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第九回 办皇差李知州须髯变白 瞻御颜众百姓苦不堪言

九月二十八日,慈禧太后一行从荥阳启程。东行70里,当天晚间抵达郑州。此后两个晚上,老佛爷都是在郑州过的夜。十月初一早上,銮驾离开郑州。一百多年前的郑州还只是河南省一个普通的州级行政区,地位远远低于省城开封,所以虽然是短短的两天,当地官民还是高度紧张了一回。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一篇名为《慈禧回銮过商都》的文献曾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当年的情形:

(慈禧銮驾)九月下旬抵郑,驻跸州衙中,随行王公大臣则散居南街、西街各士绅宅。全城“鸡入笼、狗上绳”,保持安静,不得惊扰。知州李元祯,早已征发民工,整修道路,使之宽三丈,高一尺,上铺黄沙称为“叠路”。距城东20里搭建彩棚,以供侍从人员休息。在圃田西二十里铺高搭彩棚,布置华丽,选备一应器物,选派侍女,支应皇差。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农历十月初一上午,车驾自州衙出。车驾将到,侍卫人员令百姓肃礼脱帽,不许作声和乱动。只闻车轮、马蹄、脚步之声。轿门虽敞开,而百姓都俯首迎送,不敢抬头。有大胆偷觑者,见帝戴特形小帽,黄瘦抑郁,倚背而坐。有少数举人秀才贡献礼品,须经总管太监审视,多数拒收退还。路旁侍卫每行百步许,撒些特制的银质薄片,俗称“银叶子”,上刻图案,每片能值铜钱十数文,百姓争拾,以为得者可以增福延寿。

知州李元祯为办皇差,忙碌不堪,谨慎供奉,不敢稍懈。启跸之日,步行随侍御轿左右,直至跪送车驾离境,竟不能起立。口中还连称“老佛爷平安过了圃田,我辈有命矣”。经人扶起又不能行,乃雇一手推车送至车门,再由衙轿接回寓所。数天后才能出庭理事,须发见白。其精神紧张,张罗之劳累,可以想象。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慈禧在郑时,郑州城隍庙正在修葺,乃为该庙书一“寿" 字,后经泐石,立于殿前东南。1983年仍见该碑下部已经被砸断,但“寿”字仍完好无损。

由郑州东行70里,銮驾至中牟县驻跸。从后世流传的一些民间传说来看,当年这里的百姓是非常不欢迎慈禧太后一行的。据《中牟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自陕西返京,道经中牟,东漳瓜豆作为地方名菜,被中牟知县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食用,因其旨味极佳,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顾问左右,知是东漳瓜豆,遂封其为贡品。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尽管老佛爷的垂爱大大提高了中牟特产的知名度,但总的说来,由于需接待数千人的庞大队伍,百姓们不得不忍气吞声,在地方官的驱使下搭彩棚、修道路,凭空多出一堆苛捐杂税,还要在慈禧车队经过时“鸡入笼,狗上绳,牛羊入圈人禁行”,百姓自然是怨声载道。更有甚者,传言在跪迎慈禧一行时,某女子头上因丧夫而戴的白头绳未去,竟被御前侍卫当场斩首,其场面惨不忍睹!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据说为了发泄对慈禧的怨恨,当地便有人推出一种食品:将肉末和面粉制成类似人头的丸子,暗喻慈禧,然后在油锅里炸,以解心头之恨,并起名“炸四喜(慈禧谐音)”,于是就有了四喜丸子这道著名的河南名菜。

第十回 松巡抚操办万寿宴 智长老献宝一桶姜

十月初二下午四点左右,慈禧銮驾抵达河南省城开封。尽管天气已经转冷,但河南巡抚松寿早早就率领全省文武百官以及乡绅耆老在城外迎驾。为了犒赏开封官民的久候,慈禧特命御前大臣传旨,准万民观看御容,一路都不放轿帘,只是在穿过城门时因风沙太大,才把帘子放下,直接入住行宫。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老佛爷很快就发现,与洛阳知府文悌相比,河南巡抚松寿的迎驾工作也丝毫不落下风,甚至更胜一筹。行宫虽说不是新建,而是翻修当年乾隆爷路经开封时所住的旧行宫,但布置得金碧辉煌、典雅肃穆。据事先进行了实地考察的吴永回忆:“(开封)行宫陈设极壮丽,入内瞻仰一周,俨然有内廷气象矣。”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河南省供支局承办点心委员,特地到山东招募会做点心的人,制成各样玲珑细巧好吃好看希奇的点心。有看见的人说,那点心的模样,同京城里卖的八大件差不多。

承办花草委员用尽心机,办到菊花一千几百盆,多是异色异样顶贵重的好货。其余佛手、金菊各种花果,说也说不得许多。听说两宫到时,还要造几个极大的地窖,把海棠、牡丹这些花儿放在地窖里,用火盆熏开花蕊,好叫两宫看了花花世界,心花儿朵朵开。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有关资料显示,慈禧在开封总共滞留33天,大约花费了180万两白银。

