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什么意思?有何讲究?

农夫也疯狂


这句俗语从字面上理解还是比较简单的,50岁以上的人最好不要建造房屋,这样会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没有保证,在六十岁的时候不要种植树木,这样操劳到老也享受不了丰收的硕果。但这句俗语的时代局限性比较强,现在已经不适应了。那么“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怎么理解呢?


五十不造屋

在过去农村的房屋多数都是茅草房,且房屋都是自家人用双手建造起来的。建设一处房屋自然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同时也要耗费大量的体力。都说五十知天命,这时候农民已经步入老年生活,这时候建造房屋只会让身体的损伤更大。所以很多农民在50岁建造房屋,很快就会劳累而死。

那时候的农民就算将房屋建造出来,也不能享受太长的时间。但现在却不同了,一栋楼房的寿命在40年左右,现在人的寿命大大增加 ,50岁还是壮年时期,活到百岁也有很多。

六十不种树

60岁的时候已经是花甲之年,这时候的老人就要颐养天年了,曾孙可能都已经有了。这时候老人的身体已经泡不到了,栽树是一个体力活,其中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同时树木的生长年限比较高,一般需要几十年才能够成材,老人是看不到树木长大的时候了。当然这句话中目的是为了让老人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并不是不愿给子孙后代谋福利。

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人也要在自己年老的时候享受生活的快乐,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三农圈子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七十不制衣。八十不访友。”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谚语,都说古谚语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比如“长十月,短五月,不长不短二八月”,“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赃不均狗咬狗”等都是古人通过社会经验所总结出来的谚语,流传至今。

古人寿命极低,有些古谚语已经不合时宜。

“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这两句话是指人在步入老年以后,没有必要做长远打算,不要消耗自己所剩无多的时间去做一些对自己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五十不造屋,意思是过了五十岁以后,就不要盖房子了,因为盖房子是一件将钱财耗尽的人生的大事,等你把房子盖好了,不见得你有命去好好享受;而六十不种树,也是同样的意思,过了六十岁以后,就不要去种树木了,由于树木成材时间非常长,固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所以六十岁以后再种树,有可能你不能亲眼看见树木长成参天大树的景象。

当然不是所有的古代俗语放在现代还能适用,古代生产力低下,生活艰苦,对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等,古人的寿命一般都不是很长,封建社会时期的平均寿命只有37岁,而一般人40岁以后就称老,例如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就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现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技术的发达,国民的平均寿命在2015年达到76岁。所以五十岁还正值壮年,都还在工作岗位奋斗拼搏,国家也根据人们的寿命不断提高,提出了延迟退休,让老人在工作岗位上依旧发光发热。

清朝曾廷枚在《古谚闲谭.种树谚》中就对这个谚语就讲诉了他的观点“古谚语讲: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七十不制衣。章申公的父亲俞七十岁高龄了。老人在宴席上吃到了很甜的柑,便把柑的核种植下来希望日后能常有柑品尝。但在座的客人们暗中讥笑,认为不到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吃到柑的,认为俞年事已高恐怕来不及吃了。后来俞吃柑吃了十年才去世”人们认为年龄大了,就应该安逸的生活,这种只从经验出发作出的判断是错误的,嘲笑他人反而成了自己可笑。

人活着就要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不能拘泥于年龄的限制,做到不辜负人生时光,创造价值,享受生活。(二)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农村很多的俗语都是受限于以前的社会状况,虽然现在看起来没有什么道理可说,但是在以前却是人们遵守的一些讲究。比如在农村,老一辈的人们都遵守这“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

“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

这句话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就不要盖房子了,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就不要再种树了。

其实在以前的社会这么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在以前,人们的平均寿命并不高,所以五六十岁的年纪已经不小了。但为什么年纪大了就不能盖房植树了呢?原因如下:

1、盖房、植树都是劳心费力的活,年纪大的人,体力和经历会跟不上,太过劳累的话很容易对身体造成损伤。

2、先不说盖房子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劳力。就说盖好了之后,年纪大了也住不了多长的时间。还不如留着这些钱财好好过一个安稳的晚年!

3、再来看种树,无论是果树还是别的树木,想要得到收益都需要过上几年甚至十几年,这些时间对老人来说太长了。而且种完之后,还要花费心思去管理,这对六十岁的老人来说都有一定的麻烦!

