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的後人中了狀元,乾隆故意問他的祖宗是誰,他是怎麼說的?

用戶65203725535


01

主考官將榜單遞給乾隆過目,乾隆仔細觀看,發現有個叫秦大士的,字跡工整且清晰,讓乾隆產生了好感,再細讀文章之後,發現其文章氣勢不凡,對治世安邦也有獨到的見解,只是後來看了下出生地,發現和秦檜是一個地方,並且也姓秦。

(乾隆劇照)

眾所周知,科舉考試最後一關就是殿試,由皇帝欽定狀元、榜眼和探花,到了殿試的那天。

乾隆直接問秦大士:“你和秦檜有何關係?”

突如其來的問題,讓秦大士不知如何是好,十年寒窗苦讀,只為能出人頭地,如果回答的不好很可能與狀元擦肩而過,但是自己又不能騙眼前這個人,到時候又是欺君之罪。


沉思片刻,秦大士回:“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句話僅僅七個字,但是已經表明了身份,並且還有讚美乾隆的意思,乾隆自然明白,自己也不是趙構這樣的昏君,更不能容忍有秦檜這樣的奸臣。秦檜雖是奸臣,秦大士未必也是,況且從秦大士的口吻來看,已經說明了這些。於是直接欽點秦大士為狀元。

(秦大士被欽定為狀元)


02

秦大士出了宮殿,想起了秦檜,這個祖先當年以“莫須有”的罪名誣告民族英雄岳飛,更讓自己成了千古罪人,還被後世人立石像跪在岳飛墓前。

自己從小就聰明過人,10歲時便能自己寫詩作文,在江南地區更是小有名氣,幾十年的日夜苦讀,終於在38歲的時候一舉奪魁,成了清朝第43個文狀元。

想到剛才大殿裡驚心動魄的那一幕,自己對祖先是又愛又恨,中了狀元之後特意去了岳飛墓地,看著秦檜夫婦綁著雙手,長跪岳飛墓前,感慨萬千,心中頗有感觸,接下來提筆寫了一句話:“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秦檜夫婦銅像)

03

秦大士真的是秦檜的後人嗎?

以上內容是出自《清朝野史大官》卷六《清人逸事》,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是野史,當然假作真時真亦假,真實性還有待考究。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秦檜是沒有後人的,那麼秦大士又是從何而來?

秦大士有個後人,在秦大士去世之後,整理了秦大士的生平事蹟,讓當時和秦大士一同殿試的探花盧文弨撰寫墓誌銘。


墓誌銘中寫到:“先世有貳守江南之太平者,因家當塗。”

而《乾隆太平府志》中記載:“宋高宗紹興年間,秦梓曾知當塗。”

而這個秦梓就是秦大士的祖先,那這個秦梓又是誰?他就是秦檜的兄長,所以才有了秦大士是秦檜後人一說。

雖說乾隆詢問一說為野史,但是歷史上很多事情並不是無風起浪,好比現在人寫文章,許多事蹟也是從身邊尋得,或者聽他人說,撰寫成文章,過上幾百年也算是野史了。


羽評郡主


乾隆十七年,殿試結束之後,主考官把排名前列的試卷遞呈給乾隆閱覽。看過幾份,忽然一份試卷印入眼前,讀後,乾隆即刻提起硃批,打算點他為狀元。


但“秦”字和籍貫江寧卻讓乾隆遲疑,宋朝的秦檜可是赫赫有名,莫非他是秦檜後人?來呀,宣見秦士人,朕倒要看看,你何許人也?

不久,秦士人來到宮裡,乾隆看著他問道:“你是秦檜後人?”秦士人沉默小會兒,堅定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聽後,龍顏大悅。於是38歲的秦士人成了大清第四十三位狀元。


這是則故事,出自《清朝野史大觀》,該書記錄了清朝很多遺聞軼事,屬於稗官野史。但秦士人這個故事不無道理。

有人說,秦士人是秦檜後人,但是秦檜沒有兒子,倒是把妻兄的兒子過繼過來,做為自己的兒子。也有說秦士人乃秦檜兄秦梓的兒子。秦士人的祖籍不在江寧而在安徽。

不管怎麼說,秦士人和秦檜有一定的關係。所以當被乾隆問及時,秦士人精闢地以七個字回答。

再深入分析,這七個字不簡單,說淺點,換了個狀元,說深點,撿回來一條命,裡面包含這麼兩個意思。一是留了條後路,秦士人並沒有明說,但也沒不說,而是給自己留了一點回旋地餘地,防止乾隆深究不放。