十月初十日是慈禧的生日,开封的官员们为老佛爷准备了颇为隆重的庆典,“百官皆蟒袍补服,诣宫门外排班,行朝贺礼”。中午时分,亲贵大臣们每人得到“大缎二匹,江绸袍褂料一卷,并蒙加赉橄榄、鱼翅、燕窝、桂圆、藕粉、蜜枣糕等食物多品”的赏赐,可见当天老佛爷的心情也相当不错。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当天为了给老佛爷祝寿,开封的官员们特地请来几位河南名厨,操办了一场“万寿庆典宴”。例如著名的豫菜名厨陈永祥,就一口气奉献了自己最拿手的套四宝、烧臆子、凤踏莲、扒象鼻、红烧麒麟面等名菜,老佛爷吃到高兴处,当即赏了陈师傅50个银元宝。此外,像名厨孙可发的糖醋软溜鲤鱼焙面、紫酥肉等大菜也受到老佛爷的连连夸赞。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而在民间,百姓们对滞留多日的慈禧太后似乎也没有好感,就连一向不问尘世的佛教界,也衍生出一则相国寺长老智辱慈禧太后的传说来。这则在开封当地广为流传的故事说:有一天慈禧太后率众臣到著名的相国寺上香拜佛,闹得百姓鸡犬不宁。相国寺长老智清出于义愤,以献宝为名,将一个木桶抬到慈禧跟前,桶中装满黄土,土上则长着一堆姜芽,寓意为“一统江山(一桶姜山)”,实则在讥刺慈禧独揽大权却丧权辱国,以致民不聊生。

第十一回 除旧弊回銮路上出新政 拢民心河南府中启恩科

慈禧太后能在开封滞留一个多月,心情应该还是不错的。而除了召见大臣、过生日之外,老佛爷在开封期间还大手笔地策划了大清朝最后一波改革浪潮,这便是著名的回銮新政。据《清实录》记载,到开封不久,以慈禧为首的流亡朝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特别在教育方面更是重拳频出,其中包括重启科举考试。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原来在1900年8月和次年3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际,正逢传统科举考试的乡试和会试,结果由于战乱的原因均无法照常进行。如今两宫回銮在即,朝廷又准备在教育方面进行改革,除了鼓励新式教育外,也要给全天下被耽误了的旧式读书人一个交代。于是在开封停留期间,经与大臣们商议后,慈禧做出了一项令天下士人欢欣鼓舞的决定:各地耽误的1900年乡试,延期至1902年补行;而1901年被耽误的会试,延期至1903年在河南贡院进行;顺天府乡试暂借河南贡院举行,河南省乡试则错后两个月;1904年的全国会试,仍在河南贡院举行。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消息一经传出,河南省上下无不感念老佛爷的恩德。要知道,放眼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史,还从未有过一个省三年连续举办六次考试包括两次会试的先例。一时之间,开封俨然成了整个帝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一种令人振奋的新气象从这里不断向全国扩散。

后人分析认为,慈禧之所以如此慷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河南省的接待工作极其出色,沿途百姓也十分热情,因此才获得如此特殊的回馈。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而当1904年最后一次全国会试举行之后,清廷便于1905年正式宣布废止科举。开封,无意间扮演了科举制终结地的历史角色。

第十二回 溥俊痛失皇储位 赫德蒙得圣驾心

十月二十日,一条爆炸性的消息迅速由开封传遍全国。当天,慈禧亲口传谕:溥俊着撤去大阿哥名号,立即出宫,加恩赏给入八分公衔俸,毋庸当差云云。这就意味着,此前原本已被当作皇位继承人的溥俊,转眼间就沦落为一名普通的皇族宗室了。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可以说,废除溥俊的大阿哥名号,堪称慈禧在回銮途中最令人震惊的举动之一。而在许多旁观者眼中,这也标志着一场宫廷闹剧的匆匆收场。追溯这场闹剧的源头,还得从庚子事变的前一年说起。

那是在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之后,慈禧太后便萌生了废黜光绪皇帝的想法。为了废掉光绪帝,慈禧便对外宣称其身患重病,并将这一消息告知各国使馆,以便为下一步行动营造声势。却不料各国使馆对光绪患病之说并不相信,英法等国公使甚至推荐西医,试图进宫为光绪诊治,看其是否真如慈禧所言患有重病。面对列强的压力,慈禧暂时未敢对光绪下手。与此同时,一些封疆大吏也不支持废除光绪,上海等地的士绅也联络海外侨民上书朝廷,坚决反对慈禧的图谋。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于是,慈禧决定从宗室中挑选合适的人选作为储君,再伺机替代光绪。经过多番考虑,最终选定端郡王载漪之子、年仅14岁的溥俊。就在他被立为大阿哥之后半年多,由于洋人坚决反对废掉光绪,加上载漪等人的鼓动,慈禧愤然与列国宣战,并妄图利用义和团达到其驱逐洋人的目的。结果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面前,义和团及清军一败涂地,慈禧不得不仓皇携光绪及大阿哥等出逃。

