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蒲包肉」經緯縱橫蒲草香,宜茶宜酒喜成雙

飯點前後,走在街頭,只要你稍稍留意,每個燻燒攤子都有蒲包肉。蒲包肉可是高郵燻燒攤子上的鎮攤之寶,我就沒見過哪家燻燒攤子上沒有蒲包肉賣的,哪家燻燒攤子上蒲包肉不暢銷的。

——高郵蒲包肉

「高邮蒲包肉」经纬纵横蒲草香,宜茶宜酒喜成双

燻燒攤子是高郵人對熟食攤位的叫法,這類燻燒攤子專賣鹽水鵝、豬頭肉、滷牛肉、素雞、五香蘭花幹、油煎花生米,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唯獨蒲包肉為高郵獨有。

高郵,這座小城,水系發達,土沃水美。河邊塘畔盛產一種叫作“蒲”的植物。蒲,喜水。花能入藥;芽可烹食;葉可編織。春夏,碧綠的長葉挨擠擠挨,努力地昇華著水和土地賦予的香氣。

「高邮蒲包肉」经纬纵横蒲草香,宜茶宜酒喜成双

心靈手巧的高郵人,視蒲葉的寬窄,適材編出各種什物。其中一類正是鄉語中喻人無才之物——蒲包。這真真是冤枉了它。可知:大者,裝土疊壩;中者,灰墩避邪;最可人者,當用來塑型美食。素的,陳西樓茶幹;葷餚,便稱為蒲包肉,據說三百年曆史是足足的。

《異秉》中的保全堂我是無暇尋覓了,王二也再無此人。但燻燒攤在郵城仍比比皆然。這蒲包肉便有了掛單的廟。我稱它為掛單,是單賣的攤子少。又別於拱嘴、耳朵一類的燻燒。它是老滷煮的。

「高邮蒲包肉」经纬纵横蒲草香,宜茶宜酒喜成双

一道好的風味,理當得到傳承。選料和製作一樣不容小覷。新鮮的後腿豬肉,七精三白,切成丁條。摻以細姜蔥末,略施調料直接上手抓揉。手縫能順滑地感覺得到它們的均勻融合。在老早,氣溫高的日子。還得將這頭拌肉放入吊籃,懸於井中,入味上勁。待肉質蔭涼收緊,取出加料再拌一次。

豆腐皮是有講究的。最好的是頭鍋的皮子,色澤鵝黃,清芳撲鼻,延展柔韌。好多攤子都省了它,用大量澱粉,這是我不接受的。裹好的肉餡入包、封口一氣呵成。勒腰不是為了長成葫蘆的樣子賺賣相,當入口中那一刻,你自己就會揭曉答案。

「高邮蒲包肉」经纬纵横蒲草香,宜茶宜酒喜成双

花椒籽被滷湯沸得上下翻騰,八角死死卡住桂皮,生怕落得花椒籽一樣的下場。吸飽滷汁的蒲葉包小心地呼吸著。此刻,一張好腐皮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它將蒲包接力的香味往內繼續傳遞。卻將豬肉的脂肪和大豆蛋白質只停留在原地交流,以最好的方式固定丁條姿態。

蔥姜味、蒲草和滷湯味,打著旋尋著鼻孔往嗓子裡,往心裡鑽。咬牙忍津地期待著沸騰漸止後,香汗瀝乾,寬衣解帶,黃綢半透,若隱若現的粉肉,直叫人無法自拔。操刀,不行!飛出去的饞蟲又收了回來。等待是給它冷卻的時間,也會充分吊起胃口。

「高邮蒲包肉」经纬纵横蒲草香,宜茶宜酒喜成双

輕剝蒲衣,一旁。留下的只有蒲草輕輕唇印。腰姿處,分雙腴。相偎相依。那淡淡的蒲香,與肉的淳厚,兩種香味毫無顧及地自由相擁,交融直至合二為一,不虛圖了“蒲包肉”的名。

小城佔盡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聰慧的高郵人取之於水鄉,也啖福著水鄉的恩賜。小城的味道從祖輩那得到傳承,並在我們這推向極致。正是:

經緯縱橫蒲草香,乍若葫蘆細腰間。

端陽中秋除夕日,宜茶宜酒喜成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