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第九回 辦皇差李知州鬚髯變白 瞻御顏眾百姓苦不堪言

九月二十八日,慈禧太后一行從滎陽啟程。東行70裡,當天晚間抵達鄭州。此後兩個晚上,老佛爺都是在鄭州過的夜。十月初一早上,鑾駕離開鄭州。一百多年前的鄭州還只是河南省一個普通的州級行政區,地位遠遠低於省城開封,所以雖然是短短的兩天,當地官民還是高度緊張了一回。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一篇名為《慈禧迴鑾過商都》的文獻曾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當年的情形:

(慈禧鑾駕)九月下旬抵鄭,駐蹕州衙中,隨行王公大臣則散居南街、西街各士紳宅。全城“雞入籠、狗上繩”,保持安靜,不得驚擾。知州李元禎,早已徵發民工,整修道路,使之寬三丈,高一尺,上鋪黃沙稱為“疊路”。距城東20裡搭建綵棚,以供侍從人員休息。在圃田西二十里鋪高搭綵棚,佈置華麗,選備一應器物,選派侍女,支應皇差。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農曆十月初一上午,車駕自州衙出。車駕將到,侍衛人員令百姓肅禮脫帽,不許作聲和亂動。只聞車輪、馬蹄、腳步之聲。轎門雖敞開,而百姓都俯首迎送,不敢抬頭。有大膽偷覷者,見帝戴特形小帽,黃瘦抑鬱,倚背而坐。有少數舉人秀才貢獻禮品,須經總管太監審視,多數拒收退還。路旁侍衛每行百步許,撒些特製的銀質薄片,俗稱“銀葉子”,上刻圖案,每片能值銅錢十數文,百姓爭拾,以為得者可以增福延壽。

知州李元禎為辦皇差,忙碌不堪,謹慎供奉,不敢稍懈。啟蹕之日,步行隨侍御轎左右,直至跪送車駕離境,竟不能起立。口中還連稱“老佛爺平安過了圃田,我輩有命矣”。經人扶起又不能行,乃僱一手推車送至車門,再由衙轎接回寓所。數天後才能出庭理事,鬚髮見白。其精神緊張,張羅之勞累,可以想象。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慈禧在鄭時,鄭州城隍廟正在修葺,乃為該廟書一“壽" 字,後經泐石,立於殿前東南。1983年仍見該碑下部已經被砸斷,但“壽”字仍完好無損。

由鄭州東行70裡,鑾駕至中牟縣駐蹕。從後世流傳的一些民間傳說來看,當年這裡的百姓是非常不歡迎慈禧太后一行的。據《中牟縣誌》記載: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自陝西返京,道經中牟,東漳瓜豆作為地方名菜,被中牟知縣獻給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食用,因其旨味極佳,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顧問左右,知是東漳瓜豆,遂封其為貢品。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儘管老佛爺的垂愛大大提高了中牟特產的知名度,但總的說來,由於需接待數千人的龐大隊伍,百姓們不得不忍氣吞聲,在地方官的驅使下搭綵棚、修道路,憑空多出一堆苛捐雜稅,還要在慈禧車隊經過時“雞入籠,狗上繩,牛羊入圈人禁行”,百姓自然是怨聲載道。更有甚者,傳言在跪迎慈禧一行時,某女子頭上因喪夫而戴的白頭繩未去,竟被御前侍衛當場斬首,其場面慘不忍睹!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據說為了發洩對慈禧的怨恨,當地便有人推出一種食品:將肉末和麵粉製成類似人頭的丸子,暗喻慈禧,然後在油鍋裡炸,以解心頭之恨,並起名“炸四喜(慈禧諧音)”,於是就有了四喜丸子這道著名的河南名菜。

第十回 松巡撫操辦萬壽宴 智長老獻寶一桶姜

十月初二下午四點左右,慈禧鑾駕抵達河南省城開封。儘管天氣已經轉冷,但河南巡撫松壽早早就率領全省文武百官以及鄉紳耆老在城外迎駕。為了犒賞開封官民的久候,慈禧特命御前大臣傳旨,準萬民觀看御容,一路都不放轎簾,只是在穿過城門時因風沙太大,才把簾子放下,直接入住行宮。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老佛爺很快就發現,與洛陽知府文悌相比,河南巡撫松壽的迎駕工作也絲毫不落下風,甚至更勝一籌。行宮雖說不是新建,而是翻修當年乾隆爺路經開封時所住的舊行宮,但佈置得金碧輝煌、典雅肅穆。據事先進行了實地考察的吳永回憶:“(開封)行宮陳設極壯麗,入內瞻仰一週,儼然有內廷氣象矣。”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河南省供支局承辦點心委員,特地到山東招募會做點心的人,製成各樣玲瓏細巧好吃好看希奇的點心。有看見的人說,那點心的模樣,同京城裡賣的八大件差不多。

承辦花草委員用盡心機,辦到菊花一千幾百盆,多是異色異樣頂貴重的好貨。其餘佛手、金菊各種花果,說也說不得許多。聽說兩宮到時,還要造幾個極大的地窖,把海棠、牡丹這些花兒放在地窖裡,用火盆燻開花蕊,好叫兩宮看了花花世界,心花兒朵朵開。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有關資料顯示,慈禧在開封總共滯留33天,大約花費了180萬兩白銀。

