安置小區(即千禧苑)建設、拆舊區拆遷復耕、村民“農轉非”入保等。

一位熟悉項目運作的人士表示,這是一個能令參與各方共贏的運作模式。被拆遷村民由此“農轉非”過上城市人的生活,住房等條件大幅改善。當地政府獲得騰挪土地而“擠出”的建設用地指標,融資方北京國際信託獲得較高利息回報,投資方獲得高額收益。

在投資方回報方面,記者注意到,根據融聯瑞民與農投公司簽訂的協議,投資方按投資成本總額的45%計算綜合回報。項目運行時間約定為3年,即每年15%的回報。

記者獲得的一份成都仲裁委員會2018年5月8日作出的裁決書顯示,融聯瑞民與前鋒村村委會因回報問題發生爭議而申請仲裁,經裁決,前鋒村村委會應向融聯瑞民支付4.57億元,分兩次支付,在裁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融聯瑞民公司支付項目成本、投資收益款共計3.45億元,剩餘的1.12億元作為質保金,在項目完成一年後支付。

這是一個利潤豐厚的項目。融聯瑞民自籌資金只有2億,加上北京國際信託9億元的融資,也只有11億元,以4.57億元的收益來看,實際收益率超過40%。

更為重要的是,項目由政府兜底,風險相對較小。《華夏時報》記者獲得的一份龍泉驛區政府的文件顯示,該項目專門呈報區人大常委會,而核心內容是:政府同意以出讓土地收益權作為融聯瑞民融資的質押保證;將該生態移民項目資金列入區財政年度預算;土地整治資金由區財政統籌落實等。

鉅額收益是否支付成謎

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要創舉的前鋒村生態移民項目,在順利完成絕大部分工作後,卻在投資收益的支付上發生意外。

“我們是融聯瑞民的小股東,但至今未收到一分錢投資收益,據我們瞭解,這筆錢已經由農投公司對外支付。”北京華夏成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天眼查顯示,融聯瑞民註冊資金為1億元,華夏成長佔比20%,四川紅色江山置業有限公司持股80%。

記者採訪發現,本該在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書送達後15日內支付的收益款項,是否支付至今仍是個謎。而圍繞著支付的相關操作,儼然是精心設計的局。

融聯瑞民財務負責人楊女士11月12日對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收到款項,“上週五(11月9日)還在商討怎麼開票和繳稅問題呢,農投公司不見發票是不會付款的。”

按照裁決書,支付主體為前鋒村村委會。不過,前鋒村村委會主任陳冬梅在2018年11月5日的一份書面筆錄上表示,農投公司在村委會收到裁決書後已向融聯瑞民支付了2.6億元。

支付主體稱已經付款2.6億,收款公司稱未收到,為何出現如此詭異的情形?記者向農投公司詢問,其財務部部長王彪拒絕回覆相關問題,稱有問題直接問村委會。

異常之處不僅於此。

“前鋒村村委會從未直接向融聯瑞民支付過任何款項;但村委會在今年7月19日和8月28日,‘按照農投公司要求向其開具兩張票據’(金額分別為4000萬元和4752萬元),可是農投公司並未向村委會支付該票據記載款項,而是讓前鋒村村委會出具委託書,由農投公司支付給融聯瑞民。”陳冬梅在筆錄上呈現的內容,基本暴露了背後的操作路徑。

“我們多次找農投公司,他們的表現很奇怪,從不直接回復,把我們往村委會推,而村委會事實上是聽命於上級和農投公司。”舉報人熊先生懷疑,有神秘力量在操縱支付,具體路徑是,由村委會出具委託支付,農投公司直接將錢轉向第三方,然後互相推諉責任,外界無法察覺。

疑似人為操縱規避法院執行

作為國資平臺的農投公司,理應嚴格按照財經紀律依法依規支付,為何出現繞道支付?

據瞭解,融聯瑞民此前因債務糾紛,其賬戶被法院查封。2017年5月24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作出執行裁定書並向農投公司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但農投公司未予接收,協執遇阻。後海淀區人民法院向上級單位龍泉驛區統籌城鄉工作委員會下達協執通知書,要求將被執行人融聯瑞民在前鋒村項目中應得的投資回報予以凍結,凍結金額為2000萬元。

在舉報人看來,財政資金違規支付是為繞開法院查封而精心設計的戲局。11月9日,熊先生以農投公司違反財經紀律為由向龍泉驛區信訪辦、區國資局進行了舉報。信訪辦負責人稱,將依程序辦理,國資局稱,瞭解具體情況後給予答覆。

“本該進入融聯瑞民賬戶的收益款項,在農投公司的參與下繞道支付,進入了其他賬戶,顯然是規避執行。”舉報方就此向執行法院反映,要求加大執行力度,維護法律尊嚴。

日前,海淀區人民法院兩名執行法官前往成都,要求農投公司配合執行,不過,農投公司以仲裁書確定的支付主體是村委會而非農投公司為由,未予配合。“農投公司上午同意說明支付情況並提供支付憑證,但下午稱經請示領導後不能提供。”一位接近海淀法院的人士稱,執行法官後來被迫向農投公司留置送達了協執通知書。

“非常蹊蹺!法院的強制執行是剛性的,卻在成都被硬生生地繞開,成為一紙空文。這背後,或藏著眾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秘密。”舉報人熊先生表示,農投公司作為國資獨資公司,理應嚴格遵守政府財經紀律,按照規定向村委會支付款項,再由村委會支付給融聯瑞民。違規繞道支付不僅違反財經紀律,還涉嫌幫助融聯瑞民規避執行,並衍生逃稅、職務侵佔等問題。

北京一位註冊會計師指出,國資公司的財務管控很嚴,也面臨較為嚴格的審計,公司如果出現違規支付,或會引來責任追究。

“我們不是財政資金,愛怎麼舉報就怎麼舉報。”《華夏時報》記者日前採訪農投公司,對於財政資金項目疑似出現違規支付問題,其財務部部長王彪說。

據瞭解,前鋒村生態移民項目是成都市原市長助理、龍泉驛原區委書記陳爭鳴主政時期強力推動的重大民生工程。2014年,陳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調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