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建設中的福建福清興化灣3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一期工程。 王軼辰攝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電力缺口高達上千萬千瓦,不少工廠被迫“停三開四”(一個星期停電三天、供電四天),居民用電也無法全部保證,“停電”成為一代人的記憶,煤荒、油荒也時有發生。能源短缺一度困擾著中國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能源發展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躍居世界首位,能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能源結構不斷優化,節能降耗成效顯著,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提供了堅實有力的基礎保障。
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從拉閘限電到村村通電
“我家通上三相動力電後,給羊加工飼料再也不發愁了。”甘肅省鎮原縣廟渠鄉店王村村民常榮發欣喜地說:“以前我在外地打工,辛辛苦苦一年下來也掙不了多少錢。現在在家門口乾活,每月至少能掙3000元,還能照顧家裡。”
鎮原縣是國家確定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隨著村村通動力電工程深入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有了足夠的動力,農村面貌也一年一個樣。常榮發在村裡辦起了養殖場,粉碎機、抽水機等設備全部上了陣。但在改革開放之初,偏遠地區別說通動力電,就連用上電燈也是件難事。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能源產業由弱到強,實現了大發展,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多種能源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基礎保障作用顯著增強,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1978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僅為6.3億噸標準煤,2017年則達到35.9億噸標準煤,比1978年增長4.7倍,年均增長4.6%。
同時,各品種能源生產全面發展。2017年,原煤產量35.2億噸,比1980年增長4.7倍,年均增長4.8%;原油產量1.9億噸,增長0.8倍,年均增長1.6%;天然氣產量1480億立方米,增長9.4倍,年均增長6.5%;一次電力產量1.8萬億千瓦時,增長30.5倍,年均增長9.8%。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安全穩定的能源供應和快速增長的能源消費總量,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高速增長。“能源成為歷次經濟社會改革先行領域,每次改革都推動了我國社會快速進步。”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新建說,1978年至2017年間,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能源生產量、發電裝機容量及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分別增長5.4%、4.6%、9.2%和8.6%。同期,我國GDP由1978年的3679億元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82482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了34.5倍,年均增長9.5%。
可再生能源引領全球:
從無人問津到“風光”無限
“中國可再生能源正引領全球。”談起中國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幹事阿德南阿明讚不絕口:“中國的風能和水電新增裝機容量一度佔到世界一半以上,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容量佔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
面對新的能源形勢和氣候變化,世界各國都在發展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全球能源轉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使命。改革開放40年來,從無到有,從落後到趕超,可再生能源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能源領域最耀眼的亮點,中國作為“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的綠色新名片越來越亮。
“中國可再生能源事業是伴隨著新中國經濟發展逐步成長壯大的。”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原副總經理謝長軍表示,改革開放以前,新中國的風電、光伏主要是解決海島和偏遠農村居民的用電問題,沒有產業化。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開展風電併網示範研究,開啟了可再生能源產業化道路。與改革開放40年同步,我國風電、光伏等非水可再生能源產業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成長之路。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建設取得了飛躍式發展,光伏、風電、水電裝機均穩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不僅為我國節能減排、經濟增長作出了突出貢獻,也對全球能源變革產生了重大影響。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分別增長了1.4倍、4倍和168倍,直接帶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了2.6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40年來,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國家在體制上給予了充分保障,如國家能源局專門成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同時,國家還出臺了眾多相關法律和政策,包括總量目標、強制上網、分類補貼、專項資金保障等制度,以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納。可再生能源產業從無人問津,到形成了全面發展的開發格局。
科技創新實現突破:
從依賴進口到全面趕超
“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電網大部分主設備都是國外引進的。”回顧起電力工業的發展,中國電科院首席技術專家班連庚說,改革開放後國家經濟高速發展,要求電網建設必須同步跟上。
通過堅持不懈的技術創新,在建設750千伏線路時我國已開始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到800千伏以上特高壓時,實現了全面趕超,並帶動了我國電力設備、設計技術、運維技術全面飛越。“特高壓輸電技術的進步,改變了我國輸變電行業長期跟隨西方發達國家的被動局面,確立了國際領先地位,成為中國製造的金色名片。”班連庚說。
除了電網技術,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能源科技創新遍地開花,實現了多點趕超。“改革開放之初,我國能源技術體系全面落後於主要發達國家。”肖新建說,經過40年發展,我國能源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尤其是近年來我國能源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在部分領域已建立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能源裝備產業,部分能源技術甚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有力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和能源結構優化。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能源科技水平較為落後。煤炭綜採設備需要從國外引進,煤電大多是單機30萬千瓦以下煤耗高、汙染重的小機組;核電站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在國外幫助下建成,大型水電機組長期依靠進口。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出臺多項能源科技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能源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裝備國產化水平顯著提升。
煤炭綠色開採、機械化開採、重載鐵路運輸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石油天然氣複雜區塊和難開採資源勘探開發、提高油田採收率等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華龍一號”百萬千瓦核電機組開工建設,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之後又一個具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高效燃煤發電、水電站設計建設和設備製造等技術均位居國際前列……中國這個曾經發電設備基本靠進口的國家,正在昂首闊步向能源科技強國邁進。
閱讀更多 中國綿陽新聞網 的文章