二是間接拍乾隆龍屁。秦檜時期的皇帝宋高宗昏庸,但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秦士人時期的皇帝乾隆聖明。

繞開乾隆的問題,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振聾發聵,一朝天子一朝臣,同時也是在說時代不同了,我秦士人不是秦檜那樣的人,而是實實在在的忠臣。

值得一說的是十年之後,秦士人藉口回家,已不在做官,一直閒賦在家,壓根沒復出意思。


非常茴香豆


檜大家都知道,秦檜岳飛,永遠也分開,宋朝的大奸臣,雖然秦檜很令人厭惡,但是他的後代卻十分爭氣

秦大士,字魯一,從小就十分有名了,能作詩,能對對子。清朝乾隆年間,38歲的他考中了狀元,不過在這次考試中,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


那時,主考官,將榜單交給乾隆皇帝以後,乾隆皇帝看著秦大士的名字十分奇怪,而且他的字跡十分的公正,確實像一個大才,但是他好像和秦檜有什麼關係,會不是他的後人?

到了殿試的環節,乾隆當著眾人的面問:“你果真是秦檜的後代嗎?”,這個時候秦大士有點猶豫,不知道回答到底是不是,如果是,那他可能會失去這次機會,回答不是又是欺君,當然這難不倒他“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幾個字,讓乾隆刮目相看,另外,乾隆還不是昏君,能分清是非黑白,乾隆聽罷龍顏大悅,宣佈將其欽點為狀元。


後來他在杭州西湖,來到了岳飛墓地前,看到秦檜夫婦綁著雙手,就朝著岳飛的墳墓下跪,心中略有所感提筆寫道:"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心雨雙翼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聯句,“人自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此聯據說是秦檜後人秦大士所作,其意一看便知,他為自己與秦檜同姓而愧疚非常,或許,他還為自己是秦檜的後人而羞恥。這一聯句到底是否秦大士所作,不得而知,但他中狀元后,乾隆皇帝曾當面問他祖宗是誰,倒是有明文記載的事情。



秦大士是安徽人,自幼聰敏,詩文俱佳,還寫得一筆好書法。1752年,他通過府試會試,層層選拔,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在會試中脫穎而出,名列前茅,進入了殿試。經過乾隆皇帝目測其文章翰墨後,為他的文章和書法所驚喜,有意授其狀元。

不過,宣佈前,他問了秦大士一個問題,說你是秦檜的後人嗎?秦大士略一沉思,既沒回答是,也沒否認不是,而是回答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回答十分機智而巧妙,表達了奉獻朝廷、忠於皇帝的態度和決心,讓乾隆皇帝龍顏大悅,立刻欽定秦大士為狀元。


高中狀元后的秦大士,有一次同朋友結伴遊杭州嶽王廟,看到岳墳前跪著的秦檜,愧從心起,隨即寫下一聯:“人自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表達了強烈的報國心和愛國情,也表達了他對奸臣秦檜的痛恨。

秦檜當年以“莫須有”之罪陷害民族英雄岳飛,不但給自己帶來了罵名,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同時也讓自己的後人抬不起頭,這告誡我們,正直和忠誠的品格是多麼的重要。

當然,祖先有過劣跡,而清算於後人的頭上,這同樣也是不道德的!


帝國的臉譜


清乾隆年間,秦檜後人,秦澗泉。在他38歲時,遇太后萬壽恩科,得中狀元。



乾隆殿問:據說你是秦檜後人?澗泉聽話聽音,己知乾隆皇帝,對自己是秦檜後人的出身,有看法、不滿意。靈機一動,不亢不卑答曰:一朝天子一朝人,宋高宗昏瞶,所以用奸臣;而皇上乃盛世明君,用人必唯忠賢。乾隆聽後轉嗔為喜。並重用了秦澗泉,澗泉不負聖恩,其後在仕途中清正廉潔,愛民律己,頗有建樹,摘秦澗泉平生佳句如下,亦可管中窺豹,略知他的修為品德於一二。

南京燕子磯石壁題:

”漁火只疑星倒出,鐘聲欲共水爭流“。顯露出才氣橫溢。

西湖檜墓遊:”人自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僅兩句將己之抱負情懷,為人處世和盤捧出;

七絕:

