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有人说,近代以来优秀作家频出,文坛兴盛,好作品也是不绝于耳。于是,鲁迅的文章就被迫下架,加之鲁迅作品被认为晦涩难懂及思想深奥。所以,也就有了“去鲁迅化”,那么谁要“去鲁迅化”,去掉鲁迅的什么。或者说该不该“去鲁迅化”?这个悬而未决的事情已经持续多年。

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当然有人不希望“去鲁迅化”,而有的则同意“去鲁迅化”。读者诸君及各界人士也莫衷一是,至于是否行通也自然是众口难调。

鲁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以及思想家、革命家,在曾经的岁月里,他伟大的形象一直熠熠生辉,来自社会的各界人士都对他充满敬意,甚至还夹杂着一份惶恐。这是因为鲁迅最擅长口诛笔伐,他的笔犹如刀枪直刺腐朽的封建统治和丑恶的反动势力以及臭名昭著的半殖民地社会。

后人常说鲁迅爱骂人,口无遮拦等,其实并非是鲁迅性格坚硬或者古怪,逮谁骂谁。如果这样理解和看待鲁迅,那将是对文豪的偏见与不理解。

更有人说鲁迅的文学思想偏激,晦涩难懂,甚至他的笔下都是吃人,思想消极,寒气逼人,阴森森如入古道。他的作品更是不适合现代社会,更不适合孩子们学习。

于是“去鲁迅化”就开始日渐展开,从而达到将“鲁迅”从九年义务教材中给删除掉。于是鲁迅的《风筝》(收录在鲁迅散文集《野草》)便率先从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给搬下。曾经描述鲁迅勇敢正直的文章《踢鬼的故事》则更早被搬下了青少年的教科书。

更有敏感者认为鲁迅的《少年闰土》也该下架,说是文章里面有扑杀动物的不法行为。那么在这篇家喻户晓的文章里,到底有没有扑杀动物的不法行为呢?

冬天,等下了一场雪后;

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理论上来说,少年应该阅读一些有关大自然奇妙有趣的故事,不至于理应在户外的视野遭受蒙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童年岂不令成长变得拘束枯燥,缺乏应有的童趣了吗?

如果这样充满乐趣与无限美好的自然世界被搬下教科书,那么还小孩子到底该学习什么?

在伴随着“去鲁迅化”的趋势,鲁迅的文学地位似乎也在经受考验,

现实中常见的也就是一种利用名人效益的起哄,叫做“鲁迅说”。很多人都这样做过,配上一张图,说上一句话,再起一行加一杠,缀上“鲁迅”二字。后来便直接以鲁迅否定鲁迅;“我没有说过这话,”再缀上“鲁迅”的大名。

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这本是借文豪之名达到一种诙谐风趣,所引起的网络风气。结果什么杂碎事都安放在了鲁迅身上,究其心理,可能是用来平衡一下鲁迅曾有的文学地位吧。因为鲁迅被誉为圣人,与孔夫子齐名。可是世人皆爱挑毛病,用鲁迅的话说;这是诟病,一言以蔽之!

鲁迅一生是致力于对国人救亡与呐喊,揭露社会虚伪和人性腐儒的文学大师。他笔下的阿Q与孔乙己的形象还被翻译到日本等国家,进行改良借鉴与教育,日韩文学评论家认为鲁迅是东亚圈地最广的作家。为了避免人类腐朽的发展下去。“多读读鲁迅。”毛泽东晚年曾这样提醒人们。

虽然他的作品正在与大家渐行渐远,无论别人怎么贬低鲁迅的文学地位或如何的“去鲁迅化”,后人还是应该记着这个文豪。

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得知他是一个机智有趣且善良的暖心大叔、《踢鬼的故事》中让人们知道他是一个科学勇敢且正义感满满的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大家不仅看到了鲁迅童年的无限欢乐与活泼调皮,还有在课桌上深刻着一个“早”字的少年励志者!

然而“去鲁迅化”的人则认为,鲁迅的文字晦涩难懂,还说鲁迅的时代与今天的社会完全两样,不再适合于当下,从而出现了“去鲁迅化”的现象!

这一点固然存在,但鲁迅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章其实还是有蛮多的,他的这些作品文字优美,堪称现代文学的典范,完全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所以在文学艺术性上是不具任何争议的。有如这篇人尽皆知的《少年闰土》(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这永驻少年心间的画面,曾一直出现在旧版的教科书里,但少年闰土活泼勇敢的形象,却一直不断地跳蹦在每个人的眼前,这幕经典被传承了几个时代后,直到今天却要从新版教科书里搬出去了!

鲁迅优秀的作品不尽这些,例如以直击现实善恶真伪著称的《且介亭杂文》、《野草》、《而已集》等。

尽管他所面对的那个现实,已非我所面对的“现实”,可今天的人们仍然可以深入到他的作品中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与他所面对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状况。更何况,他曾批判过的东西,对当下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也更能激发与培养青年正直价值观寻常和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谁要“去鲁迅化”以及要撼动鲁迅的文学地位?

因为鲁迅先生教会国人不忘本,不忘初心,牢记过往的革命志士流血牺牲史,以圆今日我们民族复习的中国梦。他到处求学弃医从文,毕生之精力都在奋笔疾书,以永不停息的战斗意志提醒和忠告后人,我们的民族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须埋头苦干迎难而上,和永不疲倦的战斗姿态而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去鲁迅化”,给孩子们的躯体带来轻松愉快的同时;也为少年的稚肩留下了承担社会责任的遗憾!

充满知识渴望的读者,与作者思想深度的沟通,见解的碰撞,有时是机遇。有时却是等待。正在此时,你对小编的关注,便是我们日后产生交集的源头、出发地、起点。马逐苍鹰日光流年的开始!

2011-01-29 刘继明《“去鲁迅化”与中国的思想文化危机》

鲁迅 《风筝》《故乡》《少年闰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