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成為美國“冠軍”的背後!


吳亦凡成為美國“冠軍”的背後!

美國流行歌星愛莉安娜·格蘭德(Ariana Grande,暱稱A妹)有充分理由相信她的最新單曲《謝謝,下一個》(Thank U, Next)在11月初發售後會登頂美國榜單。但她查看iTunes時嚇了一跳。中國的超級巨星吳亦凡(Kris Wu)不僅拿下了頭名,而且一舉佔據了單曲榜前十中的7個位子。這對一個幾乎沒在北美髮展過的藝人而言堪稱非凡成就,但對此,A妹和她的團隊並不買賬。謠言在社交媒體上流傳開來:吳亦凡霸榜的原因是使用了“機器人水軍”。


吳亦凡成為美國“冠軍”的背後!

美國流行歌星愛莉安娜·格蘭德


懷疑者說對了一件事:吳亦凡唱片銷售的背後存在有組織的推動力量。但這裡的組織者是他在中國的粉絲,他們自己花錢將他送上了美國榜單,並未藉助音樂推廣者或程序員。


吳亦凡成為美國“冠軍”的背後!

吳亦凡佔據了iTunes單曲榜前十中的7個位子


這種動員並不少見。多年來,中國的粉絲們早已不滿足於單純地購買偶像的音樂,他們會大規模組織起來,努力提高明星的榜單成績、品牌價值,甚至影響明星在藝術創作上的決定。以中國男孩組合TFboys的粉絲為例,當其中一位團員登上《時尚芭莎》(Harper’s Bazaar)的封面後,他們買空了當期的所有雜誌(共12萬份),當另一位團員過生日時,他們租下了時報廣場上的廣告牌為他慶生,而當另外一位團員準備參加中國的高考時,他們為他提供了量身定製的參考書。


吳亦凡成為美國“冠軍”的背後!



這些財源滾滾的“粉絲經濟”已經大獲成功,如今,中國的品牌也開始積極投身其中,以求獲益。想打入中國市場的西方公司也不應置身事外。

中國的粉絲經濟(大致可定義為從粉絲與明星的互動中產生的價值和收入)誕生於社交媒體問世之前。2005年,一家省級衛視推出了一檔模仿《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的節目,名叫《蒙牛酸酸乳超級女聲》。觀眾通過短信(需要付費)為自己青睞的選手投票,在決賽階段,粉絲們紛紛成立後援會,為選手發起競選活動。在上海,他們會在購物中心、地鐵站、公園等公共場所為選手拉票。

這種狂熱到底源於何處,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對於中國的許多年輕人而言,追星為他們提供了難得的對一些通常邊緣化的生活方式及身份背景表達支持的機會。許多脫穎而出的“超級女生”來自地方省份,並呈現出顯著的中性路線——這可能並非偶然。


吳亦凡成為美國“冠軍”的背後!

2005年《蒙牛酸酸乳超級女聲》節目現場


到了《超級女聲》暫停播出的2011年,得益於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追星已經轉移到了網上。與西方不同的是,這種文化在中國發展成了一種非常具體的形式。首先,粉絲們會成立後援會(最大牌的明星有數百甚至數千個後援會),其中有些得到了明星本人和經紀人的支持。其次,明星和團隊會努力讓粉絲感到他們對藝人的事業發揮了塑造作用,藉此強化粉絲的忠誠度和參與度。

粉絲影響力表現為多種形式,從網絡論壇的實時追蹤討論,到發起集資活動,推廣偶像的最新作品,一次性購買多份新專輯等等,不一而足。對許多名人(特別是名人作者)而言,將後援會的成員發展為訂閱者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據近期的一項估算,到2020年,此類粉絲經濟的規模有望突破150億美元。


吳亦凡成為美國“冠軍”的背後!

當然,這個現象也並非純潔無瑕。有一些中介公司專門從事創建粉絲群體、並利用他們提升名人形象的工作。據中國媒體近期的一篇報道,有一些“職業粉絲”負責煽動熱情、管理線上討論以及組織其他粉絲,它們每月的工資和補貼加起來能超過4000美元。報道中指出,微博上只有30%的明星粉絲互動源自真實的粉絲。

不論職業與否,中國粉絲經濟背後的策略已經從男團擴展到了傳統零售及消費品牌。創立8年的中國智能手機和消費電子產品廠商小米公司(Xiaomi Corp.)便利用粉絲經濟的方法培養了狂熱而忠誠的粉絲群,如今,該公司已經是中國最知名的品牌之一。他們創立了米粉俱樂部,並會在研發中納入米粉的建議,米粉也會自己花錢助推小米的成長(參加外地舉辦的發佈會;設計小米相關的創意產品等)。

與此同時,中國的名流們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利用社交媒體向粉絲銷售產品。小紅書(Little Red Book)是最突出的例子,這是一款專注於時尚與美妝的所謂的社交電商應用,中國女演員、迪奧(Dior)的品牌大使楊穎(Angelababy)便通過這款應用向她的逾1440萬粉絲推薦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