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懂尊重“中餐文化”?

“中國人普遍不尊重“中餐文化”!”

這話聽起來有些刺耳,不過確有其事。橙子君最近讀了一本書《不學無食》,裡面提到了這個觀點。基本上,這就是一本充滿“吐槽”的書,中國人在飲食上太講究也太不講究。舉了不少案例,甚是有趣。

中國人不懂尊重“中餐文化”?

作者於逸堯,他不是美食家,而是個音樂人!楊千嬅的《再見二丁目》就是他的編曲,也曾憑藉《越快樂越墮落》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配樂獎提名。

中國人不懂尊重“中餐文化”?

咱們說回剛才的那句話:中國人普遍不尊重“中餐文化”! 於逸堯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

大約1980年代,日本菜在紐約已經好成氣候,但中菜仍然停留在take away(外賣)的層面。華人開中餐館的目的是為了賺錢,為了生存。生存和賺錢完全沒有錯,但是我們做食物的時候,卻看不起自己的食物。

中國人不懂尊重“中餐文化”?

中餐在國外仍被視作外賣食品 圖:視覺中國

做中菜的人吸引人們去買食物,賣了之後收下錢,收錢之後卻不會再思考一下這件事怎樣處理會更好一些,也不會去想是不是可以和客人建立一座橋樑,同食客在文化上面建立一些交流。

仔細想想,橙子君身邊不少朋友都是日料的“專家”,刺身要這樣吃才地道,壽司要這樣拿才正宗,清酒要這樣喝才美味... 但坐到中餐廳,這些朋友卻可愛至極,除了滿口的“好吃好吃”就沒啥其他話了。

中國人不懂尊重“中餐文化”?

比起中餐,日料在跨文化傳播上明顯更勝一籌。

引用《不學無食》裡的一句話:

“我覺得美食這個詞經常被濫用,美不只是好吃的,而是我們怎樣從製造出來的食物中找到美,這是哲學層面的一種態度。”

一個“外地人”眼中的飲食文化

其實於逸堯並不是土生土長香港本地人,甚至都不是廣東人,他的籍貫是河北省保定市。而因為身份的特別,讓他格外關心飲食與文化:

“我爸爸和媽媽都是外省人。我小的時候,像我們這樣居住在香港的外省人並不多。上學的時候,我的名字和姓氏,還有我的樣貌,常常被人貼標籤。

而且,我從小到大警覺性比較高。為什麼我在家裡吃飯的時候,杯盤碗碟裝的東西會與別人家有這麼大的分別呢?當你身處社會中卻不是社會主流的一部分,你的警覺能力相對而言是比較高的,不論對自己,還是對環境。”

中國人不懂尊重“中餐文化”?

當這些對於食物的感受和感覺累積了三十多年的時候,自然有很多東西想要抒發吧。

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食一餐飯,就是解決生理上面的需要。你在家裡吃也好,在外面吃也好,自己種食物也好,自己飼養牲畜都好,都是維持生命的行為。

但是,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去看飲食,會看到不同的內容(文化、歷史、社會... )。“我覺得飲食這件事是你作為人類,或者有智慧的生物,之所以與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

於逸堯如是說。

對於飲食文化及生活百態,看條片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