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懂尊重“中餐文化”?

“中国人普遍不尊重“中餐文化”!”

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不过确有其事。橙子君最近读了一本书《不学无食》,里面提到了这个观点。基本上,这就是一本充满“吐槽”的书,中国人在饮食上太讲究也太不讲究。举了不少案例,甚是有趣。

中国人不懂尊重“中餐文化”?

作者于逸尧,他不是美食家,而是个音乐人!杨千嬅的《再见二丁目》就是他的编曲,也曾凭藉《越快乐越堕落》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配乐奖提名。

中国人不懂尊重“中餐文化”?

咱们说回刚才的那句话:中国人普遍不尊重“中餐文化”! 于逸尧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大约1980年代,日本菜在纽约已经好成气候,但中菜仍然停留在take away(外卖)的层面。华人开中餐馆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为了生存。生存和赚钱完全没有错,但是我们做食物的时候,却看不起自己的食物。

中国人不懂尊重“中餐文化”?

中餐在国外仍被视作外卖食品 图:视觉中国

做中菜的人吸引人们去买食物,卖了之后收下钱,收钱之后却不会再思考一下这件事怎样处理会更好一些,也不会去想是不是可以和客人建立一座桥梁,同食客在文化上面建立一些交流。

仔细想想,橙子君身边不少朋友都是日料的“专家”,刺身要这样吃才地道,寿司要这样拿才正宗,清酒要这样喝才美味... 但坐到中餐厅,这些朋友却可爱至极,除了满口的“好吃好吃”就没啥其他话了。

中国人不懂尊重“中餐文化”?

比起中餐,日料在跨文化传播上明显更胜一筹。

引用《不学无食》里的一句话:

“我觉得美食这个词经常被滥用,美不只是好吃的,而是我们怎样从制造出来的食物中找到美,这是哲学层面的一种态度。”

一个“外地人”眼中的饮食文化

其实于逸尧并不是土生土长香港本地人,甚至都不是广东人,他的籍贯是河北省保定市。而因为身份的特别,让他格外关心饮食与文化:

“我爸爸和妈妈都是外省人。我小的时候,像我们这样居住在香港的外省人并不多。上学的时候,我的名字和姓氏,还有我的样貌,常常被人贴标签。

而且,我从小到大警觉性比较高。为什么我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杯盘碗碟装的东西会与别人家有这么大的分别呢?当你身处社会中却不是社会主流的一部分,你的警觉能力相对而言是比较高的,不论对自己,还是对环境。”

中国人不懂尊重“中餐文化”?

当这些对于食物的感受和感觉累积了三十多年的时候,自然有很多东西想要抒发吧。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食一餐饭,就是解决生理上面的需要。你在家里吃也好,在外面吃也好,自己种食物也好,自己饲养牲畜都好,都是维持生命的行为。

但是,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看饮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文化、历史、社会... )。“我觉得饮食这件事是你作为人类,或者有智慧的生物,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

于逸尧如是说。

对于饮食文化及生活百态,看条片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