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临死之前,为何不杀司马懿,反而杀了杨修?

用户192553122


《三国演义》中那么多英雄人物,为何会拿杨修与司马懿比较呢?

其实他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担任过曹操主簿,都是汉室世族的子弟,都各自辅佐了曹操的儿子。

那为什么曹操会杀掉杨修,而留下司马懿呢?有书君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政治方面的需要。

司马懿是领兵打仗的大将、出谋划策的谋士。

所谓一将难求嘛,是曹操几次三番召人家来的,而且是后期唯一可以和诸葛亮智谋相抗衡的人,用他来牵制蜀军是目前最需要考虑的。

杨修呢,只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罢了,闲暇相陪怡情娱乐还行,而这样的人当然可有可无,生杀大权也可以看心情。

二性格方面的考虑。

杨修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却又恃才傲物,不懂收敛,有着酸腐文人的张狂。

聪明才智又都用在了揣度曹操的心思上了,要命的是全都猜对了。

比如曹操去视察新建的相府,看后在门上写下一个活字,众人不明白,杨修便让人把门加宽,门中活就是阔字嘛,丞相嫌门太窄了。

一次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上写了一个“合”字,杨修拿起就与众人分了,并说丞相是让大家一起吃的。

曹操率大军与刘备在汉中决战相持不下,进退两难的时候,杨修根据曹操下的一个口令便猜出曹操想要撤退,“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嘛”,并鼓动大家一起收拾行装,曹操知道了勃然大怒,以扰乱军心杀了杨修。

杨修聪明却喜欢卖弄,恰恰他的主子曹操又是猜忌之心最重的,长此以往,他的威严何在。

而司马懿阴险狡诈,精于权谋,他胸有大志,又懂得忍耐与伪装。他在曹操手下勤于职守,谨言慎行,从不敢懈怠。

为了让曹操放心,他甚至亲自去给曹操的马刷洗,给曹操提鞋,曹操就是想杀也找不到杀他的错处。

三利益冲突。

一方面杨修出自名门望族,他所代表的包括孔融、弥衡都是正统的儒学家,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一定的冲突。

曹操是个不拘小节的革命派,挟天子以令诸侯,早有簒汉之心,面对这一帮因循守旧的文学儒士,是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另一方面,杨修作为曹植的智囊,时常为曹植出谋划策,早已引起曹操的不满。

如今曹丕立为世子,杨修必然威胁到世子和曹魏的江山稳定,为防止兄弟日后互相厮杀,只能替世子扫清障碍,剪除曹植的羽翼——杨修。

而司马懿作为曹丕的支持者,他本就隐忍低调,加上曹丕的周旋保护,也考虑到他在魏国后期发展的作用.

再者他年事已高,虽有虎狼之相,怕是来日无多,只要让曹丕加以防范,应构不成威胁。

综上考虑,只能杀掉杨修,而放过司马懿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郭嘉早逝,曹操大哭一场,担心后继无人,之后让儿子竞争上岗,他首先选中聪明的曹冲,不幸曹冲夭折,曹操在其他儿子中观察考验,一直到后来,仅留下曹丕、曹植两个儿子。



杨修之死,起因参与曹丕、曹植之间的权力角逐。杨修与司马懿都是汉官世族子弟,想有所作为,只能依附公子集团。可以说,此门一入,已无退路。

曹丕并不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曹操为避免儿子互相残杀和内部分裂,曹植的势力必须清理,杨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才思敏捷。 如果曹操宣布曹丕为太子,等于宣判杨修死刑。



杨修只能辅佐曹植,为了身后的平安,杨修必须死,这样曹植不必再争,不争才有生的希望。 为了需要,杨修还得留一段时间。起初杨修“诬告”时任五官中郎将曹丕时,就有被处死的充足理由,但是曹操没杀他。

