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师父的投资策略:遵守“三年之约”,专注擅长领域!


巴菲特师父的投资策略:遵守“三年之约”,专注擅长领域!

本文对应的是本书的第三部分《发展投资哲学》,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成长股投资大师费雪,从最开始兴趣的产生、到经验的形成、然后经历长达半个世纪的投资实践,最终总结出的一套成熟的投资哲学。

费雪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股票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他去外祖母的家,正好碰见舅舅和外祖母谈论明年的商业形势,据费雪后面回忆说,当时他外祖母买的股票数量很少,然后舅舅呢投资做的也不咋地,俩人聊的东西都非常的浅。但也正是这一次,让他了解了股票投资这回事儿。

幼小的费雪,为什么会对股票投资一见钟情呢?他原话是这么说的:“判断是什么使得企业成长,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相比之下,我所熟悉的其他事情,都显得那么单调、乏味、毫无意义。”

费雪的第一笔投资是幸运的,他正好赶上了19世纪20年代的牛市,小赚了一笔。费雪很受鼓舞,但是他回忆说,那种小规模的投资活动,并没有给他带来有价值的经验。

1927年,费雪被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录取,其中有一门课程很有意思,这门课的老师是伯里斯教授,他受雇于一些即将破产的公司,为这些公司提供帮助。伯里斯教授呢特别喜欢和公司的管理层坐下来聊天,他经常会用强悍的提问方式,来了解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费雪负责开车接送教授,每次教授拜访完这些公司,费雪都能在开车的途中,倾听教授对这家公司的真实看法,这使得费雪从中大受脾益。费雪的“闲聊法”,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段学习经历。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费雪的投资哲学开始形成,他挑选了两家制造业企业进行研究,然后和伯里斯教授探讨,说这两家企业生产的商品有市场需求,销售能力也很优秀,以后会发展的很大。教授也很同意他的看法。

并且费雪也从教授亲述的商业经历中了解到:光有强大的销售还不够,公司管理层还要能够评估顾客需求的变化,并掌握市场营销中准确概念所暗示的一切。

这些经验,对费雪以后的事业非常有帮助。费雪在1928年夏天,也就是他大二的时候,到克罗克银行做一名统计分析员。1929年8月,费雪写了一篇报告,说未来6个月内,将出现25年以来最大的空头市场。

然而市场当时在不断的创出新高,一方面迫于职业性质的无奈,另一方面费雪也是禁不住市场的诱惑,虽然他强烈感觉到市场已经很危险了,但是还是在寻找着那些“仍然很便宜”的股票。

当然了,大家都知道29年大萧条,市场没过多久,果然就如费雪所预料的那样开始暴跌,而且这一跌就是4年。29年先是暴跌,然后30年是无边无际的阴跌,31年市场阴郁、整个金融行业都在节衣缩食,32年经济跌入谷底。

费雪在这段经历中意识到,光判断和分析正确是没有用的,如果你不按照自己的策略执行,那就什么价值都没有。我估计,一部分原因,肯定是职业性质的无奈,费雪身在这个行业中,市场又在不断创新高,当客户都在追求收益的时候,你很难坚持自己的判断而什么都不做,如果什么都不做,很有可能丢了这个饭碗。我想,这也是费雪决定自己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想的是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严格执行自己的交易策略。

当然,创业之路是很艰难的,特别是在没什么积累的时候。一开始他就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面办公,苦熬了三年,一直到1935年,才积累了一定的名气,拥有了一批粉丝。公司每个月的收入,也从1932年的3美元,提高到了1935年的30美元,3年翻了10倍。

费雪的资产管理公司就算起步了,他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投资哲学不断的成熟着。当然了,做资产管理,肯定还是要和客户打交道的。由于费雪持股周期也比较长,那么肯定会遇到一些优秀的公司,在某一段时间内,表现不尽人意的时候。这怎么办呢?

费雪就制定了一个所谓的三年规则。三年规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费雪和客户约定,我买某一只股票,你们不要因为它半年或者一年的表现不好,就来影响我的投资策略。双方约定好,如果到了三年,这只股票还是表现不佳,你再炒我鱿鱼、解雇我。

这套所谓的三年规则,使得费雪的交易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其独立性(不受到客户的干扰),又能让客户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去评估一个资产管理人的水平。可见资产管理这个行当确实不好做,你需要在自身原则与客户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双方都容易接受的平衡点。

三年规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费雪举了个例子,当时他同时持有两家公司,一个是德州仪器,一个是摩托罗拉。在当时,德州仪器是绝对的行业龙头,而摩托罗拉规模相对较小,但也同样优秀。

一开始摩托罗拉的表现确实不尽人意,一年多没有什么表现,反观德州仪器涨的非常的好。好在有这个三年规则,很多客户不能逼迫费雪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德州仪器。后来摩托罗拉涨幅非常的惊人,费雪坚持到了胜利,当然客户也收获颇丰。

另外费雪还总结出了一条教训,这和巴菲特所说的“竞争优势圈”一个道理,费雪总结成“做好少数事情”。费雪特别擅长分析制造业公司,其实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也看出来了,费雪都是分析商品特点啊、市场需求啊、优势劣势等等,这和他大学那段学习经历有很大关系。

但是后来他犯了两次错误。60年代初的时候他很看好医药行业,但是他错误估计了新药的潜在需求,大亏了一笔。然后69年他又犯了一个错误,当时科技股很狂热,费雪调研一家科技企业,创始人很聪明,公司成长也很快,但是由于买入价格太高,变成了高位接盘侠。

这两段失败的投资经历之后,费雪深刻的了解到自己的能力局限,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做过不擅长领域的投资。

最后本书在剩下的篇幅,讨论了市场的有效性、优秀的企业该不该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卖出等等问题,这些我们早在前面的课程中就有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那么到此为止,《怎样选择成长股》这本书,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这本书真的是我读过的投资类书籍中,比较晦涩难懂的一本了,也感谢大家这么长时间来的陪伴。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