十月初十日是慈禧的生日,開封的官員們為老佛爺準備了頗為隆重的慶典,“百官皆蟒袍補服,詣宮門外排班,行朝賀禮”。中午時分,親貴大臣們每人得到“大緞二匹,江綢袍褂料一卷,並蒙加賚橄欖、魚翅、燕窩、桂圓、藕粉、蜜棗糕等食物多品”的賞賜,可見當天老佛爺的心情也相當不錯。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當天為了給老佛爺祝壽,開封的官員們特地請來幾位河南名廚,操辦了一場“萬壽慶典宴”。例如著名的豫菜名廚陳永祥,就一口氣奉獻了自己最拿手的套四寶、燒臆子、鳳踏蓮、扒象鼻、紅燒麒麟面等名菜,老佛爺吃到高興處,當即賞了陳師傅50個銀元寶。此外,像名廚孫可發的糖醋軟溜鯉魚焙面、紫酥肉等大菜也受到老佛爺的連連誇讚。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而在民間,百姓們對滯留多日的慈禧太后似乎也沒有好感,就連一向不問塵世的佛教界,也衍生出一則相國寺長老智辱慈禧太后的傳說來。這則在開封當地廣為流傳的故事說:有一天慈禧太后率眾臣到著名的相國寺上香拜佛,鬧得百姓雞犬不寧。相國寺長老智清出於義憤,以獻寶為名,將一個木桶抬到慈禧跟前,桶中裝滿黃土,土上則長著一堆姜芽,寓意為“一統江山(一桶姜山)”,實則在譏刺慈禧獨攬大權卻喪權辱國,以致民不聊生。

第十一回 除舊弊迴鑾路上出新政 攏民心河南府中啟恩科

慈禧太后能在開封滯留一個多月,心情應該還是不錯的。而除了召見大臣、過生日之外,老佛爺在開封期間還大手筆地策劃了大清朝最後一波改革浪潮,這便是著名的迴鑾新政。據《清實錄》記載,到開封不久,以慈禧為首的流亡朝廷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特別在教育方面更是重拳頻出,其中包括重啟科舉考試。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原來在1900年8月和次年3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際,正逢傳統科舉考試的鄉試和會試,結果由於戰亂的原因均無法照常進行。如今兩宮迴鑾在即,朝廷又準備在教育方面進行改革,除了鼓勵新式教育外,也要給全天下被耽誤了的舊式讀書人一個交代。於是在開封停留期間,經與大臣們商議後,慈禧做出了一項令天下士人歡欣鼓舞的決定:各地耽誤的1900年鄉試,延期至1902年補行;而1901年被耽誤的會試,延期至1903年在河南貢院進行;順天府鄉試暫借河南貢院舉行,河南省鄉試則錯後兩個月;1904年的全國會試,仍在河南貢院舉行。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消息一經傳出,河南省上下無不感念老佛爺的恩德。要知道,放眼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史,還從未有過一個省三年連續舉辦六次考試包括兩次會試的先例。一時之間,開封儼然成了整個帝國教育改革的中心,一種令人振奮的新氣象從這裡不斷向全國擴散。

後人分析認為,慈禧之所以如此慷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河南省的接待工作極其出色,沿途百姓也十分熱情,因此才獲得如此特殊的回饋。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而當1904年最後一次全國會試舉行之後,清廷便於1905年正式宣佈廢止科舉。開封,無意間扮演了科舉制終結地的歷史角色。

第十二回 溥俊痛失皇儲位 赫德蒙得聖駕心

十月二十日,一條爆炸性的消息迅速由開封傳遍全國。當天,慈禧親口傳諭:溥俊著撤去大阿哥名號,立即出宮,加恩賞給入八分公銜俸,毋庸當差云云。這就意味著,此前原本已被當作皇位繼承人的溥俊,轉眼間就淪落為一名普通的皇族宗室了。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可以說,廢除溥俊的大阿哥名號,堪稱慈禧在迴鑾途中最令人震驚的舉動之一。而在許多旁觀者眼中,這也標誌著一場宮廷鬧劇的匆匆收場。追溯這場鬧劇的源頭,還得從庚子事變的前一年說起。

那是在鎮壓了戊戌變法運動之後,慈禧太后便萌生了廢黜光緒皇帝的想法。為了廢掉光緒帝,慈禧便對外宣稱其身患重病,並將這一消息告知各國使館,以便為下一步行動營造聲勢。卻不料各國使館對光緒患病之說並不相信,英法等國公使甚至推薦西醫,試圖進宮為光緒診治,看其是否真如慈禧所言患有重病。面對列強的壓力,慈禧暫時未敢對光緒下手。與此同時,一些封疆大吏也不支持廢除光緒,上海等地的士紳也聯絡海外僑民上書朝廷,堅決反對慈禧的圖謀。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於是,慈禧決定從宗室中挑選合適的人選作為儲君,再伺機替代光緒。經過多番考慮,最終選定端郡王載漪之子、年僅14歲的溥俊。就在他被立為大阿哥之後半年多,由於洋人堅決反對廢掉光緒,加上載漪等人的鼓動,慈禧憤然與列國宣戰,並妄圖利用義和團達到其驅逐洋人的目的。結果在八國聯軍的槍炮面前,義和團及清軍一敗塗地,慈禧不得不倉皇攜光緒及大阿哥等出逃。

