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去魯迅化」以及要撼動魯迅的文學地位?

誰要“去魯迅化”以及要撼動魯迅的文學地位?

有人說,近代以來優秀作家頻出,文壇興盛,好作品也是不絕於耳。於是,魯迅的文章就被迫下架,加之魯迅作品被認為晦澀難懂及思想深奧。所以,也就有了“去魯迅化”,那麼誰要“去魯迅化”,去掉魯迅的什麼。或者說該不該“去魯迅化”?這個懸而未決的事情已經持續多年。

誰要“去魯迅化”以及要撼動魯迅的文學地位?

當然有人不希望“去魯迅化”,而有的則同意“去魯迅化”。讀者諸君及各界人士也莫衷一是,至於是否行通也自然是眾口難調。

魯迅是我國著名文學家以及思想家、革命家,在曾經的歲月裡,他偉大的形象一直熠熠生輝,來自社會的各界人士都對他充滿敬意,甚至還夾雜著一份惶恐。這是因為魯迅最擅長口誅筆伐,他的筆猶如刀槍直刺腐朽的封建統治和醜惡的反動勢力以及臭名昭著的半殖民地社會。

後人常說魯迅愛罵人,口無遮攔等,其實並非是魯迅性格堅硬或者古怪,逮誰罵誰。如果這樣理解和看待魯迅,那將是對文豪的偏見與不理解。

更有人說魯迅的文學思想偏激,晦澀難懂,甚至他的筆下都是吃人,思想消極,寒氣逼人,陰森森如入古道。他的作品更是不適合現代社會,更不適合孩子們學習。

於是“去魯迅化”就開始日漸展開,從而達到將“魯迅”從九年義務教材中給刪除掉。於是魯迅的《風箏》(收錄在魯迅散文集《野草》)便率先從中小學的語文課本里給搬下。曾經描述魯迅勇敢正直的文章《踢鬼的故事》則更早被搬下了青少年的教科書。

更有敏感者認為魯迅的《少年閏土》也該下架,說是文章裡面有撲殺動物的不法行為。那麼在這篇家喻戶曉的文章裡,到底有沒有撲殺動物的不法行為呢?

冬天,等下了一場雪後;

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穀,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閏土又對我說:“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裡來。我們日裡到海邊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誰要“去魯迅化”以及要撼動魯迅的文學地位?

理論上來說,少年應該閱讀一些有關大自然奇妙有趣的故事,不至於理應在戶外的視野遭受矇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童年豈不令成長變得拘束枯燥,缺乏應有的童趣了嗎?

如果這樣充滿樂趣與無限美好的自然世界被搬下教科書,那麼還小孩子到底該學習什麼?

在伴隨著“去魯迅化”的趨勢,魯迅的文學地位似乎也在經受考驗,

現實中常見的也就是一種利用名人效益的起鬨,叫做“魯迅說”。很多人都這樣做過,配上一張圖,說上一句話,再起一行加一槓,綴上“魯迅”二字。後來便直接以魯迅否定魯迅;“我沒有說過這話,”再綴上“魯迅”的大名。

誰要“去魯迅化”以及要撼動魯迅的文學地位?

這本是借文豪之名達到一種詼諧風趣,所引起的網絡風氣。結果什麼雜碎事都安放在了魯迅身上,究其心理,可能是用來平衡一下魯迅曾有的文學地位吧。因為魯迅被譽為聖人,與孔夫子齊名。可是世人皆愛挑毛病,用魯迅的話說;這是詬病,一言以蔽之!

魯迅一生是致力於對國人救亡與吶喊,揭露社會虛偽和人性腐儒的文學大師。他筆下的阿Q與孔乙己的形象還被翻譯到日本等國家,進行改良借鑑與教育,日韓文學評論家認為魯迅是東亞圈地最廣的作家。為了避免人類腐朽的發展下去。“多讀讀魯迅。”毛澤東晚年曾這樣提醒人們。

雖然他的作品正在與大家漸行漸遠,無論別人怎麼貶低魯迅的文學地位或如何的“去魯迅化”,後人還是應該記著這個文豪。

誰要“去魯迅化”以及要撼動魯迅的文學地位?

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得知他是一個機智有趣且善良的暖心大叔、《踢鬼的故事》中讓人們知道他是一個科學勇敢且正義感滿滿的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大家不僅看到了魯迅童年的無限歡樂與活潑調皮,還有在課桌上深刻著一個“早”字的少年勵志者!

然而“去魯迅化”的人則認為,魯迅的文字晦澀難懂,還說魯迅的時代與今天的社會完全兩樣,不再適合於當下,從而出現了“去魯迅化”的現象!

這一點固然存在,但魯迅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文章其實還是有蠻多的,他的這些作品文字優美,堪稱現代文學的典範,完全可以成為中小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範本,所以在文學藝術性上是不具任何爭議的。有如這篇人盡皆知的《少年閏土》(收錄於魯迅的小說集《吶喊》);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誰要“去魯迅化”以及要撼動魯迅的文學地位?

這永駐少年心間的畫面,曾一直出現在舊版的教科書裡,但少年閏土活潑勇敢的形象,卻一直不斷地跳蹦在每個人的眼前,這幕經典被傳承了幾個時代後,直到今天卻要從新版教科書裡搬出去了!

魯迅優秀的作品不盡這些,例如以直擊現實善惡真偽著稱的《且介亭雜文》、《野草》、《而已集》等。

儘管他所面對的那個現實,已非我所面對的“現實”,可今天的人們仍然可以深入到他的作品中去,理解他所處的時代與他所面對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狀況。更何況,他曾批判過的東西,對當下仍有很強的借鑑意義。也更能激發與培養青年正直價值觀尋常和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誰要“去魯迅化”以及要撼動魯迅的文學地位?

因為魯迅先生教會國人不忘本,不忘初心,牢記過往的革命志士流血犧牲史,以圓今日我們民族複習的中國夢。他到處求學棄醫從文,畢生之精力都在奮筆疾書,以永不停息的戰鬥意志提醒和忠告後人,我們的民族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須埋頭苦幹迎難而上,和永不疲倦的戰鬥姿態而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

“去魯迅化”,給孩子們的軀體帶來輕鬆愉快的同時;也為少年的稚肩留下了承擔社會責任的遺憾!

充滿知識渴望的讀者,與作者思想深度的溝通,見解的碰撞,有時是機遇。有時卻是等待。正在此時,你對小編的關注,便是我們日後產生交集的源頭、出發地、起點。馬逐蒼鷹日光流年的開始!

2011-01-29 劉繼明《“去魯迅化”與中國的思想文化危機》

魯迅 《風箏》《故鄉》《少年閏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