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里程焦慮 動力電池突破不是唯一出路

破解里程焦慮 動力電池突破不是唯一出路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質量發展局近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我國已發生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40多起,包括比亞迪宋、力帆650EV、眾泰雲100等都發生過自燃事故。

而站在汽車輿論中心的特斯拉也不能倖免,各種自燃事件不時見諸報端。除了近期頻發的安全事件,電動汽車在冬季的續駛里程也會縮短,這再度引發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安全和里程的焦慮。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此前表示,電池熱失控是電動車事故的主因,主要問題體現為電池產品測試驗證不足,車輛使用過程中可靠性惡化,以及充電安全管理技術水平低下。

頻繁闖入人們視線的電動汽車安全事故,動力電池似乎難逃其責。那麼,其背後深層次的問題有哪些?要破解里程焦慮贏得更多市場和消費者,又該如何守住安全關?

安全第一、里程第二理念毋庸置疑

在不完全統計2011年至今80多起電動汽車起火事故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動力電池領域首席專家王芳認為:充電過程中失火的事故佔比較大,原因主要是機械破壞如車體破裂以及電池的熱失控、水的浸泡。

11月8日—9日,“鋰想”2018第三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在京召開,多位業界專家和企業人士直面問題,探討電動汽車以及動力電池的發展。

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總產量達到66.7萬輛,同比增長70%,領跑全球。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帶動下,中國動力電池產業保持了快速、穩定的增長態勢,市場整體競爭力逐漸增強,龍頭企業培育有序進行。

“安全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石,持續重視動力電池的安全不能放鬆。”在會議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工作部副主任高俊華坦承,近兩年來,新高比能量電池雖然讓電動汽車的續駛里程數得以提升,但也使安全隱患加大,其實提升動力電池能量的每一步都應以安全為先。

“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也相互制約。”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直言,電動汽車的主要矛盾是安全和里程。其中,安全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里程是次要方面,二者不可顛倒。

一直以來,我國電動汽車的發展更多依賴於國家的政策和補貼,較多強調續駛里程和能量密度,導致很多東西被掩蓋甚至忽視了。而補貼退坡之後,真正能競爭的就是產品的綜合性能。

“這兩年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標準,與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車輛續駛里程密切相關。”高俊華表示,對於動力電池產品能量密度的指標要求,使得產品迭代週期過短,導致部分企業一味追求能量密度,忽略了產品綜合性能的優化,存在局部質量突出、整體鏈條不穩的情況,難以打下持續發展的基礎。

單純追求電池能量密度風險高

電動汽車的動力性、經濟性、安全性、可靠性、充電便利性考驗著使用體驗。在楊裕生看來,長里程的純電動汽車有五大焦慮,似乎都和電池有點關係,具體為里程焦慮、安全焦慮、充電焦慮、價格焦慮和電池焦慮。

“電池真正的進步才能推動電動汽車水平的提高,冒進就要吃苦。電池如果不成熟,把一種處於不穩定狀態的電池大量用在汽車上,就要出問題。”楊裕生強調,電池的危險性制約著“電動汽車裡程隨心所欲提高”。

廣東猛獅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鄧中一坦言,目前,大部分動力電池產業都感到非常掙扎甚至難熬。因為業界對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有一個硬指標:沒有達到140瓦時/公斤的話,車廠大概就不會要你的電池,而達到這一指標後,才可以拿到乘以1.1係數的補貼。

“大家都把能量密度當成一個硬指標在追求。也正因此,出的事故也特別多。單純追求能量密度是風險非常高的一件事,這必然犧牲動力電池的安全性、使用壽命。”鄧中一認為,提高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一定要在保證安全、在成本與壽命可接受的前提下才有意義。

破解安全問題需從系統層面入手

當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從政策驅動向市場主導轉變,動力電池產業的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鋒表示,我國動力電池產業近年來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還面臨許多亟待突破的技術瓶頸,比如,如何提高安全性和續駛里程,如何做到長壽命、低成本,以及電池回收利用等。此外,還面臨著電池總體產能過剩、優質產能不足,相關企業資金鍊緊張、新一輪洗牌正在加速等現實情況。

“電動汽車的安全涉及不同的層級,從材料到電芯到電池系統、動力子系統、電動汽車,呈現給消費者的就是電動汽車的安全。”塔菲爾新能源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龍繪錦說,現在有人說是材料不安全,有人說電芯不安全,我們需要從系統層面解決整個電動汽車的安全問題。解決安全性問題時,要考慮到其他環節最壞的情況,只有這樣,電芯、材料才能做到最安全。

這與王芳的觀點不謀而合。王芳稱,電動汽車的安全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從材料到電池等,每一部分都要有一個最基本的安全要求。只有作為一個聯合的體系去共同協作,才能做出一個比較好而且相對安全的電池系統,應用於整車上,而並不是把某一部分的安全壓力都集中在某個環節上。

為此,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秦興才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制定動力電池的國家質量標準,動力電池企業要和整車廠建立科學、完善的質量協議,這不僅將助推行業健康發展,也會減少售後服務的壓力。二是電池廠和整車廠要一起加強動力電池全生命週期的安全性研究和管理,電池的初始安全不代表全生命週期的安全,要儘快出臺新能源汽車檢測的規範。

“這些事關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推廣、應用的難題,很多都以關鍵材料為突破口。”吳鋒說,應根據市場對電池性能的需求來設計、研發相應的新材料。比如,發展高比容、低成本的電池正極材料,就需要我們從電池反應機理和基礎材料入手來研究和突破;為滿足在高寒高海拔地區使用新能源汽車的要求,就要從電池材料入手,提高電池的溫度適應性與可靠性……

高俊華呼籲,下一步,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應引導企業在滿足一定續駛里程的前提下,結合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優化綜合性能做好產品,降低成本、固化產能,並可在此基礎上補貼傾向於單位能耗低、安全性好、電池壽命長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