最终杨修死得十分明白,他死于太聪明,早知道有一天,如果受曹植失意的牵连,他难逃一死,也要耍文人墨客的浪漫赴死情操。



司马懿从一开始就跟随曹丕,才华横溢不输于杨修,曹操想杀司马懿也找不到杀他的理由,顺应天命的曹操也在临死前明白,不能杀司马懿,只能让司马懿去辅助曹丕登基。


莫小邪


曹操,一生戎马天下,辛辛苦苦打下了的曹魏江山,在其死后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被司马氏所窃取,其中缘由很多,但多数缘由则是来自于他的儿子曹丕。

曹操临死前,就想除掉司马懿,说他是个鹰视狼顾之徒,类似的还有蜀汉名将魏延。可能是因为司马懿在帮助才智不如弟弟曹冲、武力军事能力不如兄弟曹彰、文学才华不如兄弟曹植的曹丕,争夺曹操继承人的过程中立了大功,一直被曹丕所庇护。曹丕这件事做错了,最终势力越来越薄弱的曹氏皇族势力,不能抵抗强大的司马世族势力,被司马懿及其后代摘了桃子。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的切齿之言。曹魏四十五年篡来的天下,被司马晋夺去了,曹操父子对汉献帝玩弄的把戏,在孙子曹奭曹奂身上被司马昭父子反过来淋漓尽致地重演了一遍。

曹操的原定继承人曹昂,是因为曹操很喜欢寡妇或别人的老婆,被张绣战死了。有几个男人能忍得了,张绣因为他的寡妇婶婶和自己的名声,才拼命的,这是一桩因为好色引起的血案。


时过境迁08




曹操为何杀杨修不杀司马懿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之子,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敏而好学,学富五车,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在初任主簿时深得曹操信任,《三国志》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年少就胸怀韬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后,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主簿等职。后来曹操逐渐发司马懿有雄心壮志,心里十分忌讳,然而曹操在死之前并没有杀掉司马懿,而是以泄露军事机密的罪名将杨修处死,司马懿、杨修都是栋梁之才,曹操为何会杀杨修而留用司马懿?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种说法:曹操杀杨修是出于政治立场考虑。杨修是的父亲扬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杨修所代表的政治立场是与曹操对立的,曹操是个不拘小节的革命派,杨彪为尚书令的时候就反对曹操的观点,尤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让二人的矛盾不可调和。而杨彪所在的阵营更是对荀彧、陈群、司马懿等嗤之以鼻,甚至与曹魏政权作对,在曹操眼里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杨修也在这个阵营里。曹操早有篡汉之心,有这一帮文学儒士,因循守旧,必然是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曹操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要杀掉杨修。



第二种说法:杨修作为曹植的追随者,必然会威胁到太子曹丕和曹魏的江山稳定。曹植和曹丕争世子之位的时候,杨修作为曹植的“智囊”,经常为其出谋划策,但曹丕在司马懿的帮助下最终生出,这也让杨修的位置很尴尬,曹植败落,曹操为了防止兄弟日后相互厮杀,必须把杨修杀掉以断了曹植的邪念,所以曹操杀杨修。



第三种说法:杨修多次为曹植出馊主意,误人子弟,若不杀杨修,曹植必受其害。杨修虽然聪明,但大多都是小聪明,他之所以辅佐曹植也是因为曹操偏爱曹植,杨修猜测曹操会立曹丕为太子。而杨修每次锦囊妙计也都是些小聪明,并没有战略眼光。比如说曹操令曹丕、曹植外出办事,事先走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便让曹植杀掉门卫,曹植得以顺利出城,司马懿则令曹丕放弃出城,曹植表面上赢得竞争,却让曹操认为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形象,实际上是输了。



再比如杨修喜欢揣测曹操的心思,经常帮曹植预先设想问题,并写好答案,曹操询问时,曹植便把答案直接送上去,然而却引起了曹操的怀疑,派人调查,结果真相大白,曹操对杨修厌恶至极。有这样误人子弟的杨修留在曹植身边,曹操自然不会放心,必然杀之以除后患。



