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的后人中了状元,乾隆故意问他的祖宗是谁,他是怎么说的?

用户65203725535


01

主考官将榜单递给乾隆过目,乾隆仔细观看,发现有个叫秦大士的,字迹工整且清晰,让乾隆产生了好感,再细读文章之后,发现其文章气势不凡,对治世安邦也有独到的见解,只是后来看了下出生地,发现和秦桧是一个地方,并且也姓秦。

(乾隆剧照)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最后一关就是殿试,由皇帝钦定状元、榜眼和探花,到了殿试的那天。

乾隆直接问秦大士:“你和秦桧有何关系?”

突如其来的问题,让秦大士不知如何是好,十年寒窗苦读,只为能出人头地,如果回答的不好很可能与状元擦肩而过,但是自己又不能骗眼前这个人,到时候又是欺君之罪。


沉思片刻,秦大士回:“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句话仅仅七个字,但是已经表明了身份,并且还有赞美乾隆的意思,乾隆自然明白,自己也不是赵构这样的昏君,更不能容忍有秦桧这样的奸臣。秦桧虽是奸臣,秦大士未必也是,况且从秦大士的口吻来看,已经说明了这些。于是直接钦点秦大士为状元。

(秦大士被钦定为状元)


02

秦大士出了宫殿,想起了秦桧,这个祖先当年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民族英雄岳飞,更让自己成了千古罪人,还被后世人立石像跪在岳飞墓前。

自己从小就聪明过人,10岁时便能自己写诗作文,在江南地区更是小有名气,几十年的日夜苦读,终于在38岁的时候一举夺魁,成了清朝第43个文状元。

想到刚才大殿里惊心动魄的那一幕,自己对祖先是又爱又恨,中了状元之后特意去了岳飞墓地,看着秦桧夫妇绑着双手,长跪岳飞墓前,感慨万千,心中颇有感触,接下来提笔写了一句话:“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桧夫妇铜像)

03

秦大士真的是秦桧的后人吗?

以上内容是出自《清朝野史大官》卷六《清人逸事》,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是野史,当然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实性还有待考究。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秦桧是没有后人的,那么秦大士又是从何而来?

秦大士有个后人,在秦大士去世之后,整理了秦大士的生平事迹,让当时和秦大士一同殿试的探花卢文弨撰写墓志铭。


墓志铭中写到:“先世有贰守江南之太平者,因家当涂。”

而《乾隆太平府志》中记载:“宋高宗绍兴年间,秦梓曾知当涂。”

而这个秦梓就是秦大士的祖先,那这个秦梓又是谁?他就是秦桧的兄长,所以才有了秦大士是秦桧后人一说。

虽说乾隆询问一说为野史,但是历史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无风起浪,好比现在人写文章,许多事迹也是从身边寻得,或者听他人说,撰写成文章,过上几百年也算是野史了。


羽评郡主


乾隆十七年,殿试结束之后,主考官把排名前列的试卷递呈给乾隆阅览。看过几份,忽然一份试卷印入眼前,读后,乾隆即刻提起朱批,打算点他为状元。


但“秦”字和籍贯江宁却让乾隆迟疑,宋朝的秦桧可是赫赫有名,莫非他是秦桧后人?来呀,宣见秦士人,朕倒要看看,你何许人也?

不久,秦士人来到宫里,乾隆看着他问道:“你是秦桧后人?”秦士人沉默小会儿,坚定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听后,龙颜大悦。于是38岁的秦士人成了大清第四十三位状元。


这是则故事,出自《清朝野史大观》,该书记录了清朝很多遗闻轶事,属于稗官野史。但秦士人这个故事不无道理。

有人说,秦士人是秦桧后人,但是秦桧没有儿子,倒是把妻兄的儿子过继过来,做为自己的儿子。也有说秦士人乃秦桧兄秦梓的儿子。秦士人的祖籍不在江宁而在安徽。

不管怎么说,秦士人和秦桧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当被乾隆问及时,秦士人精辟地以七个字回答。

再深入分析,这七个字不简单,说浅点,换了个状元,说深点,捡回来一条命,里面包含这么两个意思。一是留了条后路,秦士人并没有明说,但也没不说,而是给自己留了一点回旋地余地,防止乾隆深究不放。


