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項羽,勝利在即,為什麼敗給了“草寇”劉邦?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一統天下,本來是一個偉大的壯舉,但是秦始皇施行暴政導致民不聊生,民憤難平,陳勝吳廣率先開始了,起義的道路,但是猶豫力量懸殊,最終被秦鎮壓,但是陳勝吳廣點燃了起義的火苗,導致秦國起義四起,後來就是戰神項羽,整合統領各地的起義軍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本來是穩穩的冠軍,但是由於一系列的原因,最後竟然被原來明不見經傳的劉邦給打敗了 ,項羽實為不甘心但又無臉面對江東的父老鄉親最後自刎於烏江。

戰神項羽,勝利在即,為什麼敗給了“草寇”劉邦?

一代梟雄就這被逼死在了烏江,為什麼,我們可能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結局是這樣的,一切事情都是事出有因的。

我們知道的歷史典故是鴻門宴,裡面的主角 就是項羽和劉邦,因為那個時候已經很明確了,劉邦必然是項羽的勁敵,所以鴻門宴其實就是為了除掉劉邦以絕後患,但是項羽一方面出於友情,遲遲下不去手,其軍師暗示多次都沒有下的去手,從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項羽的優柔寡斷,雖然不是一個致命的弱點,但是也是一個很錯誤的弱點,這也為劉邦後來日益壯大留下了伏筆,鴻門宴過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去除掉劉邦,鴻門宴過後也留下了許多成語,比如約法三章,項莊舞劍等。

戰神項羽,勝利在即,為什麼敗給了“草寇”劉邦?

項羽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太過於殘暴,歷史上殘暴的領主都不會得到民心,民心向背,那肯定就不會成功,項羽在反抗秦時時常有屠城的情況血流成河,項羽做過最殘忍的事就是在鉅鹿戰爭中,將投降的20萬秦兵活埋了,這個實在是慘絕人寰,從這個方面就顯示出項羽沒有吸取秦滅亡的教訓重蹈覆轍,導致了必然的失敗,反觀劉邦,充分吸取了秦滅亡的教訓,同民眾約法三章,不強求,不強迫 ,對民眾加以保護,得民心自然就得到了天下。

戰神項羽,勝利在即,為什麼敗給了“草寇”劉邦?

項羽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不會聚賢任士,狂妄自大,導致其身邊的眾多賢人志士都皈依了劉邦,說白了項羽就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夫,靠自己的力量戰勝敵人,但是缺乏思想,劉邦就是恰恰相反,劉邦知道自己弱小就大力網絡賢人 志士,這些賢人志士為其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戰神項羽,勝利在即,為什麼敗給了“草寇”劉邦?

再一個就是項羽就是實施分封諸侯王,搞分裂,當時社會那麼混亂項羽 竟然一意孤行,不聽勸告施行分封,不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必然要被社會給你淘汰,顯而易 分封是社會動亂的根源,所以分封諸侯王也是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劉邦就 恰恰抓住分封諸侯王,聯合眾多的起義軍,導致最後劉邦的力量甚至 超過了項羽,再加之劉邦有眾多的賢人 志士,所以劇情就發生了巨大的反轉,對於項羽來說,煮熟的鴨子飛了,這是意外也是必然,俗話說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

戰神項羽,勝利在即,為什麼敗給了“草寇”劉邦?

最後留下了四面楚歌,舉刀自刎於烏江的悲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