金粉飄零野草新,

女嬙日日枕寒津。

傷心慢莫悲前事,

淮水而今尚姓秦。

後一句表明他不忘初心。堅守始終如一的愛國愛民、廉潔清正的操守。

後人為了紀念他,將秦淮河畔的一小巷命名為狀元巷。


老蛇正宗


如果乾隆真的聰明,他就不會拿“秦檜”這個梗來為難秦檜的後人。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看秦檜最大的罪惡是什麼——秦檜之所以遺臭萬年,就是因為他對敵採取投降主義,並害死了主戰派的“民族英雄”岳飛。那岳飛所抗之敵、秦檜所和之人,是誰?是金國人。金國人是誰?是滿人的祖宗啊!

所以,如果乾隆諷刺秦檜,就相當於讚揚岳飛,讚揚漢人反抗金人(也就是他自己的先人)是正確的。如果秦檜的後人真的以秦檜為豪,乾隆不也尷尬?所以元明兩朝的帝王都可以借秦檜說事,但乾隆不會——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題主問的問題,不是史實,而是一個民間傳說,說是乾隆時期秦大士中了狀元,乾隆想戲弄一下他,就問了一句“據說你是秦檜的後人,此事當真”。這是一個挑戰——此時秦大士說是或不是都算輸,於是回了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於金仁杰《追韓信》的第三折:“咱王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是被後人移花接木,用到了乾隆這裡——這也說明乾隆影響大,故事多嘛!

(最後一圖為秦檜手跡,帥不帥?)


隱語


人怕出名豬怕壯,十全老人故事多。乾隆他老人家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帶著豪華隊伍六下江南都能搞出一籮筐微服出巡的故事,比如大明湖畔的夏雨荷,比如荒山野嶺的世外瓜農,比如乾隆離奇的身世之謎,乾隆的故事可以串出一個新的一千零一夜。

沒想到乾隆和秦檜的後人還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說起秦檜,應該沒有人會覺得陌生,沒有他的盡心盡力,“精忠報國”的岳飛也不會那麼快就離開了人世,兩人一起共事的時候很不對付,但身後,兩人的名字卻被捆綁了千年,1163年,岳飛被平反,人們對於秦檜的厭惡逐漸成為主流趨勢,1475年,明朝進士周木第一次在杭州鑄秦檜夫婦的跪像,這一大快人心的舉動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評,由是很多地方都出現了秦檜夫婦的跪像,因為風雨的洗禮和人們的鞭笞,跪像在幾百年內重鑄了十幾次。人們對於秦檜的厭惡由此可以窺知一二,甚至秦檜讓“秦”這個姓都變得尷尬。

秦大士就遇到過這樣一次尷尬,好在他的博學和機智給他解了圍(果然知識就是力量)。秦大士原籍安徽,其祖父定居南京,秦大士也就在南京長大,他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屬於神童級別的存在,十歲就會作詩寫文章,23歲考中舉人,詩、書、畫樣樣精通,1752年,38歲的時候考中狀元,成為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秦大士才華橫溢,人品高潔,為官清正廉潔,為大清朝培養和舉薦了不少人才。

但是很多人認為秦大士是秦檜的後人,後來乾隆也對秦大士的身份有了興趣,於是有一次,乾隆就召見秦大士,然後盯著秦大士看了很久,才緩緩的問:

“愛卿果真是秦檜的後人嗎?”秦大士一聽心裡咯噔一下,沒想到六百年了,姓秦還是一種錯誤。

這實在是一道難題,比當初考狀元難多了,秦大士不怕承認自己是秦檜的後人,但他怕皇帝會懷疑他的忠心,所謂“伴君如伴虎”,稍微說錯一句話就可能招致殺身之禍。但這並沒有難倒秦大士,秦大士稍微穩定了一下情緒,回答道:“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接著又說:“宋高宗昏庸,不辨忠奸,但陛下是明君。”是不是秦檜的後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秦大士是忠於乾隆皇帝的,乾隆一聽自然很是高興,於是一場君臣對話就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