二是间接拍乾隆龙屁。秦桧时期的皇帝宋高宗昏庸,但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秦士人时期的皇帝乾隆圣明。

绕开乾隆的问题,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振聋发聩,一朝天子一朝臣,同时也是在说时代不同了,我秦士人不是秦桧那样的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忠臣。

值得一说的是十年之后,秦士人借口回家,已不在做官,一直闲赋在家,压根没复出意思。


非常茴香豆


桧大家都知道,秦桧岳飞,永远也分开,宋朝的大奸臣,虽然秦桧很令人厌恶,但是他的后代却十分争气

秦大士,字鲁一,从小就十分有名了,能作诗,能对对子。清朝乾隆年间,38岁的他考中了状元,不过在这次考试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


那时,主考官,将榜单交给乾隆皇帝以后,乾隆皇帝看着秦大士的名字十分奇怪,而且他的字迹十分的公正,确实像一个大才,但是他好像和秦桧有什么关系,会不是他的后人?

到了殿试的环节,乾隆当着众人的面问:“你果真是秦桧的后代吗?”,这个时候秦大士有点犹豫,不知道回答到底是不是,如果是,那他可能会失去这次机会,回答不是又是欺君,当然这难不倒他“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几个字,让乾隆刮目相看,另外,乾隆还不是昏君,能分清是非黑白,乾隆听罢龙颜大悦,宣布将其钦点为状元。


后来他在杭州西湖,来到了岳飞墓地前,看到秦桧夫妇绑着双手,就朝着岳飞的坟墓下跪,心中略有所感提笔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心雨双翼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联句,“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此联据说是秦桧后人秦大士所作,其意一看便知,他为自己与秦桧同姓而愧疚非常,或许,他还为自己是秦桧的后人而羞耻。这一联句到底是否秦大士所作,不得而知,但他中状元后,乾隆皇帝曾当面问他祖宗是谁,倒是有明文记载的事情。



秦大士是安徽人,自幼聪敏,诗文俱佳,还写得一笔好书法。1752年,他通过府试会试,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会试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进入了殿试。经过乾隆皇帝目测其文章翰墨后,为他的文章和书法所惊喜,有意授其状元。

不过,宣布前,他问了秦大士一个问题,说你是秦桧的后人吗?秦大士略一沉思,既没回答是,也没否认不是,而是回答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回答十分机智而巧妙,表达了奉献朝廷、忠于皇帝的态度和决心,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悦,立刻钦定秦大士为状元。


高中状元后的秦大士,有一次同朋友结伴游杭州岳王庙,看到岳坟前跪着的秦桧,愧从心起,随即写下一联:“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表达了强烈的报国心和爱国情,也表达了他对奸臣秦桧的痛恨。

秦桧当年以“莫须有”之罪陷害民族英雄岳飞,不但给自己带来了骂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同时也让自己的后人抬不起头,这告诫我们,正直和忠诚的品格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祖先有过劣迹,而清算于后人的头上,这同样也是不道德的!


帝国的脸谱


清乾隆年间,秦桧后人,秦涧泉。在他38岁时,遇太后万寿恩科,得中状元。



乾隆殿问:据说你是秦桧后人?涧泉听话听音,己知乾隆皇帝,对自己是秦桧后人的出身,有看法、不满意。灵机一动,不亢不卑答曰:一朝天子一朝人,宋高宗昏瞆,所以用奸臣;而皇上乃盛世明君,用人必唯忠贤。乾隆听后转嗔为喜。并重用了秦涧泉,涧泉不负圣恩,其后在仕途中清正廉洁,爱民律己,颇有建树,摘秦涧泉平生佳句如下,亦可管中窥豹,略知他的修为品德于一二。

南京燕子矶石壁题:

”渔火只疑星倒出,钟声欲共水争流“。显露出才气横溢。

西湖桧墓游:”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仅两句将己之抱负情怀,为人处世和盘捧出;

七绝:

金粉飘零野草新,

女嫱日日枕寒津。

伤心慢莫悲前事,

淮水而今尚姓秦。

后一句表明他不忘初心。坚守始终如一的爱国爱民、廉洁清正的操守。

后人为了纪念他,将秦淮河畔的一小巷命名为状元巷。


老蛇正宗


如果乾隆真的聪明,他就不会拿“秦桧”这个梗来为难秦桧的后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秦桧最大的罪恶是什么——秦桧之所以遗臭万年,就是因为他对敌采取投降主义,并害死了主战派的“民族英雄”岳飞。那岳飞所抗之敌、秦桧所和之人,是谁?是金国人。金国人是谁?是满人的祖宗啊!