第四种说法:杨修善于揣度曹操心思,并且公著于众,曹操怀恨在心。

曹操去视察新建的想国府,看后便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就命人拆掉重建,并且告诉大家:门中活,就是阔字,丞相是嫌门太窄了。再者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一个“合”字,众人不解,唯有杨修将酥糖分发给众人,并且说: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终于在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在汉中与刘备决战,不料刘备据险死守不战,曹操进退两难,部下向曹操请示军中口令,曹操便说:“鸡肋”。杨修听了,便收拾行装,并且让众人也收拾行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是打算撤军了,赶快收拾行装,以免走时匆忙。曹操听后勃然大怒,以扰乱军心将杨修处死。



由此看来,曹操早就有杀杨修的心思,只不过这件事情成为了导火线,但曹操作为三军统帅,最高领导,最记恨的就是别人猜透他的心思,作为领导猜忌心、防范心都是很强的,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天威莫测”,让别人如履薄冰,自己却得心应手。可怜杨修之死都不明白被杀的原因。



第五种说法:司马懿做人谨慎,做事恪尽职守因此免于一死。曹操也知道司马懿心怀大志,不是池中之物,也要有杀心,但最终没有杀司马懿。一者是司马懿做人十分低调,善于隐忍,从不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也基本上不犯错,这也让曹操找不到杀他的借口。



二者司马懿是曹丕的支持者,曹丕被立为太子,必然就誓死保护司马懿,曹操也考虑到司马懿在曹魏后期发展的作用,没忍心杀害?三者司马懿年事已高,来日不多,在曹操看来,只要曹丕对司马懿管理得当,应该对曹魏政权和曹丕构不成太大威胁,所以曹操才没有杀司马懿。

杨修与司马懿同样是天资聪慧,却因性格原因有着不同的命运,你是如何看待杨修被杀?

欢迎关注三国逐鹿,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曹操在临死之前,之所以杀杨修,而不杀司马懿,总体上来说,杨修一定得杀,而司马懿没有必须杀的理由。那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说。

第一,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而曹操的孝廉是由时任京兆尹的司马防举荐的,没多久成为洛阳北部尉,也就是曹操的入仕是司马防所推荐的,那么曹操自然得看在司马防的面子上,对司马懿多多少少有点照顾,更不用说杀司马懿了。

第二,司马懿是建安十三年,才接受曹操的征召成为文学掾,在建安二十年的时候,司马懿随曹操征张鲁,劝曹操拿下汉中之后,趁刘备拿下益州不久,益州人心不稳,一定能拿下益州的,曹操认为得陇望蜀,人心不足。

最终没有继续听司马懿的,后来又后悔了。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攻襄樊城,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吓得想迁都,但是司马懿认为孙权不可能看关羽坐大的,于是魏国联合了东吴,一举将关羽打败。

也就是说,司马懿从出仕到曹操病逝的时候,并没有犯什么错,曹操也没有什么理由去杀司马懿。

第三,曹操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也察觉到司马懿有雄志,还梦见了三马同槽,心里是有点忌讳的,然后曹操对曹丕说:司马懿是不甘心做人臣的,以后肯定会干预我们曹家的事情。

但是司马懿此时是曹丕的得力助手,两人的关系也很好,曹丕一直在维护司马懿,曹操也只是心里有想法,也不能不顾曹丕的反对,将司马懿杀死,再说司马懿平时做事很勤快用心,也让曹操越来越心安了。

第四,这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杨修之所以会死,因为杨修支持的是曹植,而司马懿支持的是曹丕,既然曹操已立曹丕为世子,那么杨修就不能留了,而曹丕还需要司马懿的帮忙,自然只能杀杨修,而不能杀司马懿了。


历史简单说


我重复过很多遍了,前面那些回答胡诌的好多,你们说曹操哪有时间关注一个小小的司马懿呢?

人家杨修锋芒毕露,天天炫耀自己肚子里那点墨水,曹操早就看他不顺眼了,而且还是那个汉臣杨彪的儿砸,不杀他杀谁?

不杀司马懿?曹操眼里司马懿也就是个还有点能力的家伙而已,你是看电视剧看多了还是电影看多了?