以上純屬野史,至於秦大士是不是秦檜的後人,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是在清朝時期,秦大士的家族也是一個大家族,有不少秦家子弟都在朝廷位居要職。當然關於秦大士還有一則小故事,也是傳說,也和秦檜有關。傳說秦大士曾和幾個同僚 出遊,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岳飛墓前,看到秦檜的跪像,幾個人就開始作詩文,自然是罵秦檜的,眾人見秦大士不做聲,就催促秦大士也寫一句詩,秦大士沉吟片刻,開口說道:“人自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愧姓秦”應該是很多人的心聲吧,秦大士在岳飛墓前說出自然是表明了立場,就是不知道秦檜生前如果知道自己以後會有如此的名聲會做何感想,又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秦大士在1752年中狀元后走入仕途,卻並沒有多大的野心,他更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種種地,侍弄侍弄花草,讀讀書,作作畫等等,1763年,不到五十歲的秦大士就退了休,過上了自己想過的日子。


蕭曉四姑娘


說起秦檜,我們都不陌生,那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害死了精忠報國的岳飛,成為千古罪人。秦檜的名聲這麼不好,作為他的後人也很沒有臉面。可是當秦檜的後人被皇帝問及他與秦檜的關係時候,看其如何機智應對。

秦檜的後人叫做秦大士,此人天生聰明,十歲的時候就能舞文弄墨,寫出不錯的詩和文章,並且在其小的時候書法就寫的不錯,周圍人們都知道這個人才。果不其然乾隆年間秦大士憑藉自己的才能考上了狀元,詩書畫是樣樣精通。

秦大士是南京人,和秦檜來自同一地方。原本秦大士考上狀元是件好事,但殿試算是給他出了個難題。秦大士站在金鑾殿上,皇上問:“據說你是秦檜的後人,此事當真”?面對這一問題,秦大士很為難,如果單單說個“是”皇帝一定會瞧不起他,覺得自己的先人是奸臣,他也好不到哪裡去。如果是“不是”皇帝肯定不會信,這樣就是自己的品行有問題了,說不定還被定為欺君之罪。

不過皇帝提出的這個問題沒有為難住秦大士,他僅僅說了七個字“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好的化解了這一難題。

秦大士還補充說道:宋高宗是昏君,看錯了人,而您是明君,肯定會任用忠臣。不僅承認了自己是秦檜後人,並且將皇上誇讚了一番,乾隆帝聽完之後十分高興,因此秦大士順利成為狀元。就連滿朝文武知道秦大士的回答後,都對其誇讚不已。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岳飛的墓前有秦檜夫婦的跪像,有一次秦大士來到岳飛墓前,同行的還有幾人,於是調侃秦大士,讓其立即做一副對聯,以此來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個對聯做的也是很有水平,表達的意思就是自己“愧姓秦”。

雖然秦大士和秦檜有一定的關係,但是秦大士可是個忠臣,他平生做了不少好事,名聲也很不錯,後人還在南京市專門建立了秦大士的紀念館。以敬畏其生前做出的貢獻。


奇點歷史


參加古代科舉考試想當公務員的,都要經過政審一關,賤籍和罪籍出身的家庭成員沒有這個資格。

朱元璋當時還有追加規定,宋末狀元留夢吉和泉洲蒲壽庚的後代,也被禁止參與科考,原因就是這兩個人是朱元璋痛恨的投元大“漢奸”。前者投元后仍然當了宰相,還恬不知恥的勸說文天祥投降;後者剿滅南宋不遺餘力,完全不留後路。

就“歷史汙點”來說,秦檜比他們哥倆有名的多。蒲壽庚們可能縱兵殺害了千萬漢民,可秦檜單隻殺害了岳飛元帥一人,就被死死地定在恥辱柱上。從明到清,各地有多少嶽王廟,就有多少秦檜夫妻的坦身塑像長跪不起。

正史上的秦檜沒有直系後人,只有養子秦熺,秦熺原本姓王,是秦檜妻子王氏兄長之子。

後來因為英勇抗金而壯烈殉國的秦鉅,就是秦熺的孫子,秦熺這一脈到了清朝,又出現了一位名人——秦大士。

秦大士,號磵泉,是乾隆十七年的狀元,出生在南京,到現在南京還有一處地名叫做秦狀元裡,前身就是秦狀元巷,也就是秦大士出生的地方。這至少說明他除了詩書畫三絕,個人口碑還是不錯的。

真正令秦大士出名的,當是乾隆殿試他時他的機敏反應。

乾隆有聽說這位殿試中的才子是秦檜之後,決定在殿試環節臨時加一次考驗,想看看秦大士的現場反應如何,是不是當官的料。

乾隆單刀直入,直接問秦大士:“聽說您是秦檜後人?”