综上一些原因,所以在农村有“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的说法。而“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这句话放到现在,是有些不合适的,现在五十岁虽说年纪不小了,但是实际上还算是壮年,人们还可以进行劳动!

骏景——殷


骏景农业


对于这个问题,50不造屋,60不种树。这句话大家可能在农村里面经常能够听得到。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说50岁就不要盖房子?如果到了60岁就不要去种树了呢?

今天我们和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个农村里面经过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俗语。

50岁不盖房子。


其实在农村里面盖房子是人生大事。那在我们农村里面,平均来说,大概在多少岁之后就开始盖房子了呢?

在农村里面有这么一句俗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那这一句所以到底和这个50岁不在盖房子有什么样的挂钩呢。

其实能不能在三十而立。这个年龄来说,30岁那么就要开始走向经济独立的这个年龄。所以在农村里面大多数人盖房子,都是30岁到40岁中间,这一段时间需要去盖的,修房子是最为合理的。

那么50岁不盖房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我们都知道,盖房子需要花费巨额,也要花上很多精力去做的。

因为花很多钱,有的那盖个房子有可能去借贷,那么人到了50岁,这个身体状况就没有那么好了,所以如果花了这个巨大的话费,把钱都用在了盖房子上面,他们以后的生活可能会过得比较困难。

所以在农村里面基本上,都是在40岁以前盖房子,到50岁之后带房子的,多半是为了帮自己的儿子盖房子。

60不种树

在农村里面到了60岁的人,难道不能够种树吗?很多人都在看得到农村里面,把现在做这个农业,做种植业来说,很多人请到农村里面的这些临时工去帮忙干活的,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去帮忙干活。

因为年轻的多半都不在农村里面,所以,请到这些工人基本上都是60岁左右的。

这句话其实不是说人到了60岁就不能够种树了,其实说的是,如果在农村里面已经到了60岁,那么我们选择的行业就不要选择在种植果树上面。

因为人到了60岁,根据古代的平均年龄来算,60岁了,已经是一个老年人的状态。那么如果你到这个状态,还去种植果树,那么果树呢?他种植下去还要等上几年才可以收获。

那根据,这种条件和经验来说,到了几年之后,能否得到这个很好的收益,还是不能够确定的。

所以在农村里面很多人说,到了60岁就不要自己去,搞这些种植,因为做的不仅辛苦,而且,能不能得到好的收获,还很难确定。

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子解释呢。


懂农帝


农村俗语“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是什么意思?有何讲究?


在农村有很多流传下来的老话,这是源自于我国是,5000年的文明古国,而且多以农耕文明的历史为主,使得人们的生活相对于比较安定,所以流传下来很多的关于各方面的民俗谚语。其中有的是关于农业生产的,比如说“头伏萝卜二伏菜”,就说的是在头伏的时候要种萝卜。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则是关于人生哲理的。



一、五十不造屋。

五十不造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农村人到了50岁以后就不要修房子。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之所以有这个话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平均寿命只有20多岁,甚至在有的的动荡的朝代,人的寿命还不足20岁。所以在古代,人能够活到50岁已经算是高龄了,这个时候人多活一天都算是多赚一天。所以这个时候修房子的话,就指不定哪天就离开了,有有命修也没命住。



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古代人营养跟不上,长期吃不饱饭、穿不暖,所以即使能活到50岁,也基本上身体机能衰退的和现在的六七十岁差不多了。以前修房子都是全靠家里人和亲族来帮忙修房子,首先自己得有一把好力气。而到了五十多岁这个时候修房子的话,自己身体不在年轻力壮,容易给自身造成意外伤害。

二、六十不栽树。

六十不栽树这句话的意思说的是古代农村人到了60岁以后就不要栽树了,这里栽树指的是栽果树。俗话说得好“十年栽树,百年育人”,在古代的时候,果树都不像现在是有嫁接技术的,果树的挂果期都需要很长时间。比方说我们现在常见的核桃树,在古代没有嫁接技术的时候至少需要7到8年以上,有的品种甚至需要十几年才能开始挂果。和民间公认的银杏树花果期就更长了,走着“公孙树”的说法,意思是说爷爷在家银杏树,等到孙子的时候才能吃到果。