直到抵達西安後,面對列強的討伐,慈禧將庚子事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他人身上。老佛爺旨意一下,莊親王載勳革除爵位,賜帛自盡;刑部尚書趙舒翹革職,著自盡;禮部尚書啟秀、刑部左侍郎徐永煜革職正法;端郡王雖貴為大阿哥生父,也與其弟輔國公載瀾一道革爵流放。到這個時候,溥俊或許就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好日子恐怕要到頭了。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終於在慈禧迴鑾駐留開封期間,已徹底失去利用價值的溥俊被廢黜大阿哥的名號,改封為宗室顯貴中最低等級的入八分輔國公銜,隨即被趕出行宮,就連乘坐轎子的資格也被剝奪,灰溜溜地在兩名侍衛的護送下騎馬返回京城。從郡王府的普通子弟到大阿哥,再從大阿哥到尋常的入八分公,年僅17歲的溥俊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就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大起大落,實在令人唏噓萬分。

在開封駐蹕期間,眼看京城在望,心情頗好的慈禧太后決定對一些有功之臣進行封賞,例如護駕有功的岑春煊、袁世凱,議和有功的李鴻章,迎駕有功的盛宣懷等一干大臣,都得到了為人臣者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耀。

可是在十一月初一這天,慈禧太后的一道嘉獎令卻引起了許多官員的議論,並紛紛對受嘉獎者豔羨不已。關於當天的情形,吳永後來感慨道:“是日奉上諭:盛宣懷、赫德,均賞加太子少保銜。外人加宮保銜,於此為創典矣。”眾所周知,作為古代中國君主制下最為尊貴的官銜之一,太子少保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並稱“三少”,屬正二品榮譽頭銜。雖說屬於虛銜,但卻象徵著皇權所賜予的最高恩寵之一。通常來講,只有中央機關的首腦或者地方封疆大吏才有可能獲得。而如今,慈禧太后居然將如此尊貴的頭銜賜給一位名叫赫德的“外人”,真可謂史無前例!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從圍困中被解救的赫德又積極參與到議和談判中。鑑於他的表現,正在西逃途中的慈禧太后特地傳旨稱:“知該總稅務司目擊時艱,力維大局,數十年借材異地。至此具見悃忱,朕心實深嘉慰。現已派慶親王即日回京,會同該總稅務司與各國妥商一切。又寄全權大臣李鴻章諭旨一道,即由該總稅務司向各國商借輪船,派員將諭旨齎送上海,俾李鴻章得以迅速來京,會同慶親王商辦事宜。”隨後,為了協助奕劻與李鴻章,赫德又憑藉個人的影響力勸說列強儘快議和。由於上述表現,赫德還遭到英國媒體特別是《泰晤士報》的嚴厲批評。

由於赫德的奔走呼籲,一度盛行於西方社會的瓜分中國論很快煙消雲散。最終,列強一致同意共同維護中國的現狀,並在此基礎上與清政府達成和平協議,由此才為慈禧太后的迴鑾提供了保障。當了解到赫德所付出的努力後,慈禧太后欣然於1901年十一月初一下旨,內稱:“宗人府丞盛宣懷贊襄和議,保護東南地方;總稅務司赫德隨同商辦和約,頗資贊助。盛宣懷、赫德均賞加太子少保銜,以示獎勵。”可以說,給外國人賞加太子少保銜,絕對稱得上空前絕後了。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1902年正月十六日,剛剛過完返回京城後的第一個大年,慈禧太后就在光緒皇帝和慶親王奕劻的陪同下親自接見了赫德。據赫德本人回憶,當時老佛爺眼裡閃著淚花,或許真對他這個外國人懷有感恩之情。對於這次覲見以及慈禧對待自己的態度,赫德顯然是滿意的,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皇太后談話的聲音悅耳和嬌柔,對我很恭維。我說很多人早就準備接替我的位子了,但皇太后說,她就是要我。她還談到英王的加冕典禮,她祝英王陛下萬福。”為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老佛爺甚至曾送給赫德小女兒一枚戒指。

著名近代史學者陳旭麓先生曾指出,研究中國近代史當讀懂三個人,一個滿人、一個漢人和一個洋人——慈禧、李鴻章、赫德,因為“晚清,慈禧在朝內主政40餘年,李鴻章以封疆大臣輔政40餘年,赫德以總稅務司干政50餘年,他們互相結納,構成了那時的政治格局”。

歷史往往有驚人的巧合,在1901年的這次迴鑾之旅中,上述三人幾乎同時亮相。如此看來,陳先生真可謂一語中的。

第十三回 柳園口兩宮平安渡黃河 衛輝府揮霍無度感天恩

自從十月初二下午抵達河南省城開封以來,慈禧太后一口氣在這裡停留了一個月有餘。如今眼看天氣漸冷,黃河也快要結冰,慈禧終於決定北上回京了。恰在此時,十一月初三,“天氣忽變,風霰交作”,連老天爺似乎也有意催她趕緊離開,再要不走,老佛爺恐怕就得等到來年開春才能動身了。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十一月初四上午九時許,慈禧太后的鑾駕終於從開封行宮啟程,繼續踏上回京的旅途。聽到消息,河南乃至臨近各省的大員紛紛聚集在開封城北黃河岸邊的柳園渡口來為老佛爺送行。而周邊的百姓,則等候在鑾駕經過的道路兩旁跪送。令人稱奇的是,當天上午老佛爺起身時,原本烏雲密佈的天空突然放晴,霎時變得風和日麗。

