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德經》中未出現易或易經?

興文192025802



老聃曰: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易》在夏商周三代,乃是國圖寶籍,屬於【邦利器,不可以視人】的範圍。國有大疑,方用蓍龜。所以,《易》一直深藏周室,民間不得而聞。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被逐出周都,老聃奉命攜周室典籍重器,與王子朝及四大世家共同奔楚,周室典籍才流落民間。孔子直到五十歲時,再次拜見老聃後,才有機會學習《易》。


在孔子為《易》做傳之前,《易》是一本需要巫師與鬼神溝通後,才能進行解讀的巫書。


當然,《易》本身的價值,遠不止於此。


《易》不僅是萬學之源,而且也是最為古老的系統程序。


《易》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對天地萬物的粗象模擬。


《易》還包含了人文先祖周文王,對於人類興亡的規律總結。


但,《易》在老聃看來,既非宇宙之本源,亦非人類之大道,仍然需要超越。


老聃曰: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申。


這裡的鬼,其實指的就是《易》。


如果天下有道,則《易》的鬼神之說,就不再能夠發揮作用。


不單是《易》,而且是所有的鬼神之說,所有的宗教之論,都將不再能夠發揮作用。


老聃曰:絕學無憂。


這裡的學,其實也是指《易》。


學,繁體字寫做【學】,其上有【爻】。故知,【學】出於《易》,《易》為萬學之源。


【學】與《易》一樣,都是人類發展文明的工具。但工具本身是沒有道德觀的。


對於不講道德的人來說,【學】與《易》一旦被其掌握,反而會對人類文明造成長期的難以挽回的傷害。


所以,老聃認為,應該以立道為先,要用道德去超越【學】與《易》,絕學亦可以無憂。


老聃曰: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無論是《易》,還是人類社會過去種種之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都是一種【鬼】。


《易》與歷史一樣,有其存在的價值,從中可以得到一些規律,甚至可以預測一些事情,但,歷史的經驗,並不能帶來創新,看重歷史,只能是對舊有社會系統的修修補補。正如,易經的卦象,並不能帶來超越,看重易經,也只能是對舊有文化系統的增增減減。


老聃以為,唯有以今日之文化、科學、智能,方能駕馭、改造、重塑今日之一切,直至完成對自我,以及對整個系統的超越。


人類應當與【道】一起【和光同塵】,永續進步,循環進化,週迴不止!


以此而觀之,《易》又何足言之?


所以,老聃從不言《易》!



以上觀點,均以老子帛書為準。歡迎訂閱我的專欄《老子帛書原旨》。

葉培盛


縱覽《道德經》全篇,不僅沒有看到《易》或《易經》,也沒有看到其他先秦著作的名字。《道德經》是以非常凝練的散文詩的形式,闡發哲理和見解,沒有展開餘地,去論述其它思想和著作,為我們追尋其來源提供線索。更不象今天這樣,處處也都要注意著作權,或者標上自己的思想來歷有據,先借前賢的威望為自己樹立權威。

但是,這並不表示《道德經》沒有利用和傳承在它之前的《易經》文獻和思想。

其實,《道德經》顯著受到《易經》的影響。在周代使用的解易著作,據記載有三部,一為《連山》,一為《歸藏》,一為《周易》,認為《周易》是周初形成的,其它兩部是周代以前的著作。它們都是由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的形式。它們之間的關係,實際上難於定論,這裡不糾結了,可以肯定的是,三本書的內容是有較大差異的。其中《歸藏》首卦為坤,基本思想是崇尚靜虛一類的觀念,而《周易》首卦是乾卦,清晰地主張剛健有為的思想,所以,大部分學者認為,《道德經》的思想,更多的可能是受《歸藏》的影響,吸取了崇尚陰柔虛靜的觀念,同時,也繼承了成書之前的已經形成的其它哲學思想、尤其是易學思想。

通過已有資料可以看到,《道德經》的形成,是有歷史積累作為基礎的,這個基礎,包括《易經》各書,而不僅是《歸藏》。

據我們閱讀《道德經》和《易經》,發現兩者有直接的概念和觀念的聯繫。相對於已經看到的《歸藏》的材料,兩相比較,感到《周易》的影響也是十分直接和顯著的

一、《道德經》的道論裡包含著陰陽互變與和合思想。《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講萬物生成的原理,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第五十四章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顯然“”的形成來自陰陽中和,又是事物的常態,或者叫一般的系統關係。《易經》所表達的各事物,都是由陰陽和合交變而成。所以《道德經

