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說夏朝的你就錯了

小時候歷史書上有句王朝口訣:“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一直以來,人們所說的先秦時期,基本上指的都是夏商周時期,我國的歷史也將這三個奴隸制王朝做為古中國王朝的開端。

但是,在夏朝之前就沒有過國家和王朝嗎?答案是否定的,有而且還不止一個,夏朝只是華夏古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世襲王朝,在它前面分別有實行非世襲禪讓推舉制的堯建立的唐國和舜建立的虞國。

古華夏國家的形成是一個慢慢的融合過程,開始是由許多的部落組成,然後部落再聚成小的部落聯盟,部落聯盟再經過談判和戰爭組成更大的部落聯盟,例如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

古華夏的歷史,自從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以來,中原的統治者叫做三皇五帝。

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說夏朝的你就錯了

女媧造人

三皇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天皇、地皇、人皇。

另一種說法是說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五帝一般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五帝之中,黃帝複姓公孫名軒轅,人們稱呼他為有熊氏;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人們也稱呼他為高陽氏;帝嚳是黃帝的曾孫是顓頊的侄子,人們稱呼他為高辛氏;堯是帝嚳的兒子名叫放勳,後來人們稱呼他為陶唐氏;舜是黃帝的七世孫,姓姚名重華(據說是因為他的眼睛是重瞳),後來人們稱呼他為有虞氏。

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說夏朝的你就錯了

軒轅氏黃帝

可見當時中原的部落首領的選舉,雖然看起來帝系傳承不是直接世襲,但是基本都是在黃帝的後裔之中傳遞,沒有黃帝血脈的人是不可能被推舉的。

在帝嚳時部落聯盟的形式可能還比較鬆散,到了堯執政的時候,堯首先確定了國都,定都於平陽(大約在今天山西省臨汾市)。

帝堯命羲和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現在天安門廣場東西兩側的華表就是謗木的演化。

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說夏朝的你就錯了

華表

堯在位七十年,據說他登基時就已經二十歲了,退位後又活了二十八年,整整活了118歲,堪稱高壽。

堯執政的後期,舜的勢力已經發展的很快,有天下大賢之稱,而堯的兒子丹朱的才能平平,不足以託付國家重任,於是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並且派出四嶽考察舜的言行。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

堯退居讓位,二十八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尤為深摯。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大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

因此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佈命令,收集意見。

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

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

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說夏朝的你就錯了

大禹治水

當比之時,“四海之內鹹戴大禹之功”,“天下明德皆自大禹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時候,因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因此決定威望很高的大禹為繼任者,並由大禹來攝行政事。

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稱為“零陵”。

大禹是顓頊的孫子,在舜之後接過天子之位,定國號為“夏”,人稱夏后氏,是夏國的七國君主,鑄九鼎以鎮九州,並且誅殺了不服管教的防風氏首領,將他們全族罰為奴隸。

後來禹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夏啟並沒有傳位於大家公開推舉的伯益,而是起兵討伐了伯益,將伯益和他的支持者的部眾變成了奴隸,自己登基為天子。

從此開啟了世襲制,而夏朝因為戰爭帶來的奴隸眾多也成為了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