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絕命詩到底是哪首?

屈原的絕命詩到底是哪首?

屈原的名作《九章》是一組吟述身世和遭遇的自傳性政治抒情詩,包括《橘頌》、《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悲回風》、《惜往日》九篇詩歌。這九首詩歌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屈原一生的高潔人格、政治理想和精神幻滅,而其中就包含了屈原自沉汨羅前的生命絕唱。

屈原的絕命詩到底是哪首?

究竟哪一篇才是屈原的絕筆呢?學術界對此歷來爭論不休,看法各異,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屈原的絕命詩到底是哪首?

一、《悲回風》為屈原絕筆

這種觀點主要以王逸、朱熹、洪興祖、蔣驥、王夫之等為代表。王逸《楚辭章句》在排列順序上就按《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進行編次,朱熹《楚辭集註》也與之相同。朱熹在《九章序》和《辯證》裡認為

:“《惜往日》、《悲回風》又其臨絕之音。”蔣驥認為《悲回風》“垂死之言不暇雕飾”。王夫之則斷定:“此章蓋屈原自沉時永訣之辭。”這些人均認定《悲回風》流露出詩人極度的悲憤與失望,應該是自沉前夕的絕筆。現在學者郝志達《斷析三則》也持相同的看法。但吳汝綸、劉永濟、譚戒甫、韓兆琦等楚辭研究者卻不以為是。吳汝綸認為《悲回風》非屈原親作,“《九章》自《懷沙》以下,不似屈子之辭,乃是吊屈子者為之。”劉永濟《屈賦通箋》也懷疑《悲回風》非屈原親作,而是他人作於強秦要挾楚國割讓巫郡之時。韓兆琦則根據《悲回風》的情緒證明該詩非絕命之辭,因為詩中有“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圭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詩人忽感子胥、申徒之死難救吳、商滅亡,故又徘徊不定,說明死的決心尚不堅定,不似臨死之音。這樣又否定了《悲回風》為屈原絕筆詩的說法。

屈原的絕命詩到底是哪首?

二、《懷沙》為屈原絕筆

這種觀點主要以司馬遷、林雲銘、楊白樺、郭預衡等為代表。《懷沙》一詩最早著錄於《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認為屈原作了此詩後,“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不少楚辭學者也認為“懷沙”即“抱石沉水”,且詩中有“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之句,斷定為屈原絕筆。林雲銘《楚辭燈》也從時序上列《懷沙》為末篇。但依然有不少學者認為“懷沙”之意並非“抱石沉水”,而是“懷念長沙”。蔣驥以為:“(屈原)寓懷其地,欲往而就死焉耳。”韓兆琦認為本詩作於頃襄王二十一年,詩中有“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可見此詩作於四月,與《哀郢》標明的仲春二月及沉江時的五月一致,說明雖死意已決,卻並未付諸行動。故應作於《惜往日》和《悲回風》之前,故《懷沙》當為屈原絕筆詩。

屈原的絕命詩到底是哪首?

三、《惜往日》為屈原絕筆

郭沫若、遊國恩、金開誠、韓兆琦等均同意《惜往日》為屈原絕筆詩,因為詩中有“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沉流”、“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不畢辭而赴淵兮,恐壅君之不識”,明確道明瞭詩人的終極政治立場。屈原約在頃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四月末五月初,痛感國途黑暗和理想的破滅,於是帶著極度的憤怨和失望投水而亡,臨終前作《惜往日》。但關於此詩是否屬屈原所作也頗有爭議。許學夷《詩源辨體》便從原詩的語氣上判定:“是豈屈子口語耶?蓋必唐勒、景差之徒為原而作,一時失其名,遂附人屈原耳。”胡念貽的《先秦文學論集》、龔維英的《關於的真偽問題》也認為《惜往日》是偽作者哀悼屈原之作,這樣一來,《惜往日》是否為屈原絕筆詩又成了一個難解之題。

屈原的絕命詩到底是哪首?

因為缺少可信的佐證,那麼關於屈原絕筆之歸屬的問題就需要進一步研究。但目前更多的學者皆認為《惜往日》應當是屈原的絕命之筆。因為從每首詩的內容看,《橘頌》以歲寒不凋的橘樹的特性,來比喻自己受命不遷、橫而不流的品質和精神。篇中情調開朗樂觀,無抑鬱悲憤之感,顯然是屈原早期之作。《惜誦》則敘述自己在政治上蒙受的迫害及自己對待現實的態度,與《離騷》前半篇內容基本相似,應是詩人在楚懷王時期的作品。《抽思》是屈原被流放漢北時所作,故詩中有“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的自況。其餘六篇是屈原在頃襄王時貶謫江南所作。其中《哀郢》作於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郢都被秦攻破後,抒發對亡國的憂患。《涉江》的寫作時間緊承《哀郢》,是屈原溯江西行,抵湖湘,至漵浦時所作。《思美人》、《悲回風》具體寫作時間尚難確定,也應是屈原再放後之作。而《懷沙》略早於《惜往日》,也是自沉汨羅前不久的作品。《惜往日》約作於頃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五月初,詩中有“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不畢辭而赴淵兮,恐壅君之不識”之句,故本詩極有可能就是屈原自沉汨羅前的絕命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