直到抵达西安后,面对列强的讨伐,慈禧将庚子事变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他人身上。老佛爷旨意一下,庄亲王载勋革除爵位,赐帛自尽;刑部尚书赵舒翘革职,着自尽;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永煜革职正法;端郡王虽贵为大阿哥生父,也与其弟辅国公载澜一道革爵流放。到这个时候,溥俊或许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好日子恐怕要到头了。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终于在慈禧回銮驻留开封期间,已彻底失去利用价值的溥俊被废黜大阿哥的名号,改封为宗室显贵中最低等级的入八分辅国公衔,随即被赶出行宫,就连乘坐轿子的资格也被剥夺,灰溜溜地在两名侍卫的护送下骑马返回京城。从郡王府的普通子弟到大阿哥,再从大阿哥到寻常的入八分公,年仅17岁的溥俊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实在令人唏嘘万分。

在开封驻跸期间,眼看京城在望,心情颇好的慈禧太后决定对一些有功之臣进行封赏,例如护驾有功的岑春煊、袁世凯,议和有功的李鸿章,迎驾有功的盛宣怀等一干大臣,都得到了为人臣者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耀。

可是在十一月初一这天,慈禧太后的一道嘉奖令却引起了许多官员的议论,并纷纷对受嘉奖者艳羡不已。关于当天的情形,吴永后来感慨道:“是日奉上谕:盛宣怀、赫德,均赏加太子少保衔。外人加宫保衔,于此为创典矣。”众所周知,作为古代中国君主制下最为尊贵的官衔之一,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并称“三少”,属正二品荣誉头衔。虽说属于虚衔,但却象征着皇权所赐予的最高恩宠之一。通常来讲,只有中央机关的首脑或者地方封疆大吏才有可能获得。而如今,慈禧太后居然将如此尊贵的头衔赐给一位名叫赫德的“外人”,真可谓史无前例!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从围困中被解救的赫德又积极参与到议和谈判中。鉴于他的表现,正在西逃途中的慈禧太后特地传旨称:“知该总税务司目击时艰,力维大局,数十年借材异地。至此具见悃忱,朕心实深嘉慰。现已派庆亲王即日回京,会同该总税务司与各国妥商一切。又寄全权大臣李鸿章谕旨一道,即由该总税务司向各国商借轮船,派员将谕旨赍送上海,俾李鸿章得以迅速来京,会同庆亲王商办事宜。”随后,为了协助奕劻与李鸿章,赫德又凭借个人的影响力劝说列强尽快议和。由于上述表现,赫德还遭到英国媒体特别是《泰晤士报》的严厉批评。

由于赫德的奔走呼吁,一度盛行于西方社会的瓜分中国论很快烟消云散。最终,列强一致同意共同维护中国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与清政府达成和平协议,由此才为慈禧太后的回銮提供了保障。当了解到赫德所付出的努力后,慈禧太后欣然于1901年十一月初一下旨,内称:“宗人府丞盛宣怀赞襄和议,保护东南地方;总税务司赫德随同商办和约,颇资赞助。盛宣怀、赫德均赏加太子少保衔,以示奖励。”可以说,给外国人赏加太子少保衔,绝对称得上空前绝后了。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1902年正月十六日,刚刚过完返回京城后的第一个大年,慈禧太后就在光绪皇帝和庆亲王奕劻的陪同下亲自接见了赫德。据赫德本人回忆,当时老佛爷眼里闪着泪花,或许真对他这个外国人怀有感恩之情。对于这次觐见以及慈禧对待自己的态度,赫德显然是满意的,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皇太后谈话的声音悦耳和娇柔,对我很恭维。我说很多人早就准备接替我的位子了,但皇太后说,她就是要我。她还谈到英王的加冕典礼,她祝英王陛下万福。”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老佛爷甚至曾送给赫德小女儿一枚戒指。

著名近代史学者陈旭麓先生曾指出,研究中国近代史当读懂三个人,一个满人、一个汉人和一个洋人——慈禧、李鸿章、赫德,因为“晚清,慈禧在朝内主政40余年,李鸿章以封疆大臣辅政40余年,赫德以总税务司干政50余年,他们互相结纳,构成了那时的政治格局”。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在1901年的这次回銮之旅中,上述三人几乎同时亮相。如此看来,陈先生真可谓一语中的。

第十三回 柳园口两宫平安渡黄河 卫辉府挥霍无度感天恩

自从十月初二下午抵达河南省城开封以来,慈禧太后一口气在这里停留了一个月有余。如今眼看天气渐冷,黄河也快要结冰,慈禧终于决定北上回京了。恰在此时,十一月初三,“天气忽变,风霰交作”,连老天爷似乎也有意催她赶紧离开,再要不走,老佛爷恐怕就得等到来年开春才能动身了。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十一月初四上午九时许,慈禧太后的銮驾终于从开封行宫启程,继续踏上回京的旅途。听到消息,河南乃至临近各省的大员纷纷聚集在开封城北黄河岸边的柳园渡口来为老佛爷送行。而周边的百姓,则等候在銮驾经过的道路两旁跪送。令人称奇的是,当天上午老佛爷起身时,原本乌云密布的天空突然放晴,霎时变得风和日丽。

