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增超30所學校仍“供不應求”,深圳學位去哪了?

每年新增超30所學校仍“供不應求”,深圳學位去哪了?

今年開學,深圳新增36所公辦學校,帶來數萬新增學位,讓我們彷彿又看到了那個改革開放初期,到處熱火朝天建設的場景。

其實,說深圳是“基建狂魔”一點也不誇張。最近幾年,每一年都會新改擴建30所以上的學校,這個增速令人驚歎。話說回來,建這麼多學校,原因還是需求太大。不過,就算新學校數量以這樣的高速擴容,學位仍然在持續吃緊。到底是為什麼?師說君從一份深圳官方的教育自評報告中,找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數據,與大家分析分析。

每年新增超30所學校仍“供不應求”,深圳學位去哪了?

學位有多搶手?

每年1、2月,深圳義務教育學位申請前夕,家長很發愁,各區的教育行政部門以及校長更發愁。

這是因為,幾乎每個區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學位壓力,最近幾年,還要專門發“學位預警”,給家長打打“預防針”,讓家長提前做好準備。從申請人群來看,小一的學位尤其緊缺;從區域來看,外來務工人口較為集中、歷史欠賬較大的原特區外學校,學位尤其緊缺。

每年新增超30所學校仍“供不應求”,深圳學位去哪了?

比如今年年初,龍崗區教育局發佈的學位預警顯示,預測2018年初,該區待入學的小一、初一學齡人數已分別達到5.76萬人、3.05萬人。雖然2018年龍崗區將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1.5萬個以上,但仍分別存在19600個、5500個缺口

光明新區年初發布的學位預警,提到“學位極度飽和,全面告急,仍會有較大數量的符合入讀條件的適齡兒童無法選擇到公辦學位。”

上個月,龍華區教育局發佈的學位申請提醒寫到,該區2018年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校7所,共新增公辦學位1.5萬個,其中小一學位2100個,初一學位1200個,建設速度在全市排在前列。但由於人口的劇增,學位供需矛盾仍然非常尖銳,學位缺口近1萬個。民順小學、龍華外國語學校等多所公辦學校連1類生都錄取不完。

據統計,2018年,深圳十區(新區)都發出了學位預警或學位申請提醒,告知家長學位缺口的情況。從幾千到上萬的缺口數量來看,擴充學位成為深圳教育的當務之急。

每年新增超30所學校仍“供不應求”,深圳學位去哪了?

新增了多少學位?

學位如此緊缺,是不是因為學校建得太少了?師說君翻查了這份報告,裡面的數據卻顯示:

不但不少,還很多!

報告稱,深圳近年來學位供給顯著攀升:

“十二五”期間新建中小學學位12.6萬個,是“十一五”時期的2倍;“十三五”期間,全市規劃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185所,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23.8萬個以上,較“十二五”時期建成學位增加50%以上,規劃新增幼兒園學位15萬個以上。

2014-2017年實施基礎教育建設工程,三年投資近100億元,新改擴建130所中小學校,其中2017年共新改擴建39所中小學校,共新增中小學學位6萬個,新建學位數量創五年來新高。

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437所,在校生208.27萬人、教職工19.07萬人。基礎教育規模和上海、北京、廣州接近。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深圳中小學生總數居第二,幼兒園在園幼兒總數己躍居第一。按此趨勢,用不了幾年,深圳的基礎教育規模就很可能超過北上廣。

按照以上數據測算,“十三五”期間,深圳年均新增學校37所,新增公辦學位4.76萬個。如果按照時間順序一所接著一所建,幾乎每10天就有一所新學校拔地而起。

每年新增超30所學校仍“供不應求”,深圳學位去哪了?

新增學位都去哪了?

既然新學校建得不少,那為什麼還缺學位呢?師說君分析之後,得出來這樣的答案:

入學門檻低

比較了一下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可以發現深圳的入學門檻是最低的。低到什麼程度?

簡單來說,就是不分戶籍非戶籍,只要你滿足基本條件(核心是父母單方一年社保),均按照統一標準申請義務教育公辦學位。

每年新增超30所學校仍“供不應求”,深圳學位去哪了?

而在北上廣上學的條件可沒那麼簡單,戶籍、社保、房產,門檻都不低,或者非戶籍人口不能按統一標準申請。門檻低了,在深上學容易,學位需求自然就大。

1

外來人口多

深圳是一個有著120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人口增速很快,非深戶籍佔據大多數。這個數據,在學位供給上也是這樣體現的。

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位的72%、公辦學位的55%提供給了非戶籍學生,比例全國最高,符合本市就讀條件的非戶籍學生100%可在本市就讀。五年來,新增學位的72%、新建高中100%設立在原特區外。“來了就是深圳人”,還真的是這樣。

新增人口多,而且大多數是年輕人。深圳人口平均年齡33歲,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城市,生育率高,所以入學適齡兒童增長很快。

2

教育質量好

深圳人有危機意識,經常講教育質量與日益提升的需求的不對等。但平心而論,深圳基礎教育的質量以及福利保障,早已躋身全國前列。素質教育、綜合素養、深圳學生的鮮明特質,這些都得到社會各界及高校認可。高考成績也是槓槓滴,多年來穩居全省第一。

細細梳理政府及社會為孩子們提供的福利,那就更“誘人”了:民辦中小學學位補貼、兒童健康成長補貼、中職教育有望免學費……

每年新增超30所學校仍“供不應求”,深圳學位去哪了?

深圳基礎教育在國內已成高地,而深圳的公共福利又形成了“窪地”,就是這“一高一低”,吸引了更多“愛慕者”,極大提升了深圳教育的需求量。

3

土地資源緊

雖然深圳的土地面積有1997平方公里,但實際可用土地資源不多,比起北上廣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圳的基礎教育規模已經和北上廣相當。

像深圳的中心城區——福田和羅湖,目前幾乎是“無地可建”,福田甚至想到了“高招”,通過和大鵬新區聯姻,把學校辦到原特區外去。因此“優先保障教育用地”成為普遍共識,深圳這些年的新學校建得快而多,也是得益於這一點。

4

放開港寶入學政策

在深圳居住,在香港上學,每天奔波在兩地之間,這是“跨境學童”的一個日常特寫。2017年,深圳將港澳籍人員子女入學納入全市義務教育公共服務範圍,港籍學生也能在深圳上公辦學校,讓無所跨境學童家庭歡呼雀躍。

每年新增超30所學校仍“供不應求”,深圳學位去哪了?

數據顯示,2017年,2963名港澳籍學童兒童安排到公辦學校就讀,就讀人數全國第一,港澳籍子女在深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5

綜合以上,一方面是城市人口的進一步激增,一方面是入學政策的進一步寬鬆,這些都導致深圳的學位供給持續緊張。從出生率來看,未來幾年,深圳還會繼續面臨這樣的境況,加快建學校、擴學位將是一種常態,也是重中之重的任務。

每年新增超30所學校仍“供不應求”,深圳學位去哪了?

客觀而言,學位的問題不僅是教育的問題,還事關土地資源、人口數量等等,這是一個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

其實此前也有一些聲音指出,深圳應該適當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門檻,但從教育的“准入門檻”看,深圳在一線城市中仍然是最開放與包容的。

教育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國家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在“高需求”、“高要求”的背景下,深圳仍然堅持教育的“高供給”、“高標準”,以及准入的“低門檻”。這不僅僅是為了維持城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更是為了儘可能減少“留守兒童”,這也體現了深圳的擔當和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