所以,如果乾隆讽刺秦桧,就相当于赞扬岳飞,赞扬汉人反抗金人(也就是他自己的先人)是正确的。如果秦桧的后人真的以秦桧为豪,乾隆不也尴尬?所以元明两朝的帝王都可以借秦桧说事,但乾隆不会——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题主问的问题,不是史实,而是一个民间传说,说是乾隆时期秦大士中了状元,乾隆想戏弄一下他,就问了一句“据说你是秦桧的后人,此事当真”。这是一个挑战——此时秦大士说是或不是都算输,于是回了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于金仁杰《追韩信》的第三折:“咱王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是被后人移花接木,用到了乾隆这里——这也说明乾隆影响大,故事多嘛!

(最后一图为秦桧手迹,帅不帅?)


隐语


人怕出名猪怕壮,十全老人故事多。乾隆他老人家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带着豪华队伍六下江南都能搞出一箩筐微服出巡的故事,比如大明湖畔的夏雨荷,比如荒山野岭的世外瓜农,比如乾隆离奇的身世之谜,乾隆的故事可以串出一个新的一千零一夜。

没想到乾隆和秦桧的后人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说起秦桧,应该没有人会觉得陌生,没有他的尽心尽力,“精忠报国”的岳飞也不会那么快就离开了人世,两人一起共事的时候很不对付,但身后,两人的名字却被捆绑了千年,1163年,岳飞被平反,人们对于秦桧的厌恶逐渐成为主流趋势,1475年,明朝进士周木第一次在杭州铸秦桧夫妇的跪像,这一大快人心的举动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评,由是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秦桧夫妇的跪像,因为风雨的洗礼和人们的鞭笞,跪像在几百年内重铸了十几次。人们对于秦桧的厌恶由此可以窥知一二,甚至秦桧让“秦”这个姓都变得尴尬。

秦大士就遇到过这样一次尴尬,好在他的博学和机智给他解了围(果然知识就是力量)。秦大士原籍安徽,其祖父定居南京,秦大士也就在南京长大,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属于神童级别的存在,十岁就会作诗写文章,23岁考中举人,诗、书、画样样精通,1752年,38岁的时候考中状元,成为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秦大士才华横溢,人品高洁,为官清正廉洁,为大清朝培养和举荐了不少人才。

但是很多人认为秦大士是秦桧的后人,后来乾隆也对秦大士的身份有了兴趣,于是有一次,乾隆就召见秦大士,然后盯着秦大士看了很久,才缓缓的问:

“爱卿果真是秦桧的后人吗?”秦大士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六百年了,姓秦还是一种错误。

这实在是一道难题,比当初考状元难多了,秦大士不怕承认自己是秦桧的后人,但他怕皇帝会怀疑他的忠心,所谓“伴君如伴虎”,稍微说错一句话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但这并没有难倒秦大士,秦大士稍微稳定了一下情绪,回答道:“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接着又说:“宋高宗昏庸,不辨忠奸,但陛下是明君。”是不是秦桧的后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秦大士是忠于乾隆皇帝的,乾隆一听自然很是高兴,于是一场君臣对话就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以上纯属野史,至于秦大士是不是秦桧的后人,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在清朝时期,秦大士的家族也是一个大家族,有不少秦家子弟都在朝廷位居要职。当然关于秦大士还有一则小故事,也是传说,也和秦桧有关。传说秦大士曾和几个同僚 出游,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岳飞墓前,看到秦桧的跪像,几个人就开始作诗文,自然是骂秦桧的,众人见秦大士不做声,就催促秦大士也写一句诗,秦大士沉吟片刻,开口说道:“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愧姓秦”应该是很多人的心声吧,秦大士在岳飞墓前说出自然是表明了立场,就是不知道秦桧生前如果知道自己以后会有如此的名声会做何感想,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秦大士在1752年中状元后走入仕途,却并没有多大的野心,他更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种种地,侍弄侍弄花草,读读书,作作画等等,1763年,不到五十岁的秦大士就退了休,过上了自己想过的日子。


