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丨《你好,之华》:用一部电影看完岩井俊二

特约撰稿人|阿亮

被誉为美国第一影评人的罗杰艾伯特曾说,“香港的电影,看过一部就好像都看过了。”在《你好,之华》(以下简称《之华》)出现后,这句话可以套用在岩井俊二身上了,“

岩井俊二的电影,看过《之华》也许就都看过了。

这句话不带任何贬义 ,单纯是在《之华》中重温到太多有关岩井俊二的信物。包括他的叙事方式、拍摄手法、剪辑偏好、用光和配乐,甚至是剧情和角色的设定、意象和线索的使用,都能从前作中找到出处。

特评丨《你好,之华》:用一部电影看完岩井俊二

《之华》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周迅饰演的之华有个处处优秀的姐姐叫之南,之南抑郁症去世后,之华代替她参加初中同学会,遇见了初中时非常喜欢的学长尹川,可是尹川从初中起就喜欢着姐姐之南。

同学会后,之华以姐姐之南的名义给尹川写信,回忆青春过往,而尹川的回信阴差阳错的让之华的女儿飒然和之南的女儿睦睦收到了,飒然和睦睦便顺水推舟,以探寻母亲的青春时代。于是,前尘往事由这一封封书信铺展开来。

过去的隔断和连接

以1995年岩井俊二电影处女作《情书》为界,中国观众对岩井俊二的观感是割裂的,70后80后是一拨,90后00后是另一拨。

岩井俊二留给70、80后的关键词是“纯爱青春”。

在暗恋圣经《情书》里,少年藤井树的扮演者是有“20世纪最后一位美男子”之称的柏原崇。当他一身笔挺西装,倚在窗口逆光读书时,70、80后纷纷福至心灵。

特评丨《你好,之华》:用一部电影看完岩井俊二

可以说柏原崇拉高了一整代人的择偶标准,并使这种纯情到极致的恋爱模式迅速风行,如今中国人口面临结构性危机,柏原崇是有一定责任的。

而岩井俊二留给90和00后的关键词就是另一个极端——“残酷青春”,这很大程度得归因于中国疼痛文学界翻不过的大山郭敬明老师。郭老在多种场合曾直抒胸臆,称岩井俊二是其人生偶像,并在2009年主编出版岩井俊二的残酷青春代表作《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以下简称《莉莉周》)。

2009年,郭老执掌的《最小说》正处在鼎盛时期,超50万册的月发行量,被评为当年“年度文学期刊十强”之一,与《读者》《译林》《故事会》等老牌杂志平起平坐,当之无愧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青春刊物。

《最小说》已经让青少年接二连三的忧伤起来了,《莉莉周》经《最小说》大版面推广后,青少年深受感染,常常忧伤得死去活来,课余时间仰望天空都得先找量角器,残酷青春也由此成为这一代人对岩井俊二最深刻的观感。

特评丨《你好,之华》:用一部电影看完岩井俊二

岩井俊二赋予了两代人不同含义的青春,但十余年后,《之华》弥合了两代青春的鸿沟。《之华》可以摆在岩井俊二作品谱系的中间,向左推就是纯爱的《情书》《四月物语》,向右推就是残酷的《梦旅人》《莉莉周》。

岩井俊二式的暖意

《之华》的叙事方式、剧情编排、角色设定都用了岩井俊二最经典的格式。

关于叙事方式。岩井俊二被称为诗画结合的“映像作家”,高超的文字功底让他不自觉的将写作习惯代入影像创作中。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改编自他写的同名长篇小说,《四月物语》改编自他在片场的随笔和散文。

他的电影很少是单纯的线性叙事,而是用大量的倒叙、插叙补充信息,剪辑方式也与叙事方式相辅相成,常常用交叉蒙太奇的剪辑制造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比如《莉莉周》里大量出现的碎片化场景,群鸟、麦田、闪光的电子屏,几条若即若离的线索互相试探后相逢在BBS上,正是这多处场景、多个角色多线并行的松散叙事,最终造就了影片中颓然大悟的残酷。