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慈禧一行乘坐的渡船稳稳当当停靠黄河北岸,一个小时后抵达设于新店的行宫驻跸。平安而顺利地渡过黄河,无疑令老佛爷的心情极其舒畅。因此在随后几天的时间里,老佛爷念念不忘老天爷的恩赐,以至于在离开开封五天后,她专门下旨答谢神灵并奖赏当天所有工作人员:“本月初四日由柳园渡河。天气清明,波平如镜,御舟稳渡,万姓胪欢,实赖河神效灵,自应崇加封号以答神庥,着礼部具拟云云。又谕:河干供差各员,着松寿查明保奖;水手人等,着赏银二千五百两。”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可惜的是,如今随着黄河沿岸一座座桥梁的建成,古老的渡口也逐渐荒废终至消失,只留下一个空洞的地名,而那些曾经的往事也早已随着黄河之水流逝在历史的记忆里。

黄河北岸小小的新店村虽然设了一座行宫,但这个地方只不过是官道旁一个寻常的村落,既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特产美食,慈禧太后显然不会对其留下任何印象。不过有趣的是,当地的村民却对这一干达官贵人的到来格外重视,并将这段历史演绎成世代相传的民间记忆,于是我们至今仍能在当地的记载中发现有关慈禧回銮的传说故事。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据新店村志记载,当年慈禧取道河南回京途中,新店村是御驾必经之地,当时村设两个迎送点跪迎御驾:一处在白土沟南的官道旁,一处在新店老村沟东东门外的官道旁。村里的绅士长老和村民早早就摆上当地又红又大的石榴,等待御驾觐献。当天下午,慈禧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由西而来。只见慈禧及光绪皇帝分乘八驾黄色御轿,轿夫身着红色驾衣,轿前有御前大臣及侍卫并辔而行。再前为大群荷枪带刀的御卫队,并有二十四面黄龙旗开路,两旁有护驾士兵站道。村民早早跪迎道旁,长老何俊昌在御轿经过时,代表村民觐献石榴。慈禧看到又红又大的石榴问:“当地石榴生虫否?”何俊昌答曰:“不生虫。”慈禧又反问了一句:“当地石榴能不生虫?”不料从第二年起,新店村的石榴就年年生虫啦!

据当时的报纸记载,在慈禧一行离开开封后,下一段路程的准备工作便开始面临考验了,而百姓的正常生活自然大受影响。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由河南开封到北京,一路上修造跸路桥梁的小工有上万之多,凡是有河港处,必要搭桥梁三座。跸路旁边,更添造小路两条。行在各位大官,恐怕有人要在路上谋杀皇太后,特地格外谨慎小心,防范甚严。由开封到北京,一路都派人看守。如有人走道跸路,须要呈验执照,看是什么人,办什么事。若没有执照,便不准在跸路上行走。

十一月初五,慈禧一行由新店抵达卫辉府所属的延津,此后两天都在延津县行宫驻跸。据延津县地方志记载,延津县知县接到两宫将在此驻跸的通知后,即在县衙后边新盖了一栋仿皇宫式的“行宫”。房为五间,砖木结构,东西长16.5米,南北宽9.27米,面积153平方米,坐北向南,前出厦,木条亮窗,房高3.5米,方椽、巴砖,顶覆蓝瓦,屋脊砖有图案花纹,两螭东西遥对,雄姿勃然。当天,光绪、慈禧分乘八抬大轿抵达延津驻跸。据说当晚用膳时,地方官专程敬献了当地特产延津菠菜,老佛爷品尝后连连夸赞,并钦定其为贡品。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十一月初七日上午,慈禧的銮驾启程继续向北进发。老佛爷闻听延津人善,便开恩允许撩起轿帘让沿途百姓跪瞻,凡头顶托盘敬献果品者,赏银牌一枚以作留念。另据民间传说,老佛爷离开延津后,途中路经董家岭一座始建于唐代的玉皇庙,便下轿进庙烧香叩头,祈祷玉皇大帝保佑自己一路顺风返回北京。