这两句话都是民间的老话,在古代应该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但是在老张看来,现在已经有些过时了。因为现代的人物质条件好的,基本上能活到五六十岁很常见,再加上现在的果树都是嫁接品种,秋季移栽,第三年挂果的比比皆是,根本不必像以前一样等那么多年。现在的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因为在农村,也没有土地,让你随便去种树去修房了,所以大家年龄大了的话,如果最好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不给孩子们添负担,就已经算是最好的了。


老张谈三农


古人在对待自己命运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宿命论”的观点,认为人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有相应的目标,同时也应该断了一些念想。例如相对理想的人生状态是孔子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一般人则相对现实一些,如老话说的“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财,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古人的寿命都较短,五六十岁的算是高寿了,而七十岁以上的则是“古来稀”,所以囿于寿命的限制,他们认为有些事情也是不可为的,就像题主说的“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当然后面还有一句是说“七十不制衣”。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较为悲观的宿命论,认为五十岁建了房子是不现实的,因为住不了几年了,或是经济上不允许;到了六十岁不应该种果树了,因为果子还没结,人可能已经就没了;到了七十岁不应该做新衣服了,因为穿不了几天了。

当然这种观点是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的,即便是“生命还有三天”,在乐观者那里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民国画家吴昌硕四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学画画,依然能培养出齐白石、张大千等13个画匠名徒,所以不要相信“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这种自我设限的宿命论,活在当下才能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大乡


五十不造屋不是不造,而是给儿子甚至孙子建房了,不能把钱用在自房屋建修上,否则家裂。其意是不能为自己想应为子孙想,确保家庭和睦呈人人互关护家庭气氛,绝不可为己最终引发纠纷,已50距60不远了,开始进入孩子照顾自己时段了,不能惹翻孩子,否则后果自负。六十不种树是种树的地由孩子们按自分配的地块种,自已不可种了,少存自财产资产,自亡故后孩子们不会因分家产闹矛盾遗患无穷。仍归为子孙造福方式之一。这正是家和真谛。即,防自老无所依防子孙产矛盾。另一个种果树反遭孙儿埋怨为何不早种,早种现在已吃到了。属好心又费力反落埋怨的后果。给个赞。评一下,悟空问上聊一下。


味哎儿


农村俗语,是古时候劳动人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时代下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些具有深刻的意义,而有些则随着时代的发展,未免显得落后与消极。

今天的这句“五十不造屋,六十不栽树”意思浅显易懂,无需多加解释,相信大家都能明白。

然而有书君却觉得,这句话所传递的思想已不能为今人苟同。

在古时候,因为生活条件较差,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会相对短很多。

古人认为,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么他们觉得,年过五十,已经是日落西山,正逐渐走在下坡路上了,又何必太折腾呢?

先来说下,为何“五十不造屋”?

诗圣杜甫曾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看来,无论哪个年代,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该是大部分人一生的梦想。

可房价之高,却不得不让人感叹,居之不易呀。

在农村,要想建造房子,除了要有一定的经济积蓄外,很多事情还得亲力亲为。

比如准备材料,联系工匠,监督工程,哪一件不是劳心劳力的事情?

而且,大部分农村人为了省钱,主家还要亲自参与其中,做个小工,打个下手等等。

如此,等房子盖成了,人也憔悴不少。轻则常感疲惫不堪,重则累病累垮。

而且大半辈子的积蓄花光不说,有可能还会欠下许多外债。由此想来,房子造好后,能安心享受的日子又还剩多少呢?

倘若这家儿子多的话,还有可能因为房子分配问题而产生矛盾,甚至造成父子、兄弟反目成仇的恶果。

这更是违背了造房子的初衷,与颐养天年的愿望背道而驰。

所以说,人过50,就不要再考虑造房子了。

“六十不种树”,所要表达的道理也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种树是个体力活,而产出却是个漫长的过程。

都说十年树木,要让树长成有用之材,有所收益时,或许种树人已不在人世了。

如果种的是果树的话,因为在以前的社会没有嫁接技术,一棵树从种下到开花、结果,其过程更是相当的漫长。

在生长的过程中,必须持续不断地付出,如浇水,施肥,剪枝,除虫等。这个周期要投入的除了体力外,还有经济上的付出。

所以古人觉得,上了年纪,做这两样事情太过劳心劳力,得不偿失,故不建议尝试。

但这句话,从当下角度来看,未免太过消极、怠惰了。

一则,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国人的平均寿命在不断的延长。在我们看来,五、六十岁的年龄,正是人生经验、阅历最丰富的时期,人生还有长长的路要走,一下子进入退休状态,未免有些可惜。

