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白內障手術進化編年史

當一部分白內障患者對手術避之如虎時,卻有不少患者已成功接受手術,重獲清晰視力,再次開始觀賞電影、遊覽風光、享受人生。有些患者質疑白內障手術的安全性,但你可知,早在2600年前,古人就已經開始用手術治療白內障了。

上海愛爾眼科醫院白內障及青光眼科室主任陳旭副主任醫師介紹,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意識到白內障的存在,只是那時並無很好的治療方法。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的一位著名外科醫生髮明瞭將眼內阻礙視線的混濁晶狀體撥至眼部其他位置的手術方法,該方法被成為“內障摘除法”,這也是距今為止,最早記載的白內障手術方法。該方法流傳到中國之後被稱為金針撥障法。但該方法只讓患者能感受到更多的光亮,看不清楚畫面,所以算不上真正的復明。

陳旭:白內障手術進化編年史

古法記載金針撥障法

在經歷了2000多年停滯徘徊後,白內障治療終於迎來了轉機。陳旭主任介紹,到了1748年,一名法國眼科醫生開創了一種將白內障摘除出眼外的方法,並取名為“囊外摘除術”,成為了現代白內障手術的雛形。

“由於缺少合適的人工晶體材料,所以那個時候的手術只摘除了白內障,並未替換上具有原有晶狀體功能的人工晶體。”陳旭說,“人的眼睛是一臺精密的照相機,晶體是鏡頭,白內障就是弄髒的鏡頭。那時期醫生只能把汙垢連同鏡片一起摘除。這樣的相機拍出的照片肯定沒有有鏡頭時清楚,也就類似,通過手術治療後的患者只能看得見、卻看不清。

陳旭:白內障手術進化編年史

陳旭在手術中

就像魚兒需要水,白內障手術急需合適的人工晶體進行替代功能,才能如魚得水。可是要找到合適的人工晶體材料並不容易,不適當的材料會導致眼球發生排斥或者感染反應,最後導致失明。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時,轉機發生在二戰時的英國。一名飛行員因為飛行事故使得駕駛艙的玻璃碎片永遠留在眼內,但這一切卻沒有給他眼球帶來任何炎症反應。這個福音意味著飛機駕駛艙的玻璃材料能被眼球接受容納,是製作人工晶體的絕佳材料選擇。1949年11月29日,英國醫師Ridley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現代人工晶體植入手術。

自從有了人工晶體,患者術後的視力由模糊變得清楚,白內障手術的療效直線上升。經過近七十年發展,各種功能性人工晶體,如散光矯正型、多焦點型、藍光濾過型人工晶體的紛紛面世,讓患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具體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晶體。介紹這些晶體時,陳旭如數家珍,有散光的患者可以選擇散光矯正型人工晶體、經常面對電腦的患者可以選擇藍光濾過型人工晶體、既要看近處又要看遠處的患者建議選擇多焦點型人工晶體……

陳旭:白內障手術進化編年史

人工晶體示意圖

1967年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的誕生,代表著白內障手術正式步入微創時代。經過好幾代眼科醫生的共同努力,如今超聲乳化手術已經成為白內障手術主流方式,陳旭更是驕傲地介紹,“超聲乳化手術每年都能成功治癒數百萬的白內障患者。”超聲乳化手術不僅創傷小,還縮短了手術時間,將最初所需要的1至2小時手術時間縮減到10分鐘,大多數接受手術的患者第二天就能恢復明亮視力。

陳旭:白內障手術進化編年史

超聲乳化手術

步入21世紀,科技的發展讓白內障手術技術設備有了更多的進步,讓眼科醫生有能力進一步追求白內障手術微創化、精準化。到了2005年,機器控制和激光的概念引入白內障手術,出現了飛秒激光輔助白內障手術。陳旭贊同了飛秒激光帶來的改變,手術醫生控制機器來實施白內障手術,這就避免了醫生手抖、狀態波動的問題,讓白內障手術更加微創、精準,

最後,陳旭主任看著遠方,深思道,日新月異的科技能給白內障手術帶來很多改變,但唯一不變的就是眼科醫師讓白內障患者回歸光明重試清晰視界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