萧晓四姑娘


说起秦桧,我们都不陌生,那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害死了精忠报国的岳飞,成为千古罪人。秦桧的名声这么不好,作为他的后人也很没有脸面。可是当秦桧的后人被皇帝问及他与秦桧的关系时候,看其如何机智应对。

秦桧的后人叫做秦大士,此人天生聪明,十岁的时候就能舞文弄墨,写出不错的诗和文章,并且在其小的时候书法就写的不错,周围人们都知道这个人才。果不其然乾隆年间秦大士凭借自己的才能考上了状元,诗书画是样样精通。

秦大士是南京人,和秦桧来自同一地方。原本秦大士考上状元是件好事,但殿试算是给他出了个难题。秦大士站在金銮殿上,皇上问:“据说你是秦桧的后人,此事当真”?面对这一问题,秦大士很为难,如果单单说个“是”皇帝一定会瞧不起他,觉得自己的先人是奸臣,他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是“不是”皇帝肯定不会信,这样就是自己的品行有问题了,说不定还被定为欺君之罪。

不过皇帝提出的这个问题没有为难住秦大士,他仅仅说了七个字“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好的化解了这一难题。

秦大士还补充说道:宋高宗是昏君,看错了人,而您是明君,肯定会任用忠臣。不仅承认了自己是秦桧后人,并且将皇上夸赞了一番,乾隆帝听完之后十分高兴,因此秦大士顺利成为状元。就连满朝文武知道秦大士的回答后,都对其夸赞不已。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岳飞的墓前有秦桧夫妇的跪像,有一次秦大士来到岳飞墓前,同行的还有几人,于是调侃秦大士,让其立即做一副对联,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个对联做的也是很有水平,表达的意思就是自己“愧姓秦”。

虽然秦大士和秦桧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秦大士可是个忠臣,他平生做了不少好事,名声也很不错,后人还在南京市专门建立了秦大士的纪念馆。以敬畏其生前做出的贡献。


奇点历史


参加古代科举考试想当公务员的,都要经过政审一关,贱籍和罪籍出身的家庭成员没有这个资格。

朱元璋当时还有追加规定,宋末状元留梦吉和泉洲蒲寿庚的后代,也被禁止参与科考,原因就是这两个人是朱元璋痛恨的投元大“汉奸”。前者投元后仍然当了宰相,还恬不知耻的劝说文天祥投降;后者剿灭南宋不遗余力,完全不留后路。

就“历史污点”来说,秦桧比他们哥俩有名的多。蒲寿庚们可能纵兵杀害了千万汉民,可秦桧单只杀害了岳飞元帅一人,就被死死地定在耻辱柱上。从明到清,各地有多少岳王庙,就有多少秦桧夫妻的坦身塑像长跪不起。

正史上的秦桧没有直系后人,只有养子秦熺,秦熺原本姓王,是秦桧妻子王氏兄长之子。

后来因为英勇抗金而壮烈殉国的秦钜,就是秦熺的孙子,秦熺这一脉到了清朝,又出现了一位名人——秦大士。

秦大士,号磵泉,是乾隆十七年的状元,出生在南京,到现在南京还有一处地名叫做秦状元里,前身就是秦状元巷,也就是秦大士出生的地方。这至少说明他除了诗书画三绝,个人口碑还是不错的。

真正令秦大士出名的,当是乾隆殿试他时他的机敏反应。

乾隆有听说这位殿试中的才子是秦桧之后,决定在殿试环节临时加一次考验,想看看秦大士的现场反应如何,是不是当官的料。

乾隆单刀直入,直接问秦大士:“听说您是秦桧后人?”

