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中國人的菜譜中爲何很少見豬肉?蘇軾真的做過東坡肉嗎?

自西晉滅亡以後,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經過300多年的戰亂先一統於隋,又一統於唐。建立唐朝的蘇軾出生前的數百年間,豬肉逐漸沒落。


唐宋時期中國人的菜譜中為何很少見豬肉?蘇軾真的做過東坡肉嗎?


學者王利華指出,在魏晉—隋唐時代的華北地區,豬的飼養仍較為普遍,但數量與兩漢時期相比已明顯下降,不成規模,與黃土高原畜牧地帶的大規模養羊無法同日而語。《齊民要術》與《四時纂要》兩部農書對養羊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養豬。中古文獻中豬、豕、彘、豚的出現頻率也遠低於羊。學者黎虎更認為,羊肉在古代人民飲食生活中的比重,從漢代起大約已勝豬肉一籌。魏晉南北朝時期羊的總量已明顯超過豬。

除了胡風的影響,豬肉還遭到了歷代醫學家的惡評:“凡肉有補,惟豬肉無補”,“豬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蓋虛肌所致也”,“豬肉能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孫思邈更是指出:“凡豬肉久食,令人少子精,發宿病。豚肉久食,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對此,蘇軾的回答是“我不相信”。蘇軾的朋友呂希哲記下了這樣一件事:一天,蘇軾向朋友們讚歎豬肉的美味,他的朋友範祖禹說:“吃豬肉引發風病怎麼辦?”蘇軾馬上說:“範祖禹誣告豬肉。”

蘇軾對豬肉的喜愛溢於言表,他甚至將自己的學問比作豬肉。在一封信中,蘇軾將朋友陳襄對佛學的造詣比作龍肉,而把自己的平生所學比作豬肉,並表示“豬之與龍,則有間矣,然公終日說龍肉,不如僕之食豬肉實美而真飽也”。大意為豬和龍當然是有差距的,陳襄整天說龍肉,不如我吃豬肉既美味又管飽。

《宋會要輯稿》中的一則記載也很能說明問題。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宮廷御廚一年使用豬肉4131斤、羊肉43萬多斤,豬肉僅是羊肉的一個零頭。久居首都開封的蘇軾更是在給弟弟蘇澈的詩中說自己“十年京國厭肥羜”,羜即是小羊。

東坡肉是極常見的菜,各地做法不同,有先煮後燒的,有先煮後蒸的,有直接燜煮收汁的。好在主料和造型大同小異,主料都是半肥半瘦,成品菜都是碼得整整齊齊的麻將塊兒,紅得透亮,色如瑪瑙,夾起一塊嚐嚐,軟而不爛,肥而不膩。據說,這道菜是蘇東坡的發明。

但蘇東坡他應該沒做過東坡肉,《蘇軾文集》中唯一描述豬肉做法的作品是《蒸豬頭頌》,全文極短:“淨洗鍋,淺著水,深壓柴頭莫教起。黃豕賤如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有時自家打一碗,自飽自知君莫管。”相對羊肉而言,豬肉在宋朝是低賤之物,所以東坡說“黃豕賤如土,富者不肯吃”。窮苦老百姓倒不嫌豬肉低賤,可惜他們不懂竅門,好好的豬肉能做成爛泥塊。蘇東坡懂得竅門:“淨洗鍋,淺著水,深壓柴頭莫教起。”四個字概括,“小火慢燒”而已。

但是僅憑火候到家這一條訣竅就能把豬頭做好吃嗎?肯定不能。眾所周知,豬頭有濃重的臟器味兒,必須祛除。蘇東坡是怎麼祛除的呢?是在上鍋之前用鹼面搓洗?還是在出鍋之後用醬料調製?抑或蒸之前先汆水,撇去腥沫,過水改刀?他沒說。

蘇東坡是否真會燒菜值得懷疑,他是美食家,他的《老饕賦》、《飲酒說》、《沙羊頌》、《蒸豬頭頌》寫得生動極了,漂亮極了,隔了千年再讀,依然活色生香,但美食家未必是好廚子,能寫美食的人未必能做美食。對於蘇東坡的真實手藝,宋人葉夢得略有論述:“蘇子瞻在黃州作蜜酒,不甚佳,飲者轍暴下,蜜水腐敗者爾,嘗一試之,後不復作。在惠州作桂酒,嘗問其二子邁、過,雲亦一試之而止,大抵氣味似屠蘇酒,二子語及,亦自撫掌大笑。”(《避暑錄話》捲上)蘇東坡在黃州發明過蜜酒,試圖用蜂蜜釀出美酒來,結果失敗了,所釀的“美酒”讓人一喝就拉稀;後來在惠州又發明桂酒,結果也失敗了,他的兒子蘇邁和蘇過品嚐過之後都說很難喝,跟藥湯似的。


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原文】

溪上青山三百疊,快馬輕衫來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橫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輕軟,蒲薦松床亦香滑。

夜深風露滿中庭,惟見孤螢自開闔。


唐宋時期中國人的菜譜中為何很少見豬肉?蘇軾真的做過東坡肉嗎?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溪上青山三百疊,快馬輕衫來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橫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輕軟,蒲薦松床亦香滑。

夜深風露滿中庭,惟見孤螢自開闔。


唐宋時期中國人的菜譜中為何很少見豬肉?蘇軾真的做過東坡肉嗎?


【作品鑑賞】

《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野人舍》描寫詩人騎快馬在群山中一閃而過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寂之情

詩人騎快馬著輕衫,在三百疊的群山中一閃而過,用誇張的手法傳達了輕鬆愉悅之情。室外環境:修竹倚山,淸泉橫道;生活用品:芒鞋竹杖,蒲薦松床。以孤瑩夜深自開闔,襯托山居環境的幽靜;以孤螢自況,表達詩人內心的孤寂。


唐宋時期中國人的菜譜中為何很少見豬肉?蘇軾真的做過東坡肉嗎?


蘇軾

唐宋時期中國人的菜譜中為何很少見豬肉?蘇軾真的做過東坡肉嗎?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唐宋時期中國人的菜譜中為何很少見豬肉?蘇軾真的做過東坡肉嗎?


  • 本 名
  • 蘇軾
  • 別 稱
  • 蘇東坡、蘇文忠、蘇仙
  • 字 號
  • 字子瞻,又字和仲
  • 號東坡,又號鐵冠道人、海上道人
  • 所處時代
  • 北宋
  • 民族族群
  • 漢族
  • 出生地
  • 四川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
  • 出生時間
  • 1037年1月8日
  • 去世時間
  • 1101年8月24日
  • 主要作品
  • 《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 主要成就
  •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
  • 追 贈
  • 太師
  • 諡 號
  • 文忠
  • 職 業
  • 畫家、書法家、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