當天下午三點鐘左右,慈禧一行乘坐的渡船穩穩當當停靠黃河北岸,一個小時後抵達設於新店的行宮駐蹕。平安而順利地渡過黃河,無疑令老佛爺的心情極其舒暢。因此在隨後幾天的時間裡,老佛爺念念不忘老天爺的恩賜,以至於在離開開封五天後,她專門下旨答謝神靈並獎賞當天所有工作人員:“本月初四日由柳園渡河。天氣清明,波平如鏡,御舟穩渡,萬姓臚歡,實賴河神效靈,自應崇加封號以答神庥,著禮部具擬云云。又諭:河干供差各員,著松壽查明保獎;水手人等,著賞銀二千五百兩。”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可惜的是,如今隨著黃河沿岸一座座橋樑的建成,古老的渡口也逐漸荒廢終至消失,只留下一個空洞的地名,而那些曾經的往事也早已隨著黃河之水流逝在歷史的記憶裡。

黃河北岸小小的新店村雖然設了一座行宮,但這個地方只不過是官道旁一個尋常的村落,既沒有名勝古蹟,也沒有特產美食,慈禧太后顯然不會對其留下任何印象。不過有趣的是,當地的村民卻對這一干達官貴人的到來格外重視,並將這段歷史演繹成世代相傳的民間記憶,於是我們至今仍能在當地的記載中發現有關慈禧迴鑾的傳說故事。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據新店村志記載,當年慈禧取道河南迴京途中,新店村是御駕必經之地,當時村設兩個迎送點跪迎御駕:一處在白土溝南的官道旁,一處在新店老村溝東東門外的官道旁。村裡的紳士長老和村民早早就擺上當地又紅又大的石榴,等待御駕覲獻。當天下午,慈禧的儀仗隊伍浩浩蕩蕩由西而來。只見慈禧及光緒皇帝分乘八駕黃色御轎,轎伕身著紅色駕衣,轎前有御前大臣及侍衛並轡而行。再前為大群荷槍帶刀的御衛隊,並有二十四面黃龍旗開路,兩旁有護駕士兵站道。村民早早跪迎道旁,長老何俊昌在御轎經過時,代表村民覲獻石榴。慈禧看到又紅又大的石榴問:“當地石榴生蟲否?”何俊昌答曰:“不生蟲。”慈禧又反問了一句:“當地石榴能不生蟲?”不料從第二年起,新店村的石榴就年年生蟲啦!

據當時的報紙記載,在慈禧一行離開開封后,下一段路程的準備工作便開始面臨考驗了,而百姓的正常生活自然大受影響。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由河南開封到北京,一路上修造蹕路橋樑的小工有上萬之多,凡是有河港處,必要搭橋樑三座。蹕路旁邊,更添造小路兩條。行在各位大官,恐怕有人要在路上謀殺皇太后,特地格外謹慎小心,防範甚嚴。由開封到北京,一路都派人看守。如有人走道蹕路,須要呈驗執照,看是什麼人,辦什麼事。若沒有執照,便不準在蹕路上行走。

十一月初五,慈禧一行由新店抵達衛輝府所屬的延津,此後兩天都在延津縣行宮駐蹕。據延津縣地方誌記載,延津縣知縣接到兩宮將在此駐蹕的通知後,即在縣衙後邊新蓋了一棟仿皇宮式的“行宮”。房為五間,磚木結構,東西長16.5米,南北寬9.27米,面積153平方米,坐北向南,前出廈,木條亮窗,房高3.5米,方椽、巴磚,頂覆藍瓦,屋脊磚有圖案花紋,兩螭東西遙對,雄姿勃然。當天,光緒、慈禧分乘八抬大轎抵達延津駐蹕。據說當晚用膳時,地方官專程敬獻了當地特產延津菠菜,老佛爺品嚐後連連誇讚,並欽定其為貢品。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十一月初七日上午,慈禧的鑾駕啟程繼續向北進發。老佛爺聞聽延津人善,便開恩允許撩起轎簾讓沿途百姓跪瞻,凡頭頂托盤敬獻果品者,賞銀牌一枚以作留念。另據民間傳說,老佛爺離開延津後,途中路經董家嶺一座始建於唐代的玉皇廟,便下轎進廟燒香叩頭,祈禱玉皇大帝保佑自己一路順風返回北京。