曹操这种性子,杀个人没理由也能给你弄一个,何况是要死了的曹操?用得着看你演不演?梦中杀人都能杀了你。

曹操躺床上要死了得担心孙刘会不会北上,担心边疆会不会作乱,担心汉臣会不会死而不僵,担心曹丕能不能顺利成为魏王会不会有人作乱,担心曹家能不能窃取天下。


你觉得哪有功夫去关心一个司马懿?

你们的司马懿是高平陵的冢虎,是篡位奸贼,是和诸葛亮对峙的大都督,可做这些的是五十岁七十岁的司马懿啊!

或者是你穿越回曹操病床前,和曹操说,你手下那个连十把手都称不上的司马懿,在你死之后兢兢业业辅佐你儿子,你儿子死了后兢兢业业辅佐你孙子,然后你儿子孙子死的都早,孙子无后,又等了好多年司马懿叛变了。

曹操是大预言家吧?????

各位真是事后诸葛亮啊,前面的回答还各种分析司马懿这个奸诈那个狡猾,确实司马懿就这样,可这和曹操有关系吗?

在你面前各种跳的猴子你不杀,搞一个支持你称帝的缩头乌龟???


历史区的哈士奇


杨修之死是必然性的,司马懿能够好好的活着,主要因为他是曹丕的支持者。

以曹操的秉性,他是非常喜欢曹植的,因为曹植的文采可以说是当世无人能出其右。曹操在曹冲早逝以后,就一直想让曹植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把一些有名望和有才华的人,安排到了临淄侯曹植身边来,为的就是要培植曹植的个人势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发现曹植真的不适合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因为现在的接班人,必须要有铁腕和开拓的精神才行,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是政治上远不及其大哥曹丕。在晚年的曹操觉得还是曹丕更适合作为接班人,因为这个接班人是肩负着曹氏和夏侯氏两大家族的命运,稍有不慎,极有可能遭到灭门之祸。

曹操既然觉得让曹丕来即位,那么他就要大力的巩固曹丕的地位,首先就是要打压曹植一党了,否则曹丕的即位不可能会顺利的。杨修作为曹植的首席心腹肱骨之人,曹操肯定会先拿其开刀,所以杨修的死,就在所难免了。

司马懿的能力,曹操是非常清楚的,有他来辅佐曹丕,也是深得曹操之心的,最主要的是,曹丕是完全能够驾驭司马懿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文史坊


今天明明我就简单地和读者朋友们分析下曹操这么做的原因:

曹操杀杨修的原因有以下:

1、杨修太过狂妄,犯了历史上皇室权利的斗争,并且给夺嫡之战出谋划策。他一心一意支持曹植。

2、杨修自己的身份和他的政治观念与曹操的利益有直接的冲突。(杨修)

3、杨修喜欢没弄自己的才华,非常高调,三番两次得罪曹操。

4、最直接导致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原因就是“鸡肋事件”。

曹操不杀司马懿的几大原因:

(司马懿)

1、首先司马懿非常低调,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谋国事时候,经常出奇招。

2、司马懿在早前就已经表示会支持曹魏(当时情况下,荀彧就是因为支持汉室而被曹操赐死的),司马懿表明态度后,曹操也逐渐相信司马懿。

3、曹操认为司马懿是个难得的人才,司马懿看到汉室国祚低微,本不想在曹操手下,是曹操硬是使用卑劣手段将司马懿引进官场的。

4、曹操封王后,将司马懿安排辅佐曹丕。(曹丕是嫡长子,有前途)(曹操)


明明说历史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三国演义》以及大众的看法都认为,这一则是因为曹操忌他太聪明,二则是因为他帮助曹植争储位。不过我认为,这些看法都很表面,肤浅的很。特别是《三国演义》中摘引改编的几个杨修小故事,一则鄙浅儿戏,不足信;二则也都是一些小聪明,曹公雄才大略,又岂会忌恨此等辁才小慧?