的陰陽天道論,和《易經的易道觀,意義是一樣的;對“和”的理解有發展,但和《易經》的和合觀也是一致的。

二、《道德經》的道的性質,和《易經》坤卦、陰爻陰位以及相應的卦爻辭基本一致。坤卦和陰爻陰位屬性是柔、靜、順、承、隱、不爭等,這些在《易經》裡是等於與“天相對的“地”的屬性,相對於與陽相對的陰的方面的屬性。在《易經》裡是處於從屬地位,和天的性質同樣重要,但在事物的性質和變化中,天的陽性起著主導作用。到了《道德經》裡,則剛好相反,是“柔弱勝剛強,“柔者道之用”,“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主張道的本質屬性和坤相近,是陰的一方面的屬性起著主導作用。雖然對待剛柔、陰陽的立場不同,屬性認識上是清楚和一致的。

三、《道德經》的重要概念和《易經》一樣,內涵也有直接的聯繫。如:“復”,老子“觀復”思想中的“復”的意義,明顯借鑑了《易經》的《復卦》、《小蓄卦》等卦意,繼承了《易經》卦中普遍表現的尚中趨中思想。“損”,“益”,和損卦、益卦顯然有繼承關係。

四、《道德經》裡的辯證法和《易經》內含的辯證法因素一脈相承。關於“變化”的觀點,老子的“道論”和“易道”是一致的。《道德經》相反相成的思想,“反者道之動”的辯證運動規律,“不欲盈”的長生久視之道,都在《易經》有明確表現。

所以,《道德經》裡有《易經》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只是沒有註明是來自《易經而已。

《道德經》和《易經》在後續的發展中,一直保持著親緣關係。用於解釋《易經》的《易傳》,其中包含大量的道家概念和用語,多數論題也是道家所關心的和善於研究的問題,部分學者乾脆認為《易傳》本身就是道家著作。陳鼓應先生提出,在《易經》發展史中,《易經》和道家的關係,開始是“引易入道”,引出的成果就是《道德經》等;後來在繼續研究和解釋《易經》的過程中,則是“引道入易”,引出的成果就是《易傳》等。雖然情況還要複雜一些,但是,《易傳》中包含的道家的貢獻,比起儒家來,只多不少,確實是比較突出的。

《易傳》中含有大量的道家貢獻的思想和概念,反過來,也證明了,《道德經》確實吸收了《易經》的思想,所以從對它的後續研究中,繼續了這種繼承關係,因而才會衍生出大量的對《易經》的研究成果,從而為《易傳》的編纂提供了高度哲學性的原理、分析和說明。後來魏王弼注《易經》,就引入了許多道家思想,為提煉《易經》、《易傳》的哲學義理,樹立了研究範例。

《易傳》是由孔子傳承和傳播下來的。孔子為保留《易經》的成果,提倡易經哲學化,對此做出了關鍵貢獻。孔子和他的後學是《易傳》的主要編纂者,編者的態度,則是兼容幷蓄,門派不是分得那麼清,顯現出百家合流的傾向。所以,《易經》能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代表性著作,尊為中國文化的頂尖之作,是有其特殊的思想歷史成因的。

《道德經》裡不言有《易經》,但《易經》儼然隱居其中。有不少人主張,讀易一定要讀《道德經》,是有一定道理的。理解了《道德經》,再去琢磨《易經》、《易傳》,理解能力和視野都會擴展許多。


熱帶雨林的午後


一篇見地非常到位的文章!雖然《道德經》與《易經》都是詮釋人類對宇宙(道)、自然乃甚社會與人生的認識一一是認識論的範疇。但是,老子卻敏銳的發現了一個重大的問題一一即認識論與本體存在之間的關係!老子發現他們的關係不具有絕對的“同一性”,雖然人類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認識宇宙與自然的規律。但是,“道,可道,非常道”一一人類對於事物實相的認識,只能是對實相全部的一種無限接近式的描述。因此,人類對於“道”的認識只能停留在有限與有形(形式化)的“器”化層面,故才有了“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之說。從這個層面上講,西方哲學中的“形而上學”理念跟老子講的“形而上”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還差十條街呢?老子思想的深邃,不是一般人所能窺度的!也可以這樣講,到目前為止,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沒有一個人真正的理解老子的思想精髓一一包括那位自稱為老子思想繼承者的莊子!