離開延津,前面便是著名的衛輝府所在地汲縣了。汲縣是個小地方,但為了迎接慈禧一行的到來,當地官員幾乎是傾盡所能以贏得老佛爺的歡心。根據巡撫松壽大人的指示,衛輝知府於滄瀾提前許多天就下令沿途必須開闢三丈六尺寬的御道,並於道旁每隔十步設一水缸,缸麵粉飾彩繪龍雲形象,內貯清水。御道上不僅要黃土墊地,並須灑以清水,表示龍不行幹道之意。御道的開闢,南從與延津縣交界的王福寺起,北至與淇縣交界的小雙村以北,道路修得平坦開闊,並徵集民間大車數百輛,以供運輸之需。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接著,於知府又會同汲縣知事謝蓄剛一道負責籌辦支應一切。首先成立支應局,抽調一批專人照料,如縣署兵房常辦兵差的楊芝,漕糧房司賬傅士榮,鹽務局有運輸經驗且長於書法的武駿卿,均系支應局的工作人員。為了能使老佛爺住得舒適,地方官利用衛輝府署衙加以改建作為臨時大行宮,並儘量按照北京皇宮樣式進行修葺,首先將層層的門,均改闢為一排五個,內設宮室,雕樑畫棟,油漆一新,各門懸燈結彩。各種盆景及冬季花草,均由遠道運來,以資點綴。室內陳設力求富麗堂皇,楠木桌椅,名人字畫,黃綾床帳,黃緞被褥,甚至便盆也用紅緞包裝。為保證迴鑾隊伍吃得好,一切陳設及廚房食品應有盡有。城內專設大廚房一處,集中全縣知名廚師,從中選拔手藝精湛者數名,模仿御膳房的製法,研究試驗所謂“吃一看二眼觀三”滿、漢席中一百二十八樣菜餚的味道火色。派專人到外地購來猴頭、燕窩、鹿茸、銀耳、蝦、蟹等山珍海味,以及美酒名茶,附帶購置名貴瓷器用具等等。對於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準備,均經知府於滄瀾親自檢驗,以免屆時發生差錯。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十一月初七下午,慈禧鑾駕抵達衛輝府治汲縣城。先由一太監乘馬前導,負責檢驗道路,督促灑水,並指示群眾跪列道旁相迎。接著就是本省武裝部隊和直隸提督宋慶所率騎兵。隨後有龍旗向日飄搖,御前大臣、侍衛並轡而行。在滿朝鑾駕和香菸繚繞的一對檀香爐之後,出現慈禧、光緒所乘的八抬黃緞亮轎,並系黃絨絲繩,八人拉縴,輿夫均穿紅綢上衣,執事人等均穿黃馬褂,轎旁有侍從宦官乘馬並行。並有副輿若干,為嬪妃等所乘。其後才是侍從騎兵,最後為行李車輛,耀武揚威,聲勢浩大。衛輝知府、參將以及汲縣知縣均跪於道旁迎駕,經老佛爺問話後,又回城南王福寺二次跪道迎駕。待兩宮進城後,這些地方官員提前趕回行宮門前再行迎駕。折騰幾番後,好不容易等到老佛爺一行在行宮用膳安歇,知府於滄瀾和知縣謝蓄剛還必須留在行宮守候至半夜,以備老佛爺隨時召見。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據當地文獻記載,迴鑾隊伍僅在汲縣駐蹕一天,就花費了17萬兩白銀。單說吃吧,“除供給太后和皇帝滿漢席之外,還分上中下三等酒席,不限人數,憑支應局條據,廚房按等第供給,有的不吃酒席而讓折價的,甚至還有折價後,再吃酒席的。以致杯盤狼藉,酒肉隨地拋棄,揮霍浪費,筆墨難以形容”。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值得關注的是,從當年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慈禧迴鑾路經衛輝府時,這裡的城牆仍保存得十分完好。城雖然不大,但從遠處望去,卻也有一番莊重肅穆之氣。據史料記載,從明代一直到民國,衛輝府都擁有河南省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城牆。據《衛輝市志》記載:“衛輝城最早建於東魏。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明神宗萬曆十三年(1585年)因在舊城東部建潞王府,舊城向南擴展,周長增加732丈,共8裡30步。新建東門,名曰賓陽,南門稱迎薰,西門稱眺行,北門稱拱極。四座門樓,高聳壯麗,各有月城(甕城),城牆上有敵臺、角樓警鋪30所。”令人遺憾的是,20世紀下半葉,如同其他許多古城一樣,這裡的城牆也逐步被拆除。

第十四回
淇縣城慈禧再吃燒臆子 宜溝驛光緒初嘗龍鬚湯

十一月初八,慈禧太后鑾駕由衛輝啟程,北行50裡至淇縣駐蹕。淇縣這地方雖然也算得上歷史悠久,但也沒有什麼值得瀏覽的景緻,因此老佛爺待了一個晚上便離開了。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據說到了淇縣後,慈禧太后在用膳時突然懷念起在開封曾吃過的名廚陳永祥的拿手菜來,事有巧合,陳永祥就是淇縣人並在這裡開店營業。於是旨意一下,陳師傅趕緊奔赴行宮為其服務,當天晚上特意為老佛爺做了一道河南名菜“燒臆子”。這道菜傳說起源於北宋時期,系用炭火烤制豬胸叉燒肉而成,做工精細,用料講究,味道獨特。果然老佛爺品嚐後非常滿意,當即專門召見了陳師傅予以重賞。