秦大士不加犹豫:“陛下,一朝天子一朝臣呢。”

这个答案在我看来,肯定是秦大士早就预备好的,他和他父辈的人生中早已面对这种责难不止有一万八千次,背负着这种“原罪”的后人们,早就有了应对话术。此时此际,虽然并非寻常场合,但秦大士也应该早有准备。

原理很简单,秦大士在并未鞭挞“祖先”秦桧的前提下,巧妙地把秦桧与赵构结连到了一体,把矛头指向了赵构。同理,“一朝天子一朝臣”,遇到昏君,其臣也昏;然而遇到乾隆爷您这样的明君,手下必然是都是良心大好的忠臣,相当于把皇帝表现与朝臣的表现做了强势关联。

这句话一出口,既捧了乾隆皇帝的圣明,又避免去直接指摘或辩解秦桧,要知道,无论是指摘还是辩解,皇帝都有足够不开心的理由。

有辩解倾向,说明政治不正确,秦桧口碑已属盖棺论定,你不能因为是后人就去唧唧歪歪历史细节,去推翻整个社会价值观,触怒龙颜几率大增。

指摘也不可行,中国人讲究孝道,祖先再做错事也是你的祖先,你当着皇帝的面做出“不孝”之事,亦有很大概率为皇帝不喜。

秦大士的这句“一朝天子一朝臣”,想必是秦桧后人们明哲保身的集体心得,但秦大士的那句诗文,却是他内心深处真正的写照: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历来现实


说起秦桧,人人都知道他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臣,抗金英雄岳飞便是在他的诬陷下,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坑杀而死。


值得一提的是,“莫须有”这三个字的含义一直为人所误解,教科书上多把它解释为“也许有”,却是不准确的,当时的岳飞乃是元帅级别的大将,即使秦桧位高权重,只手遮天,也不可能以“也许有”这样荒谬的理由来诬陷他。据台湾作家李敖的考证,“莫须有”这三个字其实是宋朝的口语,真正的标点该是“莫须,有”,“莫须”在宋朝的口语中是“难道没有吗?”,“莫须,有”该解释为“难道没有吗?有的,等着瞧吧”。

这也符合当时秦桧的恶形恶状的口气。



尽管秦桧千百年来惨遭世人的谩骂和唾弃,他的后代之中却出了一个状元,这个状元名叫秦大士,祖籍安徽当涂,出生于江苏南京,秦大士天资聪颖,十岁便能作诗文,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号称诗书画三绝。乾隆十七年,三十八岁的秦大士进京赶考,在万寿恩科中一举夺魁,成为清朝的第三十四位状元。

据《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秦大士在殿试时,乾隆皇帝曾问了他一个问题:“汝家果秦桧后人乎?”,问他是否是秦桧后人,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句话,其实暗藏玄机,如果回答不是的话,难免会有欺君之罪,如果回答是的话,又难免为乾隆所看不起,急中生智的他回答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既巧妙又机智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既默认了自己是秦桧的后代,又表明只有北宋的昏君才会有奸臣当道,如今朝代不同,自然不会有奸臣。乾隆听罢龙颜大悦,宣布他为状元。



无独有偶。“书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王僧虔同样是书法名家,并且富有急智。宋孝武帝在位时,他为了避免祸端,就常用掘笔书,用很烂的毛笔来写字,以此见容。后来到齐高帝时,有一次齐高帝提出要与他进行书法比赛,王僧虔只好从命,作书完毕后,高帝十分得意地问他:“朕与公卿书法,谁是第一?”王僧虔答道:“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高帝心里明白,自己的书法是比不过王僧虔,于是反问道:“第一就是第一,怎么会有两个第一?”,王僧虔从容答道:“我的书法在所有大臣中数第一,陛下书法在历代帝王中数第一。”他就这样巧妙又不谄媚地避过了这个祸端,无怪乎他能历经两朝君主而安然无恙了。

此外,美国总统林肯在一次演讲中,突然有个青年递给他一张字条,林肯打开一看,上面只有只有两个字:傻瓜。林肯脸上掠过一丝阴云,随即镇定地说道:“本人收到过许多匿名信,全部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刚才这位先生只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却忘了给我写信。”说完,便继续他的演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