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杀杨修不可,其深层次的原因,仍然在于杨修的身份。

杨修的身份可不简单,绝对不比孔融差,他可是太尉杨彪的儿子,袁绍袁术的外甥。杨彪是四世三公,袁绍袁术也是四世三公,双重四世三公,那可真是不得了了。特别是袁绍袁术惨败之后,其子孙虽亡灭殆尽,但袁氏百年来培养恩待之门生故吏又岂能尽被曹操屠尽?史书记载,袁绍兵败忧死,河北士女,挥泪痛哭,其政治遗产仍然雄厚,而袁氏子孙虽被曹操灭光,但袁绍还是有几个外甥的,其中一个外甥叫高干的,已因反叛曹操被杀,杨修的身份如此敏感,又岂能不为曹操所忌?

其实,当年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派人整理从袁绍处收缴的书信,发现自己这边果然有很多人与袁绍有通谋,拉关系拍马屁,摇尾巴泄军情,不一而足。依我看来这些人恐怕大多是建安以后投附来的士族,诸曹夏侯与兖州寒族(这些人已经历过张邈之叛考验)绝不会这么干。

然而曹操当时并不准备得罪士族,现在天下未定,维稳第一,而且法不责众嘛,如今之计,只有好好学习光武帝,将书信全部焚毁,表示既往不咎,并当众宣布:“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当然,光武焚书以安反侧,是恕之于人心既定之后;曹操焚书以靖众疑,是忍之于人心未定之时。一则有度量,一则有权谋也。

不过,自以为以曹操的性格,他在烧毁这些信件之前,未必就没有扫一眼这些信的落款(后自言未见李通书疏),换做任何人,得到自己内部异己分子的名单,都会压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吧!何况曹操一生都承受着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痛苦(看错了张邈、陈宫、刘备),他又怎么可能忍住不看那些信?只是因为大局未定,人心未安,所以暂且忍一忍,等到日后权位稳固,必回再来秋后算账。估计孔融、杨彪、杨修、娄圭等人就在这张名单上,而曹操把这份秘密的名单深深的隐藏在心底,暗自观察,苦心积虑找机会再下手,真是可怕的奸雄风范啊。

另外,除了袁绍这门姻亲,杨彪杨修自己所在的弘农杨氏也非常不得了,绝对不比汝南袁氏差。弘农杨氏的祖先为西汉开国功臣、弘农人杨喜,杨喜本是一名旧秦骑将,他因垓下之战后随灌婴追击项羽,而在乌江岸边成功抢到了项羽一块尸体,由此被刘邦封为赤泉侯,开始发迹,到了杨喜的曾孙杨敞,官运愈发亨通,得到了大将军霍光的赏识而升任宰相,后更因协助霍光废刘贺立宣帝而被加封为安平侯,新增封邑三千五百户,杨家从此更加兴盛发达,每代都是高官厚禄,到了东汉时期,杨敞的玄孙杨震成为一代大儒,号称“关西孔子”,官至司徒、太尉,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亦皆继承杨震遗风,均官至太尉,被称为“四世太尉”,比之袁绍家族有过之而无不及。董卓连袁氏都敢灭族,却独独不敢动杨彪;郭汜、李傕也杀了很多大臣,亦独独不敢动杨彪。

图:杨震墓前的牌坊“四知坊“,语出杨震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所以,当曹操将汉献帝迎来许都后,大权独揽,却独惧太尉杨彪。有一次,汉献帝大宴公卿百官,曹操见杨彪神情不悦,恐杨彪有图己之意,竟推说自己肚子痛上厕所,趁机飞也似的逃回大营;等到权势稳固了以后,又苦心积虑,诬陷杨彪勾结袁术,劾以大逆的罪名将其下狱,最后还是赖孔融以辞职相逼才让曹操放了他。

孔融之所以要极力营救杨彪,是因为当初孔融入仕,乃杨彪之父杨赐所提携征辟。没想到吧,孔融竟是弘农杨氏的门生故吏。这些名门世家,正是以这种互相提携、互相推荐的方式,编织起一个密密麻麻的亲戚婚媾、官员提携关系网的。曹操一生最讨厌的也就是这个。他提倡的是唯才是举,他打天下最开始依靠的也正是寒门庶族中的俊贤,如满宠、程昱、毛玠、乐进、于禁、典韦等人,以及李典、许褚、任峻、诸曹夏侯等地方土豪。

