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10月份金融數據為何不及預期?

李迅雷:10月份金融數據為何不及預期?

辯證看待10月份金融數據波動

李迅雷 齊晟

10月份金融數據近日公佈,對於M2和社會融資規模等數據不及預期,有人得出信用收縮的結論。對此,需要客觀分析。

首先,貸款環比“腰斬”並不意味著10月金融數據出現斷崖式下降。從歷史規律來看,銀行信貸投放具有顯著的季節性規律,季末往往為“大月”,季初往往為“小月”。歷史數據顯示,往年10月份貸款平均約佔9月份的55%左右。因此,此次貸款環比“腰斬”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同時,今年整體信貸投放情況並不算差。貸款餘額增速雖從去年四季度開始下滑,但進入今年下半年又開始回升,並從9月份開始重新站上了13%的水平。受到央行多次降準的影響,用M2和基礎貨幣之比衡量的貨幣乘數也震盪上行。

李迅雷:10月份金融數據為何不及預期?

信貸表現雖然尚可,其他方面的隱憂也不容易輕視。從投資端看,今年銀行股權及其他投資幾乎持續負增長;從融資端看,委託貸款餘額增速也同樣如此,信託貸款餘額增速則從10月開始掉至零增長以下,且三者在10月的金融數據中均呈現加速下降的趨勢。表外融資的繼續下降使得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創2016年7月來新低。

此外,信貸投放在結構上也發生變化。最直接反映企業融資需求變化的企業中長期貸款10月份僅增加1429億元,不僅低於9月份的3800億元,也遠不及去年10月份的2366億元。同時,票據融資規模連續6個月出現千億以上高增長,反映出在寬信用政策引導下,銀行雖然信貸額度有所提升,但對企業信貸投放仍然較為謹慎。

在信貸總量尚可、表外融資繼續萎縮且信貸短期化的影響下,企業存款大幅下降6004億元,不僅導致M1同比繼續下降至2.7%的水平,也使得M2創下的歷史最低增速。

李迅雷:10月份金融數據為何不及預期?

綜上分析,銀行風險偏好下降,並進入持續信用收縮階段,是金融數據表現較低迷的主要推動力量。這裡面既有金融監管對融資渠道和融資主體進行更嚴格限制的因素,也有在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形勢下,銀行主動調整其資產配置策略的因素。那麼,金融數據不達預期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的常態嗎?筆者認為,金融數據未來的走勢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按照經濟運行的規律,在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形勢下,銀行或仍將保持較低的風險偏好;二是逆週期政策起到的對沖效應。前者會使得金融數據整體偏弱仍是下階段的主旋律,後者則會使得金融數據出現邊際改善。

與此同時,受到金融監管政策等影響,資金利率下行並未引發銀行將大量槓桿加在金融市場上,同業存單增量開始放緩,同業理財逐漸退出舞臺,所以今年資金“空轉”現象並不明顯,資金並未淤積在銀行體系,央行投放給銀行體系的資金向實體經濟的傳導能得到有效保證。

自10月份開始,央行通過推行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加大再貼現額度等方式支持民企融資,銀保監會也表示在信貸投放上會進一步向民營企業傾斜。近期各地政府部門也紛紛制定相關政策和投入財力來支持民企發展,緩解融資難和融資貴的矛盾。隨著更多針對解決民企融資難的政策逐漸落地,預計銀行風險偏好能在邊際上得到有效改善,民企融資難度或將有所減輕,這也有助於減緩金融數據的回落。

李迅雷:10月份金融數據為何不及預期?

(李迅雷系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齊晟系中泰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

(本欄目話題由今日頭條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持)【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在今日頭條平臺優先發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