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孩子的委屈,別急著講大道理——自己人效應

從心理學角度講,自己人效應是指人們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易接受。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自己人效應告訴我們,要使孩子接受我們的想法和意見,那就必須與孩子保持“同體觀”,讓孩子把我們當成自己人,這樣才能使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與孩子溝通時,我們要有效利用“自己人效應”,讓孩子體會到我們是他最親近的人,我們是理解他的,我們是真正為他好的,這樣一來,他才願意和我們交流,我們就更容易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他才會更容易接受我們所說的話。

認同孩子的委屈,別急著講大道理——自己人效應

但是,在平日裡,我們很容易忽視“自己人效應”,經常對孩子進行說教,他根本體會不到我們是他的自己人,結果我們與他的心理產生越來越大的距離和隔閡,更談不上很好地溝通,自然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一天,11歲的楊光放學回到家,把書包一丟,氣呼呼地說:“今天真是氣死我了,就因為我遲到了兩分鐘,老師就不讓我做早操。”媽媽說:“你沒資格生老師的氣,這本來就是你的錯誤,如果你不遲到,那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楊光爭辯道:“媽,你是不知道,老師讓我站在一邊,所有同學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真是丟死人了,這些都是老師害的。”

媽媽說:“這時候知道丟人了,知道丟人就不應該遲到,你還有臉怪老師,怪就怪你自己。”聽到媽媽不理解的話語,楊光更覺得委屈了,大聲喊道:“你就知道說我,一點兒也不把我當回事,一點兒也不考慮我的感受。”說完,楊光就氣沖沖地跑出了家門……

認同孩子的委屈,別急著講大道理——自己人效應

從心理學角度講,當孩子受到了委屈,他需要得到媽媽的同情與理解。然而,楊光的媽媽卻說了一大堆不理解他的話語,他的委屈不但沒有減緩,反而更加劇了。可見,當孩子受委屈的時候,我們對他進行說教,他是不會心平氣和接受的,只會火上澆油,讓他無法釋放內心的委屈,可能會造成他心理的創傷。

認同孩子的委屈,別急著講大道理——自己人效應

其實,楊光的媽媽應該體諒他的心情,可以這樣說:“那一定讓你很生氣,媽媽能夠理解你的心情。”當媽媽對楊光的委屈表示認同時,他的情緒就會得到緩和。然後,媽媽再加以適當的開導,比如可以說:“你的心情媽媽能理解,老師讓你站到一邊,也是讓你記住這次教訓。如果你以後可以提前到達做早操的地方,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到的。”因此,面對受到委屈的孩子,我們不要急著給他講大道理,更不要指責或批評他,而是應該認同、理解他,體會他內心的憤怒和無助,讓他的情緒得到釋放,讓他的委屈得到緩解。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認同孩子的委屈,別急著講大道理——自己人效應

善於傾聽孩子的委屈

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複雜的、敏感的,有時候他會感到很委屈。這時候,孩子希望對最親近的人傾訴,而作為媽媽的我們便成了他的傾訴對象。其實,孩子並不需要我們為他做主,替他討回公道,而是需要我們認同他的委屈,理解他的感受。因此,當孩子向我們傾訴他的委屈時,我們不要打斷他,更不要急著講大道理,而是耐心地傾聽他的講述,讓他把內心的委屈一吐為快。另外,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的表情和眼神都要流露出對孩子的認同和理解,這樣更有利於撫慰他受委屈的心靈。

認同孩子的委屈,別急著講大道理——自己人效應

認同並理解孩子的委屈

當孩子傾訴完內心的委屈之後,我們不要急著講大道理,而是要對他的委屈表現出同情和理解。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那一定讓你感到不舒服,媽媽能夠理解。”我們理解的言語會讓孩子覺得這是正常反應,心裡會好受一些。我們也可以說:“你不要太傷心,一切都會過去的,媽媽相信你。”我們安慰的言語會讓孩子感到心有所依,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他的委屈就會得到緩解。

講道理要講究技巧

我們不急著給孩子講大道理,並不代表我們不講道理,而是要注意講道理的方式。首先,在認同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下,我們才可以給他講道理。這樣一來,孩子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我們所說的話。其次,我們要耐心給孩子講道理,不要太著急,讓這些道理自然而然地流入他的內心。最後,我們講道理要讓孩子真正明白,讓他知道應該如何去做,更要善於付出真情實感來打動和感化他,也就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孩子才能理解我們的用心,學會真實表達自己的情緒,坦然面對遇到的事情。

認同孩子的委屈,別急著講大道理——自己人效應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一天,一位媽媽帶著6歲的兒子去公園玩滑梯。玩著玩著,兒子跑著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看到他一副不高興的樣子,於是蹲下來握住他的雙手,耐心地說:“兒子,怎麼了,小嘴嘟得這麼高。”兒子摸了摸自己的嘴巴,然後指向一個比他大一點的小朋友,說:“媽媽,他老是和我搶著玩滑梯,他的力氣可大了,我都搶不過他。”

“兒子,那個小朋友比你年齡大,力氣肯定比你大,不過沒關係,誰先玩沒有那麼重要,而且,你是個聽話的孩子,應該懂得禮讓,去吧,和小朋友一起玩吧!”兒子聽後,高興地笑了,然後轉頭奔向了滑梯……這位媽媽勸說孩子很有一套方法,她每次都不需要責備或批評孩子,就能讓他乖乖聽話。有人向這位媽媽請教其中的奧秘,她微微一笑,說:“其實很簡單,就是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認同孩子的委屈,別急著講大道理——自己人效應

這位媽媽的話也許會讓我們感到詫異,難道只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他就能聽話嗎?事實上的確如此,因為我們蹲下來,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與孩子目光對視著說話,他能從中看到我們眼中流露出來的真誠、親切和平等,他自然就會認真聽我們說話,這時候,他更容易按照我們說的去做。

認同孩子的委屈,別急著講大道理——自己人效應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不僅代表著一種態度,更代表著一份平等交流的誠意。我們不只是從外在身體上與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從心理上保持平等。只有這樣,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才能更順暢地進行,他才會把心裡話告訴我們,我們才能更好地對他進行引導和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