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要倒閉?日企頻頻“危機”真相 中企會錯誤判斷嗎

索尼要倒閉?日企頻頻“危機”真相 中企會錯誤判斷嗎

又一家日本企業巨頭被傳倒閉了。

近日,日本媒體報道稱,“有人瀏覽中國的網頁時發現,渲染索尼經營危機的留言引人關注。或許是由於三洋電機、夏普和東芝等日本家電及電子企業相繼陷入經營困境,認為接下來將輪到索尼這一連想產生了作用。”

事實果真如此嗎?

1950年代以後,在創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的帶領下,索尼開發出了可裝進口袋的收音機、可移動的電視機還有walkman,藉此開拓出了符合個人需求的高科技產品的市場。長久以來,它都是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當之無愧的王者—甚至影響了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的穿著方式,喬布斯一成不變的黑色高領毛衣加藍色牛仔褲裝扮的靈感即來自索尼員工制服。

索尼曾在2007年迎來史無前例的登頂時刻:887 億美元銷售額、近37 億美元淨利潤。上述兩項指標均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索尼要倒閉?日企頻頻“危機”真相 中企會錯誤判斷嗎

但這一局面很快於2008 年就急轉直下—當年索尼戲劇性淨虧損達989億日元(10億美元),銷售收入下滑12.9%。原因是體型碩大的索尼犯了公司發展史常見病“大公司病”。這索尼的傷害非常巨大。2012年,索尼經歷虧損最嚴重的一年,淨虧損高達55.7億美元—這一數字相當於整個蒙古國的國內生產總值。

在這前後幾年內,日本的很多知名企業也遭遇了類似問題,尤其是家電企業最為突出。部分家電企業紛紛尋找買家出售其業務部分或公司。比如,2011年10月,海爾集團公司從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手中收購三洋電機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的洗衣機、冰箱和其它家用電器業務。2015年10月,四川長虹和三洋電機株式會社、松下電器株式會社(三洋之前被松下收購)簽署協議,作為“三洋”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電視品類排他性授權使用者,在中國大陸範圍內有權進行“三洋”品牌電視的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最具代表性的是,2016年3月,美的以約537億日元收購東芝家電業務的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權,東芝保留19.9%的股權,同時,美的獲得40年的東芝品牌的全球授權及超過5千項與白色家電相關的專利。

或正源於此,國內關於日本企業衰退論甚囂塵上。

索尼要倒閉?日企頻頻“危機”真相 中企會錯誤判斷嗎

但容易被忽視的是,日本企業掌握了太多行業的核心技術,他們丟掉的大部分都是利潤薄的夕陽產業。以索尼為例。作為將光信號變為電信號的半導體,CMOS圖像傳感器是數碼相機不可或缺的零部件,索尼掌握全球市場份額的5成。任何智能手機企業想要製造配備高性能攝像頭的智能手機,都不得不使用索尼的CMOS。索尼掌握著半導體的核心技術之一,形成了只要全球智能手機暢銷,索尼就能賺錢的機制。

更讓競爭對手感到害怕的是,現在的索尼其實是一家金融公司,還是一家電影公司。目前已經沒有電視機業務的索尼,除了還保留了一點消費電子的業務外,還有很多網絡服務、金融、電影、遊戲、音樂等多元化業務。金融業務中最主體的業務是汽車保險,而索尼的利潤主要貢獻者則是來自金融保險。這讓人想起在1980年代的美國通用電器,它很早也是以家電為主,後來業務涉及發動機、金融、醫療器械等領域。

索尼要倒閉?日企頻頻“危機”真相 中企會錯誤判斷嗎

松下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松下今年(注:2018年)的營收目標是10萬億日元,相當於6000億人民幣,而這6000億人民幣當中只有20%是來自於家電業務。除小部分家電以外,松下佔主體的業務形態是:環境解決方案,互聯互通解決方案,汽車、消費電子這一類B2B的業務。

簡而言之,日本企業放棄傳統家電業務是主動戰略轉移,絕非衰退。如果國內企業盲目相信日本企業衰退論,拿日本企業近期的一些醜聞以點帶面,那到最後吃虧的一定是自己。知己更要知彼。


(關注一切與財經有關的新聞。新聞線索請(請備註單位、職務、姓名)私信聯繫。【財經雜壇】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