离开延津,前面便是著名的卫辉府所在地汲县了。汲县是个小地方,但为了迎接慈禧一行的到来,当地官员几乎是倾尽所能以赢得老佛爷的欢心。根据巡抚松寿大人的指示,卫辉知府于沧澜提前许多天就下令沿途必须开辟三丈六尺宽的御道,并于道旁每隔十步设一水缸,缸面粉饰彩绘龙云形象,内贮清水。御道上不仅要黄土垫地,并须洒以清水,表示龙不行干道之意。御道的开辟,南从与延津县交界的王福寺起,北至与淇县交界的小双村以北,道路修得平坦开阔,并征集民间大车数百辆,以供运输之需。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接着,于知府又会同汲县知事谢蓄刚一道负责筹办支应一切。首先成立支应局,抽调一批专人照料,如县署兵房常办兵差的杨芝,漕粮房司账傅士荣,盐务局有运输经验且长于书法的武骏卿,均系支应局的工作人员。为了能使老佛爷住得舒适,地方官利用卫辉府署衙加以改建作为临时大行宫,并尽量按照北京皇宫样式进行修葺,首先将层层的门,均改辟为一排五个,内设宫室,雕梁画栋,油漆一新,各门悬灯结彩。各种盆景及冬季花草,均由远道运来,以资点缀。室内陈设力求富丽堂皇,楠木桌椅,名人字画,黄绫床帐,黄缎被褥,甚至便盆也用红缎包装。为保证回銮队伍吃得好,一切陈设及厨房食品应有尽有。城内专设大厨房一处,集中全县知名厨师,从中选拔手艺精湛者数名,模仿御膳房的制法,研究试验所谓“吃一看二眼观三”满、汉席中一百二十八样菜肴的味道火色。派专人到外地购来猴头、燕窝、鹿茸、银耳、虾、蟹等山珍海味,以及美酒名茶,附带购置名贵瓷器用具等等。对于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准备,均经知府于沧澜亲自检验,以免届时发生差错。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十一月初七下午,慈禧銮驾抵达卫辉府治汲县城。先由一太监乘马前导,负责检验道路,督促洒水,并指示群众跪列道旁相迎。接着就是本省武装部队和直隶提督宋庆所率骑兵。随后有龙旗向日飘摇,御前大臣、侍卫并辔而行。在满朝銮驾和香烟缭绕的一对檀香炉之后,出现慈禧、光绪所乘的八抬黄缎亮轿,并系黄绒丝绳,八人拉纤,舆夫均穿红绸上衣,执事人等均穿黄马褂,轿旁有侍从宦官乘马并行。并有副舆若干,为嫔妃等所乘。其后才是侍从骑兵,最后为行李车辆,耀武扬威,声势浩大。卫辉知府、参将以及汲县知县均跪于道旁迎驾,经老佛爷问话后,又回城南王福寺二次跪道迎驾。待两宫进城后,这些地方官员提前赶回行宫门前再行迎驾。折腾几番后,好不容易等到老佛爷一行在行宫用膳安歇,知府于沧澜和知县谢蓄刚还必须留在行宫守候至半夜,以备老佛爷随时召见。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据当地文献记载,回銮队伍仅在汲县驻跸一天,就花费了17万两白银。单说吃吧,“除供给太后和皇帝满汉席之外,还分上中下三等酒席,不限人数,凭支应局条据,厨房按等第供给,有的不吃酒席而让折价的,甚至还有折价后,再吃酒席的。以致杯盘狼藉,酒肉随地抛弃,挥霍浪费,笔墨难以形容”。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值得关注的是,从当年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慈禧回銮路经卫辉府时,这里的城墙仍保存得十分完好。城虽然不大,但从远处望去,却也有一番庄重肃穆之气。据史料记载,从明代一直到民国,卫辉府都拥有河南省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城墙。据《卫辉市志》记载:“卫辉城最早建于东魏。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因在旧城东部建潞王府,旧城向南扩展,周长增加732丈,共8里30步。新建东门,名曰宾阳,南门称迎薰,西门称眺行,北门称拱极。四座门楼,高耸壮丽,各有月城(瓮城),城墙上有敌台、角楼警铺30所。”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下半叶,如同其他许多古城一样,这里的城墙也逐步被拆除。

第十四回
淇县城慈禧再吃烧臆子 宜沟驿光绪初尝龙须汤

十一月初八,慈禧太后銮驾由卫辉启程,北行50里至淇县驻跸。淇县这地方虽然也算得上历史悠久,但也没有什么值得浏览的景致,因此老佛爷待了一个晚上便离开了。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据说到了淇县后,慈禧太后在用膳时突然怀念起在开封曾吃过的名厨陈永祥的拿手菜来,事有巧合,陈永祥就是淇县人并在这里开店营业。于是旨意一下,陈师傅赶紧奔赴行宫为其服务,当天晚上特意为老佛爷做了一道河南名菜“烧臆子”。这道菜传说起源于北宋时期,系用炭火烤制猪胸叉烧肉而成,做工精细,用料讲究,味道独特。果然老佛爷品尝后非常满意,当即专门召见了陈师傅予以重赏。