秦大士不加猶豫:“陛下,一朝天子一朝臣呢。”

這個答案在我看來,肯定是秦大士早就預備好的,他和他父輩的人生中早已面對這種責難不止有一萬八千次,揹負著這種“原罪”的後人們,早就有了應對話術。此時此際,雖然並非尋常場合,但秦大士也應該早有準備。

原理很簡單,秦大士在並未鞭撻“祖先”秦檜的前提下,巧妙地把秦檜與趙構結連到了一體,把矛頭指向了趙構。同理,“一朝天子一朝臣”,遇到昏君,其臣也昏;然而遇到乾隆爺您這樣的明君,手下必然是都是良心大好的忠臣,相當於把皇帝表現與朝臣的表現做了強勢關聯。

這句話一出口,既捧了乾隆皇帝的聖明,又避免去直接指摘或辯解秦檜,要知道,無論是指摘還是辯解,皇帝都有足夠不開心的理由。

有辯解傾向,說明政治不正確,秦檜口碑已屬蓋棺論定,你不能因為是後人就去唧唧歪歪歷史細節,去推翻整個社會價值觀,觸怒龍顏幾率大增。

指摘也不可行,中國人講究孝道,祖先再做錯事也是你的祖先,你當著皇帝的面做出“不孝”之事,亦有很大概率為皇帝不喜。

秦大士的這句“一朝天子一朝臣”,想必是秦檜後人們明哲保身的集體心得,但秦大士的那句詩文,卻是他內心深處真正的寫照:

“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歷來現實


說起秦檜,人人都知道他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臣,抗金英雄岳飛便是在他的誣陷下,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坑殺而死。


值得一提的是,“莫須有”這三個字的含義一直為人所誤解,教科書上多把它解釋為“也許有”,卻是不準確的,當時的岳飛乃是元帥級別的大將,即使秦檜位高權重,隻手遮天,也不可能以“也許有”這樣荒謬的理由來誣陷他。據臺灣作家李敖的考證,“莫須有”這三個字其實是宋朝的口語,真正的標點該是“莫須,有”,“莫須”在宋朝的口語中是“難道沒有嗎?”,“莫須,有”該解釋為“難道沒有嗎?有的,等著瞧吧”。

這也符合當時秦檜的惡形惡狀的口氣。



儘管秦檜千百年來慘遭世人的謾罵和唾棄,他的後代之中卻出了一個狀元,這個狀元名叫秦大士,祖籍安徽當塗,出生於江蘇南京,秦大士天資聰穎,十歲便能作詩文,書法上也頗有造詣,號稱詩書畫三絕。乾隆十七年,三十八歲的秦大士進京趕考,在萬壽恩科中一舉奪魁,成為清朝的第三十四位狀元。

據《清朝野史大觀》中記載,秦大士在殿試時,乾隆皇帝曾問了他一個問題:“汝家果秦檜後人乎?”,問他是否是秦檜後人,看似無關緊要的一句話,其實暗藏玄機,如果回答不是的話,難免會有欺君之罪,如果回答是的話,又難免為乾隆所看不起,急中生智的他回答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既巧妙又機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既默認了自己是秦檜的後代,又表明只有北宋的昏君才會有奸臣當道,如今朝代不同,自然不會有奸臣。乾隆聽罷龍顏大悅,宣佈他為狀元。



無獨有偶。“書聖”王羲之的四世族孫王僧虔同樣是書法名家,並且富有急智。宋孝武帝在位時,他為了避免禍端,就常用掘筆書,用很爛的毛筆來寫字,以此見容。後來到齊高帝時,有一次齊高帝提出要與他進行書法比賽,王僧虔只好從命,作書完畢後,高帝十分得意地問他:“朕與公卿書法,誰是第一?”王僧虔答道:“臣書第一,陛下亦第一。”高帝心裡明白,自己的書法是比不過王僧虔,於是反問道:“第一就是第一,怎麼會有兩個第一?”,王僧虔從容答道:“我的書法在所有大臣中數第一,陛下書法在歷代帝王中數第一。”他就這樣巧妙又不諂媚地避過了這個禍端,無怪乎他能歷經兩朝君主而安然無恙了。

此外,美國總統林肯在一次演講中,突然有個青年遞給他一張字條,林肯打開一看,上面只有只有兩個字:傻瓜。林肯臉上掠過一絲陰雲,隨即鎮定地說道:“本人收到過許多匿名信,全部只有正文,不見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剛才這位先生只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卻忘了給我寫信。”說完,便繼續他的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