十一月初九鑾駕啟程,在行至淇縣東北高村的臨時行宮休息時,據說興味盎然的光緒皇帝還專門為當地題寫了“風水寶地”四個大字,後被刻成石碑一直留存至今。這高村雖然聽起來不起眼,可當年卻是南北官道上久負盛名的一個村寨。該村古稱淇水關,地處太行山麓,淇河之畔,水系發達,在整個華北地區都極為罕見。據歷史記載,古時候村內曾有造型各異的大小石橋幾十座。特別是村東頭的淇河古石橋,相傳最早建於3000年前的殷商時期,此後屢毀屢修保存至今,千百年來都是連接南北官道的要衝。淇河古石橋原名太平橋,由東橋、西橋、馬鞍橋組成,全長360米,寬5.15米,全部由青石建成。1901年迴鑾途中,慈禧太后一行正是通過此橋繼續北上的。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十一月初九下午,慈禧由淇縣北行50裡抵達千年古鎮宜溝駐蹕。宜溝自古以來就是南北官道上著名的驛站,因此又稱宜溝驛。宜溝原本在行政上隸屬浚縣,雍正年間改隸湯陰縣。由於它是此次兩宮迴鑾途中一個較大的駐蹕地,因此當地官員很早就忙碌起來,而百姓自然也跟著被折騰了一回。在宜溝地方誌中,有專門一節是記述慈禧太后迴鑾情形的,其中寫道,為了搞好接待工作,湯陰地方官花費五個月時間,動用了大量財力和人力,在城南修建了一處行宮,行宮為宮殿式建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清朝滅亡後,此處行宮也隨之廢棄,至民國時被改建為學校。由於宜溝鎮原先的驛道地勢低窪,為避不吉,地方官又不惜毀壞百姓大量麥田,從方圓十里村莊徵調大量民夫,在原驛道以東200米處另修了一條長達十餘里、寬10米的御路,歷時一個多月才完成。至於修建行宮和新御路的費用,則均向農戶和商販攤派。鑾駕抵達前三天,打前站的御林軍就抵達宜溝,但見人山人海,所有官軍都騎馬帶刀,身著朝服、黃緞馬褂、前後補服、馬蹄袖,腳上穿靴,頭戴高帽,系滿洲人打扮。為準備鑾駕的到來,當地單廚師就僱用了30餘人,他們各司專職,做魚的專管做魚,做雞的專管做雞,羊肉、海味等各有專人負責;預備的酒席飯菜也極其豐盛,滿漢全席,吃什麼端什麼,吃不吃都得預備著,極盡奢侈浪費。皇帝御膳用象牙筷子,所用碟、盞也都是江西名瓷。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為了一睹皇帝與太后的尊容,方圓100多里的百姓都紛紛趕來宜溝,有的人甚至大半夜就爬起來聚集在御路旁等候。

十一月初九一大早,鑾駕才從淇縣行宮起身,宜溝這邊的地方官就催促驛道兩旁村莊的老百姓到御路上迎接聖駕。鎮上的老百姓則到南關外御路集合,一字排開,全都跪下,每人手裡都點香一支,等候聖駕光臨。人們一直跪到中午,還不見皇帝的影子。直到下午後半晌,百姓正跪得難受時,突然聽有人高聲喊道:“聖駕到!”官吏連忙讓老百姓跪好接駕。不一會兒,就過來了大隊人馬。前面是騎馬的,接著是步行的,隊伍橫豎排列整齊,有的方隊全都帶刀,有的方隊一律扛槍。不多時,中間開始過轎。每頂轎由八人抬著,轎衣全是黃色的龍鳳錦絹,光彩奪目。轎兩邊騎馬的、步行的,一個挨著一個,酷似兩堵人牆。這時大家只顧覓瞻聖顏,一飽眼福,也忘記了膝疼和飢渴。一行大轎到南關城門外,停了下來,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下轎與迎接的官員見面。皇帝穿的是黃錦滿洲服,太后身穿錦繡旗袍,大腳,頭髮梳的是橫擔一架樑。跪在最前面的全是地方官吏、名士、富紳,老百姓手執一支香跪在路兩旁,地方官吏與光緒皇帝見面、問安後,就引皇帝、太后一行人進入行宮。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晚上,光緒皇帝和太后下榻行宮,晚飯和第二天早飯都是在行宮用的。盛席間皇帝提出要品嚐當地風味,管事的事先就有所準備,隨即讓宜溝“又一村”名廚郝清泉為皇帝和太后做了宜溝名吃“三不粘”,並又獻上了“福興源”的名酒雙頭黃,讓其品嚐。廚師郝清泉為討龍顏歡喜,想為皇帝做一道湯,做什麼湯好呢?這時,他到行宮外淨手,看到行宮後牆根處幾棵掃帚苗,靈機一動,順手拔下,拿到廚房捋下嫩葉,洗淨切成了細絲,裹以雞蛋麵汁,用油煎,配以調料,製成清湯,皇帝嘗後說:“味道鮮美,真乃好喝也,這是什麼湯?”侍者宣來郝清泉,郝叩頭說:“不敢說好喝,萬歲千里迢迢來到宜溝,一點犬馬之勞,這叫龍鬚湯。”皇帝十分興奮,剛要說賞,坐在旁邊的慈禧太后突然說道:“你給皇帝做了龍鬚湯,給我做什麼湯呢?”這一下難住了郝清泉,頓時恐慌。地方官也嚇呆了,傻愣愣地看著郝清泉,因都知道太后的厲害,怕得罪太后惹來殺身之禍。郝清泉緊鎖眉頭回到廚房,忽然他看到御廚從南邊帶來的黃瓜,心裡“咯噔”一下,好像石頭落地,連忙抓起幾根,用刀猛拍成片,切成鳥尾形狀,加蛋黃油炸,醬油上色,配以調料,製成一湯送上,慈禧太后品嚐後,臉上現出笑容,問道:“這是什麼湯?”郝叩頭答道:“稟太后,此湯叫鳳尾湯。”慈禧滿意地點了點頭,說:“你這個奴才挺乖的。”皇帝看到老佛爺高興,當即賜給郝清泉四品黃馬褂一件,文銀一百兩,郝清泉叩頭喊到,謝主龍恩退下。大臣們見太后和皇帝高興,也頻頻敬酒,盛席間,皇帝詩興大發,連聲讚道“菜好、湯好、酒更好”,隨即揮毫賦詩一首:“鄴南黃五漿,包飽味美香。佳酒釀獨特,朕口嘗無雙。”眾大臣齊聲稱讚:“好詩!好詩!”從此,宜溝特產三不粘、龍鬚湯、鳳尾湯、雙頭黃名聲大振,過往官員、使者、客商無不品嚐雙頭黃,也多次進貢朝廷。郝清泉為光緒皇帝和太后製作龍鬚湯、鳳尾湯一事至今傳為佳話。

