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為什麼很多人講河南話?

素餡包子86976532


在歷史上,陝西與河南可謂是難兄難弟,人民來往遷徙的也比較多。遠的來講像周朝都城東遷開啟東周時代;秦朝橫掃六合,統一中國;劉秀建立東漢使漢朝都城長安改為洛陽;唐朝武周時代定都洛陽等等。長安和洛陽在歷史上都是國際化大都市,也是王權定都最為倚重的城市,因為陝西和河南在歷史上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近代,大量的河南人遷徙到陝西生產生活。像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事件,使得河南大部分地區變成一片澤國,受洪災和戰爭影響,此次事件也造成約百萬河南人遷徙到陝西。僅僅四年之後即1942年,中原地區鬧旱災、蝗災、兵災,尤以河南最為嚴重,餓死300萬人,此次事件也造成約300萬人遷徙到陝西生產生活,這也是近代以來兩次最大規模的河南人遷徙到陝西的活動,由於距離現在較近,人數較多,所以在陝西有河南口音也很正常。

根據最新人口數據顯示,河南人口將近一億,陝西人口3500多萬,如果按照近代兩次遷徙的人數計算,經過兩三代的發展,那麼至今在陝西有河南人或後裔的至少有十分之一。

河南和陝西不僅在地理上接近,更在歷史上親近,根據《探索發現》的考古發掘,在洛陽北麓發現的秦人墓葬,在墓葬形式和生活習慣上與關中地區同時期墓葬一致,這說明我們的先民早已在兩地頻繁交往。

經過漫漫幾千年的發展,河南和陝西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所以在陝西聽到河南方言,見到河南胡辣湯,河南燴麵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喜歡請點右上角加關注,謝謝!


海域藍豚


去過西安的人都知道陝西的河南人是最多的。據說西安市人口有800多萬,竟然差不多有300萬都是河南人,從中可以看出在人口融合的角度上,西安和河南兩地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了。所以也有了“在陝西不說河南話會吃虧,你說河南話也沒人把你當外人”這一理論。其實,西安和河南在很早以前就是一家親了。1998年的一次祖籍調查,西安新城區居然有15萬人祖籍是河南。他們大多聚居的道北地區(隴海鐵路以北),其官方語言就是河南話。而且,“道北”也與河南人緊密相連。西安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河南人,我認為這是源於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

縱觀歷史,每次只要中原遇到什麼大災大難,或者是戰亂,河南人總是會選擇往南邊逃命,“靖康之變”和“五胡亂華”後的南渡便可以證明。但是唯獨這一次,一路往南的河南人卻一改以往選擇了一路向西。也就是在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河南半壁失手,只有豫西地區還在國民黨的掌控之下;為了避免整個河南全部落入敵軍之手,於是集中兵力保護豫中和豫西。黃河以南,“遂平-葉縣-朱陽關”以北,就派遣防布兵力40萬餘人。

就在這時候,河南省政府先後遷至鎮平、洛陽和魯山這三個地方,豫中和豫西地區的國民黨機關無處不在等等這些因素使豫西地區成為當時唯一的“安全出口”。尤其是花園口被炸開之後,河南不斷遭受著洪水、蝗災、饑荒、瘟疫和戰亂等多種迫害,民不聊生,怎一個“慘”字了得,因此,河南的難民為了生存,別無選擇,只有進行西逃。而河南的西部與陝西西安距離很近,這是中國近代最大的一次人口大遷徙。

現如今,走在西安的大街上,不管是吃喝住行都散發著河南的氣息。河南話也在陝西隨處可聽到。


旅食家


解放前的黃河口兩次決堤迫使鄭州以西的很多河南人逃難來到了西安。

他們大多住在現在東起環東路原大華廠以西,東四路與解放路以北,自強路以東。

六七十年代有一次大招工,西安最早是以輕工業為主的城市,當時建了很多的紡織廠,奇怪的是那次的招工西安周邊農村人來的不多,大多都是西安當地已經落腳的河南人又從自己老家拉來的親戚朋友們。