特评丨《你好,之华》:用一部电影看完岩井俊二

《之华》没有《莉莉周》那么花哨。但也是用插叙和互相补充的方式,将埋在三代人之下的线索一点点笼络在一起,包括片末的接力读信,和《莉莉周》在形式上如出一辙,这种将埋伏已久的草蛇灰线猛然揭晓的冲击体现在《莉莉周》中就是成倍的残酷,在《之华》中则是成倍的温暖。

关于剧情编排。《之华》与《情书》相似度极高,都是现在时与过去时交错,两种时态在剧情推演过程中相互呼应。

日本传统文化认为死亡具有形而上的美感,从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能看出,日本人对待死亡时总带着某种特殊浪漫的仪式感。岩井俊二也对“死亡”相当迷恋,《情书》和《之华》分别是以藤井树和之南的葬礼开篇,《莉莉周》《梦旅人》分别是以星野和可可的死亡落幕。

特评丨《你好,之华》:用一部电影看完岩井俊二

这点显然是被郭敬明学到手了,初期《幻城》《悲伤逆流成河》的书中角色还是按流程依次杀青,到《小时代》直接甩开膀子以屋为单位批量屠宰,读者真是猝不及防,翻个页的功夫就把上上下下十几口人翻篇了。

岩井俊二对于爱的表达方式也有特殊偏好。《之华》里之华和尹川久别重逢,没有干柴烈火的滥情,发乎情止乎礼,如同《情书》中男女藤井树极致的暗恋,如同《四月物语》中,卯月被磅礴大雨吞没的告白,没有所谓的轰轰烈烈,总是点到为止。

爱的表达就不在郭老的业务范围内了,郭老的小说设定总是充满了无缘无故的爱和无缘无故的恨,姐妹情深和红酒洗头都是前后脚,以营造一种令人费解的戏剧冲突。

关于角色设定。双生设定在岩井俊二电影中不少见,《花与爱丽丝》中的荒井花和爱丽丝,《燕尾蝶》中的固力果和雅佳。在《之华》中,虽然之南去世,但她却在影片中不断被提及,并由各个“叙述者”将属于她的内容一点点拼凑完整,勾勒出一个好强的姐姐、隐忍的妻子、温柔的母亲、遗落的恋人的形象。

特评丨《你好,之华》:用一部电影看完岩井俊二

少年时代的之南

可以说,之南虽然没有在电影里真真切切的出现,却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

包括《之华》,几乎所有岩井俊二的电影都透露着对女孩的怜惜。

尤其是在双生中略显平凡的女孩。比如《烟花》中早慧的芥子,《四月物语》中初入陌生环境的卯月,以及之华。

特评丨《你好,之华》:用一部电影看完岩井俊二

初中时期的这段戏对《之华》而言非常重要,不仅戏份占比大,信息量大,且少女之华的扮演者张子枫,和少女之南的扮演者邓恩熙还需要再次饰演另外两个角色飒然和睦睦。

但张子枫的表现仍然出色,少女之华的灵气、羞涩和卑微等各种细微心理活动都有照顾到,张子枫太省心了,只要把镜头丢给她,就可以看她自由发挥了。

特评丨《你好,之华》:用一部电影看完岩井俊二

除了在叙事、剧情编排和角色设定上明显带有岩井俊二标识的部分,永恒的青春遗憾、满到快溢出的钢琴配乐、尽量保持空间和时间连续性的长镜头等等,这些已经成为岩井俊二的符号了。

《之华》挺好,但有一个小遗憾和一个大遗憾。

小遗憾是片中关键线索“信”的应用不够有说服力,毕竟在现代社会,要为老中青三代人突然在同一时段内返璞归真改用信件交流这事寻找合理性,确实不太容易。

但若不能为“信”设计一个足够有可信度的使用场景,那写实的置景、演员生活化的表演,反而会让观众生出“楚门的世界”之感。

大遗憾是影片末尾用作点睛之笔的信件内容太草率了。

特评丨《你好,之华》:用一部电影看完岩井俊二

三代人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朗读同一封信,经过交叉蒙太奇拼接在一起,照理说会产生一种交相辉映的遥远感动,但这辞藻堆砌、空洞无物的信件实在没法让人起共鸣,反而让人有些许困惑,开头的确是岩井,结尾为何像敬明?

特评丨《你好,之华》:用一部电影看完岩井俊二特评丨《你好,之华》:用一部电影看完岩井俊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