第十五回 湯陰縣光緒瞻仰武穆祠 彰德府慈禧駕臨馬家園

十一月初十上午,慈禧從宜溝驛啟鑾,下午抵達彰德府治安陽駐蹕,並傳旨要在這裡多住一晚。

從宜溝北行20餘里,便是著名的湯陰縣城,而由湯陰至安陽,大約40餘里的路程。當年,湯陰縣隸屬於彰德府,也算是豫北地區久負盛名的千年古縣了。除了因為是民族英雄岳飛的故里而建有武穆祠外,其縣境內還有奎光閣、文王廟、禹碑等古蹟名勝。1750年時,喜好遊山玩水的乾隆爺曾途經湯陰,參觀了武穆祠及文王廟,並分別留下《經武穆祠》《古風》兩首詩,當地官員將其刻碑留存。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奎光閣因位於湯陰縣城東南的古城牆上,當年應該是被老佛爺第一眼看到的。據湯陰縣誌記載,奎光閣修建於明天啟年間,清道光十七年重修。這是一座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建築,高達22米,又地處城牆之上,因此從頂層可覽全城風光。文王廟地處縣城北八里處,即著名的羑里城遺蹟。傳說當年商紂王將西伯侯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囚禁於此,後者則在這裡推演出周易,是為“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典故。如今的羑里城遺址為一片高出地面的巨型土臺,文王廟即在其上,現存建築有演易坊、山門、周文王演易臺、古殿基址等。在文王廟東側,有一座巨大的石碑,即神秘莫測的復刻禹碑。禹碑又稱岣嶁碑、禹王碑,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立,母碑在湖南衡陽岣嶁。碑文分9行共77個字,文字如蝌蚪,既不同於甲骨和鐘鼎文,也不同於籀文,文字奇詭,具體內容至今仍存爭議。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眾所周知,岳飛向來被中國人視為民族英雄和精忠報國的象徵,歷朝歷代備受景仰。全國很多地方建有岳飛廟奉祀這位民族英雄,而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岳飛的家鄉湯陰的武穆祠了。武穆祠又稱“宋嶽忠武王廟”,位於湯陰縣城內西南隅,始建於明代,後多次擴建。值得一提的是,在正殿上方排列著五塊匾額:“乃武乃文”“故鄉俎豆”“忠靈未泯”“百戰神威”“乾坤正氣”,其中“百戰神威”與“忠靈未泯”兩匾正是迴鑾途中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所題。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當天晚上,慈禧一行抵達安陽駐蹕。在這座千年古都,老佛爺意外地同一戶民家發生了聯繫。據說在抵達安陽後,身為隨扈大臣的馬吉樟特意懇請老佛爺前往其私家莊園一遊,竟獲首肯,從此馬氏莊園名聲大振。馬吉樟時任日講起居注官,屬於天子近臣。而老佛爺之所以破例開恩前往馬吉樟家一遊,其實主要是看在其父馬丕瑤的面子上。

據馬氏家族記載,當年老佛爺駕臨莊園後,即下榻於第三進院落正房馬丕瑤之母楊氏的居室。

儘管老佛爺駕臨大臣私家莊園的故事聽起來很美,但我們必須搞清楚的是,按照中國古代所謂“官不入民家”的制度,慈禧太后當年肯定不會住宿於馬氏莊園,就連是否曾駕臨這裡參觀都存有疑問。實際上,根據後來馬氏家族後人的追述,關於慈禧在這裡的具體停留時間都與官方記載前後矛盾。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如果結合對地方誌的考證,當年慈禧在安陽確切的下榻之地應該在城內西華門街的文昌閣。該文昌閣始建於道光年間,原建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四進院落,想必當年為接待老佛爺又專門進行了修葺和裝飾,而後來當地人也確實一直稱此文昌閣為慈禧行宮。由於當年在安陽城多住了一夜,慈禧應該還去了行宮附近的一處古蹟——韓魏公祠。韓魏公祠又稱韓王廟,位於安陽城內東南營街,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是當地百姓為紀念宋代名臣韓琦而建。韓琦(1008—1075年),字稚圭,安陽人,曾官陝西安撫使,與范仲淹一起在西北抵禦西夏多年,後幾度出任宰相。到韓魏公祠憑弔這位宋代名臣時,慈禧和光緒分別題寫了“器博道閎”和“適時濟物”兩塊匾額以表敬意。