他們的後代現在大多都在西安鐵路局上班。從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一個城市最容易繁華的地方就是火車站了,繁華了就容易被效仿,包括口音。

還有一種是三線建設時候搬來西安的外地人,其中以上海人 四川人 河南人居多。久而久之,口音混雜,大多西安本地人和外來者也被帶著說起了河南話。

其實,西安講河南話的也就現在的火車站周邊,紡織城有一部分人講河南話,但基本最早的紡織城人是以四川話講的人多一些。後來被河南人同化了吧。


23度7的陽光


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說法?一九四二年河南大饑荒。由於當時的抗戰局勢河南,絕大多數災民選擇西行進入關中。

據統計,當時湧入關中受災人口達到三百餘萬。這是陝西關中地區河南人口較多的原因,但這些人口根本不可能改變陝西的語音結構。大致有以下四點原因吧。


當初關中地區雖然接納了眾多河南難民,但難民們身處低層。為了更好地在陝西生活,融入陝西,努力學習陝西方言是融入陝西的第一手段。

其二,由於難民絕大多數屬於社會低層,所以關中人絕不會去學難民的方言,改變自己的口音。

其三,這個關中方言屬於隋唐雅言以及隋唐時期官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基礎,不是任何一種語言可以隨意左右的。

其四:目前在西安河南祖籍的人口,大多數已經是河三代河四代,早已經完全全地融入了關中文化。我身邊就有許多壓根兒不會說河南話的,祖籍河南人西安人。

*哈哈,大家看到沒,孔夫子上課說的都是西安話。這麼深厚的文化底蘊,關中人會隨便改變嗎。

綜上所言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也沒有太多的討論必要。


天道TD


當初逃難以及為了生計到西安的第一代河南人講的是河南話,第二代和第三代的60、70後的西安人講的已經不是正宗的河南話了,正確的講是“西安河南話”,整個腔調和很多詞已經不是原汁原味了。道北,解放路,紡織城,這幾大河南人聚集的地方,即便祖上不是河南人,也因為在河南人聚集的地方,平時交流也是“西安河南話”,或者是本地陝西話,普通話和“西安陝西話”都會,見啥人說啥話。第四代以後的西安河南人說河南話的越來越少了,基本都是在家裡和家裡人溝通時說。00後的在家裡和家人溝通也不會說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安河南話”估計就“失傳了”。


生於娑婆又如何


自從38年一個被很多人尊稱為蔣公的傻逼在花園口決堤之後,日本人沒怎麼擋的住,河南卻開始遭大罪,死了90萬人不說,大半河南無數良田也變荒漠。本身已經朝不保夕,到了42年又碰上旱災,大饑荒自然不可避免,餓死三百萬,然鵝國民政府居然屁都沒放一個,到了43年如果不是一個美國傳教士給老蔣看那些慘烈無比的照片,河南人就是全餓死都沒人會在乎。

後來陝西成為賑災放糧的大本營,老蔣驅使災民西進,陝西收容數百萬河南災民,西安鐵路以北也被河南災民佔據,由於貧窮落後教育跟不上,是西安著名的貧民窟,一直以贓亂差聞名,社會治安及其差勁,大小黑幫勢力縱橫交錯,因地處隴海鐵路線以北,西安人稱為“道北”。當年的西安人提到道北莫不聞風喪膽。

改革開放之後,政府整體重新規劃建成北部經濟開發區,道北消失。河南人也被打散安置在各處,現都融入到大西安的生活中,因此碰到很多說河南話的西安人實在是正常不過了。


蛋蛋141021085


我的奶奶出生於一個地主世家,1927年毛主席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地區開始土地革命,“打地主,分田地”一時之間成為了一股潮流。很不幸,我的奶奶家就中招了,為了逃命,奶奶一家人選擇從河南來到陝西。

我的爺爺也是河南人,1942年,河南爆發大饑荒,蝗災、水患、饑荒,使得河南人為了保命,背井離鄉,紛紛逃往外地,而陝西作為一個鄰近省份,自然成為了他們的最佳選擇地之一。