滌光


是的,《道德經》又不是《易經》。《道德經》中還未出現有佛或佛經呢?《道德經》中有聖,還沒有出現聖經呢;出現了中還沒有中醫呢,

道德經裡還沒出現“太極”或“太極拳”。但是,讀讀《道德經》對練太極拳大有裨益。

不過據知,易經有這麼的版本,《帛書· 繫辭傳》曰:“《易》有大恆,是生兩儀,兩儀生四馬,四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

另外帛書《道德經》版本有,“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這裡都相同的是用的“恆”字。後來避諱漢文帝劉恆都改了。從這窺斑知豹,聯繫是有的。起初,據說,先有《周易》後有了孔子《繫辭.易傳》,漢朝時獨尊儒術後,所謂四書五經,把《易傳》、《周易》合就有了《易經》或《易》......再後來都是混合著來的......

至於,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再有歷代演變發展,這都是常見的。吾想“道德經”與“易”內裡究底的異同聯繫區別發展變化取捨等等,也不是誰一時半會兒能說的清道的明的,此處保留,日後吃飽了沒事時再細細探究道來......


再升一級


朋友們你們好。關於【道德經】中未出現過易和【易經】的問題是怎麼回事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是【老子】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其中只有他的道理,大家請聽【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慢慢道來。

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人。他是一個胸有成竹、滿腹經綸的人,還有一點剛愎自用,虛榮心太強的人。


老子

說起【易經】大家都知道,她始於伏羲,盛於西周,終於春秋。是研究世間萬物變化規律的一部筮書,讓人怎樣預測這萬物之道。西周文王時期就基本上定型了。到春秋戰國時期,由孔子著《易傳》闡述了她的哲學精華。


而老子又著《道德經》,是認人們怎樣去順應這世間萬物變化規律的精華。

【易經】講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天地萬物。

《道德經》講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地萬物。

朋友們,看見沒有,《易經》在前,《道德經》在後,《道德經》本是《易經》同跟同生的作品,《道德經》應該是《易經》精華的延續品。

所以,由於老子虛榮心的作怪,在《道德經》中從來沒有提到過《易經》來的。如果他提到過《易經》的話,那麼,他就不是傳說中的老子了。

朋友們,要知道更多關於《易經》的知識,請關注一下【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吧!


地丁老師60838848020


關於“周易”也好還是“易經”也罷或者“易經哲學”什麼的似乎我都沒有必要參與那種自吹自擂又無法拿出什麼事實存在的證據來就做形而上的吹:什麼”萬經之首”呀?“道德經是依據易經寫的”呀?什麼“易經能算盡天機”了等等做那些憑空捏造的事來幹什麼?只是在圖謀一統天下文化的意圖還能掩蓋嗎?罷黜百家來獨尊儒術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後果難道是假的不成?空口說白話就能有飯吃有衣穿還是能不斷改善中華民族的生存狀態促且持續地生存下去?有興趣查歷史真相的不妨去查查漢武帝時期的董仲書要將孔子封為教主之時列出來為孔子準備的功績清單裡有沒有為“周易寫的摶”這個項目?如果有才能證明有“周易“!如若沒有又在說明什麼呢?不要又將易經說成同哲學一樣“已經有二百多萬年“的歷史了!那不知道有多長曆史的“石器工具“就是無爭議的歷史長不到特殊情況下有誰還在追求使用石器工具作常用工具呢?人類社會必須向前謀求生存下去的機會有多少人是傻子會向死亡方向拖拽自己呢?蔣介石的名言“謠言重複千遍就成了真理!“描述出了“洗腦“的作用!結果那種沒有事實存在支撐的後果是什麼呢?是成還是敗?……