当然,彼此彼此,这些名门世家,也最讨厌诸曹夏侯这些“赘阉遗丑“土豪暴发户。

事实上,近百年来,弘农杨氏作为士族的领袖,也一直都在跟宦官及宦官的追随者们党争,“关西孔子”杨震更因受宦官迫害而饮鸩自杀。再加上杨彪这次被迫害事件,以及杨彪的恩人孔融又被曹操所杀,我很怀疑杨修对曹操、曹植这些“赘阉遗丑”能有多少好感。

由此可见,杨修委身于曹操幕府担任主簿、又极力较好曹植,恐怕并没有安得什么好心思,其介入争储,更是加剧了曹魏集团内部的内耗,曹操有理由相信,自己百年之后,弘农杨氏必会引领士族,搅动滔天巨浪,曹丕曹植俩小子根本玩儿不过他们。

另外,请大家看看杨修写给曹植的信:“与君离别才数日,就好像已经过了很多年,难道仅仅出于您对我的爱顾,使我对您产生了深情的敬仰吗?”(不待数日,若弥年载,岂由爱顾之隆,使係仰之情深耶?)肉麻竟至于此,宛若情信,正所谓“大伪似真”,我坚决怀疑杨修勾搭上曹植有其极深的政治目的,就像陈群司马懿勾搭曹丕一样,搞不了曹一代,就搞曹二代,偷梁换柱,和平演变,大抵就是如此了。

另据史书记载,杨修被杀后,曹操曾有书致杨彪:

“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由此可见,曹操明杀杨修,实则向弘农杨氏示威也!弘农杨氏根基深厚,引领士族,不杀他一个主心骨,不坏他一个领头羊,曹操死都死的不放心哪!

所以说,曹操为何要杀孔融杀杨修,因为这两人才是士族真正的领袖,而非我们通常以为的荀彧司马懿。事实上,就算是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大喷子、大狂徒祢衡,也独独对孔融和杨修,是尊重有加、不得不服的。在祢衡眼里,像曹操刘表这样的世俗掌权者,不过粪土罢了,想侮慢就侮慢,踩了都嫌脏;而在士族中名气极大的司马朗和陈群好些,算是人了,但顶多就是些杀猪卖酒的市井贱徒罢了(“屠沽儿”);祢衡甚至连荀彧荀令君都看不上,认为他只是长得还行,“尚可借面吊丧”;只有孔融和杨修,祢衡一个夸成仲尼复生,一个夸成少年天才,并多次当众表示:“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可见天下士族名门之中,孔融和杨修才是神一般的存在。而那个在电视剧里看起来很屌的司马懿,其实在建安时期只是个小人物,位望轻微,在天下士人眼里连给孔融杨修提鞋都不配。就算是《晋书》里写的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而屡次拒绝曹操征辟的事迹,都很有可能是司马氏为了抬高司马懿而编造出来的,本质上和《汉书》里编刘邦是他妈跟龙啪啪啪生下来的这种奇闻差不多,都起着美化、神化开国之君的作用。反正我很难相信一个权力欲如此重的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就算真有做,那也是故作清高在演戏,更为可笑。

事实上,《晋书》的编纂者房玄龄修史是出了名的不认真,经常野史正史一锅烩,反而是魏朝郎中鱼豢所撰之《魏略》更有可信之处。《魏略》上说的情形是:一开始征召司马懿并非曹操而是曹洪,档次这么低,司马懿自然不肯自降身价,所以他杵着拐杖,托病不出;但后来由荀彧举荐、曹操亲自下令征辟,他马上“投杖而应命”。看来这司马氏根本没有什么“不欲屈节曹氏”,只有“待价而沽”罢了。

甚至,就连史书上司马懿很有名的“鹰视狼顾”与“三马同槽”的典故都很有可能是街巷传闻、加油添醋、牵强附会的产物。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後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晋书·宣帝纪》

