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師父的投資策略:遵守“三年之約”,專注擅長領域!


巴菲特師父的投資策略:遵守“三年之約”,專注擅長領域!

本文對應的是本書的第三部分《發展投資哲學》,這一部分主要講的是,成長股投資大師費雪,從最開始興趣的產生、到經驗的形成、然後經歷長達半個世紀的投資實踐,最終總結出的一套成熟的投資哲學。

費雪在很小的時候,就對股票投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次他去外祖母的家,正好碰見舅舅和外祖母談論明年的商業形勢,據費雪後面回憶說,當時他外祖母買的股票數量很少,然後舅舅呢投資做的也不咋地,倆人聊的東西都非常的淺。但也正是這一次,讓他了解了股票投資這回事兒。

幼小的費雪,為什麼會對股票投資一見鍾情呢?他原話是這麼說的:“判斷是什麼使得企業成長,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這是一個有趣的遊戲,相比之下,我所熟悉的其他事情,都顯得那麼單調、乏味、毫無意義。”

費雪的第一筆投資是幸運的,他正好趕上了19世紀20年代的牛市,小賺了一筆。費雪很受鼓舞,但是他回憶說,那種小規模的投資活動,並沒有給他帶來有價值的經驗。

1927年,費雪被斯坦福大學的商學院錄取,其中有一門課程很有意思,這門課的老師是伯里斯教授,他受僱於一些即將破產的公司,為這些公司提供幫助。伯里斯教授呢特別喜歡和公司的管理層坐下來聊天,他經常會用強悍的提問方式,來了解公司的優勢和劣勢。

費雪負責開車接送教授,每次教授拜訪完這些公司,費雪都能在開車的途中,傾聽教授對這家公司的真實看法,這使得費雪從中大受脾益。費雪的“閒聊法”,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這段學習經歷。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費雪的投資哲學開始形成,他挑選了兩家制造業企業進行研究,然後和伯里斯教授探討,說這兩家企業生產的商品有市場需求,銷售能力也很優秀,以後會發展的很大。教授也很同意他的看法。

並且費雪也從教授親述的商業經歷中瞭解到:光有強大的銷售還不夠,公司管理層還要能夠評估顧客需求的變化,並掌握市場營銷中準確概念所暗示的一切。

這些經驗,對費雪以後的事業非常有幫助。費雪在1928年夏天,也就是他大二的時候,到克羅克銀行做一名統計分析員。1929年8月,費雪寫了一篇報告,說未來6個月內,將出現25年以來最大的空頭市場。

然而市場當時在不斷的創出新高,一方面迫於職業性質的無奈,另一方面費雪也是禁不住市場的誘惑,雖然他強烈感覺到市場已經很危險了,但是還是在尋找著那些“仍然很便宜”的股票。

當然了,大家都知道29年大蕭條,市場沒過多久,果然就如費雪所預料的那樣開始暴跌,而且這一跌就是4年。29年先是暴跌,然後30年是無邊無際的陰跌,31年市場陰鬱、整個金融行業都在節衣縮食,32年經濟跌入谷底。

費雪在這段經歷中意識到,光判斷和分析正確是沒有用的,如果你不按照自己的策略執行,那就什麼價值都沒有。我估計,一部分原因,肯定是職業性質的無奈,費雪身在這個行業中,市場又在不斷創新高,當客戶都在追求收益的時候,你很難堅持自己的判斷而什麼都不做,如果什麼都不做,很有可能丟了這個飯碗。我想,這也是費雪決定自己創業的一個重要原因,他想的是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嚴格執行自己的交易策略。

當然,創業之路是很艱難的,特別是在沒什麼積累的時候。一開始他就在一個狹小的屋子裡面辦公,苦熬了三年,一直到1935年,才積累了一定的名氣,擁有了一批粉絲。公司每個月的收入,也從1932年的3美元,提高到了1935年的30美元,3年翻了10倍。

費雪的資產管理公司就算起步了,他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裡,投資哲學不斷的成熟著。當然了,做資產管理,肯定還是要和客戶打交道的。由於費雪持股週期也比較長,那麼肯定會遇到一些優秀的公司,在某一段時間內,表現不盡人意的時候。這怎麼辦呢?

費雪就制定了一個所謂的三年規則。三年規則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費雪和客戶約定,我買某一隻股票,你們不要因為它半年或者一年的表現不好,就來影響我的投資策略。雙方約定好,如果到了三年,這隻股票還是表現不佳,你再炒我魷魚、解僱我。

這套所謂的三年規則,使得費雪的交易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其獨立性(不受到客戶的干擾),又能讓客戶在可接受的時間範圍內,去評估一個資產管理人的水平。可見資產管理這個行當確實不好做,你需要在自身原則與客戶利益之間找到一個雙方都容易接受的平衡點。

三年規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費雪舉了個例子,當時他同時持有兩家公司,一個是德州儀器,一個是摩托羅拉。在當時,德州儀器是絕對的行業龍頭,而摩托羅拉規模相對較小,但也同樣優秀。

一開始摩托羅拉的表現確實不盡人意,一年多沒有什麼表現,反觀德州儀器漲的非常的好。好在有這個三年規則,很多客戶不能逼迫費雪把所有資金都投入到德州儀器。後來摩托羅拉漲幅非常的驚人,費雪堅持到了勝利,當然客戶也收穫頗豐。

另外費雪還總結出了一條教訓,這和巴菲特所說的“競爭優勢圈”一個道理,費雪總結成“做好少數事情”。費雪特別擅長分析製造業公司,其實我們通過前面的學習也看出來了,費雪都是分析商品特點啊、市場需求啊、優勢劣勢等等,這和他大學那段學習經歷有很大關係。

但是後來他犯了兩次錯誤。60年代初的時候他很看好醫藥行業,但是他錯誤估計了新藥的潛在需求,大虧了一筆。然後69年他又犯了一個錯誤,當時科技股很狂熱,費雪調研一家科技企業,創始人很聰明,公司成長也很快,但是由於買入價格太高,變成了高位接盤俠。

這兩段失敗的投資經歷之後,費雪深刻的瞭解到自己的能力侷限,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做過不擅長領域的投資。

最後本書在剩下的篇幅,討論了市場的有效性、優秀的企業該不該在市場下跌的時候賣出等等問題,這些我們早在前面的課程中就有詳細的闡述,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那麼到此為止,《怎樣選擇成長股》這本書,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這本書真的是我讀過的投資類書籍中,比較晦澀難懂的一本了,也感謝大家這麼長時間來的陪伴。

免責條款:本文內容為基於公開資料研究完成,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審慎決策、獨立承擔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