公議



null108161361


《道德經》和《易經》只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宇宙生成的論述是一致的。《易傳·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淮南子·天文訓》綜合二者解釋:“道(曰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淮南子》認為“二”是“陰陽”,三是“陰陽合和”。其實,得出這個結論並不難,看過《道德經》和《易經》都會這樣看,四象和八卦皆為“陰陽合和”的三,八卦是宇宙的八個基本狀態,用六十四卦以示萬物,而六十四卦出於“三”之八卦。

萬物生成以後,《道德經》和《易經》通過研究這個世界的發展規律,對人們的行為得出了不一樣指導意見,《道德經》認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們要順應自然,無為而有為,解決了人們現在怎麼辦的問題,不研究事物發展

前瞻性;而《易經》則是把你將要面臨的狀態先告訴你,解決人們將來怎麼辦的問題,它研究事物發展的前瞻性。《道德經》和《易經》對人們行為階段的研究是不一樣的,所以,《道德經》中當然不會出現《易經》的東西了。


四一翁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本書之一,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卻不能說它是最最古老的書。《詩》《書》《禮》《易》《春秋》等被後世稱為五經的書,其實都是周代的官方書籍,他們是周代的統治者命令專門的官司修訂的,其實周代以前是沒有私人著述這回事的。商代及夏代的書籍至今還沒有見過。所以,我們認為《詩》《書》《禮》《易》《春秋》是我國最古老的書籍,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易》在五經中是最古老的一部。

時間上出現的早,那就一定能夠意味著這些書所包含的內容或思想是後世所出現的書籍與思想的源頭嗎?我對這個問題是持異議的。有人說易是後世諸子學說源頭,認為諸子思想都可以從易的內容裡推導出來。可是我卻認為這是一個需要證明的論點。如果我們的確能夠從易經的內容裡找到論述諸子思想原則的內容,那我們就可以說,後世諸子是學習了易之後,才發展出各自獨立的思想的。可以,《周易》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內容呢?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人將它說清楚。試想一個根本就沒有被充分理解了的東西,如何能成為後世諸子思想的端絮呢?學者為了神話易,假想若干頭銜,假想了若干內容,強加到易的頭上。可是所以這些東論點都不能得到經文內容本身的說明。比如,有人說易包羅萬有,但是在它的內容裡我們卻無法找到相關證據。

《道德經》裡沒有出現易或易經,其實是因為《道德經》裡所包含的思想與易沒有半點關係。老子不是因為學習了易經才寫出《道德經》的,我們可以設想老子曾經讀過易或根本就沒有讀過易,但是我們並不能夠證是有老子的思想是來源於易經的。自古研究易的,多數學者將易看作來神話來對待,宣稱它博大精深,包羅萬有,但是我從來沒有看到從易內容裡導出任何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來。對於易,人們只知道它是神聖的,但神聖在哪裡呢?卻沒有人能夠回答。為什麼呢?是因為人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讀懂這本書所講的內容究竟是什麼。


國學新邏輯


《易經》和《道德經》不是一個時代也不是一個共同觀測點的書籍。

《易經》是簡易,變易,不易的變化規律,從某一方面來說《易經》是工具書。

《道德經》是道的運行規律,道學是方略書。

《易經》早於《道德經》的成書年代。

《易經》被稱眾經之首。

《道德經》也稱萬經之王。

《道德經》有著《易經》未能出現的論述和道理。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裡萬物而不爭,處眾子之所惡,故幾於道。

上道經和下道篇,以道德為總綱,論述修身,治圖養生之道,文章深奧,包含廣博。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易經》《道德經》《論語》都有著互不包含互不出現的功能。

《易經》被認為是”守時”,君子藏器而生,待時而動。說的是見機而動。

《道德經》被認為是”守靜”,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心觀復。說的是戰中要靜。

《論語》被認為是”守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說的是在計謀中談判。

都是傳統文化的精彩善文。

上面說的是各自互不包含互不出現的論調。

但《易經》《道德經》也有共同存在點。相對主觀有客觀,相對唯心有唯物,相對已知有未知,相對太極有無極...

見仁見智是自然而然理所當然。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週而復始無終無始。

有人說兩者都包含辯證法的哲學思想,

有人說《道德經》是《易經》的最高解釋。

但是我認為有的它不能解釋,有的解釋是是《易經》所不能具備的。中心思想有很大的區別。

所以,老子就不像孔子那樣論述易經了。

故不能在《道德經》裡對易和易經的顯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