十一月十二日,慈禧太后的鑾駕告別彰德府,再往北,便出了河南省地界進入直隸省。這也就意味著到北京城指日可待了,等待著他們的是大清國未赴的前途。

第十六回 結語

大清國的兩位國家元首——皇太后和皇帝,狼狽逃出首都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這種丟人現眼的行為,史官們用了一個很避諱的詞叫:西狩——到西邊打獵去了。對於這種不光彩的事,不管是《清史稿》、《清實錄》都記載不甚詳盡。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最為詳盡的史料要數《庚子西狩叢談》一書,此書的作者是當時懷來知縣吳永。吳永,字漁川,曾國藩孫婿,擱在今天也算是個“官三代”。在懷來縣,因吳永迎駕有功,被慈禧提拔並命之隨駕“西狩”,耳聞目睹朝廷內外諸多事件,後口述《庚子西狩叢談》,堪稱慈禧“西狩”及迴鑾期間最權威的史料。

兜圈子是為了拖延時間。

慈禧能夠迴鑾,是因為遠在北京的奕劻、李鴻章同西方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時間是1901年的9月7日。一個月後,西安的慈禧及其文武百官開始收拾東西,回北京。但是慈禧並不急著回到北京,因為條約簽了,八國聯軍還沒有撤軍的跡象,而八國聯軍撤軍的條件,就是《辛丑條約》的先期落實。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教科書上寫得很清楚,很多中國人也記得:賠償白銀4.5億兩,拆毀大沽口炮臺等,但實際上這些內容只屬於十二款正文。《辛丑條約》另有19個附件。這19個附件主要是大清國對西方列強的侮辱性條件的回覆。比如,附件二是光緒帝派醇親王載灃赴德賠禮道歉的旨意;附件三是光緒帝命令為被殺德國公使建碑的旨意;附件四是光緒帝命令懲辦親王載勳等皇親國戚的旨意;附件五是光緒帝命令懲辦啟秀等大臣的旨意;附件九是光緒帝命令那桐赴日道歉的旨意……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這些附件大多是讓清政府低頭認罪的,內容很多,涉及好幾個國家,只有落實了這些條件,八國聯軍才答應從北京撤軍。清政府要選派官員遠赴重洋一一“賠禮道歉”,都需要時間,而且有的落實過程中還節外生枝(比如載灃到德國時就遇到了德皇提出額外條件,載灃不得不中途停下來等候國內指示),慈禧迴鑾是想回個安全的“鑾”,而不是回到八國聯軍威脅下的京城。因此,迴鑾對慈禧而言是一件說急也不急的事。她只有把時間耗在路上,以光緒帝的命令發出一道道上諭,派載灃、那桐等到國外“致歉”,滿足聯軍的撤軍條件,才有可能以最快的時間返回北京。因此,慈禧要兜這麼一個大圈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迴鑾慈禧不只是吃喝玩樂。

慈禧迴鑾,之所以是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因為從政治意義上來說,標誌著一箇中央政府“臨時遷都”的結束,國家政局迴歸到穩定狀態。

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在正史上不過寥寥數語,但在野史和民間掌故中,有著津津樂道的話題。

慈禧迴鑾,在史學家的眼中只是一箇中央政府短暫的歸途;但在普通民眾眼中,這是一個有關腐敗與嘲諷的故事,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四省的諸多地方,至今仍流傳著慈禧路過時有關美食、美景的掌故。各種野史、傳說、傳奇、故事甚至流言,已經成為當地人的飯後談資。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在老百姓的眼中,迴鑾時期的慈禧是腐朽的,面對《辛丑條約》中“人均一兩,以示侮辱”的4.5億兩白銀賠款,慈禧的回覆是“照辦”;同樣,慈禧也是驕奢淫逸的,西安喝牛奶,洛陽吃水席,開封聽京戲,簡直是一路走一路吃一路玩;奇怪的是,迴鑾路上的慈禧是人見人欺的,在洛陽被廚師們欺負,到了開封老和尚與她鬥智鬥勇,甚至在衛輝還被趕驢的老農奚落了一把……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對於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慈禧迴鑾故事,我更傾向於將其理解為,這是底層人民對這位“禍國殃民”的老佛爺的不滿而積攢的一種充滿群眾智慧的自我娛樂方式。

慈禧迴鑾並不只是些吃喝玩樂、耀武揚威的擾民之舉,而是一件牽扯乃至影響了末代清廷走向的一件大事。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在迴鑾期間,正因為對“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警惕,慈禧對《辛丑條約》中“天津不準中國駐軍”的規定異常苦惱,擢升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直接促使了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以及大清國巡警的成立;庚子之變,京師淪陷,慈禧飽嘗顛沛流離之苦,下詔“預約變法”,這導致清代最後最後一次改革——清末新政的出臺;《辛丑條約》簽訂後,大批官員被處決、降職,朝廷中樞出現前所未有的真空局面,李鴻章、榮祿先後離世,慈禧在迴鑾途中開始物色官員挑起中樞大梁,經過幾撥勢力的暗中角逐,奕劻、袁世凱、瞿鴻機、岑春煊等清末最後一批政治風雲人物開始走上歷史舞臺的中央,“最後的軍機處”開始浮出水面……

一百多年前的那段迴鑾,對於河南來說,留下的印跡並不多。對於中原大地來說,那只是一群黃龍旗下的過客。但這畢竟是一段難以磨滅的歷史,因為它是複雜而又多災多難的中國近代史上一頁特殊的篇章。

滿紙硝煙風雲過,回首已是百年身。

《慈禧迴鑾途徑豫省記》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幹了啥?|鄭周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