十一月初九銮驾启程,在行至淇县东北高村的临时行宫休息时,据说兴味盎然的光绪皇帝还专门为当地题写了“风水宝地”四个大字,后被刻成石碑一直留存至今。这高村虽然听起来不起眼,可当年却是南北官道上久负盛名的一个村寨。该村古称淇水关,地处太行山麓,淇河之畔,水系发达,在整个华北地区都极为罕见。据历史记载,古时候村内曾有造型各异的大小石桥几十座。特别是村东头的淇河古石桥,相传最早建于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此后屡毁屡修保存至今,千百年来都是连接南北官道的要冲。淇河古石桥原名太平桥,由东桥、西桥、马鞍桥组成,全长360米,宽5.15米,全部由青石建成。1901年回銮途中,慈禧太后一行正是通过此桥继续北上的。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十一月初九下午,慈禧由淇县北行50里抵达千年古镇宜沟驻跸。宜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官道上著名的驿站,因此又称宜沟驿。宜沟原本在行政上隶属浚县,雍正年间改隶汤阴县。由于它是此次两宫回銮途中一个较大的驻跸地,因此当地官员很早就忙碌起来,而百姓自然也跟着被折腾了一回。在宜沟地方志中,有专门一节是记述慈禧太后回銮情形的,其中写道,为了搞好接待工作,汤阴地方官花费五个月时间,动用了大量财力和人力,在城南修建了一处行宫,行宫为宫殿式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清朝灭亡后,此处行宫也随之废弃,至民国时被改建为学校。由于宜沟镇原先的驿道地势低洼,为避不吉,地方官又不惜毁坏百姓大量麦田,从方圆十里村庄征调大量民夫,在原驿道以东200米处另修了一条长达十余里、宽10米的御路,历时一个多月才完成。至于修建行宫和新御路的费用,则均向农户和商贩摊派。銮驾抵达前三天,打前站的御林军就抵达宜沟,但见人山人海,所有官军都骑马带刀,身着朝服、黄缎马褂、前后补服、马蹄袖,脚上穿靴,头戴高帽,系满洲人打扮。为准备銮驾的到来,当地单厨师就雇用了30余人,他们各司专职,做鱼的专管做鱼,做鸡的专管做鸡,羊肉、海味等各有专人负责;预备的酒席饭菜也极其丰盛,满汉全席,吃什么端什么,吃不吃都得预备着,极尽奢侈浪费。皇帝御膳用象牙筷子,所用碟、盏也都是江西名瓷。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为了一睹皇帝与太后的尊容,方圆100多里的百姓都纷纷赶来宜沟,有的人甚至大半夜就爬起来聚集在御路旁等候。

十一月初九一大早,銮驾才从淇县行宫起身,宜沟这边的地方官就催促驿道两旁村庄的老百姓到御路上迎接圣驾。镇上的老百姓则到南关外御路集合,一字排开,全都跪下,每人手里都点香一支,等候圣驾光临。人们一直跪到中午,还不见皇帝的影子。直到下午后半晌,百姓正跪得难受时,突然听有人高声喊道:“圣驾到!”官吏连忙让老百姓跪好接驾。不一会儿,就过来了大队人马。前面是骑马的,接着是步行的,队伍横竖排列整齐,有的方队全都带刀,有的方队一律扛枪。不多时,中间开始过轿。每顶轿由八人抬着,轿衣全是黄色的龙凤锦绢,光彩夺目。轿两边骑马的、步行的,一个挨着一个,酷似两堵人墙。这时大家只顾觅瞻圣颜,一饱眼福,也忘记了膝疼和饥渴。一行大轿到南关城门外,停了下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下轿与迎接的官员见面。皇帝穿的是黄锦满洲服,太后身穿锦绣旗袍,大脚,头发梳的是横担一架梁。跪在最前面的全是地方官吏、名士、富绅,老百姓手执一支香跪在路两旁,地方官吏与光绪皇帝见面、问安后,就引皇帝、太后一行人进入行宫。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晚上,光绪皇帝和太后下榻行宫,晚饭和第二天早饭都是在行宫用的。盛席间皇帝提出要品尝当地风味,管事的事先就有所准备,随即让宜沟“又一村”名厨郝清泉为皇帝和太后做了宜沟名吃“三不粘”,并又献上了“福兴源”的名酒双头黄,让其品尝。厨师郝清泉为讨龙颜欢喜,想为皇帝做一道汤,做什么汤好呢?这时,他到行宫外净手,看到行宫后墙根处几棵扫帚苗,灵机一动,顺手拔下,拿到厨房捋下嫩叶,洗净切成了细丝,裹以鸡蛋面汁,用油煎,配以调料,制成清汤,皇帝尝后说:“味道鲜美,真乃好喝也,这是什么汤?”侍者宣来郝清泉,郝叩头说:“不敢说好喝,万岁千里迢迢来到宜沟,一点犬马之劳,这叫龙须汤。”皇帝十分兴奋,刚要说赏,坐在旁边的慈禧太后突然说道:“你给皇帝做了龙须汤,给我做什么汤呢?”这一下难住了郝清泉,顿时恐慌。地方官也吓呆了,傻愣愣地看着郝清泉,因都知道太后的厉害,怕得罪太后惹来杀身之祸。郝清泉紧锁眉头回到厨房,忽然他看到御厨从南边带来的黄瓜,心里“咯噔”一下,好像石头落地,连忙抓起几根,用刀猛拍成片,切成鸟尾形状,加蛋黄油炸,酱油上色,配以调料,制成一汤送上,慈禧太后品尝后,脸上现出笑容,问道:“这是什么汤?”郝叩头答道:“禀太后,此汤叫凤尾汤。”慈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你这个奴才挺乖的。”皇帝看到老佛爷高兴,当即赐给郝清泉四品黄马褂一件,文银一百两,郝清泉叩头喊到,谢主龙恩退下。大臣们见太后和皇帝高兴,也频频敬酒,盛席间,皇帝诗兴大发,连声赞道“菜好、汤好、酒更好”,随即挥毫赋诗一首:“邺南黄五浆,包饱味美香。佳酒酿独特,朕口尝无双。”众大臣齐声称赞:“好诗!好诗!”从此,宜沟特产三不粘、龙须汤、凤尾汤、双头黄名声大振,过往官员、使者、客商无不品尝双头黄,也多次进贡朝廷。郝清泉为光绪皇帝和太后制作龙须汤、凤尾汤一事至今传为佳话。