二则,我们相信人生是个不断奋斗的过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命不止,自当奋斗不息。如此,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原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在74岁时,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他与妻子一起,承包了荒山开始种橙子。

从一开始的门外汉,学习、摸索着前行。这期间,他遇到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

为了很好地克服,他甚至半夜还在研究专业书籍,寻找解决的方法。终于,慢慢找到了种橙子的窍门,让甘甜爽口的硕果挂满枝头。

而87岁高龄的褚时健不但掌握了种橙子的诀窍,对互联网的认知和学习也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他利用网络销售渠道,让褚橙在全国范围内供不应求。

褚老说:“我80多岁了还在摸爬滚打,年轻人你们急什么。”

的确,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看到了活到老、干到老的劲头。谁又能说“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是理所当然的呢?

所以,有书君认为,农村俗语也应该与时俱进。对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言论,姑且听之就好。不知诸位认为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农村俗语“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是什么意思?有何讲究?

在农村地区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俗语,这些俗语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慢慢的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俗语分为很多种类,有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导作用的,有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的,有能够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俗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需要得到我们的传承和发扬,作为优秀青年要有区分优秀文化和低俗文化的能力,在传统文化民俗中寻找新的文化生机。



“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意思非常简单,五十岁的时候不要去盖房子,六十岁的时候不要去种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就要成家立业,五十岁的时候,大多数人已经年老体衰了,即使盖了房子,自己也住不了多久,所以会有“五十不造屋”的说法;六十岁的时候再去种树,时间就比较晚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树至少需要百年时间才能够长成真正的树木,等到六十岁再去种植,估计到去世也无法去大树下乘凉了。

“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讲的道理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奉献精神是有相悖的地方的。五十岁盖了房屋,儿子可以住,六十岁种了树,子孙后代可以吃的了瓜果,乘的了凉。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就是,做人不能光想自己,也要为别人着想,要有奉献和舍弃精神。现代社会中就有很多人年龄很大了仍然在为家庭的发展而拼搏奋斗,所以“五十不做屋,六十不种树”也是需要我们辩证对待的,不可全盘接受。


老农民说事


农村俗语“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什么意思,有何讲究?

这都是啥时候的农村老话了现在还说?不过在以前确实有这个说法,都是否定句。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七十不制衣啥的?

老话如果放在以前的语言环境,结合当时的生活水平,还是说的通的,不过现在不适用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增长,有的地方甚至有百岁老人村。那么这句老话就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了。

原话的字面意思,说的是农村老人到五十岁就不想着起房盖屋了,也没那个本事了,到了六十岁就不栽树了,因为也等不到成材的那一天。不过貌似我的理解不太对,不够透彻,可能还有别的含义。但是我能想到的是,以前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寿命很短暂的,往往就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很少有活过六七十岁的农民。主要是那时候没吃没喝,没钱看病就医,人的寿命相对很短暂。在五十岁有的就失去劳动能力了,哪里还有体力去建房,可能在五十岁也没钱建房子。

至于下半句“六十不种树”,说的有些绝对了,其实种树不但可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让后人享受到祖先的庇护,同时还能给子孙后代带来一笔可观的财富,正所谓是像银杏树一样的“公孙树”。不过按照以前的情况,六十岁是干不动了,连挖坑栽树的活也干不动了,不见得就是有人认为的是消极的想法。就算六十岁老了,还可以为子孙着想的嘛!

不过写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这句农村老话的真实含义。也就是说,“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表达的不是消极思想。而是农村老人到了退休的年纪,也该给自己退休了,要“颐养天年”了。

俗话说,一代人不管两代人,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必要在自己年老的时候还整天操心忙碌。还好好歇歇了,毕竟辛苦劳动了一辈子,就当给自己放假了。再说了,在五十六十岁上,身体已经很差了,在劳心劳力的造屋种树,一不小心就会受伤,伤筋动骨的,反而让儿孙担惊受怕,还不如休息好身体,少给儿孙添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