從地圖上直觀看來,陝西、山西、湖北、安徽等省份都和河南省毗鄰。但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陝西?我認為這和陝西的地理環境有關。陝西地處黃土高原,常年缺水乾旱,周圍也沒有被水源包圍,因此不用擔心水患威脅。另一方面,陝西有秦嶺庇護,具有先天的地理優勢,因此發生自然災害的概率相對來說較小。河南處於關中腹部,氣候、飲食習慣等都和陝西比較相似,因此就算從河南遷移到陝西,也能較快的適應當地的生活條件和環境。

所以西安,乃至整個陝西,除了土生土長的陝西人以外,河南人是第一大外來人口,陝西因此也有了“小河南”之稱。

153010080


坐錦觀天


這裡只說明一點,發現在回答這一問題的幾個帖子中,河南人在西安、咸陽、寶雞等地的數量被明顯誇大。實際上,隨著這些年城市化的高速發展,農村人口大量進城,現在有戶籍的河南人在這幾個城市中所佔比例,不但沒有那麼高(均約20%左右),而且所佔比例還在持續下降。如今大街上雖然有人操河南腔,但除過遊客外,絕大部分是拾荒、收廢品、賣雜貨、尤其是賣小吃的河南籍流動人員,根本不能算是本地的河南人。


漢風唐韻828


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陝西有大量的河南人。據統計,西安市祖籍河南的有三分之一,咸陽有二分之一,寶雞有三分之二。甚至銅川有小河南之稱。1942河南饑荒,受災難民達一千多萬,擺在難民面前的第一大問題就是往哪逃難,當時的河南東,北,南三個方向基本都被日軍佔領。全省唯一一個能運行的不通往日佔區的鐵路線就是隴海線鐵路,這裡有火車可以爬,即使爬不上火車沿著隴海線走也不至於迷路。所以只能往陝西跑。當時陝西總人口不到1000萬,面對逃難至此的三百餘萬難民要養活其實很不容易。但是國家危難之際,沒有地域黑沒有地域歧視,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糧出糧。總算讓幾百萬難民活了下來。難民沿隴海線而來至西安的相當一部分定居西安城北,也有定居陝西東部部分地區的。解放後,三門峽水庫移民,陝西渭南各縣又接納了幾十萬河南移民。本人陝西渭南人,從小就有河南移民過來的同學,他們都會兩套方言,與家人和同村移民過來的講河南方言,與我們講陝西方言,無縫銜接。如今長大了,他們大多都是講陝西方言了,對於河南方言反而生疏了。據說他們移民過來剛開始的時候,村裡有老人過世一般都不挖深墓,淺挖方便以後能遷回河南。

如今移民二代們早已把陝西當做故土,根深蒂固,永遠也離不開。西安市政府也搬到了城北,再加上政府治理投資,城北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城北了。當年那個道北變成了今天的大明宮地區。身在這一塊地區會給你來到了河南的錯覺。馬路上的年輕人可以陝西話河南話普通話自由切換。你可以吃到地道的河南胡辣湯,公園裡可以聽到唱豫劇的老年人。如今的道北人也早已不是當年的道北人。因為我相信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6jshdjkdj


讓出生在陝西的河南人來回答這個問題吧!看過1942的人都知道,河南自然災害頻發,又是糧食大省,遭受旱災就要面臨無飯可吃的日子。1942年我父親9歲,聽他講,旱災過後一定是蝗災,蝗蟲所到之處遮天蔽日,樹葉等所有綠色植物,蝗蟲過後就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幹,不光中國人沒東西吃,佔領中原的日本人也吃不飽肚子,同樣在地裡挖難以下嚥的刺角芽回去煮煮充飢。

陝西與河南交界,有秦嶺作為天然屏障,秦川大地冬天不是太冷,夏天不會太熱,很少發生自然災害,陝西煤炭資源豐富,能養活人。咸陽、寶雞、銅川、西安道北是河南人聚集的地方,如果你去西安旅遊,出站時說一口河南話絕對沒人難為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