第十五回 汤阴县光绪瞻仰武穆祠 彰德府慈禧驾临马家园

十一月初十上午,慈禧从宜沟驿启銮,下午抵达彰德府治安阳驻跸,并传旨要在这里多住一晚。

从宜沟北行20余里,便是著名的汤阴县城,而由汤阴至安阳,大约40余里的路程。当年,汤阴县隶属于彰德府,也算是豫北地区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县了。除了因为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故里而建有武穆祠外,其县境内还有奎光阁、文王庙、禹碑等古迹名胜。1750年时,喜好游山玩水的乾隆爷曾途经汤阴,参观了武穆祠及文王庙,并分别留下《经武穆祠》《古风》两首诗,当地官员将其刻碑留存。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奎光阁因位于汤阴县城东南的古城墙上,当年应该是被老佛爷第一眼看到的。据汤阴县志记载,奎光阁修建于明天启年间,清道光十七年重修。这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建筑,高达22米,又地处城墙之上,因此从顶层可览全城风光。文王庙地处县城北八里处,即著名的羑里城遗迹。传说当年商纣王将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囚禁于此,后者则在这里推演出周易,是为“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典故。如今的羑里城遗址为一片高出地面的巨型土台,文王庙即在其上,现存建筑有演易坊、山门、周文王演易台、古殿基址等。在文王庙东侧,有一座巨大的石碑,即神秘莫测的复刻禹碑。禹碑又称岣嵝碑、禹王碑,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立,母碑在湖南衡阳岣嵝。碑文分9行共77个字,文字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文字奇诡,具体内容至今仍存争议。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众所周知,岳飞向来被中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和精忠报国的象征,历朝历代备受景仰。全国很多地方建有岳飞庙奉祀这位民族英雄,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岳飞的家乡汤阴的武穆祠了。武穆祠又称“宋岳忠武王庙”,位于汤阴县城内西南隅,始建于明代,后多次扩建。值得一提的是,在正殿上方排列着五块匾额:“乃武乃文”“故乡俎豆”“忠灵未泯”“百战神威”“乾坤正气”,其中“百战神威”与“忠灵未泯”两匾正是回銮途中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所题。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当天晚上,慈禧一行抵达安阳驻跸。在这座千年古都,老佛爷意外地同一户民家发生了联系。据说在抵达安阳后,身为随扈大臣的马吉樟特意恳请老佛爷前往其私家庄园一游,竟获首肯,从此马氏庄园名声大振。马吉樟时任日讲起居注官,属于天子近臣。而老佛爷之所以破例开恩前往马吉樟家一游,其实主要是看在其父马丕瑶的面子上。

据马氏家族记载,当年老佛爷驾临庄园后,即下榻于第三进院落正房马丕瑶之母杨氏的居室。

尽管老佛爷驾临大臣私家庄园的故事听起来很美,但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按照中国古代所谓“官不入民家”的制度,慈禧太后当年肯定不会住宿于马氏庄园,就连是否曾驾临这里参观都存有疑问。实际上,根据后来马氏家族后人的追述,关于慈禧在这里的具体停留时间都与官方记载前后矛盾。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如果结合对地方志的考证,当年慈禧在安阳确切的下榻之地应该在城内西华门街的文昌阁。该文昌阁始建于道光年间,原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有四进院落,想必当年为接待老佛爷又专门进行了修葺和装饰,而后来当地人也确实一直称此文昌阁为慈禧行宫。由于当年在安阳城多住了一夜,慈禧应该还去了行宫附近的一处古迹——韩魏公祠。韩魏公祠又称韩王庙,位于安阳城内东南营街,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宋代名臣韩琦而建。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安阳人,曾官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一起在西北抵御西夏多年,后几度出任宰相。到韩魏公祠凭吊这位宋代名臣时,慈禧和光绪分别题写了“器博道闳”和“适时济物”两块匾额以表敬意。