其实,“鹰视狼顾”只是古人修习气功的一种方法,早在西汉初《淮南子·精神训》中就曾记载:“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凫浴猿躩,熊经鸟伸,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另据曹丕所著《典论》记载,当时曹操手下有一个名叫甘始的气功大师,在邺城广授气功,教大家“鸱视狼顾,呼吸吐纳”之术。由此可见,当时邺城达官贵人之中,很多人都在“鹰视狼顾”,司马懿只不过因为练得比较多、练得比较好,后来又成了大事,结果就被世人牵强附会成了豪雄之相。

而正好,晋朝史官想回避本朝得国不正的事实,所以,就借助此事大做文章,从而创作出了这样一篇离奇的故事,你想,如果从一开始,曹操就想将司马懿置之死地,无疑就给他日后的篡权增添了合理依据。

所以,事实上,曹操宁杀孔融杀杨修,乃至杀崔琰,也不会杀司马懿的,因为司马懿年轻时在士族中的地位其实并不高,又一向谨小慎微不露野心,如果不是因为他活的太长,熬死了曹魏两任短命皇帝、数位曹魏名将宗亲以及同辈所有的士族精英,否则,司马氏是无论如何都没有机会篡魏的。

但谁能想到,曹操如此机关算尽,也没算到他子孙短命软弱至此,士族亦前仆后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至此,曹操就算再杀多少人也是没用的,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曹公还是枉作了小人,岂不悲哉!

其实,以蒋济、陈泰等为首的士族们并不发自内心的欣赏官油子司马懿,但在与曹魏宗亲的博弈中,手握兵权和人望的四朝老臣司马懿成为了他们唯一可以倚仗的对象。但他们也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无奈选择的这位士族代言人,却做出一系列背信弃义、盗名欺世、屠杀无辜、诛锄异己的恶行,一次次的破坏着儒家士族的政治与道德底线,而由他的子孙创立的王朝,更是骄奢淫逸、自相残杀,引来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将整个中华带入地狱。

太史公尝言:“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历史已多次证明,那些执政时间太久、压抑时间太长,又权力欲望太重的宦海老乌龟与门阀大世族,于国家无益,于天下有害!黄宗羲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改朝换代是中国历史的常态,亡一家一姓之国,没有关系,然而魏晋之替嬗,最终竟导致亡天下人之国,儒家士族身为当时天下的精英阶层,对其是负有巨大责任的。事实上,士族们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已追悔莫及。蒋济在高平陵事变后没多久便自责忧愤而死;陈泰则在魏帝曹髦遇弑后,也因悲恸过度,吐血而亡。


千古名将英雄梦


司马懿和曹丕的关系非同一般,曹丕曾多次替司马懿说好话免除曹操对他的制裁。这个曹丕极力想保护的人,反而掀了曹家的桌子,一桌好饭喂了异姓人。还有曹叡对司马懿也算不错,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这个老年人,君臣二人相拥而泣,颇有刘备托孤诸葛亮的架势,但是司马懿还是在曹叡的陵前拿到了权力。

说到底还是司马懿做事机敏,还抱了天下第二条大腿——曹丕的腿,曹操对司马懿可以说是又爱又恨,爱在其才,恨在其行。但是没办法,一朝天子一朝臣,曹丕起了很大作用。

杨修就不一样了,他和曹植交好,这就导致曹丕得势他没好果子吃。不过他还没等到那一天,就命丧九泉。才华在同级中极力表现就是树敌,在领导面前卖弄更是求死之道。

他忤逆曹操实在曹操心情最差的时候,司马懿忤逆曹操时曹操心情还可以,而且司马懿也知道做事不能太过,起码的分寸还是有的。

杨修暗自相助曹植应对曹操的考验,曹操知道后对杨修的印象就很差了。

更有“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

最终把他推向深渊的就是汉中之战的“谣言”,他在军中对“鸡肋”的揣度叫曹操十分不满。

司马懿活在他有心计,杨修死在了太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