十一月十二日,慈禧太后的銮驾告别彰德府,再往北,便出了河南省地界进入直隶省。这也就意味着到北京城指日可待了,等待着他们的是大清国未赴的前途。

第十六回 结语

大清国的两位国家元首——皇太后和皇帝,狼狈逃出首都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这种丢人现眼的行为,史官们用了一个很避讳的词叫:西狩——到西边打猎去了。对于这种不光彩的事,不管是《清史稿》、《清实录》都记载不甚详尽。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最为详尽的史料要数《庚子西狩丛谈》一书,此书的作者是当时怀来知县吴永。吴永,字渔川,曾国藩孙婿,搁在今天也算是个“官三代”。在怀来县,因吴永迎驾有功,被慈禧提拔并命之随驾“西狩”,耳闻目睹朝廷内外诸多事件,后口述《庚子西狩丛谈》,堪称慈禧“西狩”及回銮期间最权威的史料。

兜圈子是为了拖延时间。

慈禧能够回銮,是因为远在北京的奕劻、李鸿章同西方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是1901年的9月7日。一个月后,西安的慈禧及其文武百官开始收拾东西,回北京。但是慈禧并不急着回到北京,因为条约签了,八国联军还没有撤军的迹象,而八国联军撤军的条件,就是《辛丑条约》的先期落实。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教科书上写得很清楚,很多中国人也记得:赔偿白银4.5亿两,拆毁大沽口炮台等,但实际上这些内容只属于十二款正文。《辛丑条约》另有19个附件。这19个附件主要是大清国对西方列强的侮辱性条件的回复。比如,附件二是光绪帝派醇亲王载沣赴德赔礼道歉的旨意;附件三是光绪帝命令为被杀德国公使建碑的旨意;附件四是光绪帝命令惩办亲王载勋等皇亲国戚的旨意;附件五是光绪帝命令惩办启秀等大臣的旨意;附件九是光绪帝命令那桐赴日道歉的旨意……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这些附件大多是让清政府低头认罪的,内容很多,涉及好几个国家,只有落实了这些条件,八国联军才答应从北京撤军。清政府要选派官员远赴重洋一一“赔礼道歉”,都需要时间,而且有的落实过程中还节外生枝(比如载沣到德国时就遇到了德皇提出额外条件,载沣不得不中途停下来等候国内指示),慈禧回銮是想回个安全的“銮”,而不是回到八国联军威胁下的京城。因此,回銮对慈禧而言是一件说急也不急的事。她只有把时间耗在路上,以光绪帝的命令发出一道道上谕,派载沣、那桐等到国外“致歉”,满足联军的撤军条件,才有可能以最快的时间返回北京。因此,慈禧要兜这么一个大圈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回銮慈禧不只是吃喝玩乐。

慈禧回銮,之所以是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因为从政治意义上来说,标志着一个中央政府“临时迁都”的结束,国家政局回归到稳定状态。

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在正史上不过寥寥数语,但在野史和民间掌故中,有着津津乐道的话题。

慈禧回銮,在史学家的眼中只是一个中央政府短暂的归途;但在普通民众眼中,这是一个有关腐败与嘲讽的故事,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四省的诸多地方,至今仍流传着慈禧路过时有关美食、美景的掌故。各种野史、传说、传奇、故事甚至流言,已经成为当地人的饭后谈资。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在老百姓的眼中,回銮时期的慈禧是腐朽的,面对《辛丑条约》中“人均一两,以示侮辱”的4.5亿两白银赔款,慈禧的回复是“照办”;同样,慈禧也是骄奢淫逸的,西安喝牛奶,洛阳吃水席,开封听京戏,简直是一路走一路吃一路玩;奇怪的是,回銮路上的慈禧是人见人欺的,在洛阳被厨师们欺负,到了开封老和尚与她斗智斗勇,甚至在卫辉还被赶驴的老农奚落了一把……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对于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慈禧回銮故事,我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这是底层人民对这位“祸国殃民”的老佛爷的不满而积攒的一种充满群众智慧的自我娱乐方式。

慈禧回銮并不只是些吃喝玩乐、耀武扬威的扰民之举,而是一件牵扯乃至影响了末代清廷走向的一件大事。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在回銮期间,正因为对“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警惕,慈禧对《辛丑条约》中“天津不准中国驻军”的规定异常苦恼,擢升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直接促使了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以及大清国巡警的成立;庚子之变,京师沦陷,慈禧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下诏“预约变法”,这导致清代最后最后一次改革——清末新政的出台;《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批官员被处决、降职,朝廷中枢出现前所未有的真空局面,李鸿章、荣禄先后离世,慈禧在回銮途中开始物色官员挑起中枢大梁,经过几拨势力的暗中角逐,奕劻、袁世凯、瞿鸿机、岑春煊等清末最后一批政治风云人物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央,“最后的军机处”开始浮出水面……

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回銮,对于河南来说,留下的印迹并不多。对于中原大地来说,那只是一群黄龙旗下的过客。但这毕竟是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因为它是复杂而又多灾多难的中国近代史上一页特殊的篇章。

满纸硝烟风云过,回首已是百年身。

《慈禧回銮途径豫省记》下,看看